Tumgik
chenanyi-blog · 9 years
Text
畢業了!然後呢?
雅虎奇摩新聞最近做了一個民調,結果發現有26%的大學生不知道畢業之後要做什麼 ; 15%的人覺得在學校沒有學到專業。看到這個現象,不禁讓我想起前一陣子去上的一個談話性節目主題:「班上的最後一名後來怎麼樣了?」 其實這是一個網路的熱議。主要是有一位網友提到,他去參加國小同學會,結果發現那個開著最貴的名車、包辦了所有聚會費用的男生,竟然是當年連加減乘除都算不好的班上最後一名。因此,他一時興起,就上網詢問:大家還記得班上最後一名的下落嗎?
沒想到,這一問,引發了大家討論這個話題的興趣。最後竟然發現,許多當年的「第一名」後來不見得混得比較好 ; 而班上成績吊車尾的傢伙,卻也不見得吃不開。於是,最後有人下了一個結論:念不好書並不意味著賺不了錢,賺不了錢也不意味著人生失敗! 在我父親那個年代,從大陸播遷來台的外省小孩,十有九個家裡都窮,所以,十有九個都很會念書。因為他們知道,念書雖然不見得有機會;但不念書鐵定是沒有機會。因此,我爸雖然窮到沒有鉛筆寫作業,只好每天在學校向同學借鉛筆,趕在放學回家前把功課寫完,但仍然一路以最優異的成績,考上公費留學、完成博士學業。念到博士,在當年是千中挑一,專業路線足夠吃上一輩子。我家雖然不是大富大貴,倒也不餓不愁。 到了我的年代,會念書的人保不保得住一碗飯,倒也就漸漸不可靠了。我的兩個堂姊都念師大,捧著公家飯碗,薪水不錯,退休後也有保障。而我呢,雖然念的是不怎麼吃香的「中文系」,但是頂著台大的光環,好歹也給人「頭腦聰明」的印象。然而,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歷」究竟在工作資歷中是「正分」或「負分」?那可也說不一定。 經驗才是王道 我絕口不提台大學歷 大學畢業後,好不容易脫離讀書考試的魔掌,我說什麼也不願意再繼續念書,一心想要去賺錢。不知天高地厚的我,看報紙去應徵了生平第一個工作:「MONEY雜誌」的「主編」。 面試的時候,三位主管跟我聊了聊天,微笑地看著我:
「妹妹,你知道『主編』是要做什麼的嗎?」
我茫然地搖了搖頭。
「主編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記者、編輯經驗,才能夠勝任喔!你是剛畢業的新鮮人,沒有任何工作經驗,不可能來當主編的。」 當時的我,臉紅到了脖子根,心裡暗罵:「那你叫我來面試幹嘛?」 這時,其中一位主管看著我,沈思了一下說:
「不過,我看你膽子大、很活潑,文筆不錯,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參加我們的培訓,當未來儲備的財經記者呢?」 霎時,我受寵若驚,同時也陷入掙扎。因為同時間,我也報考了當年中視最紅的談話性節目「女人女人」的企編助理工作。「女人女人」的主持人趙寧每一集開場都要念一首打油詩,因此考試時我以幾首打油詩拿下高分,當場便通知我可以上班。 回到家,我和爸爸商量。爸爸說:「電視圈的工作看起來比較有趣,不過財經雜誌記者是很不錯的經歷。我建議你去MONEY雜誌受訓。」想當然爾,年少輕狂的我,絕對不可能聽從爸爸的建議。最後還是一腳踏入電視圈,從電視企編到影劇記者,這一打轉就是10年的時光。 在電視圈,「台大」的光環完全沒用,往往還會招來「大材小用」的諷刺。我很快就學會:當我趴在地上寫大字報、當我幫主持人跑腿買報紙買便當、當我被高職畢業的主管呼來喝去改劇本、搬道具時,即便別人問起,我也絕口不提自己的「學歷」。 為什麼?因為我心知肚明,在這個職場裡,「經驗」才是王道,「學歷」?一文不值! 讀了16年書 難道都在浪費時間? 坦白說,對於許多現行職業而言,「大學」、「五專」、「職校」裡的教學,往往只是基礎常識的「建置」,而這些基礎常識,有時候頗為老舊或是死板,在現今社會裡不見得派得上什麼用場。別說「中國文學」純粹是我的興趣,壓根沒打算靠它吃飯 ; 就連我先生是「電視廣播學系」科班出生,在學校裡學的也跟實際的電視幕後製作沒什麼關聯。這一方面,或可解釋為大學課程並非純粹為了就業做準備,另一方面,也是台灣職業教育跟現實社會脫節的地方。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學校裡的最後一名」不見得會是「社會大學」的最後一名 ; 而當年班上成績最優秀的,也不一定能在社會上獲得滿堂采!因為,一旦出了社會,進了職場,你就要有「打掉重煉」、「由零開始」學習的心理準備! 所以,出社會之後,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學習精神、人際關係、反應快慢、掌握脈動、挫折應對……這種種的能力,才是影響未來表現的關鍵。而學校的分數、成績,在這裡,是派不上用場的! 然而,在學校讀了16年的書,難道都是在浪費時間嗎? 那也不一定。 如果,你只是一個乖乖聽話的好學生 ; 如果,你只是背好老師交代的功課 ; 如果,你從來不曾試著了解自己、探索世界 ; 如果,你對於不打分數的事情都不屑一顧......那麼,我想你會是一個功課很棒、但卻浪費了大好光陰的學生。 但是,如果你在研習學科時發現並致力於你喜歡的主題  ; 如果你在閱讀課本之外的書籍裡發現了新世界 ; 如果,你勤於參加課外活動、發展自己的優異天賦 ; 如果,你喜歡廣交朋友、廣結善緣 ;  如果你努力保持對於各種事物的好奇與敏銳------我相信,在這十幾年中,你或許不是班上成績最好的那一個,但是,我相信出了社會之後,一定是發展最快的那一個。 沒有人天生就知道自己該怎麼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句話大家都知道 ; 但是,沒有人天生就知道自己該怎麼用、放到什麼地方才適用。尤其是,當你的「材」,不是國文英文數學、不是歷史地理物理化學時,你更要想辦法發覺自己的長才:領導力?溝通協調力?耐力?體力?口才?文筆?反應?美感?創意? 在這個考上師範也不見得能當老師;考上公務員也不一定有鐵飯碗的時代,如果你不了解自己,你要別人怎麼了解你? 未來,是一個專業走向的社會。高收入者,不一定是學歷高者,而是有專業技能者。而且,有許多因應未來科技而生的產業,現在,可能尚未誕生,正在等待你去創造。就像,10年前,誰會知道部落客、APP設計師,會是一個「行業」? 他只有國小學歷 卻也闖出上億資產 有一次,朋友邀我與一個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台商一起吃飯。聽朋友介紹,我們是要去見的,是一個資產上億的老闆,我心中一直以為是一個大腹便便、童山濯濯的中年人。沒想到,一見面,我嚇了一跳,對方只有30出頭,年紀非常輕! 聊天聊了一會兒,知道他這麼年輕就做了世界知名廠牌的代理商,我不禁好奇他是哪裡畢業的?他起先吞吞吐吐不說,在我指著他手臂上的疤痕開玩笑說,我知道:「你一定是混出來的!」他才笑著點頭:「其實,我只有國小畢業。」 在聽他簡述創業過程之後,我真的非常佩服。他因為沒念什麼書,很年輕就進入社會,一路從小業務跑到大老闆。最重要的是,他有野心、有手腕、有計畫,他沒有家累、沒有包袱,說幹就幹。他曾經因為創業失敗而背負幾百萬債務,但敢衝敢撞的結果,是不但重新站起來,而且很快賺回江山。 創立「法蘭瓷」的陳總經理,也是年輕時就從「禮品」業務起家,後來變成台灣獨大的進口禮品公司代理商,再一路開創自己的品牌。因為年輕時的禮品業務經驗,讓他熟悉禮品通路,因此「法蘭瓷」一路成長迅速,成為台灣著名的瓷器創意品牌。 此外,像是媒體大亨黎智英、台灣首富郭台銘,你發現了嗎?這些沒有高學歷的創業者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年輕」。他們沒有碩士、博士學歷,但是,他們都很年輕就開始闖蕩、開始創業。因為年輕,不怕失敗,因為年輕,沒有負擔。當然,我們的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中年創業者,但是,不可否認,年輕、膽識,真的是事業成功很重要的墊腳石。 累積找知識的習慣 發現長處 當然,我並不是說,事業成功、賺大錢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標;我也不認為,一個人賺得少就會不快樂。只是我認為,讀書,為的並不只是追求分數、考上很好的學校,或是擁有顯赫的學歷,而應該「只」是累積找知識的習慣、對自身的反省,與深思生命的意義。並且,找到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 知道自己的長處、喜歡自己並追求自己所喜歡的,這是一件多麼重要且令人快樂的事!一個在社會上有競爭力的人,他必須擁有熱情、有計畫、要有靈活的頭腦,以及過人的膽識,這樣才能活出自己精采的人生啊!
5 notes · View notes
chenanyi-blog · 9 years
Text
從八仙塵暴談醫病關係
今年暑假之初,發生了一起令全國震驚、家長心痛的「八仙塵爆案」,超過200位以上重度燒傷的年輕人至今仍在生死邊緣中掙扎。
這起爆炸案件,幾乎動員了全國醫護人員,兢兢業業、不分日夜的救治病患,然而,在醫療過程中,卻一再傳出病人家屬不信任醫院、不理解醫院處置,而產生怨言、甚至要求轉院、將病人不治歸因於送錯醫院……等消息。媒體也頻頻報導傷者家屬爭搶紗布、不願意重複使用敷料、甚而在護理師清創時全程錄影⋯⋯等等,「醫病關係」的緊張狀態,霎時間升至最高點。
當然,此時的媒體便肩負起「燒��傷衛教」的重責大任,替醫師向民眾說明:燒傷面積超過多少、死亡率如何計算?什麼叫做「屍皮」、什麼叫「植皮」?什麼叫做「腔室症候群」、為什麼需要截肢?為什麼上一刻還好好清醒可以打電話跟父母對不起的親人,下一刻便會器官衰竭、瀕臨死亡?
等到媒體解釋完畢之後,說錯話、錯怪醫師護理師的民眾,便再站出來道歉,表示誤解了醫師、感謝醫師救治⋯⋯云云 ; 然後,醫師這廂便會慨嘆好人難做、救人還要承擔醫療糾紛罪責、台灣的未來醫師會越來越少、越來越沒人做⋯⋯之類感嘆。
每當我讀到這類新聞的時候,我總是有種不吐不快的感受。因為長久以來,在媒體發聲的醫病糾紛兩造,狀況幾乎都大致相同:受委屈而無知的病人、被誤會才解釋的醫師--我認為造成台灣的「醫病關係」越來越緊張的原因,其實只有兩個,而這兩個原因問題都「教育制度」造成的。
第一,體制內教育與社會教育中,關於實用的生理與醫療課程太少,學生讀了很多用不到的地球科學或是太空常識,卻對自己的身體構造一知半解;背了很多一輩子碰不到的遺傳學計算,卻對感冒需不需要吃藥都搞不清楚--台灣的國民普遍端缺乏基本的醫學常識,連媒體記者也不例外。
第二,因為醫科生長久以來位居聯考金字塔的最上端。最頂尖、最聰明、讀書無往不利的學生才能當上醫師。若是沒有真正認同醫師的工作性質,具備同理心、耐心與愛心,只將「考進醫學院」當作志願,高高在上,也難怪醫病關係永遠無法和諧。
前一陣子,我去某教學醫院看婦科。 櫃台小姐暗示我最好掛晚間的「名醫」,說下午的醫生病人很少,醫生很早就會離開。偏偏我晚上有事,而且我想我那婦產科老毛病也不算什麼大病,所以我仍是掛了「冷門醫生」。
結果沒說幾句話,我就跟醫生吵了起來: 「醫生,我因黴菌感染引,下腹疼痛,我在診所看診,醫師說我子宮發炎、骨盆腔炎⋯⋯」 「不可能!要是那樣你早發高燒、站都站不起來了!」 「診所醫生給我吃了12天抗生素,但是我的下腹痛並沒有減輕⋯⋯」 「吃抗生素乾嘛?你的腹痛是腸胃問題!」 「醫生,我腸胃沒問題。我陰道感染多年,往常發炎疼痛吃一兩次藥就會減輕。但我不想再吃抗生素了,我想確認⋯⋯」 「你不懂啦!拿一張說明給她!」 他完全不理會我的說明與訴求,直接叫護士拿出衛教單張,這時我終於火大了:「醫生,不要把病人都當笨蛋!你的衛教單張不用給我看!我背給你聽!」
「好!妳說!」他楞了一下,大概從沒碰過病人比他兇吧!有點傻眼。
於是我嘰哩瓜拉把黴菌感染症狀、預防治療方式都講了一遍:「好,我漏了什麼?」
醫生這下真的張口結舌,口氣終於緩和下來:「你⋯⋯漏了一項。就是我要教妳的:泡盆。」接下來他才耐心解釋為什麼他認為傳統療法(塞劑+抗生素)無效,間中不忘批評我的診所醫生是「要賺錢啦!不會讓妳好啦!」之類,然後仔細的為我做了超音波,確認沒有輸卵管膿瘍等可能。
下了診療台,他告訴我我的痛可能問題出在生產結紮舊傷口的沾粘,建議我熱敷,並要我不要再吃藥,只要泡盆和吃益生菌即可。最後他問我的職業,知道我曾是記者後,笑着說,我要是掛晚上的「名醫」,對方可能也還是開抗生素給我。兩人聊了半天,互換了名片,才知道他是醫學院赫赫有名的退休名教授。最後我們聊起天來。我什麼藥都沒拿,只帶了益生菌回家。
離開醫院後,我很感嘆:這位醫師是個好醫生,但依照他的個性,病人一定很少、醫病關係不佳。為什麼呢?很簡單啊!想想看,他看病既不開藥、又沒解決病人問題,態度強勢又不耐煩。要是一般病人,大概被他罵一頓之後,就「惦惦」換家醫院去看,不會再去掛他的號了!這就是這位「好」醫師病人掛不滿,但晚上「名醫」會看到半夜的原因。我離開醫院前,順口問了櫃台小姐,果然,他的病人滿意度不高,櫃台小姐都不推薦他。
台灣的好醫生常常很寂寞,主要是因為姿態高,沒耐性。而台灣醫學院難考,考進去的都是頭腦頂尖優秀人才,所以很多醫生,雖然醫術與醫德都好,但對於一般「沒知識」的民眾,多半抱有一種高姿態,沒有耐性好好的給病人「再教育」,解釋為什麼不用開藥、或是要怎麼保健自己。
而台灣人因為醫療常識缺乏,對醫師普遍都有一種恐懼的心態,不敢問、不敢反抗、不敢有意見,更別說跟醫師討論療程或方式。台灣人看醫生就像拜神明一樣,這間「神」沒效,就去換一間「神」拜,反正健保很便宜,花不了多少錢,拜到最後也不知道是「神明」有效還是「時間」剛好到了,病好了就將之捧成了「名醫」。於是,那些為了賺錢,沒醫德、胡亂開藥打針的醫師,卻廣受民眾喜愛,因為他們態度「親民」、是個「有求必應」的「好神」啊!
理解這個原由之後,就不難了解為什麼八仙塵暴的家屬會有這樣的反應:重傷的病患到底有多少生還率?不明白。90%的傷患到底該先插管還是先讓他有機會說說話?不清楚。到底清創時病患需要多少敷料?為什麼可以重複使用沒關係?不知道。所以,焦心的家屬只好先錄影存證,因為醫院用語聽不懂;他們只怕沒有獲得全力救援,並沒有人為他們闢室講解燒燙傷的常識,將預後結果先講清楚,讓他們可以選擇先插管或是先和傷者說話。
有一次,一個朋友說他的母親得了癌症,找了一間著名醫院的著名外科醫師開刀。沒讀過什麼書的老人家開刀前害怕,問:「醫生啊!我開完刀會不會好?」醫師冷冷回答:「你問我幹嘛?趕快去拜拜呀!」在旁邊的家屬,聽了之後個個心中憤怒,但卻無人敢說一句話。為什麼?很簡單,因為老人家的命操之在「神」手中啊!
當然,我們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醫術也有耐心、愛心的醫師,絕對也不在少數!一個好醫生,除了會治病,其實更重要的是肩負社會醫學教育的責任。畢竟,我們都沒有在學校學過如何保健孩子的牙齒、也沒學過如何照料小孩,更不懂得最新醫療技術。社會教育,本來就得要靠各行各業的專家,勤於發表文章、現場耐心指導,才能提升一個社會的知識水準,發揚媒體的功效。這正是高級知識份子應有的擔當與責任啊!
在這個社會上,有些職業是特別受人敬重的。老師是其一,醫師是其一。而耐心、愛心,才是站在第一線治療病人的醫生最重要的「天份」。教育病人、指導病人、適當的安撫療癒病人,是醫生除了治療之外,重要的天職,所以他的地位才崇高,像神一樣受人敬重。
我相信,如果台灣的教育體制能將醫療知識、保健多多納入課程,讓一般人對於疾病具備基本的概念,不至於一天到晚「逛醫院」、浪費健保資源;而醫師的養成管道能夠放寬,(在歐美,要考醫學院並不一定需要頂尖的成績,文科生去讀學士後醫也是有機會的喔。)讓想當醫師的人有多一點的機會,或許,未來的醫病關係會更加和諧吧。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