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germinal16 · 10 months
Text
Kuala Lumpur: Estuary of Cloudy Streams
”The world was so recent that many things lacked names, and in order to indicate them it was necessary to point.”
This may be the most fitting description of what I encountered as trying to order the breakfast in the Little India, Kuala Lumpur. Sitting outside the door, a customer was having a balloon-resembled food, something between bread and pancakes. I wanted to order the same thing but didn’t know how to express it, so I simply pointed to the photo on the menu and ordered what looked the most similar to it.
”We don’t have that anymore,” the waiter spoke with a southern accent, ”because…blah blah blah.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else?” I could understand nothing more than 70% of what he said, and ended up ordering something else that looked somewhat similar. What came was a round and crispy, deep-fried balloon-like pancake, like a inflated Chinese scallion, served with coconut milk and curry. The curry was mild, scattered with powdery-textured potatoes. the ‘pancake’ tasted pretty good with it. I ordered a glass of Lassi, whose sweetness is so strong, that I canconsider it as a standard accompaniment to Indian cuisine for me.
What was the name of that dish again?
I wandered through Little India looking for a place to buy souvenirs. The supermarket shelves were stocked with coffee, jam, oil products, various canned soups, and incense for prayer. There were several buckets filled with a variety of spices in the center of the supermarkets. The bag of branded coffee and the Kaya jam, which my friend highly-recommended, was eventually found at a department store on the upper level of Central station, or in Malay, Stesen Sentral.
After buying a ruby chocolate, which was said cannot be found in Taiwan, at the chocolate exhibition hall, I called a Grab ride to go to a western-style coffee shop in Chinatown on Jalan Petaling. I ordered a ”Summer Time”, a mix of lychee and watermelon juice, and began to write about my experiences in Kuala Lumpur. It suddenly came to my mind: the Indian dish I had for my breakfast, made of curry, coconut milk, and crispy bread.
We still don’t know the name of the dish we had that day.
The recitation of the Quran resonates during Zuhr.
The streets of Kuala Lumpur have a distinct tropical humidity, yet with a touch of freshness, which perhaps derived from the Muslims’ cleanliness, preventing the unpleasant odor of damp and muddy drains. Kuala Lumpur, Estuary of Cloudy Streams, at the confluence of muddy swirling currents; Muslims established mosques at the convergence of the Gombak River and the Klang River, and later the British built various Mughal-Gothic-styled government buildings in the same area.
As Crows gather along the riverbank and search for twigs to build their nests, a group of hijab-wearing college students happily pose for pictures with the architecture. An afternoon thunderstorm suddenly washes away the restlessness in the hearts of the diverse tourists. They quietly hide themselves under the covered walkways, listening to the recitation of the Quran emanating from the Masjid.
Time seems to been fragmented, yet never ceases to flow.
According to the Malaysian history book, the official version of Malaysia’s founding epic told us Malays came from Sumatra. ”A prince who lost his kingdom take his people to come to this land for rebuilding what they once had,” and they rooted themselves here, never to return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raits. In the market, the aroma of coffee were permeating the air, and carried far away by the tropical breeze. A Tamil vendor introduced me to beautiful batik shawls. In my not-so-fluent English, I negotiated the price with him and ended up buying ones I’m pretty sure I would love.
Gentle sunlights spilling onto the shading canvas, notes of diaspora danced, in the fluttering signs of the bazaar, amidst the bustling city traffic, and within the oscillating fans at the train station. Secret-society members drifted here from the Northern Empire, Sri Lankan merchants brought by the monsoon winds, and the eventually settled-down Indonesian royal members, they are all smoothly shaped by the river flow into the time, slowly extending into an unending melody within stories.
The recitation of the Quran resonates during Asr.
In the cafeteria of the old Kuala Lumpur station, Ayam Tandori filled the air with a fragrant aroma. Although the beauty of the old station building couldn’t be captured by a camera, it appeared particularly lovely in the sunset. A photography team was taking pictures of a couple in front of the train station, though I couldn’t quite tell if they were shooting wedding photos or being Cosplayer.
The river, quietly flowed through the city, the Railwat went towards the harbour of Port Klang, and they would never to return. I watched the bustling traffic in front of the station, that forming an ever-turning roundabout, which are so fast, that seems in the next second, they would all dissolve into cream as the way tigers melt away.
Time clearly never ceases to flow, yet it is fragmented in a montage-like manner.
I delved into the crevices of history, let the approaching time drenched my body; Like a camel traversing the endless Silk Road, looking back at the scriptures I once wandered through. Inside the Islamic Arts Museum, I gaze at the coins displayed in glass cabinets, forming a long timeline connecting the end of the Silk Road to another end: the Umayyads, the Abbasids, the Fatimids; the Ayyubids of the Kurds, the Safavids of the Persians, the Mughals of the Mongols… Distant faith and the sound of prayers gradually reach the scattered archipelago of islands.
The guide at Masjid Negara introduces me to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ir religious architecture: geometric patterns, designs devoid of images, and Arabic calligraphy that adorns every corner. He mentions that the average Malays do not truly understand Arabic, just like the Chinese, who do not really understand ”Namo Amitābhāya” or ”Om Mani Padme Hum.” However, the devoutness during prayer may overcome the language barrier, allowing the heartfelt yearning for tranquility to be conveyed genuinely to the beloved deity.
The peaceful coolness from the floor of Masjid gently touches my skin through my socks.
The recitation of the Quran resonates during Maghrib.
Perhaps due to its tropical location, even on weekends, one can feel that the nights and days in Kuala Lumpur are like different worlds. The deserted Independence Square during daytime comes to life at night with several food trucks gathering there. People ride bicycles and blow bubbles in front of the old government building, while the shimmering neon lights make the city’s stories vibrant.
At the night market on Petaling Street, the tables and chairs are already packed tightly by the vendors,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the traffic to move. The aroma of delicious jerky fills the air, with each bite, I can feel its fresh, sweet, and crispy taste. I picked a few satay skewers, fried snacks, and even buy a serving of Balinese-style char siu rice. Slowly, I move to Bukit Bintang, the Starhill Avenue, where you can see a group street performers sing loudly in front of the subway station. The audience gathers in a circle on the sidewalk, eager to listen to their voices. Coinciding with the floral procession of Vesak Day, the streets are under traffic control, and Buddhist follow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ride float after float, showering blessings upon those around them.
I step into a karaoke bar. It’s sparsely populated. I order a cola and sit at the counter. A staff member accosts me in a simple conversation in English. She tells me she is a Chinese from Myanmar, with a younger brother studying Mandarin in Taiwan, and a sister already married and has children in Taiwan. She proudly shows me photos of her siblings. The bar owner is Hakka, and I casually recite a few phrases in Hakka that I heard in the Subway announcements from Taiwan: ”Sṳ̀n-mùng-ǹg, án-chṳ́-se.” However, she looks puzzled. I ask her how to say ”thank you” in Malaysian Hakka, and she replies with ”唔該,” with the Hakka pronunciation. Haha, we bridge the language barrier and make ourselves understood. I select a song by Sandy Lam and another one by Jay Chou on the jukebox, At Least I’ve Got You, even if I Find It Hard To Say. A Japanese customer orders a beer, and as it pours into the glass, it turns into Bubble, as G.E.M. sings. The bar owner suddenly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go together to taste some street food at Jalan Alor after closing. In the stir-fry restaurant, we order five servings of chicken wings, a large plate of fried noodles, and the Malaysians’ favorite ”lala” (clams). I thought it was a phonetic mistake for ”lâ-á” in Hokkien, but as I eat, the clams in front of me seem to play the ”Lala Land.”
I recall the previous night when I sneaked into a bookstore and browsed through interesting English books, searching for fragments of stories that have died but not yet been buried, as if I were a wandering ghost. That’s it. Knowing that stories don’t end like this, that’s it. Knowing that time doesn’t put a full stop on us, that’s it. Knowing that those timelines hidden in the Islamic Museum, the clocks that calculate prayers in the Masjid Negara, and the novels in my backpack are not the end of history. That’s it, I think.
I love Kuala Lumpur’s converging all of the stories, yet it hasn’t written the final chapter.
The recitation of the Quran echoes during Isha.
On the plane, I turned on my e-book reader and continue reading the unfinished book about Malaysian history: Portuguese captured Malacca, the White Rajahs ”inherited” Sarawak, the British and Dutch partitioned the Malay world, and the colonizers attempted to build a better world, like Raffles and Swettenham. The plane takes off towards the north, and outside the window, the weather is clear, with clouds leaping alongside the aircraft.
Once again, I hear the recitation of the Quran, reminding me of Fajr.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3 notes · View notes
germinal16 · 11 months
Text
在朦朧交匯的地方
「當時的世界還太年輕,很多東西沒有名字,要表達時,還只能用手去指。」
這或許是我在吉隆坡的小印度區點早餐時,最貼切的寫照了。坐在門口的客人買了一份像氣球一樣,介於麵包與燒餅之間的食物,我想要點跟他一樣的東西,走進餐廳以後卻不知道要怎麼樣表達,只好吱吱唔唔地指著菜單上的照片,點了一個我覺得看起來最像的東西。
「現在沒有了,」店員說話的聲音裡有著南方的溫度,「因為⋯⋯,⋯⋯,要別的嗎?」,他說的話大概有七成以上我都沒聽懂,只能選了另外一個看起來也有點類似的餐點。上來的是一個圓圓、炸得酥脆的,像是蔥油餅灌了氣的圓形球體,配著椰漿與咖哩;咖哩的味道很淡,馬鈴薯的口感粉粉的,散在醬汁裡,粘著餅吃味道還不錯。我又點了一杯Lassi,乳酸飲料搭配著強烈的甜味,也算是吃印度料理的標準配備了。
那道菜叫做什麼名字來著?
我穿梭在小印度裡尋找可以購買伴手禮的地方,超市的架子上有著咖啡、祭拜用的香、果醬、油品和各式罐裝的湯,中心則放著幾個桶子,裝著各式各樣的香料。我最後在中央車站樓上的百貨公司買到了一袋有牌子的咖啡,和友人強烈推薦的咖椰醬。在巧克力展覽館買了據說台灣買不到的紅寶石巧克力以後,我叫了一台Grab共乘,到茨廠街Chinatown的一間西式咖啡廳,點了一杯混有荔枝汁與西瓜汁的「夏日時光」,開始寫下在吉隆坡的見聞,才想起早餐時那一道由咖哩、椰漿和酥炸餅皮構成的印度料理。
我們仍不知道那天所吃到的菜的名字。
古蘭經文在晌禮時響起。
吉隆坡的街道有一種專屬於熱帶的濕潤,卻又略顯清爽感的氣息,或許是源自於穆斯林的整潔感,讓街上不至於留下潮濕又沾滿泥濘的下水道氣味。Kuala Lumpur,漥流濘波,在泥濘渦流匯聚的川口;穆斯林在鵝嘜河與巴生河的交匯處建立了清真寺,後來英國人又在這裡建立了蒙兀爾哥德式風格的各式政府機關大樓。烏鴉們圍繞著河岸尋找用來築巢的枝枒,一群帶著頭巾的女大學生開心的和建築拍照。午後突然下起的雷雨,沖掉了膚色各異的觀光客們內心的躁動,他們靜靜地靠在騎樓下,聽著從清真寺裡傳來的古蘭經文。
時間像是被切割成片段,又像是從未停止流動。
在飛機上的馬來西亞歷史讀本裡寫道,在馬來西亞官方版本的建國史詩裡,馬來人從蘇門答臘遠道而來,「國破家亡的王子跟他的人民來到此地,重建他們曾經有過的國家」,後來就在此地生根,再也沒有回到海的彼端。市場裡,華人攤商所販賣的咖啡烏氤氳著芬芳,被熱帶的薰風給吹到好遠的地方。一個淡米爾小販向我介紹美麗的蠟染披肩,我用不甚流利的英語向他談價,最後買了中意的商品收藏。陽光和煦地灑在遮陽用的帆布上,一個個離散的音符抖落四散,在巴剎隨風搖曳的招牌裡、在城市喧囂的車水馬龍裡、在鐵路車站的電風扇裡鼓動。從北方漂流來此的天地會成員,以及乘著季風遠來的斯里蘭卡海商,還有終於落地生根的印尼王子,都隨著河流平穩地流淌成時間,緩慢地在歷史裡延長,成為一首不會結束的曲調。
古蘭經文在晡禮時響起。
吉隆坡舊火車站裡的食堂裡販售著泥爐烤雞,熱氣裹著香味四溢。鏡頭無法捕捉舊站建築的美,在夕陽下卻映襯得特別美好,一組攝影團隊在在火車站前幫一對男女拍著照,我竟然有點分不清他們究竟是在拍婚紗照還是在角色扮演。河流安靜地穿越城市緩緩前行、鐵路向著巴生的港口一去不復返,我看著站前的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畫出了一個無法供給行人通過的圓環,快得像是下一秒就會像老虎一樣,全都溶解成奶油。
時間明明從未停止流動,卻又被蒙太奇式的切割開來。
我鑽進歷史的縫隙裡,迎面而來的時間將我的身體打濕。像是駱駝穿梭在漫長的絲路上,回首曾經漫步過的經文。在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裡,看著陳列在玻璃展櫃裡的硬幣,串成一條長長的時間軸,從絲路的盡頭牽繫上另一個盡頭:是倭麥雅的,是阿拔斯的,是法蒂瑪的;是庫德人的埃宥比,是波斯人的薩非,是蒙古人的蒙兀兒⋯⋯遙遠的信仰,和禱告的聲音,被逐漸帶到星羅棋布的千島之海。國家清真寺裡的導覽員向我介紹他們的宗教建築的特色:幾何圖形、排除畫像的設計,以及四處刻有的阿拉伯文書法——他說,普羅大眾的馬來人其實是不懂阿拉伯語的,就像華人並不真的懂南無阿彌陀佛或唵嘛呢叭咪吽。但禱告時的虔心,或許便能夠克服語言的鴻溝,將心裡所祈願的平靜,真實地傳達到所愛的神那裡。
清真寺地板的涼爽,透過襪子輕輕碰觸我的肌膚。
古蘭經文在昏禮時響起。
或許因為地處熱帶的關係,即使在週末,也能感覺到吉隆坡的夜晚和白天彷彿是不同的世界。白天杳無人煙的獨立廣場,到了晚上聚集了好幾台餐車,人們帶著孩子們在舊政府大樓前騎單車、吹泡泡,閃爍的霓虹讓城市的故事變得鮮艷起來;茨廠街的夜市裡已經開始被攤販們擺放的桌椅擠得水泄不通,車流難以行進,街邊販賣的肉乾瀰漫可口的香氣,一口咬下鮮甜酥脆,我又挑了幾串沙爹、幾份炸串,還買了一份峇里島風叉燒飯。慢慢轉移到星光大道Bukit Bintang,街頭藝人在地鐵站前高聲歌唱,觀眾們為了傾聽他們的歌聲,在人行道上圍成一個難以跨越的圓。適逢佛誕節的花街遶境,馬路上實施了交通管制,來自世界各國的佛教徒搭著一輛又一輛花車,向周圍的人撒下祝福。
我踏進一間有伴唱帶的酒吧,店裡客人寥寥無幾,點了一杯可樂,在吧檯坐下,一個店員用簡單的英語跟我攀談,她告訴我她是從緬甸來的華人,一個弟弟在台灣學中文,一個妹妹則已經在台灣結婚生子:她給我看弟弟和妹妹的照片,表情中滿是驕傲。老闆娘是客家人,我隨口唸了幾句台灣捷運廣播裡的客家話:承蒙您、恁仔細,她卻一頭霧水,我問他,那在馬來西亞的客家話裡怎麼說「謝謝」,她答了我一句「唔該」——但是用的是客語發音。哈哈,溝埋一齊做瀨尿牛丸呀,我想,在點唱機上點了一首林憶蓮,一首周杰倫,就算開不了口也至少還有你;一個日本客人點了一杯啤酒,倒進杯裡都變成了鄧紫棋的泡沫。老闆娘一時興起,問我們打烊以後要不要一起去深夜的亞羅街嚐點街頭美食——我們在熱炒店裡點了五人份的雞翅、一大盤炒麵,還有馬來西亞人最愛的「拉拉」——我以為那是福建話「蜊仔(la-a)」的訛寫,但吃著吃著,眼前的蜊仔像是在我眼前唱起了拉拉Land。
我想起在前一晚,背對著人潮走進書店,在店裡物色有趣的英文書籍,彷彿自己是一具遠渡重洋的幽靈,正在搜羅已經死去、卻未被埋葬的故事碎片。這樣就好了。知道故事並不會這樣結束,這樣就好了。知道時間並不會在我們身上劃下句點,這樣就好了。知道那些藏在伊斯蘭博物館的時間軸,那些在國家清真寺裡計算禮拜的時鐘,知道書包裡的小說,並不是歷史的終局。我心想這樣就好了。
我喜歡吉隆坡那種聚集了所有的歷史,卻又還沒寫好結局的樣子。
古蘭經文在宵禮時響起。
飛機上,我打開電子書閱讀器,繼續閱讀還沒讀完的馬來西亞史書籍:故事裡葡萄牙攻破了馬六甲,白人拉惹「繼承」砂拉越,不列顛與荷蘭瓜分馬來世界,還有試圖建設美好世界的殖民者萊佛士和瑞天咸。飛機起程往北,窗外天氣晴朗,雲朵在飛機旁滾滾飛躍。
我又聽見古蘭經文,在晨禮時被想起。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2 notes · View notes
germinal16 · 2 years
Text
果香
當每月一次的分公司匯報結束,她總算壓下自己心中的不安,詢問起他的缺席。你是說小林嗎?分公司的新同事推著眼鏡,聲音不帶感情:他在上個月底離職了。
所以她再也看不見他了。她想起他每次來,總是會帶著一袋水果,有時候是荔枝、龍眼,有時是芒果、蓮霧。他總是笑笑地將水果分給辦公室的大家,一邊談論著他老家果園裡的那些趣事;想起從他身上散發出來的那種水果香味,總是會挑起她的嗅覺神經,讓在他身邊的她不禁分神。
如今,她再也聞不到他身上那個微醺的水果香了。整個下午,她腦海反覆播放的都是同一句話:她再也看不見他了。她握緊手上的咖啡,那是用上個月他送的豆子泡的,如今她突然聞不到咖啡的香氣了。男孩的身影匯聚成淚水,堵塞住她的鼻子。下班時間一到,她果斷地提起包包,快速地走出辦公室,害怕有誰看見她的淚水──因為她再也看不見他了。
她在電梯裡,輕輕閉上眼睛,懷念緊緊挨在他身邊時的氣息,眼淚又近乎潰堤。電梯到達一樓,自動門打開,突然,她又聞到氣味了。一陣熟悉的香味掠過鼻尖,她猛然抬起頭,看到那個身影站在大門口,正對著她揮手。
她的眼淚奪眶而出,終於忍不住撲向他的懷中,無法抑制地大聲哭泣起來。
7 notes · View notes
germinal16 · 3 years
Text
哀傷盆地
親愛的 Ɑ : 始料未及的是,世界會變成如此形狀。人們被困在自己的行李箱,數著明信片上的風華:有人站在岸邊眺望遠方,想要看到紅線彼端牽著的枝枒;有人把思念摺成信鴿,用淚水將他們餵養;有人逐漸遺忘從雲上俯視的模樣,鏽蝕輕輕爬上飛鳥的骨架。穿越群山的側嶺,在天空的彼方,這一條水平線的盡頭,我不知道盛夏的南風,還會不會將消息帶往你所居住的河床。你過得好嗎?我將音信丟進製糖所小小的湖裡,期望那微弱的音信能夠穿越時空,出現在距離小島很遠很遠的,你那廣澤的淡海中。 
親愛的 Ɑ , 這已經是我能夠抵達最靠近你的地方。曾經一起漫步的商圈,如今都拉下了鐵門。和你一起悠遊的夜市,剩下一隻隻的麻雀駐足在攤位前。移動的列車成為群眾避之唯恐不及的洪水猛獸,在地圖裡寂寞四竄。當警報來得太快,孤獨一點一點地侵佔了生活,這或許是我們最接近末日的時候——你還記不記得我們曾經一起看了那麼多有關末日的電影:關於外星人攻打佔領了地球、關於大海湮沒了城市與文明,關於病毒緩緩地侵蝕了人類的生命,將恐懼一點一點地散播。電影院的大銀幕像一扇窗,藏在裡面的世界好大好大,如今都只能躲在狹窄的電腦螢幕裡——我的窗現在變得好小好小,只能看見你世界裡僅有的靈光。 
知道你還在那裡,只是看不見了。我曾經忍了好久的眼淚,卻終於在今夏潰堤。大雨豐沛地灌注在這座盆地裡,把想念的味道沖淡。我們都是微弱的繭,在狂風暴雨的時代裡緊抓著不放。我把跟你一起度過的時光慢速播放,將你談話的、哼著歌的、剛剛睡醒的聲音都剪成絲,輕輕柔柔地織成自己的房間,接起我在寂寞浪潮裡不斷下墜的靈魂。抓住細小的線頭,想像著當這一切結束以後,走到另一端牽起的,就會是你的手。
一股線香氣息從窗外沉穩地飄進房間,我看見對街鄰居正焚燒著冥錢,還在試圖祈求一些什麼、試圖點亮一些什麼。
3 notes · View notes
germinal16 · 3 years
Text
只晴予你
youtube
#試譯
在夜裡浮浮沈沈 彷彿海蜇的月娘迸發四散 視線窺視公車亭的背板 腦海中有那年夏天的你在
這樣就好
鳥居 乾涸的雲 撫過臉龐的是夏天的氣息 在成為大人以前 嘿、在我們還總是踮起腳尖的時節
要是玩累的話 就在公車亭後看看天空 即使夏天就要過去 我一定一定也銘記在心
還沒來得及趕上 就長大成了人 你的口袋裡 有盛開的夜 開不了口的話 我就是一個人了 那樣也好吧 我早已看清無望
這樣就好
艷陽 乾涸的雲 山櫻桃果 生鏽標誌 記憶中總是 蕩漾著夏天的氣息
所謂寫真也不過是紙片 所謂回憶都只是區區塵土 而已 這些我都不懂 所以沒有開口
前來憩息的你絡繹不絕 孤石在我仍追憶的盛夏原野*
還沒能抬得起頭 就長大成了人 沒能趕上的我 願只晴予你 還開不了口 就登上了山丘 我們的身影裡 夜晚持續綻放
還沒能抬得起頭 就長大成了人 你開心的話 就拍拍手吧 在夕陽落下的坡道向上攀爬 我們的身影呀
還沒來得及趕上 就長大成了人 你的口袋裡 有盛開的夜 就算開不了口 我們也依舊一條心 這樣就好了吧 真的
將你的回憶 細細咀嚼
這樣就好
*「絶えず人いこふ夏野の石一つ / 憩息者絡繹不絕 孤石在盛夏原野」ーー正岡子規
1 note · View note
germinal16 · 3 years
Text
寳島(Treasure Island)
拿一支筆 沾染自己的眼淚 藍色的墨水 還剩下一點點
雨逐漸淹沒了 龜裂的指尖 葉脈裡還有 淡淡的甜味
小小的精靈 乘上海浪 潮濕的日子裡 頭髮隨風飄蕩
以為不會再哭了 可是時間一直沒有停下
她乘上漂浮的海盜船 想像著只要揚起風帆 就可以到他的身旁
但船,卻只是 原地搖晃
0 notes
germinal16 · 5 years
Text
目睭
Helen從麥城搭上往麗島的飛機,準備在當地轉機前往紅港。她想起小時候,祖父祖母曾經告訴她,紅港是一個多美的地方。大學時,她和紅港來的留學生Kelvin交往,Kelvin總是趣味盎然地向她描述,紅港有多熱鬧、多麽繁華,那些她未曾吃過的食物、未曾看過的街道,都經由Kelvin的敘述變得栩栩如生。
每當Kelvin這麼說的時候,她總是好惋惜自己並沒有出生在紅港。
Helen的祖父母在紅港易主那年離開了家鄉,全家搬到麥城居住。她從小聽起祖父母用勉為其難的英語,透露他們在紅港生活安居的過往。比起英語,祖父母其實更擅長說紅港話——不過到了Helen這一代,她的堂兄弟姊妹裡已經沒有人會說了。
她想起Kelvin有時也說紅港話。在睡夢中,Kelvin會用紅港話囈語,說著她聽不懂的事。有時候,Kelvin會突然驚醒,然後自己揶揄起自己。她記得Kelvin躺在她身邊的模樣,她還記得,他黑色的眼睛裡,總是閃爍著一種美麗的水光。對Helen而言,那種深邃而黝黑的水色,就是她心裡對紅港的印象。
Kelvin現在還過得好嗎?她不禁想起,那時他們都不懂事,為了小事而輕易分手,至今她依然感到遺憾。她想起他溫柔的臉龐和他寬大的胸膛,分手之後,隨著學業結束,Kelvin回到紅港,他們再也沒見過面了。
這次出差,能不能見到他呢?
她想著,在麗島機場的滑行步道上出了神,不小心撞到了另一個旅客,兩人的行李打結糾纏,她伸手試圖解開。
「啊……抱歉……」她抬起頭,想跟對方致歉,卻發現那個人正是自己曾經的戀人,「Kelvin?」
「Helen? 」他和她一樣驚訝,「好久不見。」他的聲音跟以往一樣迷人,聽起來卻缺了某些細節。但Helen無法不注意的是,他的長相有了巨大的變化。
Kelvin的右眼不見了。
原本該是右眼的地方,只留下一個空洞。
「我...你...」她想說些什麼。 「真巧,我正要去麥城。你也是嗎?」他的聲音裡帶著某種刺耳的機械式語調。 「我...不是...」她嚇壞了,「我要去紅港,我...」 「這樣啊。」她注意到他的臉瞬間慘白,但仍然面露微笑,「祝你有個愉快的旅程。」
她愣在原地,沒想到重逢會是如此。還想說些什麼,但Kelvin已揚長而去。他一跛一跛的步伐,透露了歲月在他身上的殘忍。他跟以前變得不太一樣了,為什麼?這些年來發生了什麼事?她胡思亂想著,即使上了飛機之後,思緒依然無法停止。為什麼?他的眼睛呢?他的眼睛去哪了?
飛機沿著海面翻越雲層,馬上就要到紅港了,她還是忘不了Kelvin失去的那隻眼睛。
「各位乘客,我們即將抵達目的地,由於紅港當地宵禁的影響,請各位旅客注意...」機上的廣播響起,提醒各位旅客必須遵守的事項,她往窗外看,紅港周邊的海洋,被染上了濃濃的血腥色,港口周圍出現大量不合理的泡沫,一支龐大的鯨魚擱淺在灘上,一群禿鷹正在啃食它的屍體。
這就是祖父母心心念念的紅港嗎?
下了飛機,通過一道又一道的關卡,每一個紅港人,都帶著彬彬有禮的笑容與姿態,語調裡,卻都像Kelvin一樣,帶著刺耳的齒輪聲。
Helen這才發現,他們早就全都變成同一個模樣:笑容勉強,眼神哀傷。
海關出口前,那個用來裝載違禁品的箱子裡,她注意到有個東西閃閃發亮。
那是一顆眼睛。
它的瞳孔裡,蕩漾著深邃而黝黑的水色,看起來就和Kelvin曾經擁有的那一顆,一模一樣。
4 notes · View notes
germinal16 · 6 years
Text
去了一趟海邊,但我是不會游泳的。敦賀的沙灘,沙子粗硬又燙腳,在沙灘上走沒多久就忍不住求饒。躺在沙灘上呼吸陽光,頭髮裡漸漸浸了沙。
最近總想著,自己快要變成滋賀人了。就像最早變成了高雄人,而後成了新竹人,去年又開始以為自己是台中人。但其實我大概什麼都不是。從二十世紀走入二十一世紀約莫就是這麼一回事,以為自己成為了什麼,卻只能不斷地在此彼的邊界間流動。
彥根的天氣熾熱乾燥,R卻問我,台灣也是如此潮濕嗎?
我愣了一下。坦白說,彥根乾燥多了。說著說著,我卻突然很想念五六年前,新竹的牆壁沾著濕氣、一點點逝去的樣子。
想念新竹的公車。新竹的仙草和鴨香飯,想念和盧一起生活的日子或其他。當初待著的地方,現在或許誰也不在了。
不知道彥根的冬天會是什麼樣子,不知道留在身邊的人往後又會去哪,不知道往昔也不知道將來,有時候突然覺得自己像在做夢,卻又不知道日本這邊或台灣那邊,究竟哪一方才是真的。
想著這也許就是長住在日本最後的時光了;想著在課室裡遇見的人、想著彈奏吉他時伴隨的歌聲,想著每次逛街時總陪在身邊的人。想著,這就是平成最後的夏天了,每次都會接著想到:那工藤新一呢,他是不是當不成平成的福爾摩斯了?
10 notes · View notes
germinal16 · 6 years
Text
// 有什麼正在透過你活下去 //
收到家人從台灣匯來的生活費,才知道父親姓氏的羅馬字和我並不相同。
也就是說,我的羅馬字姓氏,既不是來自於父親,也不是來自於母親,僅僅只是來自於國家。國家為我,創造了一個,跟父母都不同的姓氏,我和我的家族彷彿什麼也不是。
日本人常常對我說,會說四種語言的人好厲害。對我說,有時候也對西藏人說,對內蒙古人說。
我笑著說,對啊,因為在我們生活的地方,如果不會四種語言,就會難以生活下去,所以身為日本人的你們很幸福呢。
太幸福了。
和Брэнсейн老師Meeting時,他問我,台灣的政治是怎麼樣的,我說二十世紀末,我們有四大族群。我們有外省人的政治美學、閩南人的政治美學、以及原住民的政治美學。客家人......他們關心更重要的事。
「所以蒙古族和藏族對你們來說,也是外省人嗎?」
是的。蒙古族和藏族對我們來說,也是外省人。
「我不懂,我不懂你們的政治,你們的政治在本土化與中國化之間擺盪,但你們的本土化又是什麼的本土化?閩南化?為什麼荷蘭和西班牙對你們來說不是侵略者?為什麼你們的政治,建立在想像的未來,而不是實際存在的歷史之上?」
因為我們是一個魔幻寫實國家。我們沒有自己的國家,我們沒有自己的民族,我們也沒有自己的歷史,我們的一切都是別人的。
台灣人裡流傳一個小故事,山上有一戶人家,他的祖父是清軍,父親是日軍,自己是國軍,弟弟卻加入了解放軍。
這個家族卻不是漢人。
我的家族甚至還是南明的遺民呢。
是啊,我們是中華民國,但我們也不是中華民國。不是1911年的那個,也不是1928年的那個,或許,也不再是1945年的那個了。對於中國人、甚至海外華人來說,中華民國或許是救贖(compare to 大清 & 後清),但是反過來看,中華民國也是我們的噩夢。他是我們背上背著的,卸不下來的包袱。
蜀漢再怎麼漢,它也仍然是蜀;但無論它再怎麼蜀,它也依然是漢。它既是蜀,又是漢;既是漢,又是蜀,最後便什麼也不是了。蜀人如何成為漢人?我們漢人又要如何成為蜀人?
我們的國家,就是一個這樣的,既不是國家也不是什麼的東西。
昨天買了一本二手書,教台語的,我指著主角的名字,興奮地跟朋友說,看,這是我爸爸的名字,我爸爸也叫這個名字!
「文雄」。
「你父親的名字是Fumio嗎?」
咦?
對啊,我父親叫什麼?他的本名是什麼?父親護照上的生日並不是他真正的生日,我突然發現他護照上的名字也可能不是他真正的名字。
對他來說,對於他的家人來說,「文雄」這個名字到底是Wén-Hsíung、Bún-Híong,還是——當他的父親為他取名時,心裡想的其實是——Fumio呢?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叫什麼名字?
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的這個世界,我突然不再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是否曾經有過,一個真正的名字。
如果有人,在死亡筆記本上寫下我的名字,他要寫哪一個,我才會死?
我居然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向神明祈禱時,我父親總會向神明念出我的名字:並不是閩南語的Hò-Gúan,也不是華語的Hào-Yúan,而是受了閩南腔影響的、懶音的Hàu-Én。
我在神明面前的名字是Tēⁿ Hàu Én。
這便是足以殺死我的名字嗎?
我來自一個魔幻寫實的世界,那裡有一塊大陸跟六個小島,四個種族彼此對立混雜;名字可以隨便遺忘;父親的國家會隨著他一起滅亡;用煉金術可以蓋出一座核電廠;有些人沒有故鄉,把骨灰撒在海上;有些人回到故鄉,發現自己變成了浦島太郎。
*註:標題改自京都東本願寺的標語,原文為いのちはあなたを生きている。
49 notes · View notes
germinal16 · 6 years
Text
〈成人〉
 
好人/壞人 女人/男人 台北人/台灣人 日本人/中國人
  
全都沒有變成 你抓起那些紙片 寫了多年的紙屑 你並未成為詩人
  
站在十字路口 聽著交錯的喇叭聲 車站前的水窪反射出倒影 那裡人來人往,沒有別人
7 notes · View notes
germinal16 · 6 years
Text
台文所第二學期的時候,為了拼出期末作業,去翻了一大堆報紙,最後找到一個在台灣民報上連載日本各殖民地自治制度的法律系研究生,叫做呂阿墉,除了各殖民地自治法制以外,他也寫過很多關於國際時事的評論,在那些評論裡,我隱隱約約感覺出一種很微妙的價值觀:帝國的存在是無法動搖的,我們只能夠從裡面去改變帝國本身,讓帝國變得更好。
現在看起來,覺得阿墉可能對了,也可能錯了。新世紀來了又走,帝國表面上垮了,但是實際上還在。舊的帝國走了,就會出現新的帝國。大英帝國退場之後,美利堅帝國就出現了;沙俄變成蘇聯以後,現在又變成其他的東西了;大清帝國下台沒多久,新的大清就出來補上了位子,而且比大清更粗暴殘忍。
或許是因為其他前輩們踏足在這塊土地時留下的氣息,在日本的日子,我也漸漸地感覺到自己的身份有著微妙的秘密,尤其和其他留學生在一起的時候更是如此。為什麼我要和韓國室友說日文呢,不是因為大日本帝國滅亡後,經濟上的優勢仍在嗎?為什麼我可以和澳洲同學說英文呢,不是因為冷戰時期,美援政治的介入嗎?為什麼我和西藏、內蒙同學說著華語呢——因為那原本,不就是清國的語言嗎?
突然發現到自己,同時接受過清國、日帝、美援三者累積這件事情,我感受到的不是無奈,而竟然是興奮起來。
帝國仍在,時至今日帝國仍在。
我想到阿墉寫的那幾篇文章,想到他試著闡述某種「理想的帝國」,透過權力下放,地方自治,逐漸走向一個住民自決的社會。這很難,或許甚至,比起用暴力推翻帝國更難,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卻一直相信著這件事,一直覺得這件事是有可能的。
當人們被迫學習帝國的語言,帝國其實就賦予了人民一個團結起來對抗它自己的突破口。當我和西藏朋友可以藉由「清國話」溝通無阻的時候,「清國」便賦予了我們交流、甚至聯合對抗他的力量。在帝國下面,我們都是一樣的,我們都可以是一樣的,一樣活著、一樣嚮往著某種形式的生活,一樣可以為了���些而奮鬥。
帝國仍在,時至今日帝國仍在。
但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中改變些什麼?
8 notes · View notes
germinal16 · 6 years
Text
〈我是一個還可以的人〉
煮飯並不好吃 但要吃飽還可以
唱歌並不悅耳 但聽起來還可以
外語並不流利 但溝通還可以
運動表現不夠出眾 但健康還可以
書念得不多 但應付考試還可以
字寫得不好看 但要看懂還可以
寫下的詩並不出色 但評價還可以
會的東西很少 但活著還可以
活得不是很順遂 但過日子還可以
朋友交得不多 但交情都還可以
愛你愛得很少 但繼續愛你可以
413 notes · View notes
germinal16 · 6 years
Text
重新看了一次〈狼的孩子雨和雪〉,第一次看的時候感到很幽微的部分,在第二次看的時候都變得更加立體起來:雨和雪在「狼」與「人」之間的掙扎,其實是可以被讀得非常「酷」(Queer)的。那些擁抱的選擇,接受的選擇,以及逃逸的選擇,其實都同時包括了它們的反面:選擇成為人的,終究必須和自己內心的狼和解;選擇成為狼的,也必須洞悉著自己身為人的部分。
用Queer的方式讀這部電影,讓人反而再一次地看見花的愛,在這個社會裡是多麼堅韌與強大。照顧著兩個不見容於社會的孩子,卻又同時守護著他們選擇的權力,那是花偉大而美麗的地方。
7 notes · View notes
germinal16 · 6 years
Text
今天第一次進了可以唱日文歌的伴唱店(一時之間突然不想用外來語,所以意譯了),雖然這樣的店台灣也不少,但我從沒去過。歸根究底,大概我身邊本來也就沒什麼可以陪我唱日文歌的朋友,所以今天第一次去,其實是相當興奮的。
日語歌曲基本上有好幾種類別,我有接觸的大概就是J-Pop、Vocaloid、Anisong三種了。相較於流行歌曲的J-Pop和動漫歌曲的Anisong,我最常聽的反而是Vocaloid,但這是一種很難在國內的大眾媒體上看見的音樂,所以如果不懂日文又沒有管道的話,基本上就不會涉獵了。更不用說,Vocaloid更容易被沒有涉獵的人貶為「就只是機器人在唱歌」,我也常常遇到「幹嘛要聽那個」的評價,久而久之,也就假裝自己其實不聽Vocaloid,也因此,身邊能夠聊Vocaloid的朋友,大概也就三到四個左右,實在也無法超過一掌之數了。
可是,今天一起唱歌的時候,第一次聽見身邊的新朋友說著「咦這是Vocaloid嗎?」、「啊這是Vocaloid!」,明明我即使進了伴唱店,一開始也是不太敢點Vocaloid的,甚至還先先點了火影跟鋼煉的歌撐場,卻在開始唱起Vocaloid的時候,身邊出現了能夠一起唱的夥伴——那明明是一群剛開始學日文的留學生,明明來自西班牙或澳洲,卻可以清楚地背出那些歌曲的歌詞,知道「Calc.」、「マトリョシカ」、「天ノ弱」或「千本櫻」是什麽歌;在那個瞬間,我突然覺得有一點感動:終於在某一個地方,我不用解釋什麼是Vocaloid,又為什麼我腦袋沒病還要聽這些音樂。那種感覺就很像:突然知道自己的青春,所賴以消耗的事物,竟然並不是徒勞無功的。
我消耗在武俠小說的生命,並不是徒勞無功的;消耗在BL上的生命,並不是徒勞無功的;我消耗在劇場的生命,並不是徒勞無功的。
現在我消耗在Vocaloid上的生命,竟然也不是徒勞無功的。
7 notes · View notes
germinal16 · 6 years
Video
youtube
// 閉上眼的大樹 //
離開台中的時候,中興的校門口那條路上,正盛開著滿滿的風鈴木。
洋紅色的花瓣掉落在街道上,時間開得很慢,卻走得很長。
三月到來的那幾天,腦子裡滿是Romioromen的那首〈三月九日〉,原想在三月九日那天說些什麼的,最後卻仍然錯過了時光。
翻開這些日子來,寫給人們的若干咒語,試著一句一句翻譯成詩,不知道咒語最後會長成什麼樣子,但也只能夠寫下。
首先是:〈關〉
竹塹城裡失落的風,最後都吹向了什麼方向呢?離開以後,我總是聽見,每個夜晚劃過湖面時,風吹奏淚水的聲音。低低的,像是在吟唱著什麼。
拾起悲傷的時候,你總是帶著笑的。每次當我們走回到那座大橋的時候,你總是放手,讓風把回憶吹入你的手中。黑色的細瑣有時越過手指,劃在膚上寫下點滴的痛,你卻始終站在那扇門後。
我們慢慢地走著,沿著地下道越過鐵軌,一邊走著,一邊撿起我們血味帶了點甜的從前。潮濕的霧氣在盆地裡蔓延,你未曾心軟,卻一直陪我等待著明天。
很多時候,風把我們吹得很遠了,遠在風的、雪的、山與海的兩邊。但謝謝你一直記得,記得一把鑰匙能撐起多少的歲月。
其次是:〈邱〉
你曾經知道軟弱的不是別人,後來也知曉的:傷害是來自於畫布,而不是畫上畫布的人。他的手指輕佻,他的重量稍稍,他的氣味掩埋了自己,既非墨亦非蠟的味道。你知道朱色與紅,知道玄色與皂,寫下咒語之後,時間就凝固在起筆的稍早。
你知道愛與死亡,知道筆劃與韻腳;知道他殺死自己,是為了輕巧的討好;可你卻始終愛著那桿不斷哭泣的筆稍。長路漫漫,湍流滔滔,一片一片的瓦剝離在迢迢,你卻未曾逃跑,只是安靜地接下符咒,貼在自己的背包。
你不知道那顆頑石最後會不會成精,或許他也終究只是石頭而已;你不知道水最後會流向哪裡,可能只是沉在淵底無法繼續前進;你不知道那綑底片何時能夠成為真正的電影,可是你卻深信不疑:相信死、相信生、相信愛、相信自己,相信擁有指尖的他的全力。
你是如此安好,你是如此嫻靜。
接著是:〈洪〉
水流過拱門的時候,你看見他的手。
那是別人都未曾看見、或是視而不見的。你卻拉起了手,然後告訴他:走、我們一起、去那個遙遠的碼頭。你游泳、你划船、你哭過多少下雨的夜晚,在無數的寂靜裡拆解孤單。你把他的手放上懸崖。你把他的眼掛上大海。
種一顆瓜有多麼困難?兔子在龍面前勉為其難,金色與銀色的斧頭一去不再復返,你塗上墨色,把一粒米畫成青苔,何時醉了,何時又將至風颱。忘卻往常的暴雨與經年的蝗災,你殺了桃子,往盆裡栽。他恨你時,你只是無奈;他愛你時,卻用兩倍的力量收下他的愛。
他愛你的時候,你任由他愛。他不愛你,你卻持續灌溉。
然後是:〈L〉
森林死掉的時候,就同歸於盡吧。 鬼這麼說,你對他輕輕點了點頭,你知道你愛他更勝過於自我,你知道你愛他像愛自己的夢。
那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夢了。每個禮拜,男孩在森林外等著你,但他從未告訴你他在等你。他在森林裡為你栽了一盆小花,小花後來長著長著成為模樣,他摘下她送給你,然後告訴你,我永遠,都會站在你這邊的。
後來男孩消失在很遠很遠的海上,你回到家鄉,發現森林變成荒漠,男孩變成鬼魂,你看著他,突然知曉了這些年,他都在等你回家。
你對著男孩說,苦澀的說:其實你可以告訴我的,其實你可以告訴我,你一直在等我的。
你對著男孩這麼說。你說。男孩聽著你說。
最後是:〈S〉
S去德國以後,我房間裡的時鐘又多了一個,總是看著它走著走著,也許有一天就會停下、往回走,或許走回他要搭上飛機,離開的那個時候。
我想著要寫給他的信,腦中不禁浮現出那天在登機口前的對話。
「結果,果然還是會不捨呢。」我抱著S,輕輕地說。
S抱著我,笑著在我耳邊說,「還是你乾脆,跟我一起去德國好了。」
「不行啦。」我笑著,卻在心裡想著:好啊,我願意,我願意。我在心裡,一百萬遍地點了頭。
你知道嗎?最近遇到不順遂的事情時,我總是想起你的擁抱、和你身上淡淡的味道。我仍然告訴自己,要像你同樣的溫柔,並且堅強。像你,能夠讓所有的困難都在你的笑容裡融化。
我想說的話,你都是知道的吧。
羊蹄甲的花開了,風鈴木的花也開了,不知道你回來時,來不來得及看。那些洋紅色的花瓣掉落在街道上,把你的離開鋪得好美好美。我想著你離去時的模樣,心中的不捨也突然變得好燙好燙。
時鐘依然走著,走到我離開房間以後,仍然未曾停下。
*篇名出自樂團「薛丁格的貓」首張EP「#1 Intro」,第三首。
4 notes · View notes
germinal16 · 6 years
Text
一不小心 就生病了 一不小心 就失去了自己的語言
試著提筆寫下的 盡是歪七扭八的符號 在風裡像殘燭一般飄著
ผมรักคุณ ฉันรักคุณ မင္းကိုငါခ်စ္တယ္ मैं तुमसे प्यार करता हूँ
我試著把他們 一句一句翻譯:
不在水裡 不在火裡 螞蟻吞噬了我的身體 有一顆甜膩藏在衣領
竄進了黑色的花 種子在口腔裡發芽 殺害一點一點的 沒有長大的夢想
不要將我架上烤網 我的肉身只剩下了蓮花 我的蓮藕 不多不少地 都放在你那
(並不是悲傷 只是被狗咬住了牙 藤蔓無助地糾纏在掌上 忘記化妝 忘記密碼 忘記從家裡走到海邊 需要浪費幾顆心臟)
5 notes · View notes
germinal16 · 6 years
Text
// 週而復始的祈禱 //   輕輕的雨聲,淡淡的餘味。傍晚出門用餐時,台中正下著大雨,其實並不喜歡這樣濕冷的天氣,甚至還為此發了好大一頓脾氣,現在看來卻近乎可笑了。   在大雨中搭公車,第一次來到後驛冊店。在台中,以往因為活動的關係,總是更常去新手書店,或梓書房,卻忽略了這裡。說也奇怪,明明距離每天進出的車站是如此靠近,卻一次也沒有踏進來過。   也許是這樣吧,越近的事物我們往往忘記珍惜。   後驛冊店正放著Triple Deer的《都市牧羊人》專輯:那是我非常喜歡的樂團,有時在房裡也聽的,聽著的時候總有種放鬆而恍惚的感覺。我在冊店裡買了原先計劃要買的「熱帶季風」,接著便坐下���點了一杯「柳川之戀」,等著外面愈大的風雨稍作停歇。薄荷色的調酒帶著清甜,像鍾愛的寶石那樣易碎。   我打開筆記,寫起給愛人的信:你不要哭、不要悲傷、不要放棄......你不要哭、不要悲傷、不要放棄......   下午在家裡收到愛人悲傷的訊息,不知道他發生了什麼事,卻又無從問起。我的貓在我的懷裡打了噴嚏。彼時雨還蘸在鐵皮的屋頂,我卻也逐漸覺得面目不清。   吶,你到底怎麼了呢?我打開筆記:「我好想愛你,想要把一切都獻給你。」   我的貓坐在我的肩上:這樣不行,這樣不行,你不可以小看了文字的威力,你寫下的一字一句都是咒語,都是足以傷人的武器。   「有時候愛一個人是不必說的。」我的貓輕輕地打了個呼嚕,「有時候,不說也很好,你是知道的。」   我劃掉原本的字句,寫下:無論發生什麼事,我都願意陪你走下去。   愛是這樣的。愛是那樣的。知曉你很遙遠,所以一直在這裡站著。   近些日子以來,並不那麼喜歡看那些安靜控訴的電影,例如「大佛普拉斯」、例如「血觀音」、例如「黑豹」。知道他們好,只是沒那麼喜歡。比起「大佛普拉斯」和「血觀音」,我卻更喜歡「癡情男子漢」和「幸福路上」,我更喜歡那些小情小愛的、或者只是愉快的電影。   也許對我來說政治是應該更活潑一些的:比起小小的、藏起來的政治,我更喜歡大聲說出來的政治。而那些愉快的電影,卻舖張了一條美好的路徑,告訴我們如何度過層層的難關,走向某個讓人能夠安身的小小所在。   也許是因為對平凡生活的想望,所以更期待能看到幸福生活實現的可能。   這不也是文學美好的地方嗎?   在著名的奇幻小說《哈利波特》裡,路平教授曾經教會哈利一個用以對抗恐懼、痛苦和悲傷的咒語,這個咒語非常的難,沒有多少巫師能夠施展得出來,尤其是在故事裡,作者將恐懼、痛苦和悲傷具象化成為了一個具體的生物(「催狂魔」)以後:面對這種生物的時候,使用這個咒語是唯一的解方。   這個咒語叫做「Expecto Patronum」,但它並不只是一個念出來的咒語而已。使用這個咒語時,你必須滿足另一個條件:你必須想著一件非常快樂的事。   施展咒語時,你會想到什麼呢? 人們在路上總是跌跌撞撞的活著。 但我想為你創造那樣的美好時刻,即使是瞬間片刻。   時間偷偷地溜走,街道上的招牌一個一個黯淡了下來,店主走近我的桌旁:「不好意思,我們要打烊了喔。」   我微笑向他道謝,心裡想著,下次如果還有機會一起來台中,就帶你來這個地方看看吧。一邊在結帳的同時,順手又買了幾張紀念台中車站百年的明信片。看著百年來的過客,不知道驛站聽聞了多少驪歌;每一輛駛去的火車,都喃喃絮語著。何去何從,何去何從。   它卻一直在這裡等著,一不小心,也等得超過百年了。   我抬頭,看著後驛冊店的招牌:「台中有沒有你最想去的地方?一個順著走就會找到的地方?」   夜沉得更重起來,雨也下得愈發深了。 招牌在深夜裡,仍然堅定的閃亮著。           *標題出自Triple Deer《都市牧羊人》第四曲。
5 notes · View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