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firecracker-2018 · 5 years
Photo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摘抄】竹宮惠子與仲谷鳰對談
出處:竹宮惠子×仲谷鳰対談 「マンガにおける恋愛の描き方-性の表現」レポート
傳達給人的表現 作品的世界與角色
主持人:漫畫該怎麼畫才能一直畫下去,而且將自己想表現的東西傳達給讀者呢?
竹宮惠子:要畫漫畫,不多閱讀是不行的。應該平常就要懂得以研究的觀點去閱讀。重要的是,將從中所學的運用出來,同時了解自己想要表現的東西,盡力弭平畫出來的東西與理想的差距。
另一個關鍵是去「造形」。這裡所說的「造形」,指的是建構出漫畫中的世界。比方說畫短篇時,讀者理當只會看到篇中世界的一部分,在畫的時候安排角色說話就必須要留意,不要想將整個世界全部都描述出來。
主持:是指不要把什麼東西都說明殆盡嗎?
竹宮:是呀。畢竟大家都很討厭聽解釋嘛(笑)。而且有時一旦意識到「這在做解釋呀」的時候興致就冷了。有時雖然必須說明,但也要想到「後面還有說明的機會」,不要全部說明殆盡,在畫的時候常常要想著「讀者會怎樣去理解呢」,這我覺得是很重要的。
仲谷鳰:作者一定會很想解釋自己漫畫的世界,但是讓角色去講出來就會變得很怪了。會讓人覺得「這角色究竟在向誰說明呢?」我隨時都在留意不要把想講的東西過度傳達。
作品中的世界不只是看到的部份而已,還會廣及作品表現中省略掉的部份,而角色們就在這樣的世界當中實際生活著。其中當然也會有與作者想法不同的角色。在描繪這樣的世界時,我覺得只要在「從誰的角度來描繪這個世界」、「要挑選誰來說哪些話」這些部份能夠遵照作者的想法來表現即可。我甚至會覺得「這個世界就是這個世界,跟我自己沒什麼關係」呢。
竹宮:我覺得畫描漫畫的人在說明作品世界時,為了讓這個世界能夠為人所接受,總會設想去迎合讀者,想說:「他們期待的一定是這樣的東西吧」,帶著一種像是服務的心態。但我覺得不是這樣,重要的應該是固守著自己真正想傳達的重要部份的同時,讓讀者在作品裡自己去撿拾才是。
仲谷:讓讀者自己去察覺,印象才會深刻吧。
竹宮:有些描寫是用來促使讀者察覺,這種部份我就覺得不要說明、應該保留原樣。
漫畫作為表現方法
主持:為什麼二位表現自己作品的方式不是電影、小說而是漫畫呢?
竹宮:過去漫畫不受到社會所認可。就連手塚這樣的漫畫家都曾說過「漫畫哪會變主食呢」,漫畫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只是一種「零嘴」。我年輕時候正好是這個時期結束,進入漫畫逐漸變成主食的時代。在那個「從零食變為主食」的時機看來,漫畫蘊含的強大可能性甚至超越了小說與電影呢。自己待在一個小空間就可以完成這點也很有魅力。
仲谷:到我這時候,感覺漫畫作為主食已經是理所當然的事了。應該說多虧有竹宮老師等人的努力,感覺已經是走在人們已經建設好的道路上過來的。雖說我選擇的是漫畫,不過從小時候被人誇獎繪畫之後我就一直覺得自己會當漫畫家到大,沒有特別決定要選擇漫畫這條路的時期。只是「自己一個人全權掌控故事」這點是我從以前一直想做的。我想編故事、畫草稿、畫分鏡、安排畫面、還有畫畫。雖然實際上還有與編輯、助手合作,但是「我想畫這樣的畫,所以這場景就這樣安排吧」、「這部份的畫要特別用心畫」等等構想,我想也因為是漫畫才容易自己一個人控制吧。因此這種表現方式的自由度就更高、也容易達成自己想要的表現,創作起來很愉快呢。
以同性戀作為主題
主持:二位為什麼會分別選擇BL、GL為題材呢?竹宮前輩開始連載《風與木之詩》的1970年代,在海外是嬉皮、花之子(flower child)等族群出現的時代。這些人以去除各種分野的藩籬、打破既有價值觀及傳統而聞名。在這樣的時代下,您會選擇少年之間的戀愛(BL)作為題材,是由於怎麼樣的理由呢?
竹宮:我想當然與時代的機遇有關。超越年齡、超越性別等等去愛著對方,是那個時代非常重要的議題。但是在少女漫畫的世界卻是故態依然,完全沒有打算要改變,故事多半還是傳達自己的愛慕之意給對方、或者一邊談戀愛一邊完成自己的目標等等。對於這樣的環境我是很氣憤,覺得:「那種右拳不行啦!不出上擊拳沒效啦!」
因此我就是知道讀者會受到衝擊,刻意安排《風與木之詩》故事從少年們的床戲開始講起。男女之間的床戲對那時候的少女漫畫讀者會太過露骨而難以直視,只能畫在被窩裡雙手交握這樣程度的表現。那我就想,如果安排成少年與少年,這樣是不是能被當作「假」的床戲而接受呢?結果看來,讀者是接受了這個所謂的假性愛。
不過,跟上社會的動向是漫畫家的使命。那時覺得非得找出最先鋒的東西來畫,編輯的常識就成了首先需要跨越的高門檻。當時編輯部的大叔們都把少女當作神聖不可侵犯,希望少女就該有少女的樣子。甚至還有人跟我說女孩子不應該露出胳臂哩(笑)。但是年輕漫畫家都希望他們能意識到,包括漫畫家自己在內,少女們都想要自立自強。
仲谷:其實我不是很喜歡看以戀愛做主題或戀愛要素很強的漫畫或影劇。對於那種推崇戀愛最為美妙、大家都理所當然地談戀愛、重視戀愛超過其他一切的「戀愛至上主義」,我沒有辦法自然無礙地接受這樣的故事。反而BL、GL的故事我就容易看得下去。在男生之間或女生之間的戀愛故事,大抵都會有「這真的不是友情而是愛情嗎」這樣的糾葛在。多半會描寫友情與愛情之間怎麼無縫銜接起來、或者讓角色們覺得「這樣的戀情也不錯呀」地「刻意」選擇戀愛。以前受訪時對於「《終將成為妳》描繪的GL最核心」我曾回答過,對我來說GL的最核心不是戀愛作為大前提,而在於「角色是否要選擇去戀愛」這個過程以及當中的糾葛。而且同時我覺得這是GL最重要的部份。
性表現與社會
主持:在女生關心性議題被視為禁忌的時代,BL促進了女性的性解放,對於這樣的見解您有什麼看法?
竹宮:我想有很長一段時期,雖然沒有人明言「女生不應該這樣那樣」、女生卻都覺得「好像有人這樣講過」而自我限制。那是少女們被社會長期的不成文規定綁住的時代呢。為了給那個時代的讀者帶來新鮮空氣,少年之間的戀愛必定會是重要的關鍵字。
對女生而言,男性就好像是另一種生物一般,但如果是小男孩或少年,女生或許就不會感覺隔閡而能夠認同吧。我想由於這樣的安排,才讓少女讀者容易接受《風與木之詩》當中帶有「性愛」這個激烈面向的主題。這點若是影響到女性性解放,我是很高興的。
主持:您認為《風與木之詩》在BL文學史當中佔有什麼樣的位置呢?
竹宮:如果用BL這個詞彙來區分的話,也有人說過《風與木之詩》不算BL,不過我想它是開拓可能性而影響至今的作品。我也沒預料到BL會發展到這麼大的規模,但我想這就是讀者所需要的東西。
主持:GL對竹宮老師而言有什麼意義呢?
竹宮:從那時起,GL就與BL的價值完全相同。所以我讀了仲谷的作品,覺得他真的將現代「可能的」GL仔仔細細地描繪出來,畫出一個任何人都可投身其中的世界。
主持:我看《終將成為妳》不時會覺得,在角色的心象風景當中,不太會感受到女性彼此戀愛的阻礙、禁忌與恐同情結呢。您在描繪女生之間的關係時有意識到日本性少數族群所身處的狀況嗎?
仲谷:的確有意識到呢,我在畫的時候都會留意。因為畫的是現代故事,我設想故事中與現在日本的比例一樣,會有對同性戀沒有任何偏見的人、有同性戀者、也有厭惡同性戀的人。不過在畫的時候盡量不畫出厭惡心態的人。
主持:您認為《終將成為妳》在GL史當中佔有什麼樣的位置呢?
仲谷:有人說它是GL的王道作品,也有人說是特殊作品。「觸及禁忌」與「去做被禁止的事」,都很容易成為具魅力的故事要素吧。故事中二個人獨享的祕密與悖德感會讓人臉紅心跳,而兩人戀情若能修成正果則有情緒宣洩的效果。
但是在現實世界,我不希望有同性戀的阻礙與禁忌。在《終將成為妳》裡面,我安排二位主要角色是因為同性以外的其他原因作為戀愛關係的阻礙。作為主角學姐的女主角,是因為過去受到心靈創傷而拒絕別人的情意,如果任何人喜歡上自己,就要讓那個人失望。因此在這部作品中的角色都一直無法對這位女主角傳達自己的愛慕之情,而這就將「必須保守為祕密」的要素包含進來了。也就是說,我嘗試將GL一直以來具備的「無法向對方傳達心意」這種禁忌帶來的魅力,描繪成與此沒有關聯的要素。我想這就是這部作品既會被稱為王道又會被稱為特殊的緣故。
主持:BL對仲谷老師而言有什麼意義呢?
仲谷:我喜歡的作品也不是因為屬於BL類型就這樣那樣,而是描繪二人的戀情、友情,或者二者難以區分的關係的作品,因此無論BL或GL,吸引我的地方都是一樣的。但是以類型故事來說,BL的作品比起GL數量眾多、又有許多專門雜誌,設定精緻的漫畫比比皆是,我在讀的時候也會忍不住羨慕就是。
0 notes
firecracker-2018 · 6 years
Photo
Tumblr media
【摘抄】押井守與山本直樹對談
山本:「你那時候怎麼會想參加示威活動?」
押井:「當時各大派系都已經持續滲透一般高中。[…]高中沒法像大學生那樣有組織地進行招人活動,只能靠很有限的個人一步步去擴散運動。放學後會有大學生來到高中,找社會研究社、新聞社的社員談話,講說:『要不要讀讀我們辦的報紙?』『能不能稍微聊一下?』,帶到喫茶店去勸入組織。接下來,高中生自己開始會在校園裡發傳單、貼海報。他們會招朋友說:『能不能來聊一下?』就近召開派系機構報紙的學習會。我現在之所以會處於這樣一個必須辯才無礙說服製作群與贊助商的立場…」
山本:「就是高中時代招人的經歷派上用場了吧(笑)。」
押井:「我如今講話會這麼滔滔不絕,就是因為當時接受過說服人的基本訓練吧。而且那時也有些不純的動機,就是想跟喜歡的女生搭上話。『一起去看電影吧』、『一起喝杯咖啡吧』這種話我不好意思說,但像『妳對越戰有什麼看法?』這種有正當話題的我就完全不怕講。當然這背後也是有個希望有機會能幹嘛的不純動機就是。內向被動的人們,就因此突然變成另一個人一般熱心地建構著人際關係。因為這樣產生的快感,被稱為『校內細胞』的贊同者就逐漸擴散開來。[…]只有一次,我們在高中搞學生大會搞得很大。我們提出『廢止審查』、『廢止制服』、『廢止校帽』這樣非常簡單的要求後竟然意外地轟動,全校停課差不多一個禮拜來辦學生大會。[…]平常我們都只能背著老師在早晨發放傳單,或者找朋友上學校屋頂還是喫茶店去勸說,只能進行這樣草根般的活動,現在突然給我們這麼一個大舞台。只要你舉手,就有發言的機會。要是不讓你發言,就控訴議事長的不當性把他噓下來。只要是高中生,大家心裡都會有些不滿,對於學校的各種管控的不滿是堆積如山。不光是校服、校帽、審查這樣等級的議題而已,像是午休強制作體操啦、動員學生參加野蠻的運動大會啦,對這些不滿的人到處都是。只要是十五、六歲的年輕人,對學校本來就沒有什麼好感。如今的高中生要是有所不滿,不是也會在畢業時打破玻璃之類的嗎?所謂的高中生本來就很容易養成反權力的性格。」
[…]
押井:「基本上我很討厭暴力,無論是對他人的暴力或對自己的暴力,都會讓我避之唯恐不及。我也很討厭暴力傾向的言行。我自己實際幹過的事情其實都是非常小不拉機的等級。嗯,應該吧……(笑)。無論如何,一定都是很概念上的事情。不過我有好幾次幾乎要被抓走。沒被逮捕最大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我逃跑速度快。」
山本:「逃跑跑得不夠快的成員就會被抓走。被抓的理由是因為投擲石塊之類的嗎?」
押井:「不,即使什麼事都沒幹,要抓時還是會被抓走。」
山本「被說『你就是領頭的,指揮這個示威活動』就逮捕了。」
押井:「一出什麼事,我逃跑速度之快連我自己都很驚訝。逃的時候那種恐怖感簡直要從肝臟噴出嘴巴了。鎮暴機動隊就是恐怖到這種程度,腳被(防暴盾牌)瞬間砸碎的事情是家常便飯。學生這方在投石時,用的可不是大家想像的小石子。」
山本:「是把巨大岩石碎成好幾塊來用吧。」
押井:「那不是石頭而是石『塊』,真的威力驚人,可以把車前蓋打凹,我就見過好幾次,甚至可以一發把車窗破壞掉。我之所以沒走上這樣暴力的道路,最大原因應該是膽小吧。因為想像力過剩,會一直想像各種東西,實在沒法做到什麼也不想就突擊出去。」
押井:「某天公安刑警來到我家,把我偷偷從事學生運動的事情都告知雙親了。這點我自己是比誰都還驚訝。連像我這樣不屬任何派系的底層高中生活動家都會被徹查,公安部門真不知道有多少人。」
山本:「接下來可就麻煩了吧?」
押井:「過去我說的謊全部被拆穿,後來等於被軟禁起來。我爸先前還知道我有在看相關的書、會談論政治議題,但沒想到我有參加集會與示威活動。既然得知過去全都在扯謊,接下來就百分之百不會再相信我了。有大型示威活動的日子就把我軟禁起來,暑假到了就把我丟進山中小屋。」
山本:「要是你那時離家出走,或許就真的會開始進行社會抗爭活動吧。」
押井:「如果真的要逃走,我想不是不能做到。但是這樣我與我爸的關係就勢必會出現決定性的惡化了,二人打架啦、離家出走啦。要是離家出走就只剩深入抗爭活動這條路了,但我才不想搞成這樣。如果是出自自己選擇去投身活動還說得過去,因為別無選擇才參加活動,這我是最不希望變成如此。」
山本:「以高中生來說這是非常理智的判斷呢。」
押井:「那真的是很神奇的體驗。我開始參加運動得早,但冷下來的也早,很快就覺得『這樣搞不是辦法』。」
[…]
押井:「《Red》裡面的年輕人靠著言談逼迫自己、逼迫他人,最後毀了自己也毀了他人。我們真的能夠斷言,如今的日本已經完全脫離那樣的世界了嗎?我很好奇,如今二十幾歲的讀者與故事裡面的年輕人處於同一世代,他們讀《Red》又作何感想?真的把它當作是完全另一個世界的故事嗎?」
山本:「我是覺得只要是人類,像《Red》裡描寫的事情就會繼續發生啦。」
押井:「不過,在人們用語言逼迫他人之上,也還是有人因話語而被拯救。如今的年輕世代對於言談是冷淡至極呀。那種對言談一點期待也沒有的態度實在讓我難以無視。我覺得我這個世代還是相信語言的世代,依然莫名相信在語言之外沒有救贖。」
山本:「你覺得像2ch(2 channel,日本大型網路論壇)裡的言談如何?」
押井:「那根本算不上言談吧。也就是說,不負責任的言談算不上言談。在那裡面只不過是展示出人性可以墮落到什麼程度而已。」
山本:「人家覺得沒有了肉體可是件大事呢。」
押井:「當人匿名的時候,到底可以變殘酷到什麼程度?我認為不具名也不負責任的匿名話語,拯救人類的可能性是零。」
山本:「像2ch這樣的東西,絕對沒有道理把它當作民意。在上面寫的可能只是極少數的人而已,但是看那些貼文會陷入錯覺,��為有許許多多的人在上面寫。」
押井:「我覺得那個世界實在算不了什麼。」
山本:「但是它會帶給人一種很重大的世界的錯覺。」
押井:「只被『忌妒』這樣一成不變的動機所支配的話語,根本沒有翻轉世界的可能嘛。忘記哪個電視節目有播過,目前全世界有60%到80%的人口都沒碰過電話。如果把手機、網路當作這世界的全部而深信不已,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山本:「現在大家都已經這樣相信了吧。」
押井:「事實上,說不定拿槍的人都還比拿電話的人多呢。這是世界的真實狀況呀,至少就第三世界來說,拿AK步槍的人一定比拿手機的人多。手機與AK,都是具有一定程度威力的溝通工具。但是我覺得它們不可能支配時代,也不可能改變人性本身。手機或許不能直接傷到人,但是就創造某種言論來說,其意義與AK沒有兩樣。手機會沒電,AK要是子彈用完連鐵鎚也算不上,都是只能在一定環境之下才能發揮功能。《Red》裡面的人都是被話語所操弄的人,就被語言操弄這個現象來說,現在的人與(書中要角)赤城、吾妻他們也沒什麼根本上的變化。」
山本:「我也認為如此。」
押井:「無論怎樣遠離言談、假裝不關心,當下的年輕人也與《Red》裡的他們一樣,絕對不可能脫離語言而自由的。」
--收錄於《Red》第2集,對談時間2008年5月13日
1 note · View note
firecracker-2018 · 6 years
Text
【摘抄】Methods―押井守「パトレイバー2」演出ノート
Tumblr media
押井守在「機動警察Patlabor 2 the Movie」深度鑽研了layout(畫面構圖)的技法,成為他特別用心的一門影像學問。這本《METHODS 押井守「Patlabor 2」導演筆記》從電影總共近900個鏡頭中選取layout設計圖,由押井一一親自解說,並穿插其他製作群的訪談。原本絕版多年,自從少量復刊網站「復刊 .com」開站後應網友要求多次重刷,如今已經在「復刊 .com」持續販售中。 適逢電影25週年,摘選其中內容搭配影片畫面翻譯之。未標明講者的說明文字皆由押井撰寫。
Tumblr media
軍用Labor感應器捕捉到的波布(!)士兵。 地形、樹木樣態是根據layout設置,士兵則是用電腦建模動作。從前到後一直反覆掃描等特徵都遵照一開始的構想完成,但也是異常耗費時間的鏡頭。 也考慮過士兵及裝甲車用畫的再做合成,但為了讓這裡與野明的模擬器視野有所差別,還是堅持以CG製作。
Tumblr media
飛來的飛彈與中彈處都處於同一畫面,這種被稱為「入場(入れ込み)」的鏡頭,與分開多鏡的蒙太奇架構相比會大幅提高作畫者的負擔,但是由於飛來的飛彈動感能夠與爆發反應直接連結,在電影院大畫面之下的好處就是不會損害重要的「臨場感」。
Tumblr media
——還有「螢幕中的戰爭」對吧,談現實與非現實的界線變得模糊。某方面說來說是押井得意的… 黃瀨和哉:的確,近代戰爭本身已經越來越不需要經過人親手進行,導演也確實說過「現代人對於殺人已經不太有感覺了」、「模擬器與實戰之間越來越沒有明顯差距了嘛」。結果正因為人與人之間沒有直接面對過,才讓殺人這種行為本身也變得客觀化起來了吧?因為痛苦完全不會傳達過來。 ——這樣下去,過去存在的煞車機制也就不存在了……仔細想想就覺得柘植最後講的話滿恐怖的呢。
Tumblr media
模擬器裡面野明的視野。 這一鏡的製作程序非常複雜。人物是以賽璐珞繪製後拍攝,透過影像處理加入雜訊使之失真,再與CG製作的背景及車輛影像合成,然後再與十字線合成,最後再轉成錄影帶膠卷。 透過這樣強行將異質影像合成起來,試圖展現測試程式的氛圍。
Tumblr media
想在平面螢幕上確立景深感,安排大型而分座二側的元素十分重要。 要點也就是透視圖的設定與繪圖本身所具備的資訊量。 賽璐珞只能仰賴最終畫出來的線條多寡與色彩層次設定來調整資訊量。相較起來,基本上以平面表現的背景,由於具備各式各樣的作畫技術以及理論上無限的色彩漸層,在控制資訊量上遠遠有利太多。也因此很明顯地,能不能巧妙表現景深,就在於你能否有效利用背景所具備的資訊量。
Tumblr media
從正上方俯瞰的電梯。 看出窗外的地面風景是一面緩緩向畫格外側拉出一面T.U.(track up,鏡頭向攝影物靠近),再做光學合成。這樣的鏡頭如果長度太短就沒有意義,因此我記得是50秒左右,但實際上感覺非常短。 之所以採用俯瞰角度是因為不要看到人物的表情,而之所以不讓看到表情,是因為這不但沒有必要,反而會造成妨礙。 俯瞰的鏡頭在動畫中常被用來表示位置關係,但人物的俯瞰圖本身作畫一向不容易,而且在多半以平面呈現的動畫畫面上壞處非常多,如果不是有充分的理由本應避開才是。 但是要消滅、等價化(一位以上的)人物的存在感,俯瞰角度的效果非常強。所以如果要配合這種意圖,像本鏡這樣讓對話中的當事者與無關的人(少女)看起來具有相同比重的鏡頭,俯瞰可說是最合適的了。
Tumblr media
我們還順著尋標器(seeker)部份的曲面畫出緩緩接近的灣岸大橋,但那已經超越補間的極限了,因此是用CG製作後再以光學合成,不過如果不用大螢幕放、而且睜大眼睛看,我想是看不出來的。
Tumblr media
——飛彈的尋標影像等是否也是參考波灣戰爭時的影像呢? 田中誠一:一開始是看新聞影片,但在製作期間有人介紹我看NHK特輯裡真正的波灣戰爭影片,發現表示方式等等完全不一樣,才慌忙都修改過。
Tumblr media
照出背後窗子反射的人物,這種構圖的(副產物)好處,就在於讓(本來應該看不到的)人物能夠在同一畫面中匯集起來。 這不但單純有增加資訊量的效果(尤其在對話的橋段時),還有不靠多餘的畫外音台詞、也不靠無意義的反覆切換鏡頭就可以呈現角色。 對話橋段出現多次「反覆切換」實在是動畫最大的陋習之一,現場執導者應該盡最大限度的努力去減少這種情形。
Tumblr media
彎曲的高架道路不但比起直線的構圖更能強調出距離感,而且還有在背景動畫上蓄力、便於表現重量感的效果。 透過改變道路上二台汽車的位置關係(速度差),能更進一步加強這種效果,表現出「抑制速度感的移動感」。
Tumblr media
控制台配置為階梯狀的防空指令所。如果不先決定好左右牆壁的透視圖再排上控制台排滿的話很快就會被看穿在唬爛了。最靠近鏡頭的控制台不設為垂直面而是創造透視感的傾斜面,是為了確保鏡頭前方的空間。
Tumblr media
——F-15的HUD(抬頭顯示器)是不是也只能仰賴想像呢? 田中誠一:我還是把所有可蒐集的資料都盡可能蒐到了,此外還讓見過真貨的人看過,請他們確定沒問題才開始動工。
Tumblr media
前景是從實地取景的相片中擷取造型的工業區,遠景再搭配上現實並不存在的超高大樓。現實對照虛構、充滿存在感的過去對照海市蜃樓一般的未來,這樣的配置也是從「P1(機動警察パトレイバー the Movie)」以來的基本構圖。強制讓不同世界的異質性事物共處一個畫面——這種鏡頭的表現就以緊貼式多重影格(密マルチ)效果最好,但要將捲動速度盡可能減緩,也會造成攝影很大的負擔。
Tumblr media
狹窄室內的位置關係,表現的不該只是狹小空間裡的客觀距離,透過人物視線表現「心理距離」也很重要。這一鏡的對話講到柘植,南雲忍的視線離開後藤而落在地板上,並非俗稱「望向遠方」的表情畫法。用視線來演戲,指的是透過視線從某樣東西移到其他對象上來表現的方式,比起「眨眼」或「眼光閃爍」這種被符號化的表現技法更為有效而有力量。
Tumblr media
——像日本這樣,建築物的高度與外型都各自不同,畫起來是不是也很困難? 今敏:我覺得問題反而在於,雖然很多人畫工不錯,但沒什麼人喜歡畫街景。所以要他畫街道,就只是讓建築物彼此有一些高度差、像是四角形箱子排列起來,就當是街景了。這樣子沒有表現出街道的表情。你不能用集合體的方式捕捉街景,每一棟建築物都要留意才行。 […] 不過這樣櫛比鱗次地畫出街景,好像也不是很古早以來的傾向吧?好像是從「銀翼殺手」開始的?我覺得我是在幫忙「阿基拉」時學習了不少經驗。
Tumblr media
天花板的鏡子在先前的鏡頭也有用到,但在此鏡子將整個影格都佔滿,就是想讓存在感變得曖昧。 實際作畫時要留意,影像必須沿著鏡子邊框加上些微的扭曲,看起來才會像倒影。
Tumblr media
這一鏡通常會用由下往上拍、去掉天花板,但是在此為了要表現出柘植背後背負的東西的存在感,構圖刻意讓消失點放在柘植的頭的位置。 這樣layout工程一下子麻煩很多,但這是不讓人看到他的眼睛、又讓夜晚的停船處這個場景設定本身與柘植疊合起來,期待藉此踏入他的內心世界的layout。 這是考驗美術人員如何把握layout的意圖來畫出背景的一鏡。
Tumblr media
「砍頭」的鏡頭。 如果不是這種(心理狀態)異常的狀況下,這種構圖就會太過浮動而不適合用在動畫裡。但巧妙地突然這麼用一下會出現有趣的效果。景框上方的匾額只是作為注目點安排在那,「志」這文字沒有任何意義。
Tumblr media
遭受槍擊的NHK播放中心的通訊塔。 […]這是一次展現直昇機這種飛行物體的特徵:「高度」、「重量感」與「自由的方向性」的一鏡,如果是飛機或車輛,這種鏡頭就不能成立。是表現出直昇機這種物件有多適合立體動作場面的絕好例子之一。
Tumblr media
紀伊國屋大樓前。[…]因為要在這種有許多路人經過的場地取材很不容易,製作人只好趁人少的年節時分或者半夜去攝影,結果還被警察當作可疑人士盤查。(題外話)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這一鏡不是普通的鏡頭下移(pan down),而是稱為「tilt down」的鏡頭(譯註:這是動畫界的用法,與攝影、電影的用法有所不同),為了表現出上方廣大的透天空間,透視必須隨著鏡頭移動做出微妙的變化。Layout與單張圖畫或設計圖不同,繪畫時必須意識到鏡頭影格才行,這就是一個好例子。
Tumblr media
結局的舞台,18號掩埋場=「鳥的王國」。 畫這樣子動物群聚時最重要的就是牠們的方向性。一般群聚的動物,無論是鳥或者魚,都會具備著整體的方向性,並非毫無秩序地排列。 像是等待著南雲忍登場、有如觀眾一般被安排於此的水鴿子群,既可以說是這個故事的觀眾本身,也具有自然地將觀眾視線引導至升降梯的作用。 動畫沒有真人電影般的焦距深度,也不能靠著資訊量的多寡表現遠近感,如果在背景把所有東西鋪天蓋地畫進去,反而在前景賽璐珞就會失去遠近感、變成像平面一般。這種動畫的獨特弱點,光靠layout是無法克服的。在這個鏡頭我是安排前方的鳥群做階層式多重影格(段マルチ),色彩指定上也從前方向深處的鳥群做出階段變化,用各種方式盡可能創造出景深與廣度。
3 notes · View notes
firecracker-2018 · 6 years
Photo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白水紀子書評:洪凌《黑太陽賦格》(結語摘譯)
作者:白水紀子(橫濱國立大學教授) 出處(PDF檔) 正如譯者櫻庭氏所述:「在這則宣告黑暗世界來臨的故事當中,創神者為女性預言家,而被創之神也是無性別、有如小貓一般的『異界之物』。圖謀殺父的雌雄同體的黑暗之王,終結了二元論體系所主宰的世界,開啟了黑太陽的世界。」如此萬物回歸本源,黑太陽支配的酷兒世界開始。這部作品展現洪凌深刻的宗教關懷,從預言末世到來、基督重新降臨的異端之書《約翰啟示錄》獲得靈感,將其編織為酷兒科幻故事。 後(post-)近代的時代,社會的具象化透過網際網路逐步實踐,讓一切都暴露在白日光輝下,人們反而因此沒有了棲息之處,為了尋求生活依靠而浮游飄盪。洪凌之所以希求黑太陽世界的到來,或許就是對這樣「正確」、「明白」的光之世界有著強烈的批判吧。 洪凌被稱為九零年代台灣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也是在台灣科幻界帶來一股新風氣的酷兒科幻代表旗手,至今仍然持續旺盛創作。喜見這次能以如此完整的型態、透過將洪凌獨特的文體忠實譯為日語的櫻庭氏譯文,將洪凌的作品傳達給日本讀者。
1 note · View note
firecracker-2018 · 6 years
Photo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洪凌《黑太陽賦格》:目眩神迷的情慾、科幻與自我。體現感性與理性的台灣酷兒科幻
作者:立原透耶(學者、翻譯家、幻想小說作家) 原文:日本語で中華SFを読む(5) 幻惑される官能とSF、自我。感性と理性が具現化された台湾クィアSF
看到是中華圈的科幻作品讓我一頭栽進去,剛開始就愣住,最初的感想是「實在看不懂」。但不氣餒地繼續讀下去,發現作者與自己有相當類似的讀書傾向、隨處可見對這些書籍的致敬之處,總算據此理出一個整體印象來,真是難得的體驗。讀完本文之後,再閱讀非常詳盡的後記,才「原來如此,那邊是這個意思呀」、「這邊是要這樣解釋呀」地領會,於是又再回頭讀一遍小說,先前不懂的部份便一點一點地附上血肉向我趨近。
嗯,這種感覺。好像在哪讀過。
左思右想想了好多遍,這次重新讀過(雖然已經讀了快十遍)才恍然大悟。
我想起了鈴木いづみ的作品。
Tumblr media
鈴木いづみ的作品也是深刻描寫、有時尖銳描繪性別的微妙境界的科幻故事。與洪凌的作品相比,鈴木的作品更為纖細,或者說會感受到一種與「死」相鄰的危險性。但是《黑太陽》描繪的世界卻很剛強健壯。其纖細卻又絢麗華美的文采,應該有個什麼根本鎮座著。這不就是哲學思想、文學思想嗎?作者洪凌既是小說家,同時也是翻譯家、評論家、大學教員。對於專攻性別領域的洪凌來說,創作的骨架想必是根植在每天鑽研的學問上了吧。光是描繪想像在這世上實在太過貧瘠,因此(我想)洪凌是以穩固紮實的知識與理論來打底,創作出壯大的宇宙、世界觀。
本書囊括了漫畫、動畫、世界各地的音樂、思想,當然更有科幻、奇幻與恐怖故事典故。龐大的知識量與對各領域的狂熱氣息雜然陳列,以非常令讀者目眩神迷的表現方式編織出嶄新的故事。真是讓人佩服能夠將這些作品翻譯成精彩日語的譯者功力。
我個人的經驗是,第一次閱讀時會被不斷展現的語言世界所席捲進去,整體形象一片混亂,無法確實抓住故事在說什麼。讀過後記的解說後再將整本小說讀過才開始發現,光是緊抓著故事、景象及語彙,是沒辦法理解其本質的。因此我將台灣的性別論、女性主義論、酷兒小說等線索一一看過……不知不覺開始與本書的作者在網路上認識(這竟然還是因為我們同是貓奴)……就在我接觸許多被譯成日文的各種文獻之間,又獲得一種「哎,不用完全懂得也好嘛」的近似頓悟的感受。
不過這僅僅是我自己的經驗而已,其實也有非常多讀者是「波長相合、喜歡到不行」吧。我真的覺得,或許要是我再年輕個二十年、不、三十年…的話,應該會著迷到無以復加吧。青春獨特的痛處、自虐般的某種感受、他者與自我的差異、壓倒性的孤獨,如此的感傷充塞在本書各處。雖然如此,卻又擁有一種冷徹的、從遠方觀察的客觀視野。
或許也因為如此吧,如今的我對於作品通篇展露的這種透徹的眼神感到至為舒坦。一種彷彿心死般獨特的寂寞感吸引著我。
精挑細選的華美詞藻壓過了眼前所見。但是如果退一步來閱讀,會看到貫穿其中的,是一種或許可稱為是作者理性的哲學、在激情內裡流淌著的淡淡而冷徹、銳利的知性。
此外很有趣的是作品中特意描繪的「性」。乍看充滿肉體、感官方面的表達,許多是「男」、「女」、「無性」、「雙性」渾然交融無法區別,或者難以區別的表現。也因此,我有好幾次被困在一種彷彿被拋棄在外的感受:男?女?咦?我甚至不知道現在講這句話的人物是誰?簡直像是記憶被置換掉一般的不安感。即使以文字將記憶與紀錄留存下來,也是至極曖昧不清的。
最後自我與宇宙融為一體,然後回歸空無。
我是我嗎?不,所謂的我究竟是什麼?
本書可以從科幻的角度來解讀、從性別小說的角度來解讀、從描繪自我的作品角度來解讀、從其中對各種小說、漫畫與動畫致敬的角度來解讀,還可以從音樂的角度(可惜這部份我一竅不通沒辦法理解,但喜歡搖滾樂等樂種的讀者一定可以更充分理解)來看、從聖經、末世思想的面向,還有哲學與思想這些領域來解讀。
它會隨著不同的讀者不斷變換表情、甚至連意義都會持續變化。有一種令人無法抗拒的蠱惑,甚至帶著莫名的情色。
突地,我腦內閃過村田沙耶香的《殺人出產》與《消滅世界》。 生與性。 將本來無法割離的事物肢解分離再分離。這時我們就感受到一種無法言喻的不安定感。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或許正是這種感受,能夠帶領我們去理解各種少數人群所感受到的不安定吧。 另外,以下還有同作者寫的(更易懂的)短篇,建議先從這些讀起。
Tumblr media
收錄:洪凌(著)/櫻庭ゆみ子(訳)「受難」
Tumblr media
收錄:洪凌(著)/須藤瑞代(訳)「蕾絲と鞭子の交歓 : 現代台湾小説から読み解くレズビアンの欲望」 此外雖然不是科幻,台灣的酷兒小說先驅有以下這部知名作品。
Tumblr media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