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_author:換日線
tw-culture-blog · 5 years
Text
「如果沒有未來,我為何還要上學?」──16 歲瑞典女孩的罷課行動
Tumblr media
作者:Jack Huang/The World 2.0
這一天的瑞典語課堂上,我們進行著每週一次的新聞討論。那份 2019 年的第一期週報上,列出了瑞典年度的三大新單字(註一):Flossa(註二)、Nätläkare(註三)與 Flygskam。 2018 的年度代表字,反映氣候變遷 Flygskam 是由 Flyg(飛機)與 skam(羞耻)這兩個單字所組成,意思是:搭乘飛機的人,為此行為所造成的環境汙染感到羞恥、慚愧,因為飛機飛行時,排放的大量汙染物影響了環境、加劇了全球暖化的趨勢。 Flygskam 這一個單字,讓當天課堂上的討論,圍繞在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的話題。瑞典語老師是一位 50 多歲的女士,有著瑞典人平靜的性格,然而當她提到去年瑞典的夏天,突然以誇張的表情與肢體動作說著:「如果我能選出一個瑞典單字代表 2018 年,那肯定是 svettig(出汗的)!」 2018 年的夏天是個極端酷暑,全球多處皆出現罕見的高溫。位於北歐的瑞典,夏季的平均溫度約為攝氏 23 度左右,是個相對舒爽宜人的避暑國家。 但是去年夏天,卻多次出現了超過攝氏 30 度的高溫。罕見的高溫與缺少雨水的情況下,7 月份陸續發生多起的森林大火,也因森林大火在瑞典不常見,消防人力與設備的使用又到達極限,最終在德國、法國與義大利等國家的支援協助下,才完成了空中的滅火任務──這樣的夏天,讓瑞典人印象深刻。或許也因為這一個夏天,讓瑞典人更加重視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的問題,進而出現了 Flygskam 這個新的單字,也讓老師一語道盡了當時的瑞典天氣有多麼炎熱。
Tumblr media
瑞典的夏天,攝於 2018 年 7 月。圖/于方
瑞典女孩的全球倡議,正在發酵 在瑞典,現在若是提到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的相關議題,人們立刻會聯想到一名 16 歲的瑞典女孩 Greta Thunberg。 Greta Thunberg 在去年暑假結束後,開始了她的 ” Skolstrejk för klimatet “(School strike for climate)活動,為氣候的罷課抗議。Greta Thunberg 認為政治人物為棘手的全球暖化問題做得太少、成年人應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遷,才能保護孩子們的未來。 因此,她每天出門不是到學校上課,而是在瑞典議會外頭進行抗議。她的訴求為:瑞典政府應根據 2015 年聯合國氣候峰會通過的《巴黎協定》減少碳排放量。Greta Thunberg 認為目前沒有投票權的她,只有進行這樣的抗議行為,她的聲音才能被聽見;而她原先的計畫是罷課抗議會在 9 月份的瑞典國會選舉結束後停止,不過在大選結束後,她決定每週五仍繼續進行罷課抗議。 Greta Thunberg 的 Skolstrejk för klimatet 罷課抗議行為,開始得到許多關注,在瑞典,有人與她一同進行抗議,而在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荷蘭、德國、芬蘭、丹麥與日本等世界各國的學生,也因此開始了各種正視氣候變遷議題的抗議活動,” Fridays for Future ” 已成為全球性的抗議活動,超過兩萬名學生響應。然而,也有人認為 Greta Thunberg 的罷課行為不妥,對此,Greta Thunber 回應:「如果都沒有未來了,為什麼我還要去學校上課呢?」 「人們告訴我,我應該去學校上課,學習真相事實、學習如何成為一名氣候科學家,但是,當政治家和整個社會忽視受過最多教育的氣候科學家所提供的、最重要的數據和真相時,為什麼我要去學校學習呢?」 Greta Thunberg 的罷課抗議行為,使得氣候變遷議題不斷在新聞畫面與報章雜誌上出現,她要督促政府有所作為。 去年 12月於波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 24 次締約方會議,Greta Thunberg 受邀出席並在大會上發表演說;除此之外,Greta Thunberg 更是 2018 年時代雜誌評選出年度最具影響力的25位青少年之一。
Tumblr media
Greta Thunberg 於瑞典議會外抗議。圖/Greta Thunberg Instagram
你心目中,想給下一代的孩子們「一個好的未來」是什麼模樣?是衣食無缺的無慮生活與最好的教育環境吧!可是或許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能夠自在呼吸新鮮空氣、不需擔心異常氣候的發生、海平面的上升或是糧食短缺的生存環境。
主圖 Photo Credit:(Greta Thunberg 於瑞典議會外抗議)Greta Thunberg Instagram 註一:每年都有新的瑞典單字出現,有時是來自於英語。年度新單字常與時事相關,更多的 2018 年年度新單字請見此連結。
註二:Flossa 為一個舞蹈動作,是電腦遊戲 Fortnite 中的勝利之舞。
註三:Nätläkare 是透過網路視訊與病患聯繫、進行診斷的醫生。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如果沒有未來,我為何還要上學?」──16 歲瑞典女孩的罷課行動》,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災難的悖論:「故意」生產過剩、撈空你的漁場再給點「補助」──「我們的繁榮生活,是踩在窮人的肩膀上」 幸福,其實真的不貴!──從氣候變遷到消費習慣,一個旅歐台灣人的反思
作者簡介: 臺北人,解剖學及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畢業。人生的夢想是開設一家玻璃屋花藝店。2017 年的初夏飛往瑞典定居。學習瑞典語 15 個月並持續努力中,很享受閱讀瑞典語讀物時,腦子裡翻閱搜尋或猜測相對的中文、英文單字的過程。希望透過瑞典語深入了解更多的北歐文化。
Tumblr media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0 notes
tw-for-young-blog · 5 years
Text
鼓勵「人才出走」、真正「尊重不同」:那些聯合國同事教我的事
作者:Anna/換日線專欄
Tumblr media
阿明是我在泰國聯合國實習時的同事。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我以過往的經驗猜測他哪裡人,講著一口悠閒漂亮的美劇發音,是黑人的他,「應該是美國人吧!」我擅自作主,用著我膚淺的人種和國籍認知想著,而我已經不是第一次犯這種錯誤──曾經也在日本念書時,擅自把來自英國的女孩認定為美國人,就只因為她那身漂亮的小麥膚色──讓我不禁責怪自己這種靠觀察外表下定論的傲慢個性。 ” I am from Denmark! ” 原來阿明來自北歐那富足的美人魚之都。也是,印象中美國人一向邋遢,總穿著過度寬大又褪色的衣服,阿明身材保持良好,高瘦的他總是穿著剪裁合身的雅痞風襯衫,偶爾還戴上個草帽,彷彿像 GAP 形象廣告上揮灑著陽光笑容的麻豆,這樣妥善照顧著自己的外表,怎麼可能是美國人呢?我又開始忍不住這麼想。
即便出身貧困,他們靠教育翻身
阿明的個性非常聰明、陽光、正直又溫和,同時對玩笑也是非常木頭,所有政治不正確性的玩笑都時提供他當句點王的機會。跟許多一同實習的聯合國寶寶(父母都為多語言使用者/高知識份子,活躍於國際組織,居住過不同國家)不同的是,阿明並不是出生在富裕、能提供許多知識、資源和人脈的家庭中。阿明的爸媽來自衣索比亞,就是那個曾經因為內戰而飢荒,出現在各個台灣人童年對非洲印象的衣索比亞。 還記得在 2019 年開春的新聞嗎?阿拉伯女子想到泰國聯合國難民署(UNHCR)尋求政治庇護,卻在機場被逮捕。泰國聯合國難民署的後門常會有一些人坐在那裏等候,聽說他們是來尋求政治庇護的難民。阿明的父母也是難民出身,他們是輾轉到歐洲幫自己的孩子尋求一個有機會的人生,所以每次經過那群尋求政治庇護的人時他都特別有感。 「我很感謝我父母,我爸媽都是有念大學的人,但逃難到丹麥後因為找不到辦公室的工作,當起了計程車司機把我們養大。」丹麥畢竟是個比較少移民的外國國家,阿明在長大過程中也是因為他的膚色、宗教與經濟狀況,而遭遇過不少歧視,也因為經歷過不同的成長過程,他的心比許多人更柔軟,也更能同理別人。 主修經濟的他,在美國和英國念過書,分別住了 3、4 年,丹麥政府非常鼓勵學子能出國從不同國家得到不同的教育經驗,全額補助他在海外的學費並提供生活費。而這筆錢並不是像台灣一樣只提供給少數的最優秀那群,而是給那群耐心申請,找到機會的人。
要改變一個國家,最根本的還是該從教育,歐洲許多國家,在經濟許可的狀態下深知這點,也非常鼓勵國人出國攝取不同的人生經驗以及資源:除了學費全免以外,總是額外提供許多方式讓學子不需要汲汲營營,能夠在最低限度的安心下就學。
我另一個朋友湯馬,出生自經濟極度不富裕的法國家庭,雖然家庭環境造就他個性的焦慮感,但在大學、研究所 6 年期間,甚至之後的到日本海外實習的生活費,也都是由法國政府支出,而這也不是因為他是萬中選一的優秀,而是被教導出尋找所擁有的機會的能力。 這朋友曾經說過,一個對自己體系感到成熟又有自信的國家會鼓勵人才出走,並期待繞了一圈,回游的那群會帶來進步,如果人才真的不回來,那更該審視自己的國家是不是有那裡不完美、不達標,讓人流連他鄉不願意回國。一些對談讓我想起在台灣,總是有一群盲目貶損出國價值的人,彷彿塑膠桶裡的螃蟹,憤怒的將快逃出的螃蟹夾回來,誰都不能跑。
我們都該學習,對不同文化的尊重與寬容
阿明是個溫和的伊斯蘭教徒,除了自己不吃豬肉不喝酒以外,他不強加宗教觀在他人身上,我想這很大的因素是來自家庭教育。許多在歐洲恐攻的難民二代,在成長過程中因為遭受歧視和不平等,對生長國產生了很大的不滿,此時父母應對的態度以及散播的觀念就非常重要。
阿明說他父母常跟他說,信仰是很私人的事,不需要加諸在他人身上,只需要把自己的部分做好就好了。也因為如此,當阿明參與的丹麥清真寺希望他帶學校同學一起參與時,他一口拒絕了。他說,他一直有在清真寺是大家都知道的事,真的有興趣的人是會自己去的!阿明虔誠,卻不狂熱。
過去曾聽過不少台灣人帶外國朋友(或藝人)來台灣拜訪時,總是開玩笑的強迫他人吃下臭豆腐這種別人已經明講不想吃的東西,我想我們在尊重他人喜好和信仰上,都還有很大需要進步的空間。 對於宗教本身,我興致缺缺,但對於美食我是來者不拒。實習結束前,阿明在甚麼都有的曼谷找了個伊索比亞料理的餐廳,我們一群 20 幾個人浩浩蕩蕩的擠滿了整個餐廳。盛產高品質咖啡豆的伊索比亞位於東非,其實在地理位置上是比較靠近阿拉伯,也因此有許多阿拉伯的影響,包括長相、宗教以及料理。 無肉不歡的我雖然覺得好吃,並沒有像我其它吃素的朋友一樣,在充滿不同口味 HUMMUS 豆類料理的餐桌上得到滿足;但阿明那天雀躍的身影,臉上那個因為大家也喜歡自己文化食物時得到認同的喜悅感,事經 3 年,還深深印在我腦海中。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鼓勵「人才出走」、真正「尊重不同」:那些聯合國同事教我的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台灣入聯路茫茫,我們還是可以「在聯合國上班」──不過,那不會是你「模擬」的模樣 〈聯合國升職記〉代表UN全貌嗎?──正職「菜鳥」的另一種聲音
作者簡介:
屏東人,十五年前高中時,無法妥協沒有道理的奴式教育,開始大流浪。先後唸書,工作,長住過6個國家。2014年辭掉在新加坡的工作來到了日本唸研究所,就職。一直到現在為止,都還在摸索自己,還在學會放過自己。非菁英,從來都不積極,經歷過許多以後,希望能跟大家說的是,狼性不是什麼必要的東西,當人就好了。
Tumblr media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0 notes
tw-trend-blog · 5 years
Text
阿根廷:一個「牛肉王國」的崛起與衰落
作者:林志都/南方之南
Tumblr media
談到阿根廷的經濟時,很難不談到當地出產的「牛肉」。即使阿根廷也出口小麥、黃豆等穀物與其他肉類,但牛肉對阿根廷人來說不只是一種主力出口產品,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地美食,更是國家品牌的象徵。
阿根廷人「獨尊牛肉」的起源
幾世紀前,當歐洲移民來到阿根廷,很快就發現這裡一望無際的彭巴草原與南方的巴塔哥尼亞非常適合畜牧業,因此立刻引進牛羊來放牧;而這也間接導致了阿根廷居民獨尊牛肉的飲食習慣。
事實上,阿根廷人對於牛肉的偏好也是歐洲移民帶來的習慣之一。大家或許不知道,牛在歐洲飲食上,一直佔有獨特的地位:不管是英文的"meat",或是西班牙文的"carne",「肉」這個字在歐洲通常就代表「牛肉」;同樣的事也發生在英文的"milk"或西班牙文的"leche"上,若不加任何形容詞,「乳」通常指的都是牛乳。
對過去的歐洲人來說,最好吃的肉類莫過於牛肉,而阿根廷人也承襲了這樣的想法,所以他們的餐桌上幾乎看不見阿國長達 4,000 多公里海岸線所能供應的水產──除了無鬚鱈(merluza)魚排及偶爾能見到幾片炸到乾癟、韌如口香糖的花枝圈。
當地畜牧業的拓展,當然也與歐洲移民打算善加利用、以供應歐洲母國市場肉品的算盤也脫不了干係。原本只能以鹽漬或風乾方式出口至歐洲的阿根廷牛肉,也在英國人引進鐵路與冷凍技術後,能夠以更快速、更加保存原有風味的方式出口至歐洲;而毫不意外的是,主要市場之一當然就是英國。
由於南半球與北半球季節相反,阿根廷牛肉剛好可以填補北半球冬季的牛肉需求。從此阿根廷牛肉在歐洲市場便打開了名聲,之後這樣的知名度也廣傳至美國與加拿大。讓一向習慣從美國進口牛肉的我們感到訝異的是,美國人居然會特地從阿根廷進口牛肉!由此也可看出阿根廷牛肉在歐美的高評價。
阿國牛肉的特色是嫩度:最高級的肉通常是小牛肉,在廣大草原上的放牧使得牛隻運動量足、脂肪不多但鮮味十足。而隨著牛肉與其他農產品在歐美市場的暢銷,阿根廷的經濟也開始快速成長──在 1914 年歐戰爆發之前,阿根廷經濟曾創下連續 43 年成長超過 6% 的世界紀錄,至今仍無國家能打破。
阿根廷人對牛肉的熱愛,也反映在阿根廷的飲食上。阿根廷的國菜"asado a la parrilla"(或簡稱"asado")就是炭烤牛肉,直接將大塊新鮮牛肉丟在烤架上,以炭火慢烤,烤熟後再以鹽、胡椒微做調味;在鄉村,人們更會豪氣地直接將小牛破肚攤開,直接以鐵架撐開四肢架在柴火堆旁烤。上桌後,沾點阿根廷香草醬 chimichurri,或是我個人偏好,以碎洋蔥與番茄製作的「克里歐醬」(salsa criolla),就是阿國人心中的夢幻美食。
靠出口牛肉致富,教育普及率卻依然低落
阿根廷人堅信:不管政治經濟如何改變、不管科技如何進步、不管社會趨勢如何改變,人總是要吃飯;而品質好的阿根廷牛肉,一定有它的市場,對吧?這樣的真理就像歐洲是人類文明的燈塔、科技的發明地、支撐世界經濟的大市場一樣,不會改變。而如果可以靠著歐洲與全世界對牛肉源源不絕的需求來支撐國家經濟,又何必要推廣教育、研發其他技術,甚至改善各種基礎建設,來發展其他產業呢?
也許就是因為如此,即使阿根廷一直到了 20 世紀初,都是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但是它的教育普及率卻低得可憐。1895 年,同樣是以農產品出口為經濟命脈的美國大城芝加哥,識字率高達 95%;相較之下,身為一國首善之區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居民,文盲比率居然超過 75%。
當然,這可能與布京身為海港與首都,有許多來自外國與鄉村的中下階層移民有關,但是仍然可以看出當地人對於教育的不重視。過去的畜牧與農耕生產模式,本來就不需要高等教育與技術;但過往阿根廷政府未曾發現的是,實際上讓阿根廷牛肉得以打開更多更廣大市場的──是「鐵路」與「冷凍技術」這兩項當時的尖端技術。
內憂外患之下的阿根廷畜牧業
而眾所皆知的是,在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再也不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了;阿根廷牛肉最大市場之一的英國也不再是世界霸權,只能靠著流行樂、金融業、皇室以及最近的脫歐議題來刷刷存在感。世界新霸權與最大市場的美國,本身就是世界最大牛肉生產國之一,美國對於阿根廷牛肉的需求,也只限於供應給少數挑嘴的饕客。
同時,在二次大戰之後,亞洲經濟崛起;畜牧業,尤其是牛隻養殖,普遍被認為是製造溫室氣體的元兇之一、純素主義(veganism)興起;相較於阿根廷牛肉強調的新鮮,「熟成牛肉」在美國的炒作下成為一種風潮(其實熟成就是放在低溫下讓牛肉慢慢腐壞啊);油花多的和牛肉也從日本市場的獨特偏好,漸漸被越來越多的全球消費者所接受;科學家開始研究由牛肉細胞培養出的「不殺生」牛肉;就連在南美洲當地,阿根廷鄰國巴拉圭的畜牧業也在阿根廷經濟不穩定,及政府錯誤的政策下受到嚴重打擊時,致力改良,讓牛肉品質與阿根廷牛肉足可匹敵,成為阿根廷牛肉最大的競爭者之一。
而阿根廷的畜牧業者,對這些可稱為是「內憂外患」的變化完全不知該如何應對。他們既未能效法西班牙的伊比利豬一般,成功在亞洲與其他新興市場打響阿根廷牛肉品牌,也未能針對牛肉做更進一步的加工,或是打出其他的加值策略。
在同樣的產品賣了兩百年後,阿根廷的主要出口產品仍然是牛肉與穀物;只不過過去的小麥被黃豆代替,而中國也成為阿根廷黃豆與牛肉最大的市場之一。乍看之下似乎還好,但是若將阿根廷與台灣比較,就可以發現我們兩國之間的差別:在 19 世紀末,台灣主要的出口品也是農產相關的木材、樟腦、茶葉;但是現在台灣主要的出口品是電子零組件、資通訊產品、基本金屬與其製品,以及機械。由此可以看出台灣的產業成功由農業轉型成為精密製造業,而阿根廷的產業經濟卻未曾改變。
在嘲笑阿根廷「經濟依賴」的盲點之前⋯⋯
聰明如你,一定會嘲笑阿根廷人民與政府目光如豆、食古不化、夜郎自大、毫無遠見,無視世界潮流與經貿情勢的變化。不過同樣的事情也可能發生在台灣,例如:還有許多企業,冀望用過去的廉價勞工與土地成本,來與中國產品拚低價;或是還有人在中美貿易戰未熄之餘,繼續鼓吹「錢」進中國市場──即使根據去年年底《天下雜誌》的調查,大部分的台灣企業家都已經因中國本身的內外因素,決定棄中國而加碼投資興起中的東協各國。
過去,我們靠著台灣與中國便宜勞動力與犧牲環保所達成的「經濟奇蹟」模式,或是當年部分人靠著崛起的中國市場賺大錢的作法,都成為我們心理上故步自封的限制──正所謂「被自己的勝利所打敗,被自己的成功所限制」。過去的成功模式與榮光,往往正成為面對不斷變動的現況時,想要改變的阻力──無論是阿根廷的畜牧業、日本或台灣的部分製造業皆然。
當我們在批評阿根廷不重視教育所導致的後果時,我們那幾十年來的教育結構至今也��直未曾改變──注重背誦、強調正確答案、重視分數,而非理解或能夠運用知識的教育,是否也該替經濟的停滯負起責任?
事實上,台灣在某些方面也有著與阿根廷非常類似的問題,如將所有資源集中於一地的「巨頭症」(macrocefalia)。在下一篇關於阿根廷的文章中,我們再來討論這個問題。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阿根廷──一個「牛肉王國」的崛起與衰落》,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把「西式」文明裝入「日式」餐盤:日本庶民美食「飯咖哩」與「牛鍋」演變史 「天啊!他居然說要跟我 share 牛肉?」──印度老闆分享跨國人才不一定擁有國際觀
作者簡介:
台南人,國中時移居阿根廷。阿根廷薩爾瓦多大學心理系畢業,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第一屆畢業生。曾任對拉丁美洲業務、西班牙文譯者、口譯、對大使館與代表處聯絡人等職務。喜歡寫作、虛擬世界、電影電視小說動漫歷史書籍、從國際看台灣,從台灣看國際。因為由出生地的南方府城古都,移居到更加靠近南極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比南方更南方的生活經驗,使得觀點從此不同。都四十幾歲了還單純地相信世界會更好,台灣會更棒。
Tumblr media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0 notes
society-watch-blog · 5 years
Text
當年一別已成永別?18 歲獨自出逃,他不願申請政治庇護,只為再看一眼新疆
Tumblr media
作者:Y.C.Hung/脫下白袍後的各種可能
你讀過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嗎?
曾經,在那個國共內戰的時代,許多如今已成榮民的「老伯伯」,在 18 歲那年踏上了船,跨過了台灣海峽,「暫時撤退」。後來,在時代巨輪的碾壓下,「暫時撤退」,成了他們的一輩子。如果要簡短總結,我想《大江大海》說的,是一個平凡人,或者一群平凡人,為大時代所迫,一輩子回不去家鄉,只能在異鄉落腳,努力生存的故事。
而我今天想說的故事,就是一個在大時代下,一個平凡人,一輩子回不去家鄉,因此,一輩子住在異鄉,努力生存的故事。
我在大學時期用了一個暑假的空檔讀完了《大江大海》,那是我第一次理解什麼是大時代造成的顛沛流離,而那已是我人生中最接近顛沛流離的時刻。然後,我遇到了 W,聽著 W 離開新疆的故事,第二次見證了一個有家歸不得的故事。
如果你覺得 BBC 或是西方媒體報導的「中國壓迫維吾爾族」都是陰謀論、都是假消息,那麼,我希望你能讀一讀 W 親身經歷的故事,試著體會一個平凡人,如何開啟了一趟當代版的大江大海:
十八歲的「探路子」:舉目無親,一句英文都不會說
其實,中國早在好幾年前就對新疆實施控管,但並沒有現在控管得這麼嚴重,因此當我遇見 W 時,他已經被家人送到美國來,當作「探路子」。
當時的 W 才 18、9 歲,一句英文都不會說,才剛下飛機,原本說好要來接機的「某個遠房親戚的親戚」並沒有出現,他家人只好再緊急聯絡「另一位朋友的朋友」,買了另一段機票,讓他前去投靠。第二次下飛機,「朋友的朋友」依約出現,卻把他丟到了一間擠滿新疆人的小公寓,讓他和六七個陌生人,硬是在那狹小的空間裡住了幾年。他因為語言不通,也只能將就。
如今說得一口流利英語的他,還能笑著回憶:「你知道嗎?我當年剛到美國,連在路上想問路都講不出口,只好傻站在路口,直到有亞洲面孔的人經過,我就馬上衝上去問人家聽不聽得懂中文?如果聽得懂,我才找得到路;如果聽不懂,我就只好繼續傻站在路口,直到下一個亞洲人出現,因此那個時候常常去哪都遲到(那是好幾年前的事了,所以沒有 GPS 或是智慧型手機輔助)。」
語言問題不只限制了他的行動,更使他花了很多冤枉錢。原來,會說英文、比他早來美國的新疆室友,是他在美國唯一認識的對象,平時協助不諳美國物價的他購買三餐,利用他的無知隨口開價,趁機騙取價差,曾讓他一度以為美國的食物就是那麼貴。
一杯可樂,對方有時候說 3 塊美金(約台幣 100 塊,但其實美國有時候可樂比水還便宜,美金 1 到 2 塊就可以買到一罐),有時候又索價 10 塊美金(折合台幣約 300 塊),讓他錯亂之餘,更經常懷疑美國的食物是不是都混著黃金。
不願申請政治庇護,只為再看一眼家鄉
後來的 W,努力上了幾年的語言學校,終於進了大學、也念了研究所。我遇到他的時候,他已經快從學校畢業了,而那正是中國開始大規模壓迫維吾爾族的時候。快畢業之際,我問 W 畢業後有什麼計畫,W 告訴我,他畢業後想做點小生意,我忍不住地問起在異鄉的人都煩惱的問題:「簽證怎麼辦?」知道他的家人一直也都在新疆被政府嚴密監控著,因此我很自然地問他:「有沒有考慮申請政治庇護?」
那時,我們在夏日的酒吧裡喝著酒(有些穆斯林會喝點啤酒),W 告訴我,他認為自己再怎麼樣都是在新疆長大的,就算現在情勢開始緊張,他仍盼望有一天可以回去看看自己生長的地方──那些曾經奔跑的草原、過去唸過的學校等等;然而,若申請政治庇護,「我就一輩子不能再踏上那片土地了。」W 的眼神瞬間落寞下來。
他接著解釋:「一旦我申請政治庇護,只要一落地,甚至我只要在中國轉機,我就會被馬上抓起來。所以我想,我還是能不要申請就不要申請吧。」就算知道研究所畢業後,就會失去學生簽證的保護,居留將成為棘手的問題,W 還是咬著牙的說:「我想靠自己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願意提供簽證的工作。」
 情況有多嚴重?──囚禁人數超越納粹勞改營巔峰
那次酒吧約會結束,我和 W 失聯了一陣子,隨著新疆情勢越來越緊張,我也開始為 W 還在新疆的家人緊張:
去年 5 月,一位經歷過 8 個月再教育營的今哈薩克公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揭露了新疆再教育營的內幕:他表示自己被當局無預警的帶入營區後,歷經 4 天 4 夜被懸掛著、沒有睡覺的日子,除為強迫他承認危害國家安全、組織恐怖份子,亦禁止他去清真寺,要求他相信共產黨、相信毛主席,甚至得祝福毛主席身體健康。他的父母與姊姊之後也陸續被帶走,至今下落不明。
同年 8 月時,更有大量消息傳出百萬維吾爾族人被送進再教育營;更有報導指出,這些維吾爾族的伊斯蘭教徒被逼迫吃豬肉、不得祈禱、不得攜帶《古蘭經》,甚至在齋戒月時,也被迫在白天進食,並在教育營內唱共產黨的歌曲。
截至 2018 年 9 月為止,已有 110 萬的中國共產黨員闖入維吾爾族人家裡,強迫維族家庭「招待」他們。隨著情勢越來越緊張,W 還在新疆的家人,如今還關在教育營裡,而部分剛離開教育營的,則是想盡辦法逃離新疆。
最近消息更傳出新疆實施「株連九族制」–即穆斯林欲出國的護照申請需要經過村委會、鎮政府、派出所、公安局及所在工作單位層層審核,其中還要找到擔保人。而如果穆斯林出國超過十五天,或在國外散播批評政府的言論,在國內的擔保人就會被送進再教育營,其財產也可能充公,這樣的制度讓許多人拒絕當擔保人,因此這些新疆穆斯林更無法為自己發聲,也無法脫離現在的困境。
我不知道,只為了這一生再看一次家鄉,而不申請政治庇護的 W 的堅持,是否仍有意義,因為就算不申請政治庇護,新疆對他而言,其實也早已回不去了。
我明白 W 想爭的是那個希望,那個只要不申請政治庇護,有一天就可以回去看一眼家鄉的希望。這個希望,只要申請了政治庇護,就將徹底幻滅。當年那個買下單程機票離開新疆的 W 又怎麼會想到,當年的那一別,就是永別?
我今天要說的故事,沒有結尾,因為這是一個現在進行式。而一個現在進行式,本來就不該有結尾。我選擇把這個故事說出來,是希望在新疆鎮壓越來越嚴重之際,一個平凡的小故事,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共鳴,進而讓更多人意識到並且開始關注新疆問題。
新疆的再教育營,可說是 21 世紀版本的納粹勞改營,但即便這麼說,或許你仍感受不到問題的嚴重性。其實,現今新疆再教育營的居留人數,早已超出當年二戰時期,納粹集中營每日拘留人數的巔峰。德國和瑞典已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下令禁止遣返申請政治庇護失敗的維吾爾族人,因為一旦遣返,這些維吾爾族人很可能馬上「被消失」──而這樣的境遇,在 21 世紀的今日,是多麼大的悲劇與諷刺。
備註:本文為了保護 W,故事的諸多細節均已調整,或刻意模糊帶過。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當年一別已成永別?18 歲獨自出逃,他不願申請政治庇護,只為再看一眼新疆》,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背資料、唱黨歌、說漢語,新疆鎮壓再升級──中國政府:這不是「政治教育」,而是「職業培訓」 中國人驕傲的說:「新疆沒有想像中危險」──然而,我卻無法忽略路上的警力、檢查哨與「民族團結」的標語
作者簡介:
18 歲以前唯一的夢想是當醫生,拿到醫師證書前卻徨恐的覺得自己的人生除了醫學什麼都不懂,更害怕醫師這條路的過度安定,於是拿到醫師證書後開始人生的大冒險。在拿公共衛生碩士學位的同時,在美國哈佛大學做研究,現仍在哈佛體系研究健康不平等。不知道人生的下一步要往哪裡走,雖然依舊惶恐,但又有點享受這種不安定感──總覺得唯有如此,才代表未來有無限的可能哪。
Tumblr media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0 notes
tw-health-blog · 6 years
Text
華人為什麼愛喝熱開水?國民黨是一甲子前的「幕後推手」
Tumblr media
作者:何則文/香蕉夢想家
每當談到跨國文化差異,飲食總是檯面上不可或缺的題目。其中最常在網路論壇或者海外交換生中談起的,當屬台灣人愛喝溫開水這件事情。每個台灣人成長歷程中似乎都離不開「保溫杯」的伴隨。即便是登山健行,爬到山頂滿身大汗淋漓,也能見大叔大媽們掏出保溫杯,倒出熱熱的溫開水,一飲而盡,好不痛快。
這樣特殊的習俗,也讓很多台灣人初到海外,看到餐廳上的竟然是冰水時產生疑惑,腦中升起「喝冰水不是對身體不好嗎?」。在我們成長歷程中,或多或少都聽過長輩說:「不要喝冰水,身體會『縮』起來,尤其對女生不好。」在PTT也很多網友詢問:「為甚麼外國人喝冰水感覺也沒怎樣啊?」
其實這不只是台灣人的特殊習慣,更是世界各國民眾對華人的疑問,”Why Do Chinese People Always Drink Hot Water?” (為什麼華人總是要喝熱水?)這已經是歐美問答知識網站中問到爛的問題。在台灣也有許多人討論這個問題,甚至讓媒體引述討論報導。這樣看來,華人可以說是全世界唯一習慣喝熱水的族群了。
極力避免喝冷水的中醫養生理論
今天來看,提倡喝溫開水的養生法則大多從中醫師來,台灣的中醫名醫楊賢鴻醫師就在接受《中國時報》、《康健雜誌》等媒體訪問時,多次表示喝冰水對身體有害,即便在夏天也應當要喝溫開水。他也不是唯一持這個建議的中醫師,基本上海內外的中醫師都對冷食有禁忌。
這是因為中醫理論融入中國古代的陰陽哲學思想,認為物有陰陽溫寒之分。冷水自然被歸入為寒性的物質,在中醫的古代聖典《黃帝內經》中就明文指出:「形寒飲冷則傷肺」,意思是如果受到風寒,還喝冷水,那肺就要受損了。總的來說,對中醫來說冰水簡直就是個駭人的怪物。
中外喝水習慣的差異,在清末的時候,也被首批旅外的清末士大夫發現。清朝知名詩人袁枚的後人袁祖志,在19世紀旅行歐美後撰寫的《中西俗尚相反說》就記載道:「中土戒飲涼水,以防壞腹,泰西務飲冷水,以為除熱;中土酒必溫而飲之,泰西則皆冷以嘗之。」
華人不只習慣喝熱水,在古代,甚至認為喝冷水會「死人」的。根據明代紀錄東林黨爭士人受到東廠閹黨迫害慘況的《碧血錄》,其中就有一則故事稱忠臣楊漣因彈劾奸佞魏忠賢而遭到酷刑拷打,楊漣「知璫意不可回,每晨起多飲涼水,以求速死」。
楊漣受奸黨迫害欲從容就義,想喝冷水自殺這種情況在今天看來可以說是讓人啼笑皆非,但是他所代表的深恐冷水損害身體的中醫思維卻仍深入華人的心中。
真正形成全民喝熱水卻是清末以後
所以結論就是華人愛喝熱水就是中醫理論造成的,結案⋯⋯等等,事情當然沒這麼簡單。從這些證據只能知道,社會上層的士大夫階級的確是從古代就怕喝冷水的,那底層的人也怕喝冷水嗎?
但古代能寫下文字記錄的大多都是上層階級,我們只能從外國人的記錄抽絲剝繭看看底層的人民怎麼喝水的。
在乾隆年間,英國來的馬嘎爾尼使節團就注意到,在天津的民眾,並不直接飲用混濁的河水,而是「取出河水後,以明礬放入一竹筒內,後將此竹筒放在水缸中攪動以沉澱雜質」。而在同治年間,日本蘭學家峰源藏造訪上海時,也曾見上海民眾以同樣的辦法飲用江水,他記載「江水濁甚,難以飲之,故以明礬沉澱濁泥,方可吞嚥」。
從這些記錄我們可以看出,底層人民是沒有喝熱開水的習慣,由於當時燃料費用甚高,普通民眾沒辦法餐餐都喝熱水。熱水甚至被底層民眾當成是「藥」一般的存在,只有在生病的時候會飲用。這樣說起來,直至清朝中後期,中國仍未形成全民喝熱水的習慣,那到底是什麼時候「懼飲生冷」才從上層士大夫階級普及到全中國呢?
喝熱水的好處是竟然是防疫
先插個題外話,說個有關「開水救命」的故事。1993年的時候,美國威州的密爾瓦基(Milwaukee)爆發大規模的公共衛生事件,隱孢子蟲汙染的水源大量進入水廠,當時的淨水技術無法過濾掉該微生物,最終造成了飲用過後40萬居民嚴重腹瀉。當中卻有一個少數族群完全沒有受到影響,那就是華人,因為他們仍保留飲用煮沸開水的習慣。
華人會開始全面飲用熱水,也是這樣的邏輯關係。1851年,太平天國之亂爆發,到了1862年,因為戰爭上百萬的難民湧入上海租界,人群雜沓下爆發嚴重霍亂。這起霍亂一路北上傳染,驚動北京。當時的輿論就分析認為,南方諸省沒受到霍亂影響的緣故,是因為他們相較北方更習慣喝熱水。
民國以後,提倡喝熱水就成為政府在公共衛教上的重要宣導項目,積極的推廣。國民黨在北伐名義上統一中國後,就展開了一系列的政令宣導活動。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民國23年開始的「新生活運動」。新生活運動中明確的規範了人民衣著、行為舉止跟飲食的標準。其中就大力提倡要喝熱水,以避免孳生於生水的病菌導致的疾病。
Tumblr media
新生活運動中提倡喝熱水的的圖示。圖片來源: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
推廣十餘年的新生活運動因為伴隨著戰亂,基本上是失敗的,蔣的國民政府沒有把中國人民改造成守規矩忠黨愛國的人民,新生活運動中「不隨地吐痰、不隨地大小便」的規矩都沒有傳承下來。反而是喝熱水這件事情成功深入人心,這項宣導也被之後的共產黨政府給接收,在中共建政以後成為公衛教育的重要一環。同時,喝熱水的習慣也被國民黨帶來台灣,最終成為全球華人特殊的一個生活習慣與有趣的文化謎題。
想想為什麼 你會找到有趣的故事
這篇文章如果發表在PTT,想必鄉民們要回個:「好文好文,莫非閣下是開水系出身?」不,小生我是歷史系畢業的帥哥。其實在我們生活周遭,都有許多看似理所當然,但在抽絲剝繭後,背後卻隱藏著許多有趣文化故事和習俗。只要動腦想想,問問谷哥大神,找找專家學者的書籍論述,你會得到千百種的解釋跟說法,再試著用自己的邏輯判斷、推演出真正可信的答案。
比如說,你知道辣椒是明清以後才引進的嗎?甚至連筷子,在最早期都只是拿來分食物的工具,而非個人進食的器具,最早中國人也是用手吃飯的。就連炒菜,這個看似中國料理中最常見的做法,其實也是近代以後才慢慢成為中國菜主流烹飪方式的,要不你看同樣深受漢字文化影響的日韓越等國家,都不怎麼炒菜啊?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華人為甚麼愛喝熱開水?其實國民黨才是一甲子前的「幕後推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一百年前的換日線」:清末青年筆下的西方人不僅「愛吐痰」,還長得像「稻田中的水牛」 日治時代的台灣,為何到處都是九州人?
作者簡介: 能靠顏質卻偏偏靠才華的優秀 90 後。他大學是讀歷史的,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後來轉行跑去念國際行銷。畢業以後順利進入某知名巨型國際企業派駐海外,在長官知遇之恩賞識提拔下,一年多後拔擢至領導職,搞 HR 相關事務,帶領一個小團隊。
Tumblr media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0 notes
tw-culture-blog · 5 years
Text
「人生,專注一個就夠了!」──印尼「一夫多妻制」下的婚姻文化,與難解的社會問題
Tumblr media
作者:登登/萬島之國的我思,故我在
「印尼穆斯林社會,據說可以一夫多妻?男生都可以娶多個老婆?」這是近來我身邊的許多男性友人,最好奇的問題之一。 今天,我就利用這個機會跟大家說清楚、講明白,分享多年來在地的第一線觀察與心得。
「限制性」的一夫多妻制
一夫多妻,顧名思義是一個男性可以娶諸位女子為配偶,而多名女子共同擁有一名丈夫的婚姻制。《古蘭經》中提到,穆斯林男子可以奉行一夫多妻制,但也明列他們最多只能擁有 4 位妻子。傳統上,他們要娶第二位妻子時,是不需要經過大老婆同意的;但必須公平對待多位老婆,不能為了取悅其中一位而傷害其他者,否則將不具一夫多妻的資格。 在印尼 2.6 億的人口之中,有超過 85% 的人為伊斯蘭教徒,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國家,且法律上也有「平妻」(指一夫多妻下有正妻)制度的相關規範,保障各妻子擁有相同的法律、社會地位。所以,的確值得我們一窺神秘的婚姻制度。
開放印尼 vs. 保守派
歷經 1998 年排華之亂,軍事政權快速崩解,而歷屆政府也不斷鼓勵開放,力圖帶領印尼成為象徵民主與進步的穆斯林國家。
約從 2007 年開始,女權的解放運動和男女平權的概念,也開始在民間醞釀與發酵:如國民民主黨(Nasdem)就曾反對著名伊斯蘭傳教士 Ah Gym 再娶第二任妻子,直言:「作為穆斯林婦女,我們對於配偶再娶第二位妻子感到遺憾,這樣的作為曲解了安拉的原意,也直接傷害了穆斯林婦女的自尊。沒有人願意成為別人的小妾,我們國民民主黨將努力奮鬥,使得一夫多妻制在我們國家逐漸消失。」
但保守派仍佔據大部分尚未開放的印尼地區,最著名的代表是繁榮正義黨(PKS)前主席 Anis Matta 曾公開支持「一夫多妻制」,他表示:如果雙方都願意,並且丈夫能保證平等對待他所有妻子,那有什麼不可以呢?伊斯蘭教義保證個人的欲望能在促進社會福利的基礎上得到絕對滿足。
「新穆斯林勢力」抬頭
一夫多妻的存續與廢除爭議發展至今,徵詢身邊的印尼友人就可以窺知一二,女性反對的比例,明顯大於男性;而已婚的夫妻,相對支持逐漸讓此傳統式微。其實,原因很簡單,印尼國家的建立本來就是「混血」而來:不僅兼容伊斯蘭教和基督教(《聖經》中,嚴格禁止多妻制),在律法制度上,也整合殖民主荷蘭的羅馬帝國法系和伊斯蘭法系;於是成為穆斯林社會中,相對接納民主開放概念的國家。 受到宗教,律法和政治發展的 3 個面向影響,近代的印尼要不是保守派宗教領袖或政客刻意地渲染和汙名化經濟衍生的社會問題,實際上約莫過半的民眾,不分男女老幼,早就拋開傳統,擁抱新經濟社會型態。 這些逐漸成長的「新穆斯林勢力」,主要又以爪哇島的大城市週邊為主,他們奉行中庸的溫和派伊斯蘭教義,並且溫柔看待女性意識抬頭的議題,因為,女性一直以來都是家庭經濟來源的重心,男子多半無穩定工作。
非正式關係衍生出的社會問題
隨著越來越頻繁的經濟交流,許多派駐工作或經商的非本地人(印尼稱作 ORANG ASING,意旨異鄉人或外國佬),在印尼穆斯林的土地上,卻發展出另類的「文化交流」。這些印尼人與外國人發展出的婚姻關係,通常是個謎,也是不能說的秘密。這些外國人因為長期在外地工作,通常和原本祖國元配的關係,若即若離,一言難盡;也因為生活的寂寞感與生理需求,通常會衍生出以下兩種選擇:
一、與元配家庭離婚,和當地人另組家庭
二、保有元配關係,卻另外發展小妾或情人的關係
不管是哪一種選擇,貼身觀察身邊有類似情況的前輩經驗,歸納之後可以發現共同點在於他們大都透露出「對舊有關係的疲倦」和「對新生活的憧憬」。這樣美好的畫面與想像,就像是短期的強效春藥,的確能帶來暫時的幸福,卻在多年之後,留下後遺症。
在華人社會中,非正式婚姻關係下,所產出的小孩叫做庶出或私生子。法律上,庶出和一夫一妻制度下的嫡子女相較之下,在教育和生活上的保障,基本上是天差地遠。而且印尼政府嚴令外國人要與印尼人聯姻,必須出具單身證明,並且在有效期間內,妥善辦理結婚證明等相關證件。 正因為原本的婚姻關係就不甚明朗,再加上印尼政府的行政流程瑣碎耗時(1-3 個月),近乎七成的聯姻,有夫妻之實,卻無夫妻之名,往往最後沒有完成領證登記的流程。最明顯的影響,會是他們後代子女的教育權利與親屬關係的認證上,就是我們所謂的幽靈人口和黑戶。
人生,專注一個就夠了
另一方面,我的身邊就有個血淋淋的類似案例:25 年前的許大哥,放下原本在中國老家鄉下的家庭(元配和一男一女的小孩),隻身來到印尼打拼奮鬥。20 年過去,事業上,他是成功的,擁有令人稱羨的成就與財富;生活上,他也另外建立了兩個當地家庭(三女一男)。
看似人生勝利組的背後,卻有個說不出口的困窘,龐大的家族事業,隨當地子女陸續成年,一一提出分家的提議,這與許大哥原本主張讓元配的嫡長子來繼承家業的意見相左,立即受到了當地老婆們和子女的強烈反對,整整持續了 5 年的訴訟,遲遲無法落幕。
在他生病往生前的最後一年,為了逃離家庭風暴和追求心境上的平靜,和我這個初來乍到的台灣年輕人,經過幾次攀談後,成為了忘年之交。他除了對我分享上述的人生故事、以真實告白的口吻,說明內心的罪惡感與不安之外,更不忘時時告誡我,「人生彷如徒手抓沙,貪心的人會失去更多」。
想到他窮盡一生都在尋覓幸福,最後卻無法善終,徒留一堆遺憾。除了嘆息感慨,我更想在這裡,勸說所有海漂來打拼的年輕朋友,希望尚未涉入漩渦前的各位,莫忘初衷!人生真的不需要這麼多,專注一個就夠了!
最後,我想感謝那個與你第一個牽手走向紅毯的人,若可以,請用一世的修行,來換一段與她共飲一杯清茗的緣分。人與人之間的情,亦如茶道,簡單就是美好,一期一會,一茶一詩,請支持一夫一妻制!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人生,專注一個就夠了!」──印尼「一夫多妻制」下的婚姻文化,與難解的社會問題》,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你看見真正的穆斯林嗎?你的鄰國、我的母國,生活其實沒有太多不同 穆斯林不只是不吃豬肉而已?淺談「清真認證」與其背後的無限商機
作者簡介:
臺大畢業,海漂到印尼 ”做工廠 ”。青春寶貴,尋找快速成長與滿足,學習與 12 個國家夥伴共事,體會 team work 真諦。工作外,換下制服,體驗 go-jek ,睜眼看經濟奇蹟背後的奇異現象,參與穆斯林盛會,暫時不用商學院教的邏輯看世界。喜歡陌生攀談,討厭待在舒適圈,停不下思考,是現場主義者。朋友總笑話:等等(登登)我!!小名典故由來。
Tumblr media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0 notes
tw-for-young-blog · 5 years
Text
台灣之路該怎麼走?我們應用「在乎」的心態來走!對全世界「表明立場」是第一步
Tumblr media
作者:時小梅/小梅的閒暇時間
2014 年土耳其裔德國歌手 Kazim Akboga 因〈Ist mir egal〉(我不在乎)一曲一炮而紅。2016 年柏林公共運輸公司(Berliner Verkehrsbetrieb)和該歌手合作,將歌曲改編後,推出全新的 BVG 形象廣告。
廣告中 Akboga 扮演地鐵檢票員及巴士司機,在地鐵車廂內一路唱著「在地鐵裡,音樂太大聲,我不在乎;搭地鐵搬家,我不在乎;在車廂內騎馬、切洋蔥、跳鋼管舞、練瑜珈……我不在乎。搭巴士沒有零錢,沒有小費,我不在乎……」然而,只有一件是事情是他在乎的,他唱道:「沒有車票,我就很在乎」。輕快的曲風,幽默的歌曲及橋段,讓該影片在短時間內達到 1,000 多萬的點擊率。
影片中充份表現出柏林自由、開放的文化氛圍,這也是柏林一直很受國際觀光客的喜愛的原因之一。 柏林地鐵實際上雖然不像影片中那麼麼的乾淨,甚至有些車廂內的空氣很差,然而,搭乘柏林 U-Bahn,的確常常可以在地鐵車站或車廂中看到新鮮事。BVG 在這麼寬鬆的管理下,卻有一件事情是不能容忍的:沒有車票搭車。 車廂內不定時會有檢票員上車,和車廂內的乘客說:請出示車票。這時候若沒有車票,任何理由都不會被接受,他們會登記下搭霸王車的人的個人資料,立即開立罰單,收到罰單的乘客則需要在規定的期間內完成繳納 60 歐元(約新台幣 2,116 元)的罰款。
Tumblr media
柏林地鐵,一名年輕人在月台拉大提琴。圖/時小梅
「買票後才能上車」,看似是一件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但是因為檢票的方式,讓許多人抱著僥倖的心態無票搭車。BVG 在廣告中,一方面做行銷宣傳,另一方面也表明立場:不管乘客做任何事都行,就是不能無票上車。這就是他們的遊戲規則。
那些「對你沒差,我卻很在乎」的事:我來自台灣,不是來自中國
德文 ” egal ” 一字,是無所謂的、無關緊要的意思,口語來說就是「隨便」、「沒差」,在德國的日常生活中很常用。比如說當你問朋友想喝咖啡還是喝茶時,若他回應:” Das ist egal. ” 那就代表著,無論你準備咖啡還是茶,他都可以接受,無所謂。 在與人相處時,可以無所謂的事情很多,不過當這個字用在自己在意的事情上,可不一定能夠那麼隨便。
上個月的一個早晨,我在海德堡的主街上,遇到一群德國小女學生向我走過來,詢問是否可以和我合照。一位學生解釋,因為老師指派一項功課,是要求她們在街上找一位外國人合照,然後再介紹那個外國人的國家。大家準備要拍照時,另一位同學說:「太好了,這樣我們就可以介紹中國文化。」 我聽到時,(雖然不清楚為何她們一開始就認為我是中國人),立即糾正她我是台灣人,來自台灣,而不是中國。她卻隨口回了一句: ” Das ist egal .“ 接著她又說,你們不是都說中文嗎?
拍完照後,我認真的和她說:” Das ist mir nicht egal. ” (我很在乎。)然後簡單的解釋了她的問題,也請她回去請教老師。
回想在德國學習德語期間,一位德語老師,已經知道我是台灣人,但是做課堂活動時卻問我:「那麼從你的角度,也就是中國的角度來看這個議題時,你的想法是什麼?」我立即更正老師:「你是說從台灣的角度嗎?」老師當下的回應是:「哦,抱歉!沒錯,從台灣的角度,不過沒有關係(Das ist egal.),我們只是在做練習。」
語言班常會有大陸的同學,當他們知道我說中文時,他們問我是否也是中國人,我說:「我來自台灣。」 大陸同學馬上回覆我:「哎,那沒有關係!」
這樣的情況,我遇過不只一次。甚至,他們也用同樣的方式回應西藏問題。「那個是國家的事,我只要把書唸完,開心的生活就好了。那些事輪不到我們擔心。」、「西藏是中國的,大家都是一家人,就這樣。」幾位大陸年輕一輩的同學,對於相關議題的想法如出一轍。
「表明立場」的重要性
有些人對於一些特定的事,可以處之泰然的說出:「那沒有關係」、「哎!沒有差別。」那是因為他們處於一個 Nothing to lose 的狀態。雖然這些人不是一無所有,但任何的動作對他們都不會有損失,重點只在於他們要不要認真對待這件事情。 相反的,對於那些「權益關係人」,只要稍有一點動靜,就會影響到他們的個人原則或原有的生存方式;此時,「沒差、隨便」這些字他們可說不出口,連想都不會想。因為只要週遭一個小改變,他們的命運就會不同,也是在這種時候,他們會強調立場,絕不能妥協。
資深慈善募款人琳恩.崔斯特(Lynne Twist)在《金錢的靈魂》一書中,強調了「表明立場」的重要性:
「我想說,當我們表明立場而找到立足點,就能夠移動『全世界』──由想法和執行想法者所構成的世界。表明立場是一種生活與存在的方式,它憑藉的是你內在的某一個地方,而那地方就位居你本性的中心。當你表明立場,它會賦與你真實性、賦予你力量與清晰的視野。你在宇宙裡找到了一個位置,你有能力移動全世界。」
「每個人與每樣東西的金錢價值總是主要議題,要表明立場支持不同的東西,需要一點勇氣才能做到。主流的風氣不支持我們捍衛迥異於金錢的價值,不支持我們去了解、體察足夠之道進而發現世界的圓滿。也不支持我們去看看既有一切的價值。那樣的立場需要有意識地付出努力,然而一互確立了該立場,它會開啟全新的觀點與存在方式。引領我們在金錢與生活上獲得意料之外的自由與力量。」 「當我們表明立場,表達發自靈魂的承諾時,心中的勇氣就會給予它力量。表明立場的人將從『擁有一個觀點』移動至發現『看的能力』的層面,或說願景的力量層面。」
Tumblr media
2017 年,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被蘇聯佔領博物館內,一群記者策畫了一場特展:〈I’M SO ANGRY!〉(我好���怒!)。以蘇美冷戰時期的歷史為背景,鼓勵所有人表明自己的立場,重新檢視冷戰時期結束後,究竟歐洲(尤其是東歐)的生活是否真的有變得比較好。無論到底要被貼上西歐洲懷舊主義還是東歐懷舊主義的標籤,每個人都有權利透過活動規畫的方式,對歐洲現在諸多社會問題所產生的現象,發聲說出:「我好憤怒!」圖/時小梅
不因金錢而放棄立場
還記得去年台灣某雜誌的封面主題,討論了台灣年輕一輩西進打拼的現象,還分析、比較了兩岸薪資及生活費的差異等。現在的年輕人也許會有這種無力感,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裡,讓別人替自己做決定,或是將別人的成功秘笈等同於自己的成功模式,腳尖永遠朝向別人說比較會賺錢的那個方向。
為了生存,許多人離鄉背井的尋求新機會,這無可厚非,不過要釐清的是「工作賺錢」和「自我認同」是兩件事。我們可以西進工作、共享市場及獲利,改變自己原有的工作、生活習慣去了解及融入當地的人文風情,這些當然沒關係;但我認為,仍有些事情該有所堅持,否則別人會誤認為:即然你都不在乎了,那麼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去對待。
比如,個人在異地生活該享有的自由、自主性,或是在工作之餘,討論到一些敏感話題時,該說清楚的就不要輕易妥協、一語帶過,或者感到畏懼。可惜的是,這樣重視自我以及自我存在的方式之價值,常常會被忽略,就像《金錢的靈魂》一書中提到的,這些價值無法被用金錢衡量。因此,我們需要透過我自意識的省思,明確的表示自己所在乎的事情、原則。並且相信只要自己表明立場,堅定立場,這個世界是會改變的。
Tumblr media
柏林圍牆「紀念之窗」(Fenster des Gedenkens)。圖/時小梅
勇敢表態,讓歷史不再重演
再看我們現在看似安定的生活,其實它仍有著潛藏的隱憂:那些無法被數據化、無法被金錢衡量的價值正受到威脅。每天我們汲汲營營的工作,忘了抬頭看看週遭環境的變化。對於每日的政治、社會或是國際新聞頭條,常覺得事不關已,或是不知道自己能為國家、社會做些什麼。因此只顧埋首於工作或是想著創業搶商機,漸漸地我們忘了自己的聲音,對於廣告、新聞及大量資訊,也失去了分辨真相和表相、手段和目的的能力。最後無奈地以一句 ” Ist mir egal ” 帶過。如此下去,有朝一日當我們想抬頭享受陽光時,很有可能天空已變了顏色。
2019 年是「柏林圍牆倒塌」和「波羅的海之路」30 週年,背後意涵不言而喻。曾經,東德或是許多東歐國家的人民,因為特定的歷史背景而無法表態,他們需要為自由、民主等上將近半個世紀,直到了時機成熟了,才得以適時的結合群眾的力量,為自由、民主站了出來,而這一發聲,就改寫了歷史。
我們都知道任何事物「失去後再去要回來」都是難上加難,更何況是那些用金錢無法換回的無形價值。我們目前所處的世界,在國際的視野上,對於這些無價的珍貴資產,是可以透過表態、表明立場去捍衛的。全世界的人都在看台灣接下來如何發展,然而他們也只能看著、關心著、觀望著,甚至「同情著」,畢竟能夠改變世界觀點、改變國際對台灣的願景看法的人,回過頭來還是我們自己。
Tumblr media
拉脫維亞首都里加:「1989 年波羅的海之路紀念地標」。當年波羅的海三國人民手牽著手,以人鏈的方式,將三國的首都:塔林、里加、維爾紐斯串連起來。表明立場:是我們自由、獨立的時候了。圖/時小梅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台灣之路該怎麼走?我們應用「在乎」的心態來走!對全世界「表明立場」是第一步》,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妳告訴我,台灣究竟是哪一年獨立的?」──每一個異鄉遊子,總會碰到的哀傷與無奈 交換生在美國課堂上,用一百個字幽默說出「中國」和「台灣」的不同
作者簡介:
重新認識時間和哲學,從喝啤酒及說德語開始……輔仁大學哲學、經濟雙主修學士,連鎖加盟商業講師資格,英語教師,自由工作者:平面設計、專欄作者、旅遊書作家。2018 著作:《開始在德國自助旅行》之共同作者。
Tumblr media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0 notes
tw-for-young-blog · 5 years
Text
替冷清的世界文化遺產「改頭換面」──台灣創生元年,何妨借鏡日本「絲綢之都」
作者:政義少女台日乾杯
Tumblr media
2018 年的 9 月,我到日本專門做公務員培力的地域活性化中心(一般財團法人地域活性化センター)實習,參與了兩天一夜的「地方創生實踐塾」活動,該活動旨在找外部的人前進第一線,為地方政府解決問題。換言之,由活性化中心主導 ,接受地方政府的委託,一起針對地方遇到的課題,找出相對應的解方,並邀請相關的專家合作,到當地舉辦實踐營,招募對議題有興趣的人參與。這一次的活動,在群馬縣富岡市舉辦。
富岡困境:世界文化遺產,無法發揮預期效益
富岡市最大的特色,就在於擁有日本創立於 1852 年、最早的繅絲工廠「富岡製絲場」、絲綢產業遺產群、以及隈研吾建築師設計的市公所;並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我們使用的場地正是在世界遺產的建築物內,活動一開始先由富岡市公所講解他們遇到的困境──在花費 11 年的時間,好不容易獲得「世界文化遺產」的殊榮後,卻遇到了不少衍伸課題:除了剛開始的兩年有大量旅客之外,其後的觀光人數卻逐年減少、觀光外溢、經濟效果有限、觀光客為街道帶來混亂、飲食商店不足、公共利益沒有分配給當地居民等。
因此,活性化中心邀請日本最大的地方創生展 Inspire 負責人谷中修吾作為活動總教練,為富岡對症下藥,另外邀請客座講師──日本最大移居雜誌《TURNS》的製作人堀口正裕,以及日本首間 Google 地圖環繞攝影認證的 BRIDDI 負責人加藤健輔,帶領 30 位來自日本各地的政府行政人員、NGO 組織負責人、自由攝影師、金融負責人等參加者,在兩天一夜內,分組共同企劃實作一組行銷富岡的一頁式網站。
社區營造的宣傳與行銷技法
谷中老師講述宣傳地區的媒體創意基礎知識,宣傳的形式包括網站、報章雜誌、影片、廣播以及活動。而一個好的數位資訊有四種表現技術,分別是文案、影片、圖像與聲音,網站製作的分工要有負責企劃與營運的製作人、負責演出的導演、負責設計拍照與錄音的工作人員,當然也要有作為主體的出演者,關鍵是製造出「看得到的氛圍」和「認知的連動」──這時就要善用 Google 地圖街景、Google 商店、空拍機等技術,讓旅人從上網查資訊時,就已經在認識地方了。
同時,每個小組在企劃網站內容時,務必落實以下 7 個步驟:
到城鎮現場「散步」
邊散步邊發想企劃「概念」,走走想想是否有突如其來的點子、街道上的人事物的價值
企劃主題概念,接著決定具體的企劃「內容」
針對個別的內容進行「訪談與攝影」
「編輯」訪談和攝影素材,製作粗略的設計
已編輯過後的初稿為基礎,選定「文案」與「照片影片」
將設計初稿與素材「併入」
發想企劃時應跳脫框架,例如:做歷史文化主題活動時,跳脫出靜態的展覽會,改為親子武士合戰;高齡照護主題活動,跳脫一直以來登山健走的活動,改為輔導爺爺組搖滾樂團。另外,宣傳的程序首先要依據算分配的額度製作內容、設定目標客群、再來測量宣傳的效果,再反過來調整內容。
堀口老師從製作《TURNS》雜誌的經驗中,去蕪存菁地提出在蒐集、編輯地方內容時的關鍵:
提出問題意識
為喚起地方的共鳴與共感,對於參與社會意識較高的讀者來說,挑選地方集體潛在的 SOS 課題,是切入地方的一方法。例如:人口減少、農業產業文化的工作者不足、社區營造和地方企業的人才不足。
找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受訪者與地方資訊發信人,將他解除封印
為找出同樣關心地方、有相同價值觀基準的地方人士,應挖掘出移居地方的前輩、地方協力隊、社營營造組織,以及創業家等關鍵指標人物、意見領袖或是相關據點。例如:在新的移居者據點內採訪地方前輩。
從貢獻地方的角度挖掘新英雄
隨著第六級產業、地方 IT 創業者漸增,投入智慧能源、永續林業等社區貢獻者與有高社會意識的年輕人受到關注,應順著社會貢獻的脈絡,將這些地方實踐人士找出來,讓他們的故事被更多人看到。例如:小水力發電能源再生社區、郡上能源。
放入價值觀的比較表,點出都市和鄉村的不一樣
對讀者來說,他們最想知道進到地方可以獲得什麼、必須捨棄什麼,也就是都市與鄉下的「價值收支」,讀者最在意的是金錢面與生活制度面的收支都能滿足。例如:在東京能陪孩子的時間,與在地方能陪孩子的時間。
從外人的視角出發,讓平凡不平凡
為了營造更吸引旅人來訪的內容,必須要用外人、甚至是外國人的視角出發,才有辦法一直創造出新的宣傳可能性。例如:里山 Experience 的主打外國人客群。
減法原則,為讀者挑選好的內容
面對地方的特色,並不是全部拿出來就會成為吸引人的文宣,什麼都有的便當也不會有重點,攤開政府所有補助制度文宣,也不是很好的政策宣傳,因此應注重減法宣傳的魅力。例如:島根縣的離島海士町很巧妙地運用「沒有東西沒有」宣言,來闡述其實小小離島上什麼都有。
要將「讀者所想」表現出來
對讀者來說,移居是一個自我實現的手段過程,而非目的,因此即使行銷的目的是提高地方的吸引力,也盡量要滿足讀者的慾望,用以強化地方性。例如:「想要」住在每天可以衝浪的地方、「想要」在海島上開咖啡店、「想要」在土地上陪孩子度過童年。
要營造「有對比」的故事
如何讓不同類型的讀者同樣有感,需運用對比的敘事方法。例如:低成本的時尚、名人住的樸素、都市屋頂上的田、一開始想要馬上回東京但現在喜歡鄉土。另外,領域差距越大越吸引人,例如豐饒里山裡的資訊產業、準備10萬元便可使動背包客棧創業、從都市中心到小島的活版印刷工坊。
      照片的拍攝重點為「日常感」
為傳達地方的空氣感,在拍攝人物時一定要講求自然,例如:邊聊天邊拍,不要提示「要拍照囉」。版面配置可以圖大,留白,視覺動線需強調地方的生活感。
從創生塾的細節安排,看地方特色
兩天一夜的創生塾活動行程,包括課程、實地導覽考察、分組討論的工作坊、交流晚宴、以及最終的網站發表會。活動富岡市的承辦公務人員皆全程參與,除此之外市長也擔任發表會的評論人之一。
近身五感體驗在地特色
在聽完建構網站企劃的基礎知識後,活動的午餐是採購群馬有名的便當,可以藉機觀察地方便當如何建立其品牌,一是上州御用鳥めし本舗登利平,另一家是かつみ工房,便當的資訊同樣都能在網路上快速查閱。各組討論與報告希望著手進行的主題,接著,由導覽員帶大家到製絲場內參觀,讓學員們能夠撰寫歷史故事、拍攝素材。
Tumblr media
編輯照片素材。
Tumblr media
富岡製絲廠內部。圖/謝子涵 提供
而我參加空拍攝影隊,與團隊到富岡市的道之驛,看看有什麼在地農特產品、地方日本酒、伴手禮,也到河川、稻田、國家指定重要文化遺產妙義神社空拍神社全景。
活用公共場地,傳遞空間新價值
兩天的活動主場分別在富岡製絲廠以及富岡市公所,新的市公所於 2017 年完工,牆壁上裝飾著蠶
絲,欲傳達出地方特色,大部分的空間都屬於市民,讓大家都能親近的行政中心。
「若能在這樣的環境裡工作,一定有辦法想出行政革新做法和改變。」大家都對公所承辦人員投以羨慕的眼光。「有好的公共設施,像是車站、公共廁所、親水公園、活動中心,會對人的生活習慣產生影響,整體氛圍也會漸漸有所改變。」藉由可親的行政設施,來打破官民之間的界線,同時也能更加落實公私合作、雙向溝通、區域營造的可能性。
隨時交換意見、困難點與活動收穫
由於參加者多來自不一樣的地區與背景,因此在這個短時間企劃網頁的過程中,除了思維上會有分岐之外,帶討論的習慣和團隊溝通的默契也是一大學習。發表會前的時間,進行一段小組檢討的作業,讓每個學員討論彼此的收穫,包括情報蒐集的方法,必須下田野實際去聊、富岡市的問題,也是要各方徵詢相關看法並整理、資訊宣傳的關鍵因素在於一開始設定吸引人的故事主題。
富岡世界遺產,與傳說中的七條「絲綢之路」巡禮
創生塾的成果網站「TOMIOKA WALKER」收錄 7 組學員企劃的成果,展示出 7 大不為人知的富岡旅遊主題,每一頁面也搭配了 360 度環景攝影,分別是:
「浪漫的街道──幸福的紅色物語」,挖掘富岡市內所有跟紅色有關的人事物,主打戀人行程;「令人發笑的富岡」發現富岡的在地名產命名的小趣味;「時間旅行──巷弄裡的 150 年」探索街道巷弄中不同時代風格的建築物;「不平凡的街道──你就這樣回去了嗎」訪談昭和感玉子燒店、爺爺酒吧與天皇的御廚食文化研究家;「女工的今昔物語,地方百年之愛」深度探訪百年和菓子店,講述今昔紡織產業從業者的變化;「遇見富岡人」採訪倉庫改造市場、地方新聞社以及百年和服店;「寂靜富饒之丘」捕捉了富岡靜謐的美。
網站同時也附上富岡市公所的聯絡方式,活動成果即成為一個行銷觀光的網站,一舉兩得。
台灣「地方創生元年」,何妨借鏡日本
臺灣 2019 年將展開「地方創生元年」政策,鼓勵人口減少、資源不豐的地方政府和組織,盤點市民需求,挖掘地方特色 DNA,日本這樣揉合內部困境與外部觀點的實踐活動,跳脫出在行銷上「原地踏步」的視角以及「大家都在做的解方」,值得我們借鏡。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替冷清的世界文化遺產「改頭換面」──台灣創生元年,何妨借鏡日本「絲綢之都」》,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日本柳川推動「地方創生」──針對台灣旅人設計的「簡易日語遊日本」觀光計畫 他沒有名片,一人包辦顧問、媒體與行銷──善用「超精英」背景,谷中修吾把國際資源深入日本地方
作者簡介:
從台中東勢到東京六本木,從日文系跨到國際政治,從國防安全外交到地方地方創生。
2013 年的夏天,前往大阪國際交流基金會,和來自 29 國家的朋友一起學習日本文化,在一堂日本電影文化課中看見《二十四隻眼睛》,並初訪為在瀨戶內海上的小豆島,從此迷戀上日本的美麗與哀愁。2018 年,平成最後的夏天,位於東京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 Taiwan Young Leaders Program,與世界各國的政府人員為伍,走訪駐日各國使館、東京都裡的高齡社區、人口激增的地方小鎮、災後復興的組織社團、沒有人煙的浪漫大地藝術,為跨國跨界中、那些擁有相同理想的人,敬一杯。
Tumblr media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0 notes
tw-culture-blog · 5 years
Text
完成年度目標的 3 大祕訣,幫助你不再「年初許願,年底落空」
作者:Oliver Lee & 讀者太太/國際領導力學院
Tumblr media
親愛的讀者們:新年快樂!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每年年初都會思考自己在新的一年想要完成什麽目標。而今年,我列了很長一串目標,打算逐一實現。
然而,年初也是一個思考「我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的好時機。
我們常說:「這一年我要達到 X、Y、Z。」
但如果換成:「這一年,我要成為 A、B、C。」
你的答案會是什麽?
影響我很深遠的一位職場前輩曾給我這樣一個很實用的忠告:請聚焦在我們想成為的人,而非我們想完成的事。因為當你成為你想變成的人時,他會帶領你更快完成你想成就的目標。
所以如果你也想試試看,以下提供幾個小訣竅,幫助你變成 2019 年想成為的那個自己:
一、每天實踐三個字
想要成為我們心中的理想型,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釐清那個人的特質是什麽,行為舉止又是如何。簡單來說,如果你不是百分之百清楚你想成為怎樣的人,你絕對無法變成那種人。聽起來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但卻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事。
想突破這個盲點,請寫下 3 個可以形容這個理想型的字。
舉例來說,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能激勵人心的領導者,那麽這 3 個字可以是:正面思考、關懷、啟發。
當你寫下這 3 個字後,請在每一天的開始溫習它們,提醒自己在即將展開的一天中實踐這 3 個字,並在每天晚上睡前逐一檢視今天你是否有做到它們,如果沒有,如何在明天落實。
每天牢牢記住這 3 個字,能幫助你朝你心目中的理想型邁進,但這不是一蹴可幾的事;如果沒有長期貫徹、努力實踐,你絕對不可能在短時間内變成那個人。所以請運用你的智慧精心挑選這 3 個字,因為你可以真的成為這 3 個字所代表的人。
二、5 個對你最重要的人,他們將如何記得你
上一點主要是關於工作,但我們的人生不是只有工作,還有許多重要的人充滿在我們的生活中。你可以將第一點提到的「三字訣」方法,運用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上。
請列出 5 個和你最親密的人,試著幻想 10 年後,他們會如何用 3 個字形容你。
舉例來說,這 5 個人分別是媽媽、另一半、3 位最好的朋友。而他們對你的形容詞可能會是:
媽媽:關懷、支持、正面思考
另一半:熱誠、關懷、正面思考
好朋友:支持、風趣、即興
這雖然只是我用來舉例假設的結果,但你大概可以猜出這麽做的目的是什麽。
下一步你需要做的,就是當你看到這些你最重視的人時,記住這些形容詞,然後漸漸從行為中變成他們形容的「那個人」。
第二點和第一點一樣,也都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完成的事,必須累積長期的努力。這 3 個字代表你和人互動時的行為準則,當你反覆實踐的次數越多,久而久之它們就會成為你的一部分,所以就算不刻意去記住,你其實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落實了它們。
三、設下一個可以量化的人格目標(Personality Goal)
關於人格的目標和其他目標最大的差異,就在前者往往難以被量化,所以較難測量是否已達到目標。
你怎麽知道自己變得更有啟發別人的能力?
怎樣的指標顯示你已成為一個更好的傾聽者?
誰會告訴你,你變得更有熱誠?
看起來似乎真的是如此,但其實有些人格目標是可以被量化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想要變得更外向,你可以設定自己每周和一位不同的同事喝咖啡。
如果你想要成為更好的傾聽者,你可以要求和你比較親近的兩、三位同事幫你留意,觀察你的傾聽技巧是否有變得更好,你甚至可以請他們每個月幫你打一次分數。
如果你想要變得更有說服力,你可以在每次參加會議後幫自己打分數,檢視的內容包括你在會議中發言的次數、提出的建議或想法、以及與會人士的反應。反復練習並做記錄,有一天你將發現自己的進步。
看到這裡,你也許已經發現,其實幾乎所有的人格目標都可以被量化,只是你需要同事的協助,或者自己幫自己打分數。所以當你設下目標後,請慎選幾位可以信任、能和你誠實以對的同事,並且最重要的,你要能誠實面對你自己。
達成目標的關鍵:貫徹力與耐心
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難,關鍵在於貫徹力與耐心。這是一個耗時的投資,而且短時間不會有回報,但當你真的努力貫徹了一段時間,你會發現自己慢慢轉變成你心目中的理想型,對我來説,這個結果比任何投資都值得。同樣地,身為企業領導者,你也可以透過上述方法啟發團隊,帶領每個人更好的自己之餘,能夠把自身的正能量回饋給組織。
一年之初是最適合著手啟動這個投資項目的時機,請和我一起開始思考,在 2019 年,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完成年度目標的 3 大祕訣,幫助你不再「年初許願,年底落空」》,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往前看,不要回頭」的勇氣與承擔:離開舒適圈,從來不會是童話故事 畢業三年成家立業,兼蓋房子送爸媽,怎麼辦到的?──做好「全世界都會聯合起來阻礙你」的準備
作者簡介:
從英國職場出發,奧利佛•李與讀者太太帶你一起探索新世界的領導力。奧利佛•李,跟着工作環遊世界的英國人。深信快樂的團隊是打造成功的基礎,而好的領導者能將世界變得更好。英國人妻讀者太太 Mrs Reader,土生土長台北人,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任職行銷顧問公司客戶經理,同時為求職網站mit.Jobs、《30+BLOG》駐英國特約作家,撰寫關於職場与其他跨文化的社會觀察與現象解析。
Tumblr media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0 notes
tw-for-young-blog · 5 years
Text
「愛生氣的遊子」:你看見的是「那國文化」還是「那個人」?
作者:芥末/德國,停看聽!
Tumblr media
工作後的異鄉生活難免充滿碎碎念,在捷克好友的推薦下,我加入了一個叫做「愛生氣的遊子」的英文網路論壇。根據好友的說法,你在自己的臉書大吐生活苦水���人想理你,但在這個全是異鄉人的論壇(只接受長期旅居在出生地以外國家的人,國籍琳瑯滿目,居住地也琳瑯滿目),不管你怎麼抱怨跟吶喊,大家都會傾聽你然後跟你一起咒罵喔(無誤)。
愛生氣的遊子們,異鄉牢騷無奇不有
抱著興奮又好奇的心情,我開始了每天瀏覽一下這個論壇的日子。果然跟朋友說的一樣,這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異鄉人們,抱怨與分享的故事也是無奇不有:
有遠嫁外地的媽媽閒聊幫孩子找學校的難題;有在海外念書的學生訴說著找工作的不易;有各式各樣的雙國籍/三國籍人士分享關於國籍申請與放棄的問題;有跟著一家之主外派的家庭徵求找房撇步;有工作已久的上班族大談外國人升職的玻璃天花板(指外籍人士升遷不易)……性質大概有點像是隨性許多、生活化的「國際版換日線」那樣的感覺。
經過幾個月的觀察,大概也可以發現,在論壇上最常被抱怨的是哪幾個國家 (首當其衝的是難交本地朋友的瑞士、不管做什麼都要一大堆手續跟等待時間的德國,跟表面親切,誠實,卻讓很多國家的人覺得是「無禮」的荷蘭等),有趣的是,論壇的會員中,「最想要去工作」的歐洲國家,居然也是瑞士、德國、荷蘭……看來大家抱怨歸抱怨,還是想要往工作機會多、薪水又相對比較高的地方跑呢。
缺乏同理的「一概而論」,逐漸令人疲乏
但是,儘管這些抱怨實際又生活化,頗有發洩心情的效果,但經過這幾個月的體驗,我的思緒卻跟一開始有全然不同的感受──什麼感受呢?
那就是,看著日復一日,異鄉人們關於在異地的飲食、生活起居、交通問題、文化衝突等等諸多抱怨,我居然開始有了不耐煩的感覺。同時,卻也為自己的不耐煩,感到困惑和羞愧──來到另一個遙遠的國度生活,誰不是如此在飲食、生活起居、交通問題跟文化衝突的夾擊下,想要一吐為快呢?我不也是這個樣子的嗎?那為什麼我會感到如此不耐?認真思索後,終於讓我找到可能的理由:
這個論壇似乎缺乏了面對另一種文化,或者說,生活在那個文化的人們,試圖想要去理解的「同理心」與「包容心」。還有,對每個國家太過通俗的「一概而論」,可能也是讓我感到心浮氣躁的原因。
論壇中的每一篇文章,開頭大概是這樣子的:我是來自OO國的XXX,住在●●國……然後就開始談到發生了什麼事,●●國讓人無法理解的文化為什麼讓他這麼生氣,覺得●●國人、●●國食物怎麼都這樣那樣……10 篇中大概有 9 篇如此,千篇一律。
不管是寫文章的人,還是湊熱鬧的推文者,不難發現,有很多居住他國已經非常多年的人,在不能適應的事情上面,還是習慣簡而言之的說「這就是●●國的文化」。或許這樣的分類比較容易,也比較令人心情好過一些吧。
自我反思:在德國住越久,越難替德國文化下定論
我開始反思我或許也有這樣的習慣。從「德國,停看聽!」這個專欄開始到現在,我寫了很多以「德國」為標題的文章,但是事實是,在德國住得越久,我發現自己越來越難說出「德國文化就是如何如何」這樣的話。當朋友好奇的問我「德國人怎麼看待這個議題呢?」、「在德國這樣的情況他們會怎麼處理呢?」的時候,剛來德國不久的我可以就聽見與看見的,侃侃而談;現在的我卻時常感覺自己如鯁在喉,難以回答。
因為假如我去問 10 個德國人,很可能就會有10 種答案。隨著異鄉生活時間的增長,我接觸的德國人越多,德文越進步,跟他們聊得越深,越是意識到,每一個德國人在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理財觀念、休閒娛樂、工作態度上,到底有多麼不一樣。
就像沒有一模一樣的台灣人,也沒有一個德國人會跟別的德國人一樣。如此簡單的道理,不只我,或許連居住海外多年的這些「愛生氣的遊子」們,也難以察覺。
我舉一個最簡單、大家聽了可能會噗哧一聲笑出來的例子:我跟一桌德國人吃飯,大家聊到在麵包上抹 Nutella (一個在歐洲很受歡迎的義大利巧克力醬品牌)的習慣,居然有三分之一的人要先抹奶油再抹 Nutella;三分之一的人直接抹 Nutella;剩下三分之一的人根本不吃 Nutella,還有一個人一定要在 Nutella 上面放生火腿一起吃!
一桌人就在那邊爭論著怎麼吃才是最好的吃法,拼命試圖說服對方,彼此誰也不能理解對方的吃法,覺得對方奇怪極了。我看著這樣的景象,不禁啞然失笑,心裡想,每個人連塗個巧克力醬都可以這麼不同,整個德國的文化要如何一概而論?比如你說他們愛喝啤酒,但偏偏我也認識一票不愛啤酒的德國人。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我剛來德國的時候,看了一些討論德國買房率的文章,聽了一些德國人的想法,認為德國人大概都不想買房子,因為他們覺得反正房租費率很穩定,不如把買房的錢拿去享受生活。
後來待得久了,跟更多不同年齡層的德國人聊過,才發現老一輩很多人都有買自己的房子,年輕人其實也不少人想買,只是因為房價越來越貴,很多人覺得買不起或需要貸太多款,乾脆不買了,把錢都拿去享受生活 (咦,那這樣跟台灣的小確幸文化有什麼不一樣?) 這才恍然大悟,我所曾經認為的「德國觀點」,或許其實不過是一小撮人的想法而已。
無論國家、文化,每個人都希望被當成「個體」尊重
話又說回來,我相信不管來自什麼國家、什麼文化背景,大部份人都很討厭被一概而論。雖然說在海外的台灣人,會很自然而然的凝聚出一股「我們是台灣人」的意識,但是每個人應該都還是希望自己被當作特別的個體看待。
我認為在「愛生氣的遊子」這個論壇上抱怨的人也是如此:當他們在不停地一概而論其他國家文化的同時,字裡行間中卻又透露出「並不是每個美國人/印度人/南非人/敘利亞人/冰島人都這樣,不要把我們以偏概全的討論!」這樣的吶喊。
在希望自己被當成個體的同時,卻又不可控制的將他人當成群體看待,真是很有趣的狀況。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也是一個文化流動的時代,而在異鄉漂流的我們,期待可以融入另一個文化的同時,卻也期待自己的特別之處能被認真對待。或許,想要達成「被當成獨立個體對待」這個目標的第一步,就是認真把眼前的「異地人」從���的文化當中稍微區隔開來,把對方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認識與了解吧。
假如人人都漸漸開始有這樣的體悟,這算不算是我們往「世界公民」這樣的概念邁進的開端呢?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愛生氣的遊子」:你看見的是「那國文化」還是「那個人」?》,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台灣人在德國職場,「不浪漫」的利弊得失大公開天使的臉孔、野獸的聲音?──德國女生的「菸嗓」,其來有自
作者簡介:
一卡皮箱,來到德國邁入第四年。台中出生長大,台北流浪六年,東德求學,西德工作。興趣(太)廣泛,大學唸了傳播,畢業後在廣播電台打滾兩年,做過文案、主持,也玩過配音。研究所念的是文化保存,後來因緣際會做起國際貿易,但工作之餘不曾放棄對文化的熱愛。嗜小說,喜歡新的挑戰跟吃好吃的東西。期許自己可以一輩子當個勇敢的,不害怕改變的人。
Tumblr media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0 notes
tw-for-young-blog · 5 years
Text
成衣廠勞工為何罷工?最低月薪僅 3,000 元背後的時尚產業悲歌
Tumblr media
作者:林志都/南方之南
2019 新年才剛過不久,作為全球第二大成衣出口國的孟加拉,隨即爆發了大規模成衣業勞工的抗議;這也讓本就塞車連連的首都達卡街頭,交通陷入無法動彈的困境。
抗議持續超過一週,甚至有勞工在與警方的衝突中喪生。乍看之下,孟加拉勞工似乎十分強悍,讓人不禁想起過去常常與資方及警察爆發衝突的韓國工會勞工。
孟加拉勞工「聽話、願意加班」��背後⋯⋯
我過去拜訪過的孟加拉台商,總是提到孟加拉勞工「溫馴、聽話、好管」、「很能接受加班」,加班時消夜也只要簡單的「水果餅乾」就可以打發──即使他們教育水準低落,且因多半來自農村的生活型態,個人生產力不見得高,不良率也不容忽視。
那麼,又是什麼緣故讓台商口中這些「個性溫馴、好處理」(即使這些話聽起來很政治不正確,但卻是投資者在意的重點)的勞工,放棄工作、離開工廠上街抗議呢?
重點當然如同大家想像到的一樣,就是薪資問題。孟加拉薪資名列世界最低的前幾國,這對需要大量勞動力、加工製造毛利不高的紡織成衣業來說特別有吸引力。正如前文〈你所不知道的孟加拉(上):世界第二大成衣出口國裡的韓國隱形冠軍」〉所提及,孟加拉成衣業的最低月薪,直到今年初才從先前的 68 美元(約新台幣 2,100 元)調整為約 96 美元(約新台幣 3,000 元)。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2013 年的資料,印度成衣工人平均薪資 71 美元、越南 78 美元、柬埔寨 80 美元、印尼 84 美元,而馬來西亞更達 247 美元(約新台幣 7,600 元)。孟加拉紡織業勞工因為大部分都是無經驗的工人,所以平均值也與最低薪一樣是 68 美元。正因如此,大量紡織業者從 70 年代末就已經開始湧入孟加拉;但隨著大量的投資進入,當地物價也開始高速飛漲。
早在好幾年前,許多勞工組織就不斷要求政府必須快速提高最低薪資,因為最低薪資早已無法供應當地的個人生活費用,遑論整個家庭的生活開銷──根據當地勞工組織的估計,最低每月薪資至少應提高到 192 美元(約新台幣 5,900 元)到 120 美元(約新台幣 3,700 元)之間,才能應付當地高漲的消費。由此,讀者就可以了解為何孟加拉勞工喜歡加班,或應該說,「不得不」喜歡加班。
薪資,是他們心中永遠的痛
孟加拉的台商幹部也告訴我,性情溫馴的孟加拉勞工,唯有談到薪資時絕對不會讓步;若有延遲支付或少付,絕對會跟你抗爭到底,罷工關廠在所不惜。原因無他:沒了這筆薪資,勞工與他的家人可能明天就要餓著肚子淪落街頭。
為了因應當地物價飆漲,在國營的工業區中,大部分工廠都必須依法年年調薪 5% 左右,但許多中小型工廠不一定會遵守這些規範──反正當地失業率高,許多鄉村人口沒有足夠的教育,無法做中高階的工作,只能以重度勞動或紡織來餬口;尤其是相對弱勢的女性。
據估計,紡織業中女性勞工高達 80%,而孟加拉 1.6 億以上的人口,讓這些低階無經驗的勞工供應源源不絕,也讓孟加拉成為世界第二大成衣出口國。成衣每年賺進的外匯依據不同的估計,從 270 億到 3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8,300 億元到 9,300 億元)不等;而成衣出口從 1980 年代以來,也固定佔孟加拉總出口金額的 80% 以上。
注重品牌形象、在孟加拉設廠代工的各大歐美日品牌,早在去年就已經與勞工站在同一陣線,宣布支持孟加拉勞工薪資調高。反正,對他們來說,這些薪資成本與在 2012、2013 年連續兩場紡織廠倒塌,分別導致 200 與 1,134 名紡織廠勞工死亡的超大型工安事故後,各大品牌要求加工廠需達到的安全規範相關費用一樣,都是加工廠的自負成本。一位台商幹部告訴我,光一個廠區的安全設備費用,就可以高達數百萬美元,比廠區租金還貴。
而且這些品牌還會親切地提醒消費者:在你想要批評整個邪惡、壓榨勞工又高汙染的時尚產業與「快時尚」之前,請想想你身上的衣服為何能賣得如此便宜?你的衣櫃中為何總是時時能有款式不同的新衣?
時尚產業,養活高生育率國家的過剩勞動力
今年一月,近藤麻理惠因為與 Netflix 合作拍攝協助人們清理家中的節目,使得她的「斷捨離」整理法得以在更多國家興起風潮。在她協助人們丟棄或捐出的東西中,衣物就佔了其中很大一部分。但前幾年當她的「捨棄不需」哲學開始在美國流行時,就有歐美批評者認為,其實這只是另一種鼓勵浪費的想法。重點是,為何我們需要這麼多「身外之物」?
從創造就業的方面來看,即使筆者本身是一個希望買了一件衣服之後,可以穿很久的傳統人士,也不免要問一個殘酷的問題:若回到「快時尚」興起之前的服飾生產模式,是否有產業可以產生足夠的工作給全世界這麼多嗷嗷待哺,又缺乏適當教育或技術訓練的人?
《經濟學人》在去年一篇文章中就開門見山地說:「非洲的高生育率,正是當地貧窮的原因之一。」當年日本與亞洲四小龍興起時,正是全球市場急需各式各樣物美價廉產品之時,讓當時這些國家的勞工即使教育水準不高、有相對高的生育率,也不愁找不到工作;但是自動化、數位化與全球化所帶來的薪資壓低效應,不只影響了這些國家,也影響了全世界。
這一點,在教育程度較低者身上更為明顯。美國未受大學教育者的薪資,在最近 50 年來幾乎未曾提升;而中國飽受批評的「承包外國基礎建設工程,卻全用中國勞工」的建設模式,其實背後也有創造中國中低階勞工就業的考量──「一帶一路」不只是輸出中國部分企業過剩產能,也輸出中國過剩的勞動力。
孟加拉政府之兩難
近年來,由南亞到非洲,各國政府無不積極招商,背後都有創造就業,以免失業者成為經濟拖累,甚至產生社會或政治問題的想法在支撐。有位台商幹部就告訴我,即使孟加拉工廠的環境艱困,但若要找陸幹至當地仍然不難;在某些中國內陸的省份,甚至只要一個月 4,000 人民幣(約新台幣 18,200 元)的薪資,就可以吸引到許多大學畢業生趨之若鶩,希望前來孟加拉工作。
不過台商還是偏好培養孟加拉幹部,除了能夠增進與當地勞工之間的了解互信外,孟加拉幹部更加便宜的薪資,以及中國幹部之間地域主義濃厚,不同地區的人之間往往勾心鬥角、徒增管理不便,也是台商的考量。
這場孟加拉罷工事件,政府最終對勞工做出了讓步,調高了有經驗與學歷較高者的薪資,但是最低薪資仍然維持原先的水準,未做進一步更動──這反映出政府仍然希望照顧紡織加工業者的需求。
不過,隨著孟國政府積極希望引進更高階、能夠提供勞工更高薪資的加工業,紡織業者勢必也必需承受更大的薪資與搶工壓力;但這也是不斷遷徙的他們早已習慣的「逐勞動土地成本而居」模式。
希望孟加拉也能夠與台日港韓一般轉型成功,人民所得能夠提升;雖說在南亞各國眼中,我們這些先進的國家,現在也各自陷在自己的問題裡,不過,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不是嗎?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孟加拉成衣廠勞工為何罷工?最低月薪僅 3,000 元背後的時尚產業悲歌》,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你所不知道的孟加拉(上):世界第二大成衣出口國裡的韓國隱形冠軍 阿根廷──一個「牛肉王國」的崛起與衰落
作者簡介:
台南人,國中時移居阿根廷。阿根廷薩爾瓦多大學心理系畢業,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第一屆畢業生。曾任對拉丁美洲業務、西班牙文譯者、口譯、對大使館與代表處聯絡人等職務。喜歡寫作、虛擬世界、電影電視小說動漫歷史書籍、從國際看台灣,從台灣看國際。因為由出生地的南方府城古都,移居到更加靠近南極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比南方更南方的生活經驗,使得觀點從此不同。都四十幾歲了還單純地相信世界會更好,台灣會更棒。
Tumblr media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0 notes
tw-trend-blog · 5 years
Text
巴西水壩潰堤礦災重演,人民動物深陷爛泥、生死未卜──「這不是天災,而是人為犯罪」
Tumblr media
作者:約克 YORK/南得美麗
記得 2015 年 11 月巴西有過一場稱作史上最嚴重的礦災嗎?
儲放礦渣的大壩無預警潰堤,含有重金屬的廢水、淤泥轟然傾瀉,滅了馬里亞納(Mariana,位在米納斯吉拉斯州的一個市鎮)、毀了整條甜河(Rio Doce)、一路往大西洋汙染而去。 兩年多過去,當時的災民還沒收到應有賠償、大地還未恢復生息,巴西也還沒學起教訓。
上週五,1 月 25 日下午,一模一樣的礦災潰堤重演,此次地點同樣位於巴西東南部米納斯吉拉斯州(Minas Gerais,以出產礦物為名),受汙泥灌頂、災情首衝的市鎮為布魯馬迪紐(Brumadinho)。
救援消防隊統計的失蹤與死亡人數節節攀升,截至目前(巴西利亞時間 1 月 28 日晚間 11  點),失蹤人口高達 300 人以上,死亡人數為 65 人。
各式遇難或救難畫面不斷被分享,許多災民深陷在幅員遼闊的泥沼裡,難以起身移動、無法自行脫困。除了人類以外,牛、馬、狗、鳥等各種動物全身沾染褐色爛泥的無語模樣,也讓人心疼不已。
Tumblr media
圖/ 截自 Youtube 影片
「尾礦壩」潰堤,逃生搜救均困難
講到「壩(英文:dam、葡文:barragem)」,在翻譯上常被誤解為「水壩」,但實際上這並不是單純的水壩水災,而是「尾礦壩」潰堤,傾瀉而出的是採礦後存放的礦渣、廢水、淤泥。
此種礦災之駭人,除了潰堤沖刷瞬間難以逃生之外,在救援任務上更是困難重重;更不要說礦渣爛泥都含有重金屬,事後對人體、對土地的汙染之深,以及環境生態要多少年才能回復。泥漿瞬間掩埋萬物,讓人看不清哪些是房子、哪些是動物與人、哪些仍有生命跡象、哪些是該被扛走哀悼的屍體。
與巴西政府關係密切良好的以色列,也及時派出軍隊協助,136 名以色列軍人已於週日(1 月 27 日)飛抵米納斯州,預計隔日開始與巴西消防隊合作。
然而,週一(1 月 28 日)下午,巴西救援任務指揮官接受《聖保羅頁報》採訪時卻指出:以色列軍隊並無法有效協助此次搜救。他解釋,被派來的以色列軍人們擅長的是搜救倖存活體,他們帶來的技術設備,是以溫度感測出倖存者的確切位置,但並不適用於現況。
礦災發生至今已過 48 小時,指揮官沉痛說到,現下的任務是為受難家屬們找回屍體,以色列軍人們能做的,將是伴著消防隊們一起在泥沼中徒手挖掘。
非典型災難英雄:受難同時不忘救難
在前線的消防隊沒日沒夜地全力搶救,得以倖存的災民及未受波及的附近居民也無私加入救援志工的行列。
這幾日在網路上,廣傳著這張照片與其故事:
Tumblr media
圖片來源/ Folha Notícias 臉書專頁
傑佛森‧費雷拉(Jeferson Ferreira),今年 34 歲,待業中。
他親眼目睹自己的房舍被潰堤泥漿滅頂沖走。
這幾天,他協助救援了 40 人。
陪同受難者坐於地上,在旁鼓勵他們別放棄希望,耐心且堅定,等待救援隊的到來。
他的家人失蹤中。他失去了所有,他的家與家人。
但,在他的內心仍是充滿力量,深信自己必須幫助其他人。
傑佛森是位英雄,我們在電影跟影集上看不到的那種。
他是決不放棄的那一種巴西人,相信這個國家還可以更好的那一種巴西人。
儘管自己失去所有,他仍不懈地拯救其他 40 個人。
這是悲劇,但絕不是意外
根據消防隊調查指出,週五當日一共有 3 座尾礦壩潰堤,但警報系統卻故障,未能及時通知礦工與居民逃生。週日清晨,傳出第 4 座尾礦壩也岌岌可危,隨時有潰堤的風險,警報大作,要仍在下游的受災居民與救援人員隨時小心。
巴西水利署(Agência Nacional de Águas)在最新的調查報告指出,巴西境內共有 24,092 座尾礦壩,2017 年做安全檢查時只考核了 3%(780 座)的尾礦壩。同一年,被列為高風險的尾礦壩從 695 座增加到 723 座──官方未能有效評估風險,做出相應的監管行動,自然責無旁貸。
另一方面,此次尾礦壩潰堤的負責公司,是與上場礦災一模一樣的──巴西礦業龍頭淡水河谷公司(Vale),讓人們不禁想問:它們為何接連犯錯?
災難發生後,環保團體及國際組織,包含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聯合國(UN)皆痛斥:「這不是環境災難,因為這從不是無可避免的天災,而是人為『犯罪』。」
但巴西政府與責任企業的顯然不這麼想──除了兩方出面回應的速度都嫌慢外,回應的內容也遭人詬病,未展現要負起全責並誠心道歉的適切態度:
淡水河谷公司的代表律師在向州政府報告時,表明了企業態度:「對於此礦災,公司並沒有絕對責任。因為此一事件既非惡意違法,也不算是疏忽導致、更非犯罪行為;應將此一事件歸咎於仍在調查的偶然案件。」
稍晚,淡水河谷公司又再次發表對應方案,表示將撥款捐獻給死者家屬,每一家能即時獲得 10 萬巴西黑奧。儘管補充強調了此筆捐款不等於賠償金,但看似大方的捐款舉動,讓人匪夷所思。企業在代表律師發言上展現了推卸責任的態度,所謂的捐款也可能就是先用錢搪塞的手段。
再者,兩年多前的馬里亞納礦災後續處理至今遲遲未結案,災民在物質跟經濟上未收到應有補償,政府判定的罰款未繳清、重建村莊及恢復環境的工程皆進度緩慢。淡水河谷公司在此次布魯馬迪紐礦災,又怎麼可能負起責任、好好賠償呢?
對於企業擺爛、政府也不硬起來的作風,巴西大眾再次陷入集體氣憤及不滿的情緒中,質疑究竟要付出多少條人命,才能撼動政府與企業的散漫、喚醒整個國家社會的良知。
淡水河谷公司的葡文名稱 ” Vale “,在名詞上是河谷之意,在動詞上則有著「值得」的意思。
抗議者、藝術家們以此字義發想,怒吼淡水河谷公司的利益「值得」多少條人命?過度採礦、工程疏失是否「值得」去犧牲環境生態?
Tumblr media
圖片來源/ Rondon do Pará, aqui é o meu lugar 臉書專頁
參考資料:
當大地之母倒斃於汙泥:2015 巴西礦渣災難之後
巴西礦區水壩潰堤第 3 日:泥流吞沒災區,58 死 300 人失蹤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巴西水壩潰堤礦災重演,人民動物深陷爛泥、生死未卜──「這不是天災,而是人為犯罪」》,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神祝福的,由人親手毀滅:物產豐饒、曾為「金磚」的巴西,如今為何深陷政經敗局? 政黨惡鬥、階級對立──當巴西首都綿延一公里的真實高牆築起,你我之間還剩下什麼?
作者簡介:
Oi!我叫約克,現在二十歲多。自己走過一些路,擁抱過一些人,總是用心去生活。最得意的是曾經在南美洲旅居一陣子,與當地家庭同住,擁有一大票熱情無比的巴西親友團。經營「約克在哪裡?Where is York?」臉書專頁,希望能把旅行的故事分享給更多人。想將生命活好,有很多夢想,時常被嘲笑但不害怕。相信只要勇敢,就能走得夠遠。
Tumblr media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0 notes
tw-culture-blog · 5 years
Text
「妳是日本人、韓國人,還是中國人呢?」與巴西小孩做朋友,且讓我說說台灣在哪裡
Tumblr media
作者:約克 YORK/南得美麗
回到大社區 Rocinha 一週,收到好友的邀約,請我去觀她孫子的受洗禮。
前一晚,我與當地朋友提及此事,她告訴我大社區裡的孩子們幾乎都在同一間黃色小教堂受洗的。我問起服儀限制,她不以為然。
「不能穿拖鞋,對不對?」我在巴西利亞做彌撒的經驗是短褲、短裙、涼鞋都不行,規定嚴格。 「不會啊,妳穿個裙子、穿雙涼鞋就很漂亮啊!」說到這,我才想起拖鞋之於大社區的普遍性跟經典性。
哈瓦士人字拖(Havaianas)的社會象徵
哈瓦士人字拖儘管設計有型,在巴西的地位就如同藍白拖,在許多場合是不正式、不合宜的。
在貧富階級分明的巴西社會,拖鞋甚至是貧窮的象徵,除了海灘周圍以外,在路上遇到穿拖鞋的人,直覺會將其歸類為來自貧民窟、家境清寒、流浪者的族群。
在大社區裡行動,因為炎熱以及經濟狀況等因素,幾乎所有人腳下都坦然踩著人字拖。如果教堂要禁止穿拖鞋,那可是要禁掉一大半的社區居民了。 週日早上我如期抵達大社區裡著名的黃色小教堂。教堂空間不大,神父已開始講話,我坐在最後一排探頭探腦,就是看不到朋友一家人,試圖傳了訊息找人也沒回應,直到神父把今日受洗的孩童名字念了一輪,我也沒聽到朋友孫子的名字。
猶豫一番後,決定放棄,悄悄溜出教堂,思考要直接回家還是怎麼辦。當日晴空萬里,避在陰影處涼風舒爽,我索性先在門口的階梯坐下來,不急著做決定。 用手機查起里約市區的資訊,不遠處一個小男孩衝著我笑。我很習慣這樣的觀望,尤其孩子們會肆無忌憚地盯著我的東亞臉孔。
天大的誤會:「亞洲人都是日本人」
他低喃:「妳是日本人吼?」
「我不是!我來自台灣!」這兩年被這問題煩了這麼久,我仍是堅持不妥協。
因為日本移民人數眾多,以及現代流行文化的影響,巴西大眾對於地球另一端的想像,都投射在日本,彷若日本是亞洲最大國、是亞洲所有文化的源頭。不管實際上是中國、韓國、台灣等等,亞洲就是日本,我們亞洲全家都是日本人。
弟弟發現我能用葡文回答,驚訝地衝進教堂的二手店鋪。這裡的孩子們總會對我感到好奇,而當發現我能用他們的語言溝通時,通常的第一個反應是嚇到,覺得莫名其妙。
過不了多久,他拉著另一個小女孩(但輩分是他阿姨)過來看:「妳看,那裡有一個日本人。」生活中我就是不斷遇到這些誤解,讓我白眼越翻越高、耐心越削越薄弱。
這種時候,如果對方看起來能溝通,我會選擇耐心講解一番;但基於我的耐心所剩無幾,我變得很常選擇不回應。念在那天天氣好,我也人好一點:「我剛剛說了,我是台灣人。」 兩個小孩跑走,再過不久,弟弟帶了他的小姊姊過來:「姊姊妳看,一個日本人。」 「我說兩次了!我不是日本人!」
弟弟調皮地笑,倒是姊姊走向我:「那妳是韓國人嗎?我很喜歡 K-POP 耶!」 「不是,我來自台灣。」 姊姊一過來,弟弟也像是添了勇氣般湊過來。
「妳說妳來自哪裡?」 「台!灣!T-A-I-W-A-N- 它是在亞洲的一個國家,一個很小的島。」 「那是哪裡?不是日本嗎?不是韓國嗎?」 「不是,它是一個小島,我用地圖找給你們看。」
開啟手機的 Google Map,我開始為兩個小孩上一堂亞洲地理入門,他們也順勢靠著我一同坐在階梯上。
有時候,就算用了地圖展示出台灣在日本的南邊,還是有人會堅持說:「那台灣是日本的一部分囉?」如果我先介紹台灣位在中國的東邊,他們就會說:「所以是中國的一部分囉?」
我已習慣在這時於心裡翻個大白眼,覺得我前面介紹都沒在聽:當我說我來自台灣,就是在說我來自台灣這個「國家」,好嗎?
還好他們很認真在聽,對於遙遠的東方充滿好奇,也對於世界這麼大、地圖滑不完感到興奮。
那個上午,我是他們驚喜的大玩具
順著 Google Map,孩子們問起:「那我們在哪裡?」「妳住在哪裡?」我又要介紹原生地台灣、又要介紹現居地巴西利亞,搞得他們跟我都糊里糊塗。
「那妳怎麼來這裡的?」
「那妳為什麼要來?」
「那妳媽媽呢?」
「那坐飛機要坐多久?」
他們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我在回答的同時也問了他們的背景。
姊弟倆在大社區 Rocinha 出生,爸媽離異之後,他們跟媽媽搬到社區外居住,假日時則會過來找爸爸以及阿嬤阿祖等親戚。
「那你們在這裡幹嘛?」
「我們在等彌撒,彌撒完要吃午飯。」帶他們來的阿嬤在教堂裡忙,放著他們自己玩。 我們越聊越起勁,玩了一個小時多。他們對於我從台灣來要坐飛機 30 個小時感到驚訝,當著我的面跟彼此覆述強調:「她說她在飛機上兩天耶!」、「我覺得飛機很危險耶!我不敢坐。」
有些時候我講得不太清楚,其中一人會說:「我聽不懂她說甚麼耶……」
另一人卻臭屁極了:「可是我聽懂了,我都有聽清楚哦!」
遺傳到媽媽基因的弟弟有著金髮碧眼,還說明給我看:「我的眼睛在陰影下是藍色的,但在陽光下會變綠色的。」他邊說、邊跑遠又跑近,逗得我樂呵呵。 其他來彌撒的小孩感到好奇,引起注意的方法卻是炫耀自己的玩具:「看我有這麼多小狗跟士兵,但我不會分你們玩。」 我身邊的三個新朋友無動於衷:「那又怎樣?我們也不想玩啊。」
他們總是瞥了一眼就馬上把焦點放回我身上。那個上午,我是他們驚喜的大玩具。
我也不忘拿起手機紀錄這個時刻,錯過了受洗禮,卻結交了意想不到的三個新朋友。錄下跟他們對話的時刻,至今重看仍能感受到當時那股陽光的暖意、還有認識新朋友的快樂。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妳是日本人、韓國人,還是中國人呢?」──與巴西小孩做朋友,且讓我說說台灣在哪裡》,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巴西原住民抗議行動現場:催淚瓦斯之下,我們吟唱 快樂地「認命」──參加「窮人的派對」,親近真實的巴西
作者簡介:
Oi!我叫約克,現在二十歲多。自己走過一些路,擁抱過一些人,總是用心去生活。最得意的是曾經在南美洲旅居一陣子,與當地家庭同住,擁有一大票熱情無比的巴西親友團。經營「約克在哪裡?Where is York?」臉書專頁,希望能把旅行的故事分享給更多人。想將生命活好,有很多夢想,時常被嘲笑但不害怕。相信只要勇敢,就能走得夠遠。
Tumblr media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0 notes
tw-for-young-blog · 5 years
Text
從空服員受辱事件,看「凡事以客為尊」的台灣服務業亂象──如果發生在中東航空,機組員會如何回應?
Tumblr media
作者:大齡空姐/大齡空姐的飛行觀察筆記
本週一下午(1 月 21 日),長榮空服員召開記者會,淚訴自己在洛杉磯飛往台北的航班上被一名體重達 200 公斤的外籍乘客性騷擾。
客人以行動不便為由,先是要求空服員協助其如廁,之後更要求空服員幫他脫內褲擦屁股,當空服員拒絕,該名乘客還大聲咆哮威脅空服員,最後是由該航班的座艙長為這位乘客擦屁股;而在清潔的同時,該乘客還不斷發出呻吟,說:"Deeper."(再深一點。)最後,乘客又要求空服員幫他穿褲子,於是空服員只能在馬桶仍有排泄物、乘客生殖器裸露的情況下幫他拉起褲子。
我看到這篇新聞的當下,感到非常噁心與生氣,並在臉書貼文轉載新聞,底下有朋友留言問我:「太扯了!為什麼長榮空服員要接受這種要求呢?」是啊,幫客人穿脫內褲、擦屁股根本不是空服員該做的工作。在明知這是不合理要求的情況下,為何長榮空服員卻不拒絕那位乘客呢?
過去曾在台籍航空服務的我,大致可以理解背後的原因,不是她們不想拒絕,而是迫於壓力,她們不能也不敢拒絕,只好選擇委曲求全。
空服員「不得不」的五個原因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壓力,會讓長榮空服員不得不屈服於乘客的無理要求與威脅呢?以下列出五點原因供各位讀者參考。
一、空服員的職責
有些網友會問:「幹嘛要受他威脅?不用幫他穿褲子啊,讓他留在廁所就好了。」
空服員真正的職責所在,並非送餐送飲料等服務工作,而是維護機上所有乘客的性命安全。因此,不管這位外籍乘客的行為多麼無禮、多麼噁心,空服員仍有義務與責任去維護他的生命安全,是以不可能將他留在廁所內,完全不去管他。
假如外籍乘客因亂流受傷,責任依舊會落在空服員頭上。從現實層面來說,這是一趟超過十小時的長程航班,這位乘客不可能從頭到尾不吃不喝就坐在廁所裡,假如他因脫水或低血糖需要醫療急救,同樣是空服員要進行急救處理;更別說下降前,按規定客人仍要回到座位扣上安全帶,飛機才能降落。
二、團隊合作精神與職場倫理
飛機升上高空後,空服員所能仰賴的伙伴就是自己的同事了,因此團隊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面臨滋擾乘客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組員願意幫他脫內褲擦屁股,可是飛機已經升空了,沒辦法再把他送回地面,這個客人就變成所有空服員在接下來十幾個小時必須共同面對處理的問題。
當然,被他指定的空服員可以選擇拒絕他、遠離他,可是在三萬七千英呎的高空,能逃到哪裡去?若這位空服員不去處理,依然必須由其他空服員處理,何況身為團隊領導者的座艙長,為了保護組員,都能忍辱負重,親自戴上手套為乘客擦屁股了,其他資淺組員還能站在旁邊什麼都不做,任由座艙長一個人處理嗎?
三、維護其他客人權益與觀感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這位乘客佔用的是商務艙的廁所。假如組員完全不理會他,放任他咆哮與霸佔商務艙廁所,同時也會損害其他商務艙乘客的權益。
也許有網友會說:「這是特殊狀況,只要跟其他乘客好好解釋,相信他們一定會體諒。」
憑良心講,根據我這幾年的飛行經驗,見義勇為、有同理心的人少之又少。遇上這種情況,多數乘客不是戴著耳機看電影、根本沒發現周圍發生什麼事,就是在旁邊看好戲或掏出手機來錄影,又或者在空服員忙著處理事情的當下按服務鈴,召來空服員抱怨:「那個客人太吵了,我沒辦法休息,請你們好好處理。」
畢竟整架飛機不是只有那一位滋擾乘客需要處理,還有其他乘客需要服務,也得顧慮其他乘客的觀感;這也是長榮空服員無法置之不理的原因。無論放任他霸佔廁所或直接在座位上排泄,下場都是造成其他旅客的不適與不快,還可能對空服員的處理方式產生質疑,衍生更多客訴。
四、工作與時間壓力
這是一個超過十小時的長程航班,空服員本身也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發入境單、送餐送飲料、收餐清潔、回應其他客人的需求、準備下一段服務工作、清潔整理廁所,還有安排輪休等等(按照法規,這種飛行時間超過十小時以上的長程航班,必須安排機組員輪休,才能合法值勤航班)。
所以我相信當下長榮空服員之所以妥協,實在是出於無奈,真的沒有人手與時間可以耗費在那邊,與外籍乘客僵持不下。
五、公司面對客訴的態度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面臨滋擾乘客,航空公司接到報告後的處理態度。
根據報導,這位外籍乘客並不是第一次有此誇張行徑,過去幾趟航班同樣曾要求空服員協助如廁,因空服員拒絕,他直接在座位上排泄,導致其他旅客航程中都必須忍受惡臭;還有一次是蓄意打翻飲料,要空服員幫忙擦拭他的前胸,並說:"You can do better than me."(妳可以做得比我更好。)
因此,許多網友都在罵航空公司沒有積極作為:明明不是第一次,為什麼不將這名外籍乘客列入黑名單?為什麼不保護自己的員工?責怪航空公司很簡單,但是責怪航空公司前請先想想,過去十幾年來台灣新聞常見的服務業奧客亂象。
有些消費者只要不滿意商品或受到的服務待遇,便揚言客訴,激烈一點的便是現場錄影錄音,再公諸於媒體,讓天下人都參與評論。無論事實真相如何,對企業方而言,終歸有損形象。
而航空公司最重視的就是品牌形象,為免損害公司聲譽,面對客訴(不是一天一件,一天可能有上百件客訴),自然是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不僅第一線的服務人員是人生父母養,處理客訴的行政人員也是,天天被抱怨電話與電郵信件轟炸,誰受得了?)
總歸一句,客人為什麼投訴?就是因為不滿意空服員或地勤人員的服務嘛。航空公司只能「加強員工訓練」,所以台籍航空空服員服務訓練的第一條守則就是「不能直接對客人說不」。
Tumblr media
台籍航空空服員服務訓練的第一條守則就是「不能直接對客人說不」。圖/CandyBox Images@shutterstock
台灣凡事「以客為尊」的服務業亂象
綜合上述可能的心理與現實壓力,讀者大概可以理解,這些空服員為什麼會選擇向客人妥協。因為她們內心清楚,假如她們不協助客人如廁,任由客人霸佔廁所或在座位上排泄而引發投訴,公司不僅不會相挺,可能還會反過來檢討組員,為什麼沒有在機上妥善處理乘客需求?
但這裡我也想強調一點,在這個案例中,真正有錯的是哪一方?是性騷擾空服員的外籍乘客。
在批評空服員太軟弱、不會拒絕乘客,或責怪航空公司太消極不懂保護員工之前,台灣人應該先思考的是,什麼原因導致空服員與航空公司這麼「害怕」乘客,「以客為尊、服務至上」到連自己的尊嚴與權益都不顧了?其體現的不正是這十幾年來,台灣人高漲的消費意識所導致的服務業亂象嗎?
若該案例發生在中東航空,機組員會如何回應?
回頭來說,當看到這件新聞時,我開始思考,如果類似的事情發生在我所任職的中東航空,我會怎麼處理?我的同事又會怎麼處理?
在討論這點之前,我認為這個案例有幾點值得釐清與探討──一是航空公司如何判定行動不便的乘客,並按其行動能力依法提供所需協助?二是假如行動不便的乘客單獨旅行,航空公司該如何確保乘客理解,機上空服員的職責與服務範圍,並妥善教育訓練員工,避免違法或引發爭議?第三點則是「協助」與「服務」的差異,以及服務的「界限」,面對顧客不合理的要求甚至是性騷擾時,身為第一線的服務人員該如何保護自己並維護自己的權益與尊嚴。
航空公司對「行動不便乘客」之規範
一般民眾可能不清楚,美國運輸部曾通過一項聯邦法案"Title 14 CFR Part 382",即「反歧視殘障法」:為了保障行動不便者的旅行權益,除非特殊情況(如需要擔架或保溫箱等),航空公司不得拒載此類特殊乘客,也不得要求乘客說明自己的身體狀況或出具證明,同時須按法規規定,提供特殊乘客所需的座位安排、輪椅與登機服務等(Air Carrier Access Act,簡稱 ACAA)。所有往返美國的航空公司都需配合這項法案,違規的航空公司經查屬實,美國運輸部將裁罰五萬美金之罰款。
因此,針對行動不便的特殊乘客,航空公司會按其行動能力劃分為三類:
WCHR:乘客可能行動不便,但是不需坐輪椅,可以自行拄拐杖上下樓梯或在客艙行走等。
WCHS:這類乘客需要坐輪椅,上下樓梯需要旁人協助,但能夠自行在客艙行走。
WCHC:這類乘客完全無行動能力,需仰賴輪椅移動,上下樓梯需旁人協助,無法自行在客艙行走,需由旁人協助移至座位。
假如是第三類乘客,且身體情況屬無法自行進食、如廁與緊急逃生,按規定,航空公司會建議該乘客須有一位伴護者協同旅行,航程中負責照護該乘客的生理需求,並在緊急狀況發生時協助他逃生。沒有行動能力且沒有伴護者的乘客,航空公司基於該乘客的健康狀況與飛安考量,將會進行評估,拒載與否通常由機長做出最終判定。
事實上,每間航空公司的網站都可以查詢到有關特殊乘客搭機的協助規定,有關機上服務部分,必然都會註明空服員可提供與無法提供的協助內容。
長榮航空的註明為:
我們提供旅客以下協助:1. 登機與下機時機艙口至座位間的移動 2. 使用機上專用輪椅或其他輔助裝置來往洗手間。 我們不提供旅客以下協助:1. 餐飲餵食服務 2. 廁所內之協助或在座位排便以及排尿之協助 3. 提供醫療服務。
中華航空的註明為: 空服人員會主動協助行動不便的旅客登機與下機、放置或取下隨身行李或其他輔助性裝置,及飛行途中往返洗手間。 很抱歉我們無法提供:餐飲餵食協助/廁所內之協助或在座位排便以及(或)排尿之協助/醫療服務。如您需要上述服務,我們建議您安排一位護理人員與您隨行。
這裡也列上中東航空的註明供參考:
Flight attendants are not permitted to assist with feeding or personal hygiene and lavatory functions. They cannot lift or carry you, and they cannot provide medical services such as giving injections. If your medical condition requires others to provide this type of care, you should travel with a ticketed attendant or escort who can see to these needs during the flight.
(空服員不提供下列協助:餐飲餵食、個人清潔衛生與如廁協助。空服員無法抬負或搬運您,也無法提供醫療服務如施打針劑等。若您的身體情況需要上述照護,應安排一位護理人員或伴護者隨行。)
其實從上面三份聲明的用詞可以看出,針對特殊乘客的旅行照護需求,機上空服員提供的是「協助」,而非「服務」,這說明了空服員的職責並不包括當特殊乘客的個人看護。
換言之,當輪椅乘客在機上表示因行動不便需要空服員協助如廁,空服員可以攙扶他進廁所,但是當乘客進一步要求幫忙脫褲子與擦屁股,這已經超出空服員應協助的範圍了,空服員絕對有權拒絕,即便客人因此提出客訴,航空公司也不能因為空服員拒絕幫客人擦屁股,便對空服員進行究責處分。
服務的界限:除了飛安第一,不必委曲求全
釐清上面這兩點後,接下來要討論最重要的一點──服務的「界限」。
據空服員描述,案例中的外籍乘客顯然並非真正毫無行為能力,而是假借行動不便行性騷擾之實。針對這種情況,我問過不少外國同事,換作他們會如何處理。根據我得到的答案,大致可分為「溫和派」與「激烈派」。
溫和派的答案如下:首先評估客人身體情況,假如客人真的需要協助(比如上了年紀、確實行動不便的老先生老奶奶),有些好心的同事表示,他們不介意協助乘客如廁;假如他們無法幫忙,也會做機內廣播,尋求專業醫護人員的協助,或其他願意幫忙的乘客。
反之,若是像案例中的外籍乘客般假裝行動不便,以��劣態度對空服員咆哮,威脅空服員「如果不幫忙就拉在座位上」,或「不幫忙擦屁股就霸占廁所不走」等無禮行為與要求,激烈派同事表示,他們會以最嚴厲的態度直接拒絕,告訴乘客這不是空服員的職責範圍,然後快速離開現場,並將這種情況上報客艙督導、座艙長與機長,由資深組員決定如何處理。
假如乘客真的拉在座位上,我們就拿毛毯蓋住他,再從現場乘客找兩位證人,請他們填寫證詞,以便公司日後對這位乘客提告損害求償。至於坐在他附近的乘客該怎麼辦?若機上有空位,就把其他乘客換到遠一點的座位;若無空位,就看現場組員有沒有人願意發揮大愛去清潔座位,再不然就是噴芳香劑、發口罩給附近的乘客。
假如乘客霸佔廁所,持續咆哮威脅組員,我們就讓他留在廁所,徵求機長允許後,我們有權以機長名義對乘客下達正式警告:「我們不接受你的無禮行為,若你依然不改,我們將會採取進一步的反制行動。」
在中東航空,我們受訓的課程包括基礎防身術,假如航程中有乘客以暴力攻擊組員或其他乘客,甚至破壞飛機等情事,經正式警告後,乘客若沒有改善,我們有權將其制伏捆綁,於落地後交由航警處理。
當然,案例中外籍乘客的滋擾行為並未達到上述嚴重情形,但組員依然可以鄭重警告他:「如果你再繼續對組員咆哮或提出不適當的要求,我們會請機長通知航警,飛機落地後,航警將會上機逮捕你!」
我們覺得,大多數鬧事乘客其實都欺善怕惡,聽到航警會來逮捕他,應該馬上就能自己擦屁股穿內褲了。
至於中東航空對於滋擾乘客與組員的處理方式抱持什麼態度?基本上,中東航空非常重視飛安,也給予機長拒載不適航乘客的決策權,事件處理過程中,只要組員保持專業態度,沒有蓄意挑釁乘客或動手回擊乘客,且報告紀錄詳實,又有證人證詞,公司一般都會站在支持員工的立場(畢竟公司內部人員同樣來自世界各地)。當然,客訴是另外一回事,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Tumblr media
中東航空非常重視飛安,也給予機長拒載不適航乘客的決策權。圖/ChameleonsEye@shutterstock
什麼都想到了,就是沒有想到自己
在詢問外國同事的過程中,我聽到許多不同的意見與評論,我認為台灣人或台籍航空空服員未必會認同,可確實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當我提到長榮空服員迫於無奈而幫乘客擦屁股時,有些同事很同情她們,然而對於她們召開記者會,抱怨公司事發後沒有表示關心,還追究外流乘客照片的責任等,有些同事反而無法認同這種作法。
同事的看法是:身為空服員,她們應該清楚自己的職責是維護飛安,幫乘客脫褲子擦屁股不屬於飛安範圍,她們大可以拒絕乘客,就讓乘客拉在褲子上;但她們既然選擇了幫助乘客,就不應跳出來指責公司不保護組員,因為公司並未要求她們這麼做。
外國同事的想法很直接:「身為員工領公司薪水,不代表我們就因此矮公司一截,因為我們付出對等勞力來換取薪水。少了空服員,班機不可能起飛,乘客到不了目的地,公司也賺不了錢。所以航班上我們領多少錢做多少事,盡自己該盡的責任和義務,而當我們一切按照公司的 SOP,卻依舊產生客訴或面臨無禮客人提出無理要求,有時不需看得太認真,因為時間有限、人力有限、資源有限,我們只能盡力做到持平,不可能取悅所有人。反正世上也沒有所謂完美的服務。作為空服員,我們真正職責是把乘客從 A 點安全載到 B 點,並在緊急狀況發生時協助乘客逃生或進行急救,在安全工作之餘我們提供服務,不代表我們真的就是乘客的僕人。」
「還有,身為員工更應該要懂得保護自己的權益與尊嚴,依賴公司太不實際了。有空服夢的人這麼多,航空公司根本不擔心人力短缺。對公司高層來說,我們這些基層員工不過就是一堆數字編號,多一個少一個,對他們而言毫無差別。」
以這個案例來說,出面控訴的空服員犧牲自己的尊嚴做了不屬於她們份內的工作,乘客感激嗎?沒有,乘客覺得理所當然;公司知道她們幫乘客擦屁股,有沒有公開表揚她們的辛勞呢?沒有,公司反而追究是誰把乘客照片流出去了!
在她們委屈自己的當下,考慮到特殊乘客的性命安全、考慮到其他乘客的權益與觀感、考慮到其他同事的心情、所有還沒完成的工作、公司的形象與後續處理態度⋯⋯幾乎什麼都想到了,就是沒有想到自己的權益與尊嚴。最後,她們獲得了什麼?嚴重的心理創傷,可能一輩子都忘不掉那一幕。
所以本公司的組員才會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Work smart, not work hard."
服務業,真心不好做!
平心而論,我很佩服這兩位長榮空服員,因為換成是我,絕對做不到。我清理過客人宛如火山岩漿噴發的嘔吐物,也清理過客人遺留在廁所地板的糞便(到底為什麼會掉到離馬桶 30 公分遠的地板上呢?我一邊罵髒話一邊清還是想不通),但這些遠遠比不上被迫蹲在陌生男人身後幫他脫內褲與擦屁股的羞辱感,如果是我一定會想辦法離那位乘客很遠很遠很遠⋯⋯很自私我承認,但我不想下半輩子都記住這麼可怕又噁心的畫面⋯⋯。
是以,有網友問我,針對這種情況,什麼才是有智慧的處理方法?我必須說,每個人個性不同,面對事情也有不同處理方法。什麼是有智慧的處理方式,我真的無法回答。
不管台灣網友對此事有什麼批評與看法,我相信在那個當下,這些空服員之所以選擇委曲求全,一定是考慮到所有可能的情況,選擇了對她們而言唯一能顧全大局的解決方法。
我只能說,服務業的同事們真的辛苦了!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從空服員受辱事件,看「凡事以客為尊」的台灣服務業亂象──如果發生在中東航空,機組員會如何回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從「空服員被迫協助乘客如廁」事件,看「不爽不要做」的迷思──「不爽」真的只能「不做」嗎? 「先生,坐下!」──從台灣航空到中東航空,我學到「以客為尊」從不等於卑躬屈膝
作者簡介:
畢業於貓大斯語系研究所。離校後第一站不是俄國,而是進了國籍航空成為「機上擺渡人」,觀察機艙內種種人情冷暖、悲歡離合。離職後以 29 歲大齡考上外商航空,現居中東。喜歡旅行、美食、文學與創作,曾出版童書與譯作。
Tumblr media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0 notes
tw-culture-blog · 5 years
Text
男童落井意外,讓我看見最美西班牙:超過 300 人救難隊、80 名義工,徹夜守護一線希望
Tumblr media
作者:王儷瑾/認識西班牙
1 月 13 日,西班牙南部 Málaga,一名兩歲的幼童 Julen 到親戚家渡週末,不幸掉進一個寬僅 25 公分、深 100 公尺的井裡,震驚全西班牙。
西班牙男童落井,救難過程艱難
西班牙雨水不多,有些地主會在私人土地上自己鑿井,但是,鑿出來的井不一定有水,沒水的井口通常用大石塊封著,沒有填死。小 Julen 就是在他父親眼前掉進這個井口沒有封好的深井去的。 因為兩歲的 Julen 掉下去時,引起部分井壁坍崩,所以,攝影機垂下去時,僅到 70 公尺的深度就被土石擋住,而小 Julen 卻在土石下面。為了救出小 Julen ,救難隊在旁邊鑿一個與井平行的大井,一方面避免引起小 Julen 所在的井壁坍崩,一方面加緊腳步鑿洞。 通常挖出 4 萬立方米的土石需要兩、三個月,他們僅花了幾天,還要一邊解決各種技術問題、地質問題、機械問題、天氣問題等⋯⋯,過硬的岩石甚至差點讓鑿井機器報廢,整個救難過程讓人驚心膽戰。
Tumblr media
救援示意圖。圖/截自 RTL Nieuws 影片
傾全力救援,仍迎來死訊
從 1 月 13 日那一天起,全西班牙的人都懸著一顆心,大家都希望 Julen 能早日脫險,因為專家說,地震後小生命在沒有牛奶與水份的廢墟裡存活的機會比大人高,所以大家都還抱有一線希望。
1 月 25 日,西班牙北部阿斯圖里亞斯的礦工救難隊抵達大井底部,在地下鑿隧道到小 Julen 掉下去的井,要用手工挖開四公尺的岩石。至於有多難挖,沒人知道,因為,沒時間做地質鑑測,他們根本不知道會遇到怎樣堅硬難鑿的岩石,但是,礦工救難隊當時只有一個目標,沒等到抱著小 Julen 走出來,他們不會停。
那一天,礦工救難隊在警方專業人員用 4 次迷你爆破的協助之下,才得以鑿出隧道,1 月 26 日凌晨找到了小 Julen ,也發布了孩子的死訊。 小 Julen 的父母兩年前才失去了大兒子,現在又再度喪子,13 天的救援行動,已讓大家把小 Julen 視為自家的孩子了,今天的新聞真是讓全西班牙與小 Julen 的父母同哀。
Tumblr media
Julen 的父母。圖/截自 RTL Nieuws 影片
公私機構伸出援手,小鎮居民無償服務 而這次救援中最讓我感動的,正是西班牙人在這次救難行動裡表現出來的人性:每天我們都會在新聞上、生活哩,看到許多人為了自己的私利而耗盡精力、智力、財力,但是,在小 Julen 的救援事件裡,我看到無私的人性,我看到動人心弦的同理心。
為了救出小 Julen,西班牙公家、私人機構紛紛伸出援手──不僅從外地運送大型機械鑿洞,西班牙北部阿斯圖里亞斯的礦工救難隊更立刻飛往南部 Málaga ,協助救難。
而這個荒山小鎮僅有的 700 多個居民,更是全力協助,自動自發地成為救難隊的後援,離小 Julen 掉下去的井最近的鄰居直接打開家門,讓救難人員把他家當成救難指揮中心。
小 Julen 的父母不願意離井太遠,前 6 天都睡在他們的車子裡。後來,因為工程太浩大,挖出太多的土石,專家怕有崩塌的危險,請他們遠離那邊,小鎮的一戶鄰居就直接請小 Julen 的父母到他家住。
其他的鄰居也提供他們的房子給救難隊跟採訪的記者;小鎮的超市主動提供飲料、三明治給救難隊跟記者;小鎮的婦女團體還利用教堂的大廚房,每天提供熱食給超過 300 人的救難隊、80 幾個義工、一堆記者⋯⋯。
平日隨性的西班牙人,瞬間化身心焦的父母
小 Julen掉下去的那個深井位於一片荒山,連一條像樣的公路都沒有,救援機器運送困難,偏偏又是一整片板岩的荒山,地質堅硬,挖鑿困難,但是,救難隊還克服萬難地在短短幾天內挖下大半個山頭,整個救難過程令人動容、驚嘆。
為了救出小 Julen,西班牙人不再是我們印象裡慢吞吞、凡事沒關係的一群,而是一個個不眠不休、積極有效率、想盡辦法要救小 Julen 的「父母」: 他們從各地調怪手、挖鑿機械,24 小時輪班趕工,挖掘出一個跟小 Julen 掉下去的井平行的大井。通常要好幾個月才能挖出的土石,救難隊在幾天內就挖出來;通常要好幾天才能造出來的鋼管,一家 Murcia 的公司在幾個小時內趕工完成;通常不加班的西班牙人,現在不分晝夜,每天 24 小時不停地鑿井⋯⋯。
Tumblr media
圖/截自 VAN 影片
對所有的西班牙人來說,一個兩歲幼童掉進深井,需要我們的救援,事情就是這麼簡單。至於為了救一個兩歲幼童,要動員多少人、花多少錢、費多少心力,都不重要,也沒人問,更無人質疑:都已過了那麼多天,值不值得為了一個生死不明的兩歲幼童,動用這麼多人力與物資。大家只是發揮同理心,把小 Julen 視為自己的孩子,無私地耗盡精力、智力、財力全力救助、只是用希望跟樂觀來鼓勵他的父母──畢竟如果是自己的孩子,當然也希望孩子能順利被救出來。
這就是我很欽佩西班牙人的地方,我欽佩他們的樂觀,我欽佩他們對於「救難最重要」的堅持。被形容為「熱情」的西班牙人其實「熱」的不是男女愛情,而是關懷,是熱心,是無私的、義無反顧的助人表現。 ‏悲劇背後的美麗人性
在西班牙住了 30 年,我多次親身體會到西班牙人的熱心跟善意,但是,這次看到西班牙人這麼有效率、這麼不眠不休、這麼互助合作、這麼熱忱、這麼樂觀、這麼堅定⋯⋯還是讓我深切感動,為如此美的人性而感動。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西班牙就算有再多的小偷扒手,觀光客還是前仆後繼、一再重遊西班牙的原因──因為,路上問路,會有路人熱心帶你去;因為,路上跌倒,會有路人熱心扶你起來;因為,西班牙人的熱心關懷跟它的陽光一樣,暖暖的。
在天堂的小 Julen 留給我們無比的傷痛,但是,他也讓我們知道,人性還是有美麗的一面,他也讓我們看到,西班牙傳統的熱情依舊流動在西班牙人的血液裡。
Photo Credit:截自 Sunny Express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男童落井意外,讓我看見最美西班牙:超過 300 人救難隊、80 名義工,徹夜守護一線希望》,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救人之前,先考慮「合不合法」?──德國民眾走上街頭,聲援民間救援船隊 Lifeline 「我們不害怕!」──我在巴塞隆納攻擊現場,與死亡擦身,見證當地人的勇氣、鎮靜與熱情
作者簡介:
王儷瑾,台灣出生,十幾歲移居西班牙,至今已二十多年,在西班牙完成中、高等教育,是通過國家考試、精通藝術建築歷史人文資產的中文官方導遊。目前在加泰隆尼亞擔任全職專業官方導遊和翻譯口譯,以巴塞隆納為工作空間,帶過上萬名來自全球各地講華語的觀光客,其中有年輕的背包客,也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爺爺奶奶,有攜家帶眷的父母,也有企業老闆、電影導演、政府官員、明星歌手等。著有:《巴塞隆納,不只高第》與《西班牙,再發現:跟著中文官方導遊深度行》等書。
Tumblr media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0 notes
tw-for-young-blog · 5 years
Text
趁年輕闖蕩世界,外派越南 500 日直擊
Tumblr media
作者:陳靜瑩 Irene/換日線專欄
大學提早畢業,面對就業,我發現自己並不清楚我喜歡什麼、想要做什麼工作,我只知道我不想要在台灣工作,想要趁年輕去世界闖闖,挑戰自己的極限,避免固步自封;並且能在工作之餘,體驗異國文化。 提早畢業求職,外派越南工廠
2017 年 1 月,陸續投了十幾二十家外派工作的儲備幹部,全都石沉大海,杳無音訊。心灰意冷之際,某個枯燥無味的早晨,忽然接到一家海外工廠人資的電話,邀請我上台北面試。
面對屢次北上皆以失敗收場的我,心中考量著機會成本的問題,但仍決定孤注一擲。在相談甚歡的面試之後,我決定簽約,動身前往越南工作。同年 7 月,收拾好登機箱大小的行李,我前往北越,開啟 3 個月的試用期。
那是一家位於工業區中的編籐家具廠,離越南首都河內約一小時車程,由 1,000 多名越南工人,以及屈指可數的台籍幹部和陸籍師傅所組成。起初在這裡的每一天都是挑戰,睜開眼要面對的世界,和台灣截然不同。
在這裡見不到繁華熱鬧的市區景象、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攤,只有工業區貨車如水機車如龍的塞車窘境、只有一座座大型廠房高高的煙囪林立。 此外,工作中的挑戰層出不窮:面對越南人要如何有效的溝通?如果你以為還能用世界上最流通的英文,那就錯了。大多數的越南人只會越南文,在我們工廠中會雙語的越南人,很多都有在中國工廠或是到台灣、中國工作過的經驗,所以略懂中文。
走出溫室:從「做中學」也從「錯中學」
與我同期進入越南廠的新鮮人共有 4 位,公司定位我們為「數字儲備幹部」,負責管控公司生產中各項數據資料。
被分發到財務會計部門的我,主要負責覆核公司出納款項,以及每月成本的結算。對於缺乏會計背景的我,藉由上網查找補充相關知識,遇到問題的時候請同事協助、詢問主管,並記下操作流程,從「做中學」,也從「錯中學」。此外,還需要運用公司客製化的 ERP 系統,計算 1,000 多名員工的薪資,確認各薪資加減項、出缺勤狀況與職等/職級的升降狀況等是否正確,最後呈予人事主管覆核。
由於情緒化以及完美主義,同事都對人事主管敬畏有加。我曾經多次被召喚到她的辦公室中羞辱,聽她大聲吼罵:「你是白癡嗎?這種事情都做不好!」諸如此類羞辱性十足的字眼,層出不窮。過去不曾受過這樣待遇的溫室花朵如我,經常紅著眼眶噙著淚水,聽完主管的責備離開後,才敢拭淚。
猶記得,人事主管因為想要改善計薪流程上的疏漏,找來各部門越籍助理與我開會,明訂各項流程。會中她當著眾人的面前數落我,「你怎麼那麼笨?你怎麼不去死好了!我隨便找一個越南工人都能夠勝任你的工作。」剛開始遭遇這種狀況都會潰堤,但多摔倒幾次便不再覺得痛,多聽幾次刺耳的話語,心就不需要再貼上易碎標籤了。
漸漸地在每件事情上,我學會換位思考,同理主管做事的方法與態度,因為還年輕,所以相對容易調適。我還記得她最後跟我說的一句話,「幻滅是成長的開始,而成長是很痛的」。
面對超長工時,進市區「放風」已屬小確幸
過去看過許多報導,對於東南亞外派的陳述,彷彿暗示在離家 1,500 多公里外的越南工作,就可以「輕鬆躺著賺」──但事實上,那也只對一半。因應接單生產,再加上公司貼心的將宿舍蓋在廠區之中,減少員工上下班交通時間的奔波,因此可以在公司工作到半暝。以為工作到灰姑娘的 12 點已經很狂了嗎?事實是,即使通常午夜前可以回宿舍洗個熱水澡、休息幾個小時,但緊接著又要開始大清早的工作。在外派的這 500 個日子中,我們每天過著被工作「充實」的生活。
每天睡前滑一下臉書看個報導,標題都在告訴外派的我們,要如何運用下班後的生活、周休二日上哪踏青、清明連假如何請假才划算。每當看到這些文章,我們都會笑說,「真好,在台灣的人們還有『生活』。」另一個同事則會說,「對啊,還有周休二日ㄟ!我們除了工作之外就也只有工作呢!」20 出頭歲的我們在越南,青春過得很不一樣。
一開始試用期時,因為初到越南,對一切的事物都感到相當新奇。即使一周只有周日休假,我們還是不遠千里,拔山涉水的搭了一小時計程車到河內,看看市區的風貌、品嘗一些異國料理,化身觀光客逛逛古街──這就是屬於我們的小確幸。
有趣的是,過去我們找到的餐廳,常常擁有浮誇的評價,料理卻很一般,如果難得有真正好吃的美食入口,頓時便會覺得一周的疲憊褪去,這種感覺真是太誇張了。話說回來,我們渴望出門享受的本就不是美食,而是如同籠中鳥被釋放後,呼吸到的自由空氣──即使只是從工業烏煙換成機車瘴氣,依舊如獲幾小時的舒緩。
如何用「錢」和「假」,補償平時遺失的「生活」
有人曾說,失去過多正常的休息時間,將導致喪失正常的娛樂能力。外派平時沒有什麼娛樂,工作壓力太大多只能靠菸酒度日,舉起解憂酒,只得愁更愁。
在抓到工作節奏後,為了於兵荒馬亂的工作中得到更多舒緩,我們偶爾在星期六晚上工作完後,直接殺進河內的夜店,享受夜晚歡愉,與觀光客們一同狂歡。跟著音樂舞動,甩動秀髮的同時,也希望甩開所有的壓力。隨著人群跳動,跳躍的同時更渴望跳離近期的煩憂,不顧外界的眼光,盡情的揮灑我們青春的午夜。
代辦事項堆積如山,工作壓力壓得喘不過氣,就是看好機票價錢 Getaway 的好時機。不可否認,外派工作的確有比較多的特休假和錢。由於平時如親臨戰場般的長時間工作,壓力暴增的狀況下,通常有些同事會以無底洞般的購物欲、驚為天人的揮霍力,彌補工作時心中的空虛,和自身抑鬱已久的心靈。
而我,逃離父母建造的碉堡,放假時也抓緊機會探索世界。日子一長,在越南工作已經逐漸形成另一個舒適圈,舒適得令人害怕,怕安逸的狀態使自己忘記赴越工作的初衷,失去新鮮感與挑戰;因此在公司給予的一年特休假期中,不乏自助旅行與獨自冒險:
第一次去美加 10 幾天的公路之旅,讓我大開眼界;第一次到緬甸當背包客與自己深度對話,自問為什麼我不要好好走在廠區的黃斑馬線上,要將自己拋身於此;第一次克服恐懼深入寮國的叢林探險,邊爬邊想到底為什麼不在越南好好工作,選擇深入荒蠻等等所謂的「第一次」,皆是外派工作給我不同於其他人的機會。
青年外派員的學習
在這份外派工作中,除了可以快速學習到職場、社會上待人接物的道理,還能迅速扛起超乎想像的重擔,體會到「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道理。同時,與越南籍和中國籍主管、同事的相處上,也可以了解各自不同文化背景形塑的處事方式,進而增進與人溝通的效率。儘管辛苦,卻不失為一個可以快速成長的選擇。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趁年輕闖蕩世界,外派越南 500 日直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回不去的家鄉,融入不了的異鄉」──傳產菜鳥外派越南,不為人知的辛酸 外派強力後盾:日本人在越南的「生活情報誌」
作者簡介: 喜歡冒險挑戰追求刺激,因為這使我感覺活著。喜歡思考一些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事情。喜歡稀奇古怪對於光怪陸離的事情感到好奇。喜歡冒險旅行和看書看電影。
平白的自我介紹: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畢業,就學期間深化了我獨立思考跳脫思維的本領。去越南之前深根高雄二十餘年,是位正港高雄女子。
不想要有太多粉絲的專業:小平誌
Tumblr media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