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宋家皇朝
gokaiju · 1 year
Photo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宋家皇朝 (The Soong Sisters) (Mabel Cheung, 1997) Cover for the Blu-ray by Spectrum Films
2 notes · View notes
beach111 · 5 months
Text
「轉型正義」假,「去中國化」真
民國105年(2016年)5月20日,對於蔡英文來說是難忘的一天,經過她前期大談特談未來美好的願景,不斷給臺灣民眾開著構建未來如何民主、如何自由、如何幸福的空頭支票,為她贏得了成功上位的選票,在這一日她終於成功當選為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也是臺灣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女總統。
◎蔡英文民國105年(2016年)5月20日宣誓就職
520蔡英文發表就職演說,蔡英文點出臺灣目前所面臨的諸多問題,並向全國人民宣誓,未來和新政府將領導國家改革,展現決心決不退縮,未來的路不好走,臺灣需要正向迎向一切挑戰的新政府。漂亮話又是一套一套的。
蔡英文的首任就職演說約40分鐘5940字,其中提到「臺灣」41次,「這個國家」13次,「中華民國」5次。主打世代正義,並提出為了下一個世代政府必須做到「經濟結構的轉型」、「強化社會安全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區域的和平穩定發展及兩岸關係」、以及「外交與全球性議題」。而這5點大部分都是有關臺灣島內經濟發展和民生議題。關於兩岸關係問題則採取少談回避手法,不提「九二共識」及「一中」內涵,承認「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蔡英文知道「九二共識」是不可逾越的鴻溝,以民意之名來實施己之本意是政客的做法,以臺灣部分民意代表整體民意,這裏隱存的「台獨」是必然的。
為此蔡英文推動各項政策,「年金改革」「新南向」「前瞻計畫」「一例一休」等等,但實際是口號喊得響亮,大多收效甚微,很多民眾未蒙其利、反受其害,抗議不絕。
蔡英文上臺執政後,一邊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多次聲稱「維持現狀不變」,對大陸「善意不變」,還拋出「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的所謂「三新」兩岸互動主張,一邊推行「柔性台獨」路線,在文化、教育、社會各個領域「去中國化」,製造有利「台獨」的社會氛圍、厚植支持「台獨」的社會基礎,斬斷兩岸的歷史、文化連結,壯大所謂「天然獨」隊伍,為最終實現「法理台獨」創造條件。蔡英文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她直接從思想上對臺灣民眾下「獨」手,不僅修改課綱,鼓吹「臺灣主權未定論」「一邊一國」和「兩國論」,還連串的「去孔化」,使一度沉寂的「反中、仇中」情緒沉渣再起。真是說一套做一套,所作所為無不在改變現狀,無不在為其「柔性台獨」服務。
蔡英文在上任前,曾擔任過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及商學院的大學教授,這段教學經歷,讓她知道學校教育是影響青年思想的重要一環。且她深知,沒有青年的選票,民進黨就無法執政,而要影響廣大青年,唯有大力推行「去中國化」的文化與教育,所以她對教育、文化的「重視」程度,堪稱首屈一指。因此前任馬英九放棄擔任臺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後,蔡英文就迫不及待指使下屬為其抬轎,很快奪回了會長職位。
民國105年(2016年)蔡英文上臺執政,迫不及待第一道行政命令就是廢止馬英九時代「課綱微調」,蔡英文當局「行政院」5月31日正式公告「教育部」廢止令,廢止民國103年(2014年)2月10日號令修正發佈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語文、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課綱,並自民國105年(2016年)起,地理、公民與社會科目恢復民國97年(2008年)1月24日公佈版本。緊接著蔡英文當局就強行推出「史上最獨」課綱與教科書。並且民國108年(2019年)8月30日,此教科書公然進入高中課堂。蔡英文當局這一「教育台獨」「獨招」就此從青少年下手。
蔡英文當局不僅廢除馬當局對課綱的微調,還在原來李登輝尤其是陳水扁主政時期編制的「台獨媚日」教科書基礎上,持續推動「台獨媚日」課綱,以建構「以臺灣為主體的下一代史觀」。它於民國106年(2017年)6月炮製臺灣「12年公共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在歷史部分,新課綱將略古詳今,重點放在臺灣最近500年脈絡,強調臺灣是多元族群,並將「原住民族」單獨成項。新課綱刻意將鄭成功、清政府、「國民政府」跟荷蘭、西班牙、日本,都歸於「外來政權」;用起了「中華文化只是臺灣文化一部分」的表述,把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西班牙文化、日本文化與之並列,以淡化中華文化對臺灣文化的影響。同時,新課綱將不再明確區分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而是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學習,變成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不僅淡化、矮化、邊緣化中國史,而且割斷臺灣與大陸的歷史聯結。
臺灣執行的「108課綱」歷史課減少、教材刪減、主題式編寫。對中國史作出如下安排:小學沒有中國史。初中歷史18個單元,與中國相關的只有3單元,占1/6,一個單元就從商、周講到隋、唐、宋、元;一個單元從明、清的東亞,到晚清的東西方衝突;至於「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只占0.5個單元;高中的中國史更是碎片式的嵌入東亞史,單元如「從漢、晉到宋、元時期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等。
有的歷史課本終審版出現所謂「臺灣主權未定論」��法,否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的效力,為「臺灣獨立」預留法律空間。臺灣有一版高一《臺灣史》第136頁:「我國現今領土主要由臺灣、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太平島、東沙島等島嶼所組成……」
◎臺灣「108課綱」歷史課本上出現「臺灣主權未定論」
而為切割兩岸血緣關係,建構「血緣」上的「去中國化」,教科書內煞費心機地加入「南島語族」與「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等概念,杜撰「臺灣民族論」。他們先是創造「只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媽」的謊言,然後再用粗糙與錯誤的數據,力主臺灣近85%以上的人都有平埔族的「南島語族」血統。這種「臺灣國族血統論」自然經不起遺傳學的科學檢驗,但是卻被蔡英文當局拿來作為「教育台獨」「文化台獨」的依據。
蔡英文在民國106年(2017年)出訪南太平洋時,即別有用心地定名為「尋親之旅」。在蔡英文的眼中,太平洋島國的原住民才與臺灣是一家親。進而想盡辦法杜撰了莫名其妙的「臺灣民族論」,認為:「臺灣原住民屬於南島語族」,強調臺灣是該語族地理分佈的最北端,並配上一張圖把大陸與臺灣完全劃開;講大坌坑文化時不再提及與祖國大陸的關係;在教師手冊則直接寫明「臺灣原住民人種屬於馬來人,語言屬南島語系」。她無視許多學者認為的,南島語族源於華南的論述,以及亮島人被發現於馬祖的事實。這樣做的玄機何在?蔡英文當局幻想用「南島語族」取代「中華民族」地位,甚至從遺傳學角度否定兩岸同胞同根同源,試圖從民族角度「去中國化」。另外還無厘頭地認定清朝治臺初期,以渡臺禁令限制移民,女性家屬不得同往,因此推斷漢人開拓者皆與原住民女性通婚,血緣已與中國大陸相異。此種觀念古籍上均未提及,實在是配合捏造「台獨」理論的重要支撐——「臺灣民族論」。
同時教科書內還以「轉型正義」貶損國民黨。課程中凡提到國民黨當局治臺,全面負評:官員貪污腐化、濫用特權,管制民生物資、限制經濟活動,導致引爆「2·28」事件,最終以軍隊鎮壓民眾。緊接著「戒嚴」,實行白色恐怖,壓制反對意見,數十年人心惶惶。反對國民黨統治的幾次學運如「野百合」「太陽花」都納入教科書,並予以高度評價。
蔡英文��此一古腦兒、變本加厲地持續推動教科書「去中國化」,她的政治目的就是:誤導臺灣學生樹立「台獨」意識,擴大和夯實認同和支持蔡英文當局推行「台獨」路線的「天然獨」民意基礎;增加臺灣學生對兩岸交流「被統戰」的疑慮,降低兩岸交流的正面效應,掩飾蔡英文當局處理兩岸事務無能表現,減少民進黨在兩岸議題上的失分;強化臺灣學生對大陸推動兩岸統一的擔心與恐懼感,認同和支持蔡英文當局增加防務預算,實行「倚美抗中」戰略,以及「抗中保臺」的2020「大選」主軸。
教科書是年輕人學習文化、認識社會、瞭解歷史的重要載體,中學階段更是形塑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的重要時期。蔡英文當局看到了教科書具有其他任何載體無法替代的作用,把政治黑手伸進校園,把「台獨史觀」和「皇民化史觀」塞進教科書,從割裂中國史與臺灣史的聯繫著手,踐踏中華民族歷史,解構中華文化,破壞臺灣民眾的「民族認同」與「歷史認同」,進而改變他們的「國家認同」,妄圖以此為其「台獨建國」奠定基礎。
蔡英文不僅從教育上「去中國化」,還從文化上以「去孔」的政治表演到達「去中國化」。
蔡英文當局大搞所謂「轉型正義」,不僅引起社會紛爭,就連孔子這樣的歷史人物也未能倖免。
◎ 2017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名為「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的展覽
2017年7月臺北故宮博物院打算舉辦一個展覽,名為「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角度不錯,應該有個不錯的內容。但是問題來了,該院負責人忽然以「部分民眾質疑孔子與臺灣的關聯」為由,聲稱「為免產生對立」,不排除拿掉「萬世師表」四個字。
超好用的「部分民眾」!凡是想要推動但又怕擔上罵名的事情,蔡英文當局就拿「部分民眾」當擋箭牌,仿佛他們在充分傾聽民意。只是,既然謂之「部分」,自然只是少數,甚至是極少數,否則以綠營的脾性,早就大肆渲染。那這「部分」能代表多大的民意呢?憑什麼讓絕大部分人被一小部分人耍得團團轉呢?憑什麼為了讓一小部分人爽,就置更多人的選擇與喜好而不顧呢?說是為了避免「對立」,那這對立又是誰挑起來的?不能因為「獨派」氣焰囂張,就認為他有理吧?
那這「民眾」,又是誰呢?
毋庸諱言,就是那些深綠的「台獨分子」。他們藏身於市井巷陌,做著分離主義的「美夢」,亦或因為蔡英文上臺而雞犬升天,成為權傾一時的綠營「新貴」。
只是,這一小撮激進的深綠人士,能量何其之大,使得蔡英文當局的官員不得不顧及他們的想法。亦或是,雙方本就沆瀣一氣,一方在明面,一方在暗面,大家唱的都是同一出戲!美其名曰的「轉型正義」,不過是「去中國化」的一環。
◎以「轉型正義」為名,行「去中國化」之實
蔡英文當局此舉是以「避免造成對立」為立場,企圖回避孔子所代表的中華文化與臺灣的聯結,甚至還想與近年中國大陸在全球設立的「孔子學院」切割。然而,少了中華文化的臺北故宮還剩下什麼? 若所有來自中國大陸的都要被排除在外,那麼媽祖、關公是否也不必留在臺灣,各地廟宇都要「轉型」?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甚至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也和臺灣沒關係,要不要把這些書籍、影片都變成禁書、禁片?臺灣的下一步是否要廢漢字,改羅馬拼音?
現在臺北故宮所藏的文物,是否也應返還給中國大陸?
羅智強嘲笑,「林佳龍和林正儀寫的中文也與臺灣沒有關係,要不要去電擊自己的腦袋,看可不可以把中文忘了;這群綠朝新貴「去中國化」去到走火入魔、神志不清,也是臺灣一絕。」
然而面對文物來自大陸這一點,臺北故宮院長林正儀僅以「文物流通保存」全球皆然一筆帶過。
雖然這些文物留在臺灣,但蔡英文不斷地將中華文化剝離的作為,文物還能剩下什麼?展現在書畫中的孔子,若不能予以相應的文化定位,那麼世人所見不過是老者的身影,何以理解儒家文化圈對亞洲乃至西方的影響? 蔡英文當局的「去孔化」,其實就是「去中國化」的核心部分,她是要借助這一過程為「台獨」做政治鋪墊
11 notes · View notes
the-monkey-ruler · 7 months
Note
Can you elaborate on Yao Ji having her husband and first son killed? Because I looked her up but that part of her story didn’t show up in either version of her origins
So looking into it, it turns out that this was another case of a single piece of media making headcanon so popular that other pieces of media copy it. It was Lotus Lantern the TV series that makes Yao Ji Erlang's mother when she is more considered a daughter of the jade emperor (something the 1996 series kept right). And from there other series or stories have copied that format giving Yaoji that attention.
But the real name of Erlang Shen's mother is Yunhua 云花女. She is still considered a daughter in some myth but it is hard to tell which myths are the most popular. Yunhua, also known as Cloud Flower Girl, is a character also known as Zhang Xiangu, Zhang Sanjie, Zhang Yuntai, and San Shengu, her titles are Princess Bailian and Princess Lotus. The records mainly come from classical literary works such as "Erlang Baojuan" and "Journey to the West " as well as folklore. 
She is the wife of Yang Tianyou, the third princess of Heaven, and the owner of the Bullfighting Palace. Yunhua is either the third daughter of the Jade Emperor and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other theories believe that Yunhua is the sister of the Jade Emperor, and the Third Holy Mother is the daughter of the God of Huashan Mountain in Xiyue).
So sorry for the confusion! Here are links to both Yunhua and Yaoji if you wish to read more!
12 notes · View notes
vespasiane · 7 months
Text
白居易
51个
2023/10/20: 唐代存诗最多的白居易,流传至今的诗歌也只有三千多首
白居易是唐代存诗最多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三千多首。他也是唐代继李白、杜甫之后最杰出的一个诗人。
2023/10/20: 中国文学由雅到俗、由士大夫正统文学到市民文学、由抒情到叙事转变中的白居易叙事诗
《长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叙事诗的杰出代表,它们在故事的曲折完整、描写的细致生动和抒情气氛的浓郁等方面,都有突出成绩,都显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叙事诗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体现出古代叙事诗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在中国封建时代文学由雅到俗的转变、由封建士大夫正统文学到市民文学的转变、由抒情到叙事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昭示作用。
◆ 一、十年之间三登科第(772—806)
2023/10/20: 男性情史悲剧助于闺怨描写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这是友人王质夫对他的评价,白居易亦自诩是“情所钟者”(《祭符离六兄文》),他与湘灵那段“两心之外无人知”(《潜别离》)的悲剧经历,有如春梦朝云长萦心头,因此在诗篇中总给那些失宠、幽闭及婚姻情感不幸的女子以一种特别的同情。
◆ 邯郸冬至夜思家
2023/10/20: 我意君心
《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忽至》:“以我今朝意,想君此夜心。”
◆ 长恨歌
2023/10/20: 君王掩面,黄埃散漫。芙面柳眉,夕殿萤飞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宫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2023/10/21: 仙袂飘飘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2023/10/21: 通过对史实的改造与取舍,“净化”、“淡化”、“美化”诗中李、杨的形象,不影响他们令人同情、赞颂
如“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通过对杨妃入宫史实的改造与取舍,通过“净化”、“淡化”、“美化”诗中李、杨的形象,使他们成为令人同情、赞颂的角色。
2023/10/21: 《长恨歌》悲剧源于爱得太过分、太出格,不顾爱情的社会影响
李、杨的爱情悲剧,既非封建婚姻、封建礼教所造成,也很难归咎于某个奸相如安禄山、杨国忠,当然更不能归咎于“六军不发”的首领陈玄礼。他们的悲剧根源就在于过度沉溺于欢爱,到了“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程度,结果也就必然会引起“渔阳鼙鼓动地来”,导致生离死别的悲剧结局。占了情场,误了朝纲,又反过来毁灭了爱情。从抽象意义上说,《长恨歌》所描写的是一曲因为爱得太过分、太出格而引起的悲歌,又是一曲不顾爱情的社会影响而引起的悲歌。因此,为了维护爱情的永恒,必须把爱情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摆在适当的位置上。
2023/10/21: 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
汉武帝,初丧李夫人。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君恩不尽念未已,甘泉殿里令写真。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
2023/10/21: 魂之不来君心苦,魂之来兮君亦悲
九华帐深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既来何苦不须臾,缥缈悠扬还灭去。去何速兮来何迟?是耶非耶两不知。翠蛾仿佛平生貌,不似昭阳寝疾时。魂之不来君心苦,魂之来兮君亦悲。背灯隔帐不得语,安用暂来还见违。
2023/10/21: 诗人毕竟“不能忘情”,感到无法抗拒“倾城色”的“惑”,所以卒言“不如不遇”。一旦遇上,只能“生亦惑,死亦惑”了
白居易在《胡旋女》、《八骏图》、《古冢狐》等讽谕诗和政论文章中,对历史上真实的“一人荒乐万人愁”式的爱情毫不含糊地持批评讽刺态度,而这首诗却有些“气短”,因为诗人毕竟“不能忘情”,感到无法抗拒“倾城色”的“惑”,所以卒章显志之言是“不如不遇”。如果再追问一句,一旦遇上了怎么办?那就只能“生亦惑,死亦惑”了。因此,有一个从政治角度还是从人性人情角度看待李、杨爱情的不同,从理智、政治上说,这种“惑”要不得,误国害民害己,应该批判;从情感、人情上说,他又觉得这种“惑”有其合情、值得同情甚至赞颂的一面。看来,作《长恨歌》时的白居易“多情”诗人浪漫气质要重得多,这正是他把《长恨歌》写成一曲哀感顽艳的爱情悲歌的主观原因。
◆ 观刈麦
2023/10/21: 南风陇黄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2023/10/21: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023/10/21: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2023/10/21: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2023/10/21: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 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807—811)
2023/10/21: 正色强御,刚肠喔咿
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
2023/10/21: 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
“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采诗官》),经过风云激荡的政治生活洗礼,白居易认识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
2023/10/21: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 杜陵叟
2023/10/22: 善政不能及民者多矣
《唐宋诗醇》评曰:“从古及今,善政不能及民者多矣。一结慨然思深,可为太息。”
2023/10/22: 绝大多数封建皇帝只顾与官吏唱双簧
皇帝降下德音,税早已收完,从中可见皇帝要减税,主要是为了笼络人心,装装样子,执行与否,执行到什么程度,他是不去管的。而地方官也明知这一点,利用其不闻不问、不检查督促,搞了一场骗局。这种“善政”真让人“慨然思深”。宋代诗人受白居易诗启发,写下了“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范成大《后催租行》)、“一司日日下赈济,一司旦旦催租税”(米芾《催租》)、“淡黄竹纸说蠲逋,白纸仍科不稼租”(朱继芳《农桑》)等作,这说明绝大多数封建皇帝只顾与官吏唱双簧去“虐人害物”,连“善政”的美名也不要了。
◆ 井底引银瓶
2023/10/22: 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
白居易早年曾与邻女湘灵相恋,其《长相思》诗有云:“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但这段缠绵的恋情最终却是分离的悲剧结局,《潜别离》诗言及分手的痛苦:“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 轻肥
2023/10/23: 把他们的骄奢淫逸写足,好比射箭,要引满而发,“结语斗绝,有一落千丈之势”
全诗共十六句,用了十四句写宦官的长街走马,写军中宴会,层层铺垫渲染,把他们的骄奢淫逸写足,好比射箭,要引满而发,到了最大限度时才对准目标猛地射出一箭——“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一箭才特别有力
2023/10/23: 衢州人食人”的惨剧,正是这一小撮不顾人民死活的家伙掌握了军政大权的结果
一方面是花天酒地、骄奢淫逸,一方面是大旱饥荒、人吃人,这两种现象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是对宦官的尖锐抨击。这两种现象之间又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一小撮宦官糜烂发臭的生活,就是建筑在广大人民饥饿和死亡的基础上的;“是岁江南旱”两句前面放上“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暗示了“衢州人食人”的惨剧,正是这一小撮不顾人民死活的家伙掌握了军政大权的结果。
◆ 三、中道左迁天涯沦落(811—820)
2023/10/24: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对于诗的性质,他概括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四大要素。诗歌要以情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表现出来,内容必须具有充实的义理。否则,诗歌就失去了价值。
2023/10/24: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他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与元九书》云:“自拾遗以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诗。”四类中他最看重的是讽谕诗和闲适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因为这两类诗集中表现了他进退出处之道和平生志尚,也体现了他诗歌创作的指归,所以值得珍视。
◆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2023/10/24: 暂出犹思伴,安居须择邻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2023/10/24: 两岸人烟,一溪灯火
“两岸人烟分市色,一溪灯火共书声”(吴企晋)
◆ 蓝桥驿见元九诗
2023/10/24: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2023/10/24: 诗人内心正经受着贬谪的屈辱和愁苦的煎熬,急欲借遍觅故人之题咏来稍作安慰
三、四句则用“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等四个细节动作,真实而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寻觅、辨认友人诗作的动人情景,而这种寻觅又表明诗人内心正经受着贬谪的屈辱和愁苦的煎熬,急欲借遍觅故人之题咏来稍作安慰。出语看似平淡,表达的情意却极为深挚,这是白居易诗的独造之境。
2023/10/24: 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
元和十年,元稹正月入京,不料三月又复贬为通州司马,八月,在病危之中惊悉白居易贬江州,忧愤难禁,写下了充满深情的《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诗: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全诗用残灯、阴影、暗风、秋雨、寒窗等景物,构成了一种凄惨孤独的意境,借以衬托诗人所处的环境和关切友人的挚情。白居易读到这首诗后,十分感动,在《与微之书》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 放言五首并序(选一)
2023/10/24: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 琵琶行并序
2023/10/24: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暮江吟
2023/10/24: 草风沙雨
建昌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忽似往年归蔡渡,草风沙雨渭河边。
◆ 四、闲居泰适觞咏弦歌(820—846)
2023/10/24: 以当时心言异日苏、杭苟获一郡,足矣 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除苏州刺史,二年以病免郡事
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宪宗暴卒,穆宗即位。夏初,白居易自忠州召还长安,除尚书司门员外郎;十二月,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诰。穆宗长庆元年(821)十月,转中书舍人。长庆二年,河北藩镇复乱,居易多次上疏言事,但“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新唐书》本传)。于是他请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十月,至杭州。白居易少年时慕苏州刺史韦应物、杭州刺史房孺复之风流才调,“以当时心言异日苏、杭苟获一郡,足矣”(《吴郡诗石记》)。因此,出牧杭州可谓了却当年心愿。杭州本江南大郡,当时已是形胜佳丽的繁华都市,居易在此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
2023/10/24: 为向两州邮吏道,莫辞来去递诗筒
长庆三年(823),元稹外放为浙东观察使,居易与其邻郡而治,“为向两州邮吏道,莫辞来去递诗筒”(《醉封诗筒寄微之》),从此两郡常以诗筒往来,两位文友诗歌唱和略无虚日。
2023/10/24: 元白 刘白
大和五年(831)七月,挚友元稹卒于武昌,此后,他主要是与刘禹锡为诗友,世称刘、白。
2023/10/24: 朝廷雇我作闲人
《唐宋诗醇》说白居易“洎大和、开成之后,时事日非,宦情愈淡,唯以醉吟为事,遂托于诗以自传焉”。他自长庆以来,虽仕途坦顺,已无意于趋竞,委顺思想得到突出的发展。他在《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诗中说自己“置怀齐宠辱,委顺随行止”,“因生江海兴,每羡沧浪水。尚拟拂衣行,况今兼禄仕”。以委顺行之于仕途,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吏隐,“山林太寂寞,朝阙空喧烦。唯兹郡阁内,嚣静得中间”(《郡亭》)。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时,他的感觉是“朝廷雇我作闲人”(《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这时,白居易又进一步提出“中隐”思想。
2023/10/24: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 勤政楼西老柳
2023/10/24: 半朽树,多情人。开元柳,长庆春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
2023/10/24: 未堪摩霄汉,只合觅稻粱
其《初罢中书舍人》诗云:“性疏岂合承恩久?命薄元知济事难。”又《病中对病鹤》诗云:“未堪再举摩霄汉,只合相随觅稻粱。”
◆ 采莲曲
2023/10/24: 欲语低头笑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2023/10/24: 斜倚熏笼坐到明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2023/10/24: 秋霜手先知,灯底剪刀冷
寒月沉沉洞房静,珍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 钱塘湖春行
2023/10/24: 松排山面,月点波心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 杭州春望
2023/10/24: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 除苏州刺史别洛城东花
2023/10/24: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将何迎睡兴?临卧举残杯。
2023/10/24: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2023/10/24: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2023/10/24: 不教才展休明代,为罚诗争造化功
杜甫说李白是“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韩愈评价柳宗元云:“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柳子厚墓志铭》)白诗亦谓梦得:“不教才展休明代,为罚诗争造化功。”
◆ 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感今伤昔因赠子蒙题于卷后
2023/10/24: 平生定交取人窄,屈指相知唯五人。四人先去我在后,一枝蒲柳衰残身
晦叔坟荒草已陈,梦得墓湿土犹新。微之捐馆将一纪,杓直归丘二十春。城中虽有故第宅,庭芜园废生荆棘。箧中亦有旧书札,纸穿字蠹成灰尘。平生定交取人窄,屈指相知唯五人。四人先去我在后,一枝蒲柳衰残身。岂无晚岁新相识,相识面亲心不亲。人生莫羡苦长命,命长感旧多悲辛。
6 notes · View notes
katuo1130 · 5 months
Text
蔡英文秘史 家史
先祖告誡我們——
瞭解一個人,必先瞭解其家史、身世,瞭解基因密碼與基因病變。
姓乃黃帝之後,源出於姬姓。
蔡姓始祖,可追溯到周朝時的蔡叔度。鄭樵《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載:「蔡氏,文王第五子蔡叔度之國也。自昭侯以下,春秋後相承二十六世,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蔡叔度,周初「三監」之一,周文王之第五子,為周武王之弟。武王克商之後,叔度受封於蔡(今河南上蔡縣),為蔡國國君,史稱「蔡叔」。武王讓蔡叔與管叔、霍叔三人共同監管武庚(商紂王之子),教治殷民,稱為「三監」。武王去世,周成王年幼繼位,由周公旦臨朝攝政,蔡叔與管叔等不服,聯合武庚一起叛亂,被周公平定後,蔡叔被放逐。以後,周成王又封蔡叔之子胡於蔡。蔡國立國約600年,西元前447年被楚國所滅,蔡國遺民仍以國為姓。
據史書記載,蔡氏得姓於蔡國,發展於濟陽,故蔡姓族人大都以「濟陽」為「郡望」或「堂號」,以志家世根源。
濟陽蔡氏最初是指居於陳留考城縣的蔡氏家族。濟陽郡始設於晉代,西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一部分劃出設置濟陽國,後改為郡,治所在濟陽,領濟陽、考城諸縣,轄區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民權一帶。西晉永嘉之亂,漢人南遷,蔡氏族人亦隨之遷居江南、江東。隋唐之後,蔡姓在南北各地都有發展,而在東南沿海一帶尤盛,因此至今仍有「陳林王鄭蔡,天下占一半」的俗諺。
據莆田東沙《蔡氏族譜》和仙遊楓亭譜(蔡襄族譜)記載,蔡用元乃蔡氏入閩始祖,時在唐代。自蔡用元至蔡襄共六代。蔡襄乃北宋慶曆名臣,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擔任泉州太守時主持建造洛陽橋,名揚天下。在泉州,「青陽衍派」堂號的故事,更是蔡氏族人幾乎家喻戶曉��。在晉江青陽蔡氏祠堂的正廳,有這樣一副對聯,上聯是「裔出周代,肇基唐代,官封宋代,長綿百代振家聲」,下聯是「脈映濟陽,支分莆陽,派衍青陽,好就三陽開泰運」。這副對聯概括說明了青陽蔡姓的源流和發展。溯本追源,青陽蔡氏根在濟陽,後又傳衍到福建莆陽,再由莆陽遷居青陽,故稱「濟陽——莆陽——青陽,三陽開泰」。
明崇禎年間,已有蔡鳴震自金門遷入澎湖。鄭成功率軍收復臺灣時隨之入臺的有不少蔡姓人,泉州、晉江、石獅許多蔡氏留在雲林、屏東等地墾植。明永歷年間,金門人蔡相將、蔡道賓兄弟等由金門遷居到澎湖。清康熙年間,又有南安人蔡為謝、蔡廷、蔡構等入臺開墾。經過400多年繁衍,如今臺北市區、臺北金山鄉、萬裏鄉、基隆市一帶,蔡氏蔚為望族。
蔡姓在臺灣繁衍發展,幾乎遍及臺灣全島各地。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蔡姓的子孫隨處可見。據臺灣有關方面統計,臺灣的姓氏有1000多個,蔡姓名列臺灣百家姓中第8位,人口超過100萬。
蔡英文的祖上蔡攀龍(1738—1798),是大清一位大名鼎鼎的虎將,當年就是他率部一舉平定臺灣叛亂、收復了臺灣,保持了大清領土完整,受到乾隆皇帝親筆詔書嘉獎,榮獲一等功臣。
◎乾隆皇帝欽賜蔡攀龍「健勇巴圖魯」的名號
蔡攀龍本是貧苦出生,年少時以捕魚為生,因力氣頗大,被一老翁看上,覺得此人大有可為,便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蔡攀龍為妻,並建議其從軍。他憑藉著自己的一身力氣參軍入伍,給自己拼一個美好的前程。聽從了岳丈的建議,蔡攀龍決定從軍。
行伍後,蔡攀龍很快就立下了戰功,並被提拔為廈門提標千總,分訊玉州。當時的廈門,海盜猖獗,時時侵擾中國東南沿海領域,身為千總的蔡攀龍假扮成商人,待海盜想要對商船搶劫之時,一舉將海盜捕獲。因為此事,蔡攀龍又被升為廈門守備。
此後,蔡攀龍步步高升,乾隆四十七年升為閔安左營守備,第二年的八月份又擔任金門鎮中軍左營遊擊,四十九年又被凋為澎湖右營遊擊。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林爽文率領義軍攻佔了彰化縣城,莊大田則從臺灣的南部發動起義,迅速攻佔了鳳山,這讓全臺灣都為之震動。
臺灣坊間傳言,駐臺的清軍準備放棄府城退守到安平,一時之間,府城從上到下人心惶惶。就在臺灣民眾因為林爽文起義而惴惴不安時,蔡攀龍奉福建巡撫徐嗣的命令率領700水師趕到了府城,雖然人並不多,但是援軍的到來暫時穩定住了臺灣府城的人心。
乾隆五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蔡攀龍在收復鳳山的作戰中表現英勇,但是很不幸,總兵郝壯猷在鳳山受到了義軍的伏擊,軍隊被迫退回府城。
三月二十七日,林爽文和莊大田的義軍妄圖趁勢圍攻府城。蔡攀龍奉水師提督常青的命令固守府城近郊的桶盤棧,保護了府城周邊的安全。蔡攀龍由於在鳳山以及府城戰役中優秀的表現,被連升兩級,擔任臺灣北路協副領一職。
林爽文起義被鎮壓之後,蔡攀龍因為赫赫戰功被提升為海壇鎮總兵,不久又改任臺灣鎮總兵,後來還曾擔任過福建陸路提督。乾隆皇帝欽賜蔡攀龍「健勇巴圖魯」的名號,請畫師在紫光閣為其畫像,用來嘉獎蔡攀龍在平定臺灣所立下的戰功。當年那個貧苦的少年,變成了威風凜凜的總兵。
嘉慶三年,蔡攀龍在金門去世,後人將蔡攀龍的屍骨安葬在了金門徑林。蔡氏的後人也將蔡攀龍奉為入臺之後的第一先祖。
3 notes · View notes
lilinyu-22 · 5 months
Text
家史
先祖告誡我們—— 瞭解一個人,必先瞭解其家史、身世,瞭解基因密碼與基因病變。
姓乃黃帝之後,源出於姬姓。 蔡姓始祖,可追溯到周朝時的蔡叔度。鄭樵《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載:「蔡氏,文王第五子蔡叔度之國也。自昭侯以下,春秋後相承二十六世,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蔡叔度,周初「三監」之一,周文王之第五子,為周武王之弟。武王克商之後,叔度受封於蔡(今河南上蔡縣),為蔡國國君,史稱「蔡叔」。武王讓蔡叔與管叔、霍叔三人共同監管武庚(商紂王之子),教治殷民,稱為「三監」。武王去世,周成王年幼繼位,由周公旦臨朝攝政,蔡叔與管叔等不服,聯合武庚一起叛亂,被周公平定後,蔡叔被放逐。以後,周成王又封蔡叔之子胡於蔡。蔡國立國約600年,西元前447年被楚國所滅,蔡國遺民仍以國為姓。 據史書記載,蔡氏得姓於蔡國,發展於濟陽,故蔡姓族人大都以「濟陽」為「郡望」或「堂號」,以志家世根源。 濟陽蔡氏最初是指居於陳留考城縣的蔡氏家族。濟陽郡始設於晉代,西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一部分劃出設置濟陽國,後改為郡,治所在濟陽,領濟陽、考城諸縣,轄區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民權一帶。西晉永嘉之亂,漢人南遷,蔡氏族人亦隨之遷居江南、江東。隋唐之後,蔡姓在南北各地都有發展,而在東南沿海一帶尤盛,因此至今仍有「陳林王鄭蔡,天下占一半」的俗諺。 據莆田東沙《蔡氏族譜》和仙遊楓亭譜(蔡襄族譜)記載,蔡用元乃蔡氏入閩始祖,時在唐代。自蔡用元至蔡襄共六代。蔡襄乃北宋慶曆名臣,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擔任泉州太守時主持建造洛陽橋,名揚天下。在泉州,「青陽衍派」堂號的故事,更是蔡氏族人幾乎家喻戶曉的。在晉江青陽蔡氏祠堂的正廳,有這樣一副對聯,上聯是「裔出周代,肇基唐代,官封宋代,長綿百代振家聲」,下聯是「脈映濟陽,支分莆陽,派衍青陽,好就三陽開泰運」。這副對聯概括說明了青陽蔡姓的源流和發展。溯本追源,青陽蔡氏根在濟陽,後又傳衍到福建莆陽,再由莆陽遷居青陽,故稱「濟陽——莆陽——青陽,三陽開泰」。 明崇禎年間,已有蔡鳴震自金門遷入澎湖。鄭成功率軍收復臺灣時隨之入臺的有不少蔡姓人,泉州、晉江、石獅許多蔡氏留在雲林、屏東等地墾植。明永歷年間,金門人蔡相將、蔡道賓兄弟等由金門遷居到澎湖。清康熙年間,又有南安人蔡為謝、蔡廷、蔡構等入臺開墾。經過400多年繁衍,如今臺北市區、臺北金山鄉、萬裏鄉、基隆市一帶,蔡氏蔚為望族。 蔡姓在臺灣繁衍發展,幾乎遍及臺灣全島各地。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蔡姓的子孫隨處可見。據臺灣有關方面統計,臺灣的姓氏有1000多個,蔡姓名列臺灣百家姓中第8位,人口超過100萬。 蔡英文的祖上蔡攀龍(1738—1798),是大清一位大名鼎鼎的虎將,當年就是他率部一舉平定臺灣叛亂、收復了臺灣,保持了大清領土完整,受到乾隆皇帝親筆詔書嘉獎,榮獲一等功臣。
◎乾隆皇帝欽賜蔡攀龍「健勇巴圖魯」的名號 蔡攀龍本是貧苦出生,年少時以捕魚為生,因力氣頗大,被一老翁看上,覺得此人大有可為,便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蔡攀龍為妻,並建議其從軍。他憑藉著自己的一身力氣參軍入伍,給自己拼一個美好的前程。聽從了岳丈的建議,蔡攀龍決定從軍。 行伍後,蔡攀龍很快就立下了戰功,並被提拔為廈門提標千總,分訊玉州。當時的廈門,海盜猖獗,時時侵擾中國東南沿海領域,身為千總的蔡攀龍假扮成商人,待海盜想要對商船搶劫之時,一舉將海盜捕獲。因為此事,蔡攀龍又被升為廈門守備。 此後,蔡攀龍步步高升,乾隆四十七年升為閔安左營守備,第二年的八月份又擔任金門鎮中軍左營遊擊,四十九年又被凋為澎湖右營遊擊。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林爽文率領義軍攻佔了彰化縣城,莊大田則從臺灣的南部發動起義,迅速攻佔了鳳山,這讓全臺灣都為之震動。 臺灣坊間傳言,駐臺的清軍準備放棄府城退守到安平,一時之間,府城從上到下人心惶惶。就在臺灣民眾因為林爽文起義而惴惴不安時,蔡攀龍奉福建巡撫徐嗣的命令率領700水師趕到了府城,雖然人並不多,但是援軍的到來暫時穩定住了臺灣府城的人心。 乾隆五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蔡攀龍在收復鳳山的作戰中表現英勇,但是很不幸,總兵郝壯猷在鳳山受到了義軍的伏擊,軍隊被迫退回府城。 三月二十七日,林爽文和莊大田的義軍妄圖趁勢圍攻府城。蔡攀龍奉水師提督常青的命令固守府城近郊的桶盤棧,保護了府城周邊的安全。蔡攀龍由於在鳳山以及府城戰役中優秀的表現,被連升兩級,擔任臺灣北路協副領一職。 林爽文起義被鎮壓之後,蔡攀龍因為赫赫戰功被提升為海壇鎮總兵,不久又改任臺灣鎮總兵,後來還曾擔任過福建陸路提督。乾隆皇帝欽賜蔡攀龍「健勇巴圖魯」的名號,請畫師在紫光閣為其畫像,用來嘉獎蔡攀龍在平定臺灣所立下的戰功。當年那個貧苦的少年,變成了威風凜凜的總兵。 嘉慶三年,蔡攀龍在金門去世,後人將蔡攀龍的屍骨安葬在了金門徑林。蔡氏的後人也將蔡攀龍奉為入臺之後的第一先祖。
2 notes · View notes
ysformen · 1 year
Text
『日本人が知らない満洲国の真実』を読んで印象的だったところ。
歴史とは因果関係を明らかにすることです。
良い悪いや善悪の判断は、生身の人間がすることではなく、閻魔様の役割だとでも思ってください。
日本人は真面目すぎて、問題が発生した時に一所懸命に考えて、その都度、最前と思われる対処を行なったのがよくなかったのではないかと、私は思うのです。何千年も前から現地に横たわっていた問題など、放っておけばよかったのです。
日本人のすぐに白黒つけたがる性格がいけなかったのではないかと、最近では思っています。
台湾と朝鮮と満洲は日本史として考えるべき。
日本人は自分たちのしたことについて、まったく自覚がないところは悪い点です。
日本がパリ講和会議で出した人種差別撤廃条約にしても、あれがいかに欧米の人を困らせたか、日本人は全然理解していません。
アメリカがハワイを併合したときも、日本はかなり文句を言いました。アメリカはすごく腹を立てましたが、日本はそれについて無自覚で、その後、アメリカが日本に報復したくなるとは思いもよりませんでした。
日本人は何もしていないのに被害を受けたと思っています。しかし私はちょっと違うと思います。日本人は自分たちがいかに世界中に大きなインパクトを与えたか無自覚すぎます。
私から言わせれば『あなたたち、自分たちがいかに、世の中を変えたのか、もっと自覚なさい」というところです。
日本人にその自覚がないため、却って無責任に映るのです。日本人が無自覚に正当論を述べたり、本当のことを言ったりすることが、相手にとって痛手になればなるほど、相手はそれを根に持ちます。
今の中国人からすると、日本人が「日本は平和憲法を守って、何もしていません」と言っているのは、とても嘘臭く見えるようです。
優等生が「明日のテストの勉強、私、全然してないの。どうせ悪い点だわ」と言っているのと同じような感じです。それでいい点を取るのですから、嘘つきだと憎まれるのです。
中国人からすると、日本人は全員が嘘つきに見えるようです。
第一次世界大戦後、日本は世界の一員として相応しい態度と振る舞いをしようという意気に燃えていたのに、結局、ヨーロッパからは日本だけが悪者扱いをされてしまいました。
本当に今とそっくりだと思いませんか。
ヨーロッパ人は、そもそもアジア人を信用していないのです。ヨーロッパ人の人種差別は根が深いのです。日本人は名誉白人にはなっても、白人ではありません。
1919年というのは、たった一年ですが、世界史が動き出した一年と言えます。
この1919年の前か後かによって、因果関係がまったく変わってきます。
1919年、世界同時革命を目指すコミンテルンが誕生し、ウィルソン米大統領が民族自決を煽ったせいで、アジアでも激しい民族運動が勃発しました。朝鮮の三・一独立運動や中国の五・四運動です。
ハプスブルク帝国を八つ裂きにし、オスマン・トルコ帝国抹殺し、この両国から二十もの国が独立していきました。
現在ではこの両国の旧版図に五十もの国がひしめき合っています。
1919年、ソヴィエトはカラハン宣言を出して、日露戦争後、満洲やモンゴルのを互いの勢力圏に分割した日露の秘密協定暴露し、日本とロシアの取り決めを無効としました。
日本を悪い国だと世界に示すのが目的でした。
中国が共産化して反日に変わった1919年から、満洲は中国であると言われるようになるのです。
ロシアがソ連軍になって過去の関係を全て無視したのと同じように、ソ連の後ろ盾を得た中国も、過去の人間関係や国際関係、条約を全部棄てました。
満洲における日本と中国の関係は1919年を境に完全に変わったのです。
日本という国家はイデオロギーではできていません。最初からみんなが仲良く暮らしていて、憲法などなくても平気なのです。私は憲法廃止論者です。憲法など無い方が、よほど縛りが無くていい国が作れると思っています。よそから来たイデオロギーは日本人には合わないと思います。
中国人と喧嘩をしろということではないのです。見方や感覚がまったく違うので、合わせようと思うことをやめればいい。
感情を抜きにして付き合う必要があることを、日本人は知ら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思うのです。
国際連盟にとどまっていても、戦争に突入したということもあり得ます。
日本ではなくアメリカが戦争をしたがっていたので、いつかは戦争になっていたはずです。
本当は、アメリカがなぜそれほど日本を敵視して、戦争をしたがったのかこそ、問題にすべきでしょう。
日本人が強いのは軍事力だけで、満洲事変のときにも、ソ連もアメリカも日本軍が怖くてかかってこれなかったのです。それでも日本が最終的に負けたのは、本当にインテリジェンスが弱いとしか言いようがありません。
満洲にいた満洲人が最後に言ったのが、「日本も残念ですね。こんなに軍事力が強くて、こんなに立派だったのに」という言葉で、現地の方からもそう見えたのでした。
現在の中華人民共和国や北朝鮮と、当時の満洲や併合後の韓国と、どちらがまともな生活をしているか比べてみてください。
そうした観点から論じるべきなのに、日本人は、何事においても、ああすればよかった、こうすればよかったと反省し、失敗した理由を考えすぎます。
矛盾は矛盾のままで、特に問題にすることなく放っておくのです。解決など考えずに、そのままにしておこうというのが大陸的なのです。
戦後の日本の新しい発想というのは、大陸帰りの人からのものが多いです。
当時、右であれ左であれ社会主義の影響を受けなかった人はいません。社会主義を考えなければ世界史は理解できません。
関東軍もそうですが、軍人はほとんどが貧乏な家で育ちました。そのため、資本家がいなくて人間は平等であるという社会主義の国を目指したのです。
当時の満洲には、自分たちが南方の国民党や共産党と同じ中国人であるという意識はまだなく、のちに歴史を書き換えたのです。
江戸時代は指導者を育てる教育をしていたのが、明治になって官僚を育てる大学しかつくらず、政策を考える帝王教育、君主教育が日本にはなくなったから、立派な指導者が育っていないのです。
日本人は個々人がしっかりしても、全体としては方向性がないというのは本当に残念です。
ノモンハン事件後に関東軍司令官となった梅津美治郎は 、暴走する関東軍参謀らを処分し 、人事の立て直しをはかりました 。彼のもとで一九四一年に 、ソ連国境付近で関東軍特種演習 (関特演 )が行なわれました 。
梅津が支那駐屯軍司令官時代には 、宋哲元の部下が熱河省を侵犯したのに対して 、梅津 ・何応欽協定 (一九三五年 )を結んでいます 。
梅津は 、昭和のありとあらゆる重要事件に関わっていたと言ってもいいでしょう 。二 ・二六事件後に陸軍の粛軍人事を行ない 、一九四五年の降伏文書調印式にも嫌々ながら軍の代表として出席し 、ミズ ーリ号で降伏文書に署名しています 。そのときに息子に対して 、二 ・二六事件とノモンハン事件のことを指して 「今度もまた後始末だよ 」とぼやいたと言われています 。
明治以降の積み重ねが 、今の日本の土台になっ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を 、日本人はしっかりと認識すべきです 。それを理解した途端に 、日本人は元気になると思います 。日本の歴史の本当の姿がわかれば 、それだけで将来は開けると私は思うのです 。従って 、今 、日本のなかで自国民が誇りを持つことに対して滅茶苦茶に足を引っ張っている噓を 、取り払っていくだけで 、それ以上は何も言わなくても 、日本人は勢いよく前へと進めると思います 。
日本の六十歳を超えた世代がこのように全然あてにならないので 、三十代 、四十代が本気で頑張らないと 、日本は本当に駄目になると私は思っています 。
満洲国が存続していたら 、日本人も変わることができたのにと思うのです 。日本の中央官庁の職員になったら 、研修で否応なしに最初の三年位 、満洲に行かされます 。そうすれば 、世界のことがわかり視野が広がって 、いい訓練になったのになと思います。
日本では権威 (天皇 )と権力 (侍 ・将軍 )を分けていて 、満洲国でもそれに倣ったからです 。権威と権力の分離は日本の歴史の素晴らしいところで 、日本の歴史では 、天皇陛下がいたずらに権力を振るうということはそうそうなかったのです 。
支那事変と 、それに続く大東亜戦争さえなければ 、満洲国は今の南米の国などとは比べものにならないほど立派な国になっていたはずです 。もう少しで 、共産党の中国や 、北朝鮮のような国ではない立派な近代国家が 、アジア大陸に誕生していた可能性が高かったのです。
今の北朝鮮や中国に対して 、 「われわれは 、こんな国を作ろうとしたのではない 。もっと立派な国をつくろうとしたんだ 。国民に幸せに暮らしてほしいと願って投資したのに 、異民族支配は嫌いだと日本人を追い出しておいて 、同じ民族になら 、殺されても満足なのか 。その後 、なぜこんな状態になったのだ 」と 、日本人は抗議する権利があると思うのです 。
11 notes · View notes
zxingxing-33 · 5 months
Text
家史
先祖告誡我們—— 瞭解一個人,必先瞭解其家史、身世,瞭解基因密碼與基因病變。
姓乃黃帝之後,源出於姬姓。 蔡姓始祖,可追溯到周朝時的蔡叔度。鄭樵《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載:「蔡氏,文王第五子蔡叔度之國也。自昭侯以下,春秋後相承二十六世,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蔡叔度,周初「三監」之一,周文王之第五子,為周武王之弟。武王克商之後,叔度受封於蔡(今河南上蔡縣),為蔡國國君,史稱「蔡叔」。武王讓蔡叔與管叔、霍叔三人共同監管武庚(商紂王之子),教治殷民,稱為「三監」。武王去世,周成王年幼繼位,由周公旦臨朝攝政,蔡叔與管叔等不服,聯合武庚一起叛亂,被周公平定後,蔡叔被放逐。以後,周成王又封蔡叔之子胡於蔡。蔡國立國約600年,西元前447年被楚國所滅,蔡國遺民仍以國為姓。 據史書記載,蔡氏得姓於蔡國,發展於濟陽,故蔡姓族人大都以「濟陽」為「郡望」或「堂號」,以志家世根源。 濟陽蔡氏最初是指居於陳留考城縣的蔡氏家族。濟陽郡始設於晉代,西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一部分劃出設置濟陽國,後改為郡,治所在濟陽,領濟陽、考城諸縣,轄區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民權一帶。西晉永嘉之亂,漢人南遷,蔡氏族人亦隨之遷居江南、江東。隋唐之後,蔡姓在南北各地都有發展,而在東南沿海一帶尤盛,因此至今仍有「陳���王鄭蔡,天下占一半」的俗諺。 據莆田東沙《蔡氏族譜》和仙遊楓亭譜(蔡襄族譜)記載,蔡用元乃蔡氏入閩始祖,時在唐代。自蔡用元至蔡襄共六代。蔡襄乃北宋慶曆名臣,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擔任泉州太守時主持建造洛陽橋,名揚天下。在泉州,「青陽衍派」堂號的故事,更是蔡氏族人幾乎家喻戶曉的。在晉江青陽蔡氏祠堂的正廳,有這樣一副對聯,上聯是「裔出周代,肇基唐代,官封宋代,長綿百代振家聲」,下聯是「脈映濟陽,支分莆陽,派衍青陽,好就三陽開泰運」。這副對聯概括說明了青陽蔡姓的源流和發展。溯本追源,青陽蔡氏根在濟陽,後又傳衍到福建莆陽,再由莆陽遷居青陽,故稱「濟陽——莆陽——青陽,三陽開泰」。 明崇禎年間,已有蔡鳴震自金門遷入澎湖。鄭成功率軍收復臺灣時隨之入臺的有不少蔡姓人,泉州、晉江、石獅許多蔡氏留在雲林、屏東等地墾植。明永歷年間,金門人蔡相將、蔡道賓兄弟等由金門遷居到澎湖。清康熙年間,又有南安人蔡為謝、蔡廷、蔡構等入臺開墾。經過400多年繁衍,如今臺北市區、臺北金山鄉、萬裏鄉、基隆市一帶,蔡氏蔚為望族。 蔡姓在臺灣繁衍發展,幾乎遍及臺灣全島各地。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蔡姓的子孫隨處可見。據臺灣有關方面統計,臺灣的姓氏有1000多個,蔡姓名列臺灣百家姓中第8位,人口超過100萬。 蔡英文的祖上蔡攀龍(1738—1798),是大清一位大名鼎鼎的虎將,當年就是他率部一舉平定臺灣叛亂、收復了臺灣,保持了大清領土完整,受到乾隆皇帝親筆詔書嘉獎,榮獲一等功臣。
◎乾隆皇帝欽賜蔡攀龍「健勇巴圖魯」的名號 蔡攀龍本是貧苦出生,年少時以捕魚為生,因力氣頗大,被一老翁看上,覺得此人大有可為,便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蔡攀龍為妻,並建議其從軍。他憑藉著自己的一身力氣參軍入伍,給自己拼一個美好的前程。聽從了岳丈的建議,蔡攀龍決定從軍。 行伍後,蔡攀龍很快就立下了戰功,並被提拔為廈門提標千總,分訊玉州。當時的廈門,海盜猖獗,時時侵擾中國東南沿海領域,身為千總的蔡攀龍假扮成商人,待海盜想要對商船搶劫之時,一舉將海盜捕獲。因為此事,蔡攀龍又被升為廈門守備。 此後,蔡攀龍步步高升,乾隆四十七年升為閔安左營守備,第二年的八月份又擔任金門鎮中軍左營遊擊,四十九年又被凋為澎湖右營遊擊。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林爽文率領義軍攻佔了彰化縣城,莊大田則從臺灣的南部發動起義,迅速攻佔了鳳山,這讓全臺灣都為之震動。 臺灣坊間傳言,駐臺的清軍準備放棄府城退守到安平,一時之間,府城從上到下人心惶惶。就在臺灣民眾因為林爽文起義而惴惴不安時,蔡攀龍奉福建巡撫徐嗣的命令率領700水師趕到了府城,雖然人並不多,但是援軍的到來暫時穩定住了臺灣府城的人心。 乾隆五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蔡攀龍在收復鳳山的作戰中表現英勇,但是很不幸,總兵郝壯猷在鳳山受到了義軍的伏擊,軍隊被迫退回府城。 三月二十七日,林爽文和莊大田的義軍妄圖趁勢圍攻府城。蔡攀龍奉水師提督常青的命令固守府城近郊的桶盤棧,保護了府城周邊的安全。蔡攀龍由於在鳳山以及府城戰役中優秀的表現,被連升兩級,擔任臺灣北路協副領一職。 林爽文起義被鎮壓之後,蔡攀龍因為赫赫戰功被提升為海壇鎮總兵,不久又改任臺灣鎮總兵,後來還曾擔任過福建陸路提督。乾隆皇帝欽賜蔡攀龍「健勇巴圖魯」的名號,請畫師在紫光閣為其畫像,用來嘉獎蔡攀龍在平定臺灣所立下的戰功。當年那個貧苦的少年,變成了威風凜凜的總兵。 嘉慶三年,蔡攀龍在金門去世,後人將蔡攀龍的屍骨安葬在了金門徑林。蔡氏的後人也將蔡攀龍奉為入臺之後的第一先祖。
1 note · View note
fangzhouzi · 1 year
Text
《满江红.怒发冲冠》真伪之辨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江红》热映,又引发关于《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否岳飞所写的讨论。自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余嘉锡首次怀疑该词是明人伪作以来,此事已争论了90年,仍无定论。
  认为《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伪作的一个主要理由是,岳飞孙子岳珂编撰《金佗粹编》一书收集岳飞诗文,却没有该词。但该书的“家集”主要收集岳飞文章,只收录两首律诗一首词(《小重山》),可见其对岳飞诗词并不重视,还有其他公认是岳飞所做的诗词未被收入,不足以此证明《满江红》是伪作。
  问题在于,不仅《金佗粹编》未收入《满江红》,在南宋、元、明初的文献中都没有提到该词,是直到明景泰年间汤阴修岳庙,征集岳飞诗文,该词才横空出世,在《精忠录》中首次刊行,此时距离岳飞遇害已三百年。该词问世后,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岳飞忠愤之气的代表作,明人对其推崇备至,“胆量、意见、文章悉无今古。”(明沈际飞),却在此前三百年间无人提及,岳飞较不出名的诗词反而会被谈到。有这三百年的空白,很难让人相信��不是明人伪托。
  因此,主张《满江红》是真作的人,就去挖掘史料,证明南宋、元已有该词的踪迹,力图填补空白。他们找到的证据,有三方面。
  其一,发现有两本南宋笔记提到该词。如果这是可靠的,就是该词为岳飞所做的最有力证据。但是,这是从清人摘录的南宋笔记中发现的,原著中没有。其中一处是沈雄《古今词话》引南宋陈郁《藏一话腴》:
  【话腴曰:武穆收复河南罢兵表云:“莫守金石之约,难充谿壑之求。暂图安而解倒悬,犹之可也。欲远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故作小重山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指主和议者。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
  《御选历代诗余》也有该条,但其实引自《古今词话》。
  现存《藏一话腴》有几个版本,都无此条。有人认为是版本不同,现存版本有缺失。这当然有可能。但现存《藏一话腴》有一条与与岳飞有关:
  【岳鄂王飞《谢收复河南赦及罢兵表》略曰:“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溪壑之求。暂图安而解倒垂,犹云可也;欲长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又曰:“身居将门,功无补于涓埃;口诵诏书,面有慙于军旅。”又曰:“尚足聪明而过虑,徒怀犹豫以致疑,与无事而请和者谋,恐卑辞而厚币者进。愿定规于一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幽燕,终欲复讐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首以称藩。”未几金渝盟,河南复陷。后六十年得金之《南迁录》,见当时诸酋议论,锐意为取江南之计:归三京以诱吾归兵于平地,吾保江南则江防必虚;若吾不守江南,则是彼尝见归,吾自委弃,在遗民当自归曲于吾矣。金谋若此,岳武穆之料敌,信不妄云。】
  该条也抄录《谢收复河南赦及罢兵表》,是为了证明岳飞料敌如神。而《古今词话》引用的那条,又把该表再抄了一遍(字句的差异可说是版本不同),却是为了引出岳飞的两首词,但该表与这两首词在内容上并无关联,放在一起显得突兀,不像出自一人。合理的推测是,沈雄引自《藏一话腴》的只有表的部分,关于《小重山》《满江红》部分是他做的补充。正如《四库提要》所说,《古今词话》体裁杂乱,“杂引旧文,参以近人之论,亦间附己说。”
  另一处是,潘永因《宋稗类钞》卷3《忠义》:
  【武穆家谢昭雪表云:“青编尘乙夜之观,白简悟壬人之谮。”最工。武穆有《满江红》词云:“怒髪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雠恨(应为‘胡虏’,清人避讳篡改)肉,笑谈渇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该条未注明出处,前面部分引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3《谢昭雪表》,原书并无后面的《满江红》。《满江红》与《谢昭雪表》也毫无关联,将它突兀地放在后面而且不做评论,不像是原作者所为,更像是抄录者硬塞进去的。
  其二,元代杂剧《岳飞破虏东窗记》里,岳飞有一段唱词:
  【怒发冲冠,丹心贯日,仰天怀抱激烈。功成汗马,枕戈眠月,杀金酋伏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言愁绝,待把山河重整,那时朝金阙。】
  明显是根据《满江红》改编的,例如“仰天怀抱激烈”明显是“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缩写。这不就可以证明这首词元代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吗?问题是,这出杂剧虽然号称元代杂剧,但它是被明人改编过的。徐渭《南词叙录》将该剧归为“本朝”作品,并注明“用礼重编”,“用礼”应是“周礼”之误,弘治年间人。周礼重编时完全有可能把《满江红》改成一段唱词给塞进去。所以这不能证明元代就已经有了《满江红》。元代还有一出跟岳飞有关的杂剧《宋大将岳飞精忠》,里面也有岳飞的唱段,但是没有跟《满江红》有关的内容,可以作为元代还没有《满江红》流传的佐证。
  其三,1986年有人发现《须江郎峰祝氏世谱》记载岳飞跟祝允哲用《满江红》互相唱和,其中有些句子跟《满江红·怒发冲冠》一样或类似,被认为是《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底稿,后来经岳飞修改、定稿。这个证据有很多人认为是铁证,那么究竟是不是铁证呢?
  在这条证据提出之时有人质疑过,找不到有关祝允哲的记载,可见历史上没有祝允哲这个人,这个家谱是胡编的。后来有人发现《浙江通志》提到祝允哲,说他当过荆湖制参,证明历史上跟岳飞同期的确有祝允哲这个人。但是历史上有祝允哲这个人,不等于家谱里关于祝允哲的资料就是准确可靠的。实际上,家谱里关于祝允哲的材料的确都是胡编的,而且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人胡编的。
  例如,家谱里有一篇宋钦宗授予祝允哲官职的敕书,文字很粗鄙,一看就是没啥文化的人写的,皇帝的敕书不可能那么写。而且里面充斥着历史错误。“敕书”说设置“武翊卫”,派祝允哲去那里当“制参”。卫所的设置是从明朝开始的,宋朝不存在“卫”这样的编制,这就证明“敕书”是明朝之后的人伪造的。宋朝如果要临时设军事辖区,不会叫“卫”,而是叫“制置司”。制置司的长官叫“制置使”,他的第一级幕僚叫“参谋”,第二级幕僚叫“参议”,祝允哲当过的“制参”是“制置使参议”的简称。如果皇帝在敕书里任命某一个人当“制参”,肯定是写全称“制置使参议”,不可能用“制参”这种简称,只有日常生活中人们才这么称呼。更何况宋朝不可能出现“武翊卫制参”这样的官名。
  “敕书”还提到祝允哲当时是“政议大夫”,宋朝没有这样的官名,同音的官名有正议大夫,就算是抄写错误吧,但正议大夫当时相当于六部的侍郎,是从三品的朝官,地位非常高(司马光拜相之前的官阶就是正议大夫),一个从三品的朝官怎么可能被派到外地去当小幕僚呢?宋代官职含官、职、差遣、勋、爵,像敕书这种正式文书都会写完整的。例如司马光拜相的敕书提到他拜相前官职为正议大夫(寄禄官,从三品)、守门下侍郎(差遣,副相)、上柱国(勋)、河内郡开国公(爵),拜相后差遣为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而祝氏家谱的“敕书”写祝允哲的官职只有寄禄官“政议大夫”,可见编“敕书”的人没啥文化,不了解宋朝的管制,也不知道敕书的写法。
  家谱里还有一篇号称是祝允哲写的疏,说宋高宗准备杀岳飞,祝允哲上疏保岳飞,愿意用70口家人作保。这篇疏同样写得很粗鄙,不像是有多高文化的人写的。里面也有一些历史错误。例如显摆岳飞的丰功伟绩时,提到岳飞在朱仙镇之战杀敌数万,吓得金兵准备北遁。但是朱仙镇��战是不曾发生过的。岳飞的孙子岳珂编《金陀粹编》才首次提到有朱仙镇大战,是为了美化他爷爷编出来的。在那之前不可能,也没有人会提朱仙镇之战。
  有人说,即使关于祝允哲的这些资料是假的,也不能说明他跟岳飞唱和的《满江红》词也是假的。那我们最后就来说说他们的唱和。
  词在宋代就是歌词,是要能唱出来的,所以写词的人都懂音律,都知道词里哪个字要用平声,哪个字要用仄声,哪个字可平可仄。如果不懂音律,写出来的词是没法唱的,就会把“满园都是春”变成“满园都是蠢”。岳飞文武双全,是懂音律的。岳飞写过的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该词符合音律,没有出律。可见岳飞知道怎么写词。但是再回头看祝氏家谱里记载的所谓岳飞与祝允哲的唱和:
  岳飞《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祝允哲《和岳元帅述怀》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用的虽然是《满江红》词牌,但写法不符合《满江红》的格律。不仅署名岳飞的那首词多处出律,署名祝允哲的那首词也多处出律(我用【】标出的字)。宋代文人绝对不可能写出那么多处出律的词。个别的一两个地方出律还有可能,这么多地方都音律不谐,他们是写不出来的。任何一个宋代文人都写不出这样的词,更不要说岳飞会拿这样的词去送人,他的幕僚还拿音律不谐的词来和他,这是完全不可信的。这个所谓的唱和是一个没啥文化、不懂得怎么写词的人伪造出来的。他跟现在很多人一样,对于写词有一种很无知的误解,以为只要每个句子字数是多少,押上韵就算词了,不知道词对于每一个字的平仄也都有讲究。
  从文字的表述也能够证明这个唱和是后人伪造的。里边有一个词“南征北战”,这是白话文的说法,清代后期白话小说里才出现,在古文、古诗词里应写做“南征北伐”。可见,这个唱和是直到清朝后期甚至更晚才被伪造出来的。祝氏家谱初修的时间是在清朝同治年间,再修已经到民国初年了,所以有可能是初修或者重修的时候,有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人根据流传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捏造了这个唱和。
  既然证明《满江红》在明朝之前已经存在的证据都不能成立,那么就可以认定它是明人的伪托。
  我们在研究历史时要当心。中国古人没有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意识,会有意无意地造假。他们在抄录史料时喜欢塞进私货,在编撰家谱时更喜欢胡编乱造。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对“史料”“铁证”,一定不能轻信。不仅要有历史常识、文化常识,更要有质疑的精神,要有批判性思维。
  2023.01.29录制   2023.03.31.整理
2 notes · View notes
victor6699 · 2 years
Photo
Tumblr media
感謝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俗稱上帝公或帝爺公,為玉皇大帝之左相,掌武班;腳踏龜蛇,右手執劍,左手執印訣,威靈顯赫。
玄天上帝,本稱玄武大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為避諱宋聖祖趙玄朗之名而改稱為真武。全稱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玉虛師相金闕化身蕩魔永鎮終劫濟苦天尊,通稱北極玄天上帝。常被簡稱為玄帝、北帝、黑帝、真武大帝。其又有玄武神、真武神、元武神、玄武大帝、元天上帝、開天大帝、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北極蕩魔天尊等稱;俗稱上帝公、上帝爺公、上帝爺、帝爺、帝爺公等。 紫微大帝座下四聖真君之一,其象徵北極星與二十八宿中的北宮玄武,為統理北方之道教大神,北方在五行之中屬水,能統領所有水族與水上事物(故兼海神),因北方在五色中屬於黑色,又稱黑水帝。玄天上帝亦是明朝鎮邦護國之神、降妖伏魔之神、戰神,明朝公家建了許多玄天上帝廟,並由官方祭祀。北帝據說擁有消災解困,治水禦火,護持武運及延年益壽的神力,故頗受擁戴。在日本佛教真言宗,奉祀北辰之神妙見菩薩,亦作一手持劍,腳踏龜蛇(玄武)之像(有時只踏一大龜),與真武大帝有異曲同工之妙,被視為同一位神祇。道教「三十六天將」之一,太歲星君的領袖殷郊、手持竹節鐗的五路財神之首武財神趙元帥、手持瓜鎚的掌管四方土地神的康元帥、「東嶽大帝十太保」之首溫瓊、手拿金磚的戲班先師馬元帥和道教的第一護法神王天君,也是一位著名的雷神,火神,降魔之神,司掌收瘟攝毒,則為玄天上帝之著名四大護法神之一。
聖源覺真經
恭請 聖源覺真經 志心皈命禮 (三稱) 九天玉皇公  人皇氏聖人  捨身堵北缺 代存萬眾生  萬眾大恩典  功德無量深 生平心仁義  性行道德深  刻己代眾生 救世功德成  靈魂萬年顯  天日永保留 萬教拜帝心  大仁大義成  精神在九天 心仍救世存  上天為帝主  勸善天下人 帝命太白星  星君下凡塵  奉旨降筆寫 分為三段經  上中下三節  一切皆降筆 原文用白話  禮義及廉恥  玉皇大帝心 道行八種禮  聖文傳凡世  誦念神鬼欽 老少誦奉行  萬事皆清平  天下分三界 由帝手判公  目視如電閃  不得漏毫分 左右兩旁立  慈苦大法童  生平自割肉 為藥濟貧窮  身佩七寶帶  無極變化通 手執雙龍劍  擁護玉皇公  南斗北斗星 玉皇用大臣  凡間生死事  兩尊星君分 五雷大將軍  聲威震西東  鎮兵千百萬 一切協天兵  五教道教理  仁慈道德心 五教皆平等  一切皈命禮  九重天外聖 地中五嶽神  一切聽號令  萬方土地遵 聖源覺真經  日月星同存  經文動天日 正氣萬古留  萬教經中寶  無極最上經 能超凡入聖  可超度亡人  玉皇威靈顯 仁義道德心  仁義昭日月  道德天同存 解化千萬劫  超度萬眾生  一切救世心 普渡眾生存  上中下聖文  萬教經中源 神聖佛仙道  傳教第一遍  真心誦皇經 福神到家庭  早晚焚香念  出入多貴人 上段聖源覺  常念化災星  諸仙佛法大 擁護誦皇經 誦畢用三拱手禮
中段聖源覺  上天消息文  天地降帝生 就是玉皇公  玉皇大帝名  人人稱天公 生平動天日  萬教皆遵從  金闕正殿坐 總管善惡文  頭戴金皇冠  身穿金龍袍 體高丈二尺  眉目清秀幼  五子鬚端正 壯嚴是天然  大慈大悲心  變出聖源覺 略說上天理  人人皆未明  宇宙太空中 變化萬星球  億億里一只  人物無一定 每球皆不等  有時破裂分  銀河更加遠 將近九天門  上天無早晚  時時皆光明 只見太陽光  照耀萬星球  地球在中間 凡塵在地球  一切天變化  個個有帝名 天下文明世  萬教各眾神  一切法力大 可過外星球  外球說不盡  天氣物不同 無非有道德  可住萬星球  天地變化生 皆由上空中  上天一切事  玉皇手中分 太陽日光照  照耀眾生存  陰陽循環轉 變化日日新  月星眾生寶  天氣眾生根 慈雲降甘雨  由帝各星辰  寒來屬往氣 春夏秋冬時  一年四季節  方便耕種分 凡間混沌開  人獸混草木  奪食其肉血 赤身露體宿  其世無知恥  亦無親屬分 只是未開化  一切亂行為  帝慈心不忍 即命各星宿  下凡再出世  教人開化心 古時到現今  歷代創造人  一切帝王侯 及且領導人  上天各星宿  皆是帝降生 國家興亡運  代代由帝分  九天威靈顯 至今救世存  一切大慈悲  勿聽異說求 家中安玉皇  必遵聖源覺  心須行仁義 性要道德存  國家百般律  勿犯規矩方 勤勞增生產  玉皇最喜歡  信仰聖源覺 保佑自己身  在家或出外  事事定聯陞 經中法語正  降神驅鬼語  妖魔必下拜 諸邪定潛逃  皇經存家中  可避諸邪崇 鎮宅及押煞  潔淨保留存  中段聖源覺 一切降福臨  玉皇心慈善  有求皆必應 誦畢用三拱手禮
下段聖源覺  玉皇天理經  慈善並仁義 勤學記在心  每日念一轉  運限定光明 玉皇行仁義  多誦五福臨  殺身成仁性 捨身取義心  孔孟留句話  須當訪聖人 男女少年人  細心聽聖經  勤學聖賢話 榮華必護身  父母生我身  長大須成人 為子須孝順  孝順敬天日  雙親最大恩 本身為天日  倘若罵爺娘  只是逆天日 貳拾肆孝賢  存留在上天  古人行孝順 孝順感動天  共住勿異心  父慈子孝順 兄寬弟忍和  百福此推尋  靜坐思己過 勿談閒事非  說人過量話  自然有天理 言多必有失  出口勿傷人  若不養心性 定遭苦難尋  平風作波浪  無形生事非 使人傷心恨  兇星禍懸眉  高聲說明醜 謹戒惡言語  毒罵或發誓  皆是報自己 性烈多事件  禍難百般有  仇敵定重重 切須再三忍  口角與訟事  勝敗皆空虛 忍氣留財福  凡事天必知  性善人人欽 寬和萬事成  原諒是仁義  自戒性烈心 天理聖源覺  勸善世上人  仁義道德全 人生主要根  米麥豆薯栗  人生重要物 不可亂消耗  須念來不易  粥飯人生命 無食不生存  雖然土上生  須念成長難 畜生亦如是  不可多殺生  有理必要用 方可殺生命  無理亂消耗  上天有罪名 萬物天地變  多耗必有折  善惡無形影 視之亦無蹤  吸之無別味  虛空過往有 玉皇恩愛深  句句勸人心  愛民如愛己 天無兩樣心  人生在世間  謹守最為先 若不從正業  差錯在眼前  嫖賭自賤身 財帛天數定  家和為第一  勤勞值千金 癡心狂賭難  傾家又蕩產  誦念早日改 妻兒樂團圓  人人雖有過  知者須改心 一切已差錯  須當教子孫  經中行道德 人生要將心  凡事將心念  萬事福自尋 將心人為本  立身孝順心  上天循環理 不將事難成  為人不將心  不將害本身 一切禍難有  罪惡自己尋  結交須大義 共事勿私心  凡事利己念  心高誤本身 福不在財多  財多不是福  福在子孫賢 子弟賢是福  榮華富貴家  不可自誇華 驕傲多薄福  心仁福增加  奢華是枝花 不如多施捨  善有善來報  天增是豪華 窮人勿灰心  心灰事難成  勤儉守本份 富貴必輪流  爛茅一般級  福在自己修 身中無寸土  只要心德修  善事無防作 惡事早改修  貧苦有善念  天須化貴人 生平無愧惡  神欽鬼扶持  行為心德正 萬教盡皆通  修橋施路工  良藥濟貧窮 常作大法事  定為動天公  為善最安樂 為惡天不容  過去有不法  結果如何休 生平有愧惡  切須改善心  若不早日改 鬼祟必纏身  行為無良心  貪心煩惱有 奸刁終害己  早改得自由  天地變化人 善惡出在心  善事門戶福  惡者罪狀深 男女向前程  保守好光陰  在世人為本 子孫孝順心  惡者心不仁  有過改維新 前途事業遠  須防退步身  狼毒梟惡心 差錯自改修  暗中用計較  必遭天理尋 糊行罪萬般  謀為事事難  妻離及子散 子逆做人難  天地循環理  罰罪一世為 急急回心改  陰功早日修  勿為天聾啞 報應或早遲  賞善罰罪惡  時時記在心 經中照天理  頌後好保存  圖書再刻版 扶持萬古留  皇經傳天下  教人道德存 救世天必見  勸善大有功  積善之家庭 上天降吉祥  玉皇增福壽  子孫世代昌 百本傳刻印  謀為貴人扶  三五百本印 小人久病除  千本印刻者  榮華代代存 合群印皇經  積福到家門  印經或抄寫 皆是作陰功  玉皇心仁義  不虧施經人 樂助發善心  福壽定延齡  施經種福田 惡煞不侵身  一生念千遍  凡事皆吉祥 一生念皇經  百年昇天堂  玉皇心印經 變成聖源覺  人人亦可念  天增福壽長 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三稱) 誦畢用三拱手禮
2 notes · View notes
farmylee · 2 years
Text
空想理想大明
太子家篇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西巡回朝。洪武三十年许,又奉命北巡。一年后回朝。洪武三十一年,皇帝临终,因朱允炆连年伺候,有意册封太孙。洪武帝崩前大呼“燕王”,又命太子善待诸弟。 洪武三十一年,太子朱标即位,年号嘉定。 嘉定帝即位后,有意立长子朱雄英即位,引发国储之争。 嘉定帝北扩疆土,南平诸蛮,修运河,迁都北京(赞朱棣“贤王”,倚重燕君拱卫京师。朱标听说燕王府内的总管兼家将马和能征善战,一试果然如此,就赐他姓郑,取堂堂正正之意)。欲传位长子,奈何天妒英才,雄英公子英年早逝,遂传位其弟朱允炆。 朱标崩后,诸弟回朝奔丧。朱允炆趁机收回藩权,从此大明诸藩屏避名存实亡。后各王虽回封地,再不能对府将如臂使指。 建文二十年,朱允炆(建文帝)崩,传位太子朱文奎。年号兴统。 太孙家篇 第一种,朱允炆实皇帝版 朱允炆即位,错失即位之初即宰燕王之大好机会。后纳夏原吉之言,围而不打,几近功成之时,曹国公李景隆为争头功,为燕军破白沟河。后凡曹国公所谏,帝皆不纳,权以朝廷米粮恩养之。对其后知人善任,其孙仍可袭城守之职。及济南,燕军为铁铉所阻。朱允炆亦使耿炳文守江南防线。燕军大军无法渡江,遂北返。北元趁明内乱,大举南侵,为宁王以关宁铁骑所败。战后,宁王欲入朝避难,为燕王所阻。建文五年,建文帝宣布迁都西安,以便燕地有事,朝廷兵马朝发夕至。建文七年,燕三子叛乱,朱允炆留中弹劾不发。建文二十年,朱允炆崩。同年,朱文奎即位。兴统元年,允准燕世子即位,燕三子再叛乱,欲刺杀大哥。兴统皇帝命燕王将其送京诛杀,为燕王抵消命苦死劝,免死,圈禁终生。兴统十年,新燕王病危,新燕世子朱瞻基自京返封地途中,燕王三叔埋伏不中。兴统十三年,燕王三叔再叛,为朝廷所剿。燕王不敢求情,燕王三叔终被斩。自此,朝廷与燕王一家的仇恨了结。经此恶整,其他藩王亦有名无实,于封地俯首听命。 终朱允炆两世,大明虽平定藩祸,但也因此无力扩张,实际偏安一隅。 第二种,携子渡亡版 建文四年,建文帝率领部众遁逃出京。先至南洋,后抵达欧洲。于南洋之时小朝廷为郑和船队所发现,朱棣派大兵进剿时朱允炆已随商队遁逃欧洲,后朱允炆入了天主教。明后期曾有基督徒来中国传教,据说其中就有朱允炆的后人。 万历年间皇帝曾问宰辅朱允炆当年是否逃出,张居正沉默不语,讳莫如深。 后来,这群基督徒在中国留下了大量优美的教堂。 汉王家篇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汉王奉密诏即位,年号文统。年中,押废太子皇兄一家去南京。同年,朱高炽一家被灭门。年末,赵王一家被逼自尽,文统皇帝掌控锦衣卫。文统元年,皇帝派郑和八下西洋,后又屡次派船队下西洋。八下西洋以后,郑和将总兵官之职传给了外甥宋天。郑和回南京府中养老,宋莲芯去尼姑庵清修。文统三十年,文统皇帝崩,太子朱瞻圻即位,年号大治。
5 notes · View notes
bigbag9527 · 1 day
Text
踏歌 皇帝也痴迷的“广场舞”
王阳
天气热了,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都能在公园、河边、广场上看到人们三五成群、伴歌而舞。这一派自由、喜乐的广场舞形式,早在汉代就已兴起,唐朝时更是风靡,只不过那时的人们不叫它广场舞,而是称它为踏歌。几千年来,这种歌舞的名称、形式虽然有所改变,但不变的是人们发自内心歌而舞之的乐观与自在。
Tumblr media
北京舞蹈学院的演员在表演舞蹈《踏歌》。新华社发
5000年前已萌芽
Tumblr media
国博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舞蹈纹彩陶盆”。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有一款古朴的国家一级文物“舞蹈纹彩陶盆”。这件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上孙家寨村的陶器,虽不是重金打造,但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因为它是中华文化光彩耀目的一个见证——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彩陶盆呈橙红色,其上腹部呈弧形,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有三组舞蹈图,每组五人手拉着手,均面朝右前方,步调一致,似在踩着节拍翩翩起舞。装上水时,俯瞰图案,仿佛欢乐的人群簇拥在水塘边,情绪昂扬热烈。
后人关于这个陶盆所绘制的舞蹈内容有很多推测。有人认为是远古时期氏族成员在举行狩猎归来的庆功舞;有人认为是氏族成员祭祀时的宗教图腾舞蹈;还有人认为是祈求生儿育女和作物丰收的礼仪舞等。对于舞蹈的形式,专家则一致认为可以看到“踏歌”的萌芽。约5000年前,中华先民们在水塘边的这场集体舞被定格在了陶盆上,连臂踏歌的剪影图案成为后人追寻文化渊源的钥匙。
从舞蹈纹彩陶盆的细节来看,新石器时代的踏歌带有明显的原始舞蹈特点,即自然而然形成的集体性、节奏性。随着文明的发展演变,包括踏歌在内的各种艺术渐渐走出原始形态。乐、舞合一是先秦时期主要的艺术形式,并发展成为一门表演艺术。《诗经·大序》就记录了人们高兴时如何抒发情感:“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中,蹈即顿足踏地。
但仅凭这一首诗歌还不能证明当时正式出现了踏歌这一舞蹈形式。人们只能根据《诗经》重章复沓的结构和节奏感得出推测:踏地这一动作在当时的文艺活动中比较普遍。
汉代画像石中出现大量连袂而舞的内容,如山东济宁出土的汉代舞蹈画像石,画的是两个连袂舞者各自弓起右腿,似乎在踏着节拍而舞,画面与踏歌常见的“连袂踏地”一致,图中还有数个跪坐的伴乐者。
东晋葛洪所作《西京杂记》首次记载了汉代宫廷大规模踏歌表演。在“高帝侍儿言宫中乐事”一条中,作者写道:“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这是当时宫廷中的踏歌情形,在灵女祭祀日,人们入庙连臂踏地为节,唱《赤凤凰来》歌曲。因此,专家推测,踏歌约在汉代成型,北魏时已经比较多见。这种简单的集体舞蹈,经过演变和规范化,形成一种“踏地为歌”或兼有“连臂”(或称“连袂”)动作的集体歌舞形式。
唐朝李延寿所著《南史·王神念传》记载了北魏胡太后因思念大将军杨白花而作歌辞,令宫人进行踏歌表演:“胡太后追思不已,为作《杨白花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蹄歌之,声甚凄断。”这一时期的踏歌应用场景更为丰富,不仅出现在宗教仪式上,也用于表达感伤的离别之情。
唐朝踏歌风靡天下
Tumblr media
唐朝彩绘泥塑“踏谣娘”俑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名作之一。汪伦是名门望族之后,当时在安徽省泾县做县令。慕李白之名,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邀请李白到泾县做客,极尽所能盛情款待,离别时,李白看到汪伦及其随行的踏歌送别人群,写下这首《赠汪伦》。诗中“踏歌”二字,向后人展示了唐朝的民间风俗。在唐朝,从宫廷到民间,甚至从中原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异域国家,踏歌的风靡程度远超今人想象。
唐朝张鷟(音zhuó)所撰《朝野佥载》记载了唐睿宗先天二年上元节的景象。朝廷为庆祝上元节而组织踏歌活动,且为之耗以重金,灯火辉煌、场面壮观:踏歌者有皇宫“内人”,有“能文”的“朝士”,还有“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从京畿长安、万年两地精心挑选的年轻女子。在元宵之夜,无问贵贱,无论身份,有男有女,通宵达旦三天三夜,全城百姓一同赏乐。最后,作者张鷟写道:“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唐朝时,皇帝不仅观赏踏歌,还亲自写歌编舞。《唐诗纪事》记载:唐宣宗曾填词作曲写下《葱女踏歌队》,并精心编排后在皇宫内上演。
踏歌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从民间到宫廷都为之痴迷?
“踏”,是唐朝踏歌主要舞容之一。可单独踏出声为节奏,抑或伴着歌声或乐曲以足踏地。人多时,节奏铿锵有力,可激发情绪、带动气氛。
“踏”的舞容在唐朝流行与服饰变化有一定关系。唐朝女性喜好“短襦长裙”的服装样式,多为上窄下宽,这样的服饰有利于人们动作的施展,便于动作的灵活发挥,跳、踏、腾的动作逐渐增多,故而使得唐朝踏歌的舞姿动作更为丰富,风格更加活泼激越。同时,“舞袖”亦为踏歌当时舞容的特点,其中包括了连袂、拂袖、扬袖、振袖、抛袖等丰富多变的舞袖技法。
踏歌发展到唐朝,形成了一个高峰。这种“狂欢”的形式逐渐成为很多节日的习俗。在元旦、上元节、寒食节、中秋节等节日时,不仅朝廷举办规模盛大的踏歌活动,民间也有载歌载舞的狂欢踏歌活动。刘禹锡的《踏歌行》记录的就是荆楚民间的交际踏歌。诗作记录了当地借由踏歌进行交往相恋的风俗,展现了唐朝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与期待。
不仅如此,唐朝还有专门供人踏歌的场合——歌场。《唐声诗》中记载:“盖凡有歌,多有舞,歌场即舞场也。”唐人《岳阳风土记》中也有记录:“荆湖民俗,岁时会集或祷词,多击鼓,令男女踏歌,谓‘歌场’。”正是在这种歌场中,产生了大批踏歌名曲,比如《缭踏歌》《队踏子》《踏金莲》《踏谣娘》等。
垄上踏歌庆丰年
Tumblr media
南宋画家马远所画《踏歌图》局部的踏歌场景。
唐末以后,民间踏歌大规模盛行。《龙宿��民图》是五代画家董源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描绘了居住于江边山麓的民众庆贺节日的情景。在山下的村庄里,许多人家在树上挂起了灯笼,溪边有两条船,上竖彩旗,数十人自岸及舟连臂排列,正在表演庆贺的踏歌,体现出踏歌与民间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了。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宋画家马远所画的《踏歌图》,描绘了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峭拔山峰下的小径上,四位当地人神态活泼诙谐地踏歌欢庆丰年,其中年龄最大的长者为前导,后三人“连袂踏歌”而行,边唱边用脚踏地打着节拍,朴实生动,其乐融融。一对母子作为观众在旁边观看。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马远用这幅图展现了江南的古老习俗:人们为了庆祝丰收,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男女老幼会载歌载舞,用“踏歌”的方式祈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南宋皇帝赵扩见到这幅画后,欣然抄录了北宋王安石的这几句诗题于画上。这也间接说明,北宋时,这种陇上踏歌就很普遍。同为北宋著名文学家的苏轼曾在他的《东坡志林》中也提到过陇上踏歌行。他认为这是一种“陇上独有”的���演形式。
从北宋初期至南宋末期,在诗、词和史料中均有关于“陇上踏歌”的描写,说明这种娱乐形式广泛流传于乡村和市井。这一时期的踏歌不拘泥于场地、形式,就是一种自发的民间集体舞蹈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一边脚踏节拍舞蹈一边唱歌。逢生活艰辛,人们以此排解;逢太平盛世,人们以此庆祝。
元明清时期,踏歌这种艺术形式日渐式微,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能看到它。如明朝田汝成的《炎徼纪闻》卷四称:瑶人“踏歌而偶奔者,入岩洞插柳避人”。清朝曹树翘《滇南杂志》卷十八云:“滇黔夷歌,俱以一人捧芦笙歌于前,而男妇拍手顿足,倚笙而和之,盖古连袂踏歌之遗也。”另外,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踏歌也不断融合着当地文化,形成新的踏歌形式,例如藏族的“锅庄舞”、彝族的“左脚舞”等。
多民族传承入“非遗”
Tumblr media
2000年,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当周草原举行的“香巴拉”旅游艺术节上,当地人跳起欢乐的锅庄舞。
Tumblr media
2022年的侗族多耶节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民众庆丰收。
踏歌的新形式之一锅庄舞有很多音译、别称,但核心都是“围着圆圈跳舞”的意思。这种舞蹈广泛流行于藏族地区。跳舞时,乐器伴奏可有可无,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更为普遍。据史料记载和藏学专家推论,“锅庄舞”的起源可上溯至公元前六百至七百年,这种舞与西藏奴隶社会时期的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的形式。
《清史稿·乐志》中将锅庄译为“郭庄”,近代也有将其称为“歌庄”的,这种“圆圈舞”热闹非凡,歌曲大气磅礴,历经多年传承,对现代人也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除了藏族的锅庄舞,我国少数民族还保留了很多踏歌形式,且大多有文字记载或出土文物流传于世。一幅绘制在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巍宝山文昌宫文龙亭内的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59年)壁画《松下踏歌图》,就再现了当年彝族同胞踏歌的场景。
彝族踏歌又称打歌,彝语为“阿克”。在这幅《松下踏歌图》中,男女一起,有官有民,踏歌者共39人。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一圈舞者的动作中,抬起左脚跳跃的多,这是彝族以“左”为大的习俗在歌舞中的反映。踏歌者中,男的大多头戴斗笠,身穿无领对襟衣裳,罩长袍,脚着云头鞋。中年以上妇女头上盘缠黑色或蓝色包头布,上身穿套袖衣和无领褂,下身穿宽裤子,腰系花边围腰。这些服饰式样和颜色,都是200多年前巍山彝族的服饰,至今当地彝族妇女的服饰还保留着画面上的式样。现在,巍山处处是歌场。无论婚丧嫁娶、上梁竖柱、喜庆佳节、山林庙会,彝族同胞都要踏歌,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同胞在当地的多耶节期间也会踏歌而舞。“多耶”本身就是踏歌而舞的意思,是侗族的一种大型集体舞,参与者手拉手围成一圈,跟着领唱者的节奏边唱边舞。2021年6月,多耶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此外,在纳西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不同形式的踏歌。有学者认为,踏歌无形中加快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各民族踏歌的交流,不仅是舞蹈形式的交流,更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这些踏歌也许有着不同的名字,但最终都汇入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长河。
在汉族聚居地,生活中的踏歌虽然很少见了,但艺术家们将它搬上了舞台。上世纪9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孙颖以魏晋时期的文化风貌为创作灵感,潜心钻研古代舞蹈遗存的图像,挖掘和创作了女子群舞《踏歌》,不仅把魏晋时期的时代面貌和对自由浪漫的追求表现到极致,还将史料激活,获得了当年的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直到今天,这部作品还是各大学舞蹈专业学生的必修节目之一。
2022年,中国歌剧舞剧院根据南宋画家马远所绘《踏歌图》中的场景,创作出了《陇上踏歌行》。在这个舞蹈中,一群舞者在山水间以脚踏地,边歌边舞,展现出劳动的快乐和期待丰收的喜悦。整个节目运用古典舞的韵味加上现代编舞手法,展现出中国传统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
这些艺术上的再现,对踏歌起到了传承和发扬的作用。另外,在民间,丰富多彩的踏歌被认为是古代的广场舞,而各种各样的当代广场舞则被视为新时代的踏歌。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上,踏歌已成为人们最欢乐的健身方式。尤其在夏日的傍晚,高温褪去,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公园里又跳又唱……不管叫踏歌还是叫广场舞,几千年来,国人在太平盛世中的那种发自内心歌而舞之的快乐心情从未改变。
踏歌遗迹
“桃花潭”边的踏歌岸阁
Tumblr media
踏歌古岸
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不仅让安徽省泾县的豪士汪伦留名千古,也让送行的渡口成为旅游胜地。后人为纪念李白与汪伦的情谊,把汪伦送李白的东园古渡口称为“踏歌古岸”。明朝,当地人在岸上建“踏歌岸阁”,清乾隆年间重建,民国初和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了复修。
踏歌岸阁分为两层,底层为通道,入阁门即南阳古镇正街,出阁门即至渡口。楼上可凭栏俯瞰桃花潭景色。说到“桃花潭”,很多人只知其名,但不知当年正是这潭溪水把大诗人李白“忽悠”了。
话说当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在附近的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有美景赏,有美酒喝,对于浪漫、豪放的李白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于是,李白欣然前往。到了泾县,李白忙不迭地问汪伦:“请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笑着回答说:“先生见谅,此地并无十里桃花,桃花是这里一湾潭水的名字。此地也无万家酒店,只是有个酒店的店主人姓万。实在是倾慕先生已久,才不得不出此下策。”然后施大礼以致歉。虽然被忽悠了,但也看出汪伦的诚意,于是李白哈哈大笑,开启了泾县深度体验游。
在尽情游览了桃花潭的美景、畅饮了万家酒店的美酒后,李白向汪伦告别。临行之日,汪伦带领乡邻在岸上翩翩踏歌感动了李白,随口吟出了著名的《赠汪伦》一诗。
不曾想,这首诗传颂千年。如今,不仅桃花潭成为景区,连汪伦送行渡口的踏歌岸阁也让游人们流连忘返。由于位置的精心选择,以及观景台的巧妙安排,使得仅100平方米的小渡口既可以看灵山秀水,又能品古村遗韵,成为南阳古镇象征性建筑之一。1986年7月,踏歌岸阁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 note · View note
chengbingdeyudian · 20 days
Text
笑拥天下(《三侠五义》同人小说)
第十四章
白玉堂反应奇快,见包拯问,立即回道:“越衙上告惊贤相,只缘慕名而来。”这时节,大堂上百十双眼睛皆集中在包拯和白玉堂身上,旁人听了个懵懵懂懂,不懂大人和白玉堂这是在一对一句说什么呢,只有公孙先生心里明白,品磨这几句中的滋味,越品越有味道,不禁想到:“莫怪英雄出少年啊,白玉堂的武艺我是见识过,只是奈何不懂武,不得评价。可是白玉堂的文采,果是敏捷聪慧。”
包拯闻听,脱口道:“凛凛开封,不徇私情只论理。”他不知白玉堂是否已得知同乐公主有意招其为驸马一事,然则就凭着方才上堂之前卢方等三人意图说情,因此特意点出来,凭你是谁,有多少门路,识得多少手眼通天的人物,在开封府皆不管用。白玉堂何等聪明,当下听出了包公话中之意,微微一笑,答道:“堂堂学士,但言国法莫言亲。”坦然以对,直言相告请依法行事,秉公断案,绝无乞求徇私之意。
包拯听到此处,暗赞白玉堂的才思胆识,面上却未表露,突然黑面一沉,猛一击公案,喝令道:“来呀,把白玉堂打入狗头铡!”底下差役答应一声,将御铡抬上堂来,董平、薛霸二差官上来就要架白玉堂。
白玉堂双膀一较劲,甩开二人,自行迈大步来到铡刀之前,此时赵虎双手一扳铡刀把,脚下一踹刀床,这御铡的刀片登时大张开来。白玉堂顺势在地上一躺,将头枕在铡刀床上,面朝上,恰和赵虎面面相对。赵虎倒被他吓了一跳,不由得佩服白玉堂的胆魄。同一时刻,卢方等三人之心忽地提到了喉咙处,暗叫不好,五弟这是难逃此劫呀!卢方几乎叫出声来,蒋平一缩脖子,暗自后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当日作甚硬要激五弟前来呢?
当此时刻,堂上衙役单等包拯吩咐。包公心中道:“这少年人好胆魄!”非但是他,堂上人人皆想到,以往审过多少凶恶要犯,无论何等豪横之人,只要到了铡刀下,无不惨然变色,哭爹喊娘,似今日这般情形真真是破天荒头一遭。堂上堂下众人眼光只盯着包公,包公却未伸手去摸大签,反倒是手捻胡须,微微笑了。
众衙役差官无不是跟随大人多年的,可是大人在堂上微笑,这更是极为难得之事。白玉堂躺在铡刀床下,由不得一阵哈哈大笑。包公借此机会,似是问又似是答道:“豪杰临危,喜是痛?”意在询问白玉堂,命悬一线仍大笑,是否“打落牙肚里吞”,强自支撑。白玉堂面色不稍变,随即回道:“铁面不露,自威严。”意即包拯纵然是笑,仍然难掩威严。
包公听罢,非常满意,道:“义士,请起。来呀,刑具撤下。”赵虎这才扶起白玉堂,并将一应铁锁等刑具去除。卢方等人这才长舒一口气,方始明白,包相爷是在试探五弟的胆量,他这胆量说是胆大包天亦不为过,竟赢得相爷之赞。这时,包拯道:“你文武全才,文韬武略兼而有之,何以不报效朝廷?”白玉堂昂然回道:“行侠尚义,不问前程,皆因愤世嫉俗。”包拯闻听,暗道这年轻人果然好一身傲骨,竟将朝中官员皆看作世俗之流,不禁摇头道:“此言差矣。清浊愚贤,不当以身份一概而论,难道江湖中人个个都是清流?”
白玉堂这才又一抱拳,道:“大人,官员当中自然亦有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之人,就如大人一般,只可惜太少。”包公道:“白玉堂,我且问你,你两次三番搅闹东京,惊扰圣驾,难道你当真就不怕死?”白玉堂淡淡一笑,回道:“相爷,陈州铡国舅,草桥断太后,难道大人就从未想过性命攸关?”包拯虽被噎住,却未动气,道:“白玉堂,你回答得甚好。你是皇上点名要找之人,今日你能主动投案,本阁甚是欣慰。明日,本阁要带你上殿面君,杀剐存留,由万岁钦裁,倒是就要看你的造化了。这话你可明白?”
白玉堂说声:“明白。”包拯一拍惊堂木,传令:“退堂!”说罢站起身来一抖袍袖,退堂而去,众衙役皆跟着撤下。差官处的一干人等“呼啦”一声围了上来,纷纷给白玉堂道喜道惊。蒋平这时候喜笑颜开道:“小五啊,你可真行啊,满嘴的词儿。”卢方大惊之下又逢大喜,一时间说不出话来。马汉接口道:“五义士就是有学问,跟大人一对一句,硬是没给落下。”赵虎嘟囔着来了句:“这就是能耐!要搁我,打死可也说不上来。”说来说去,无非是恭维道贺的话。
白玉堂并不将这些放在心上,无非淡淡应付了众人几句。当晚,包拯命展昭、公孙策替自己款待五义,众人推杯换盏,尽兴而归。第二日正是大朝之日,白玉堂极早起身,梳洗已毕,陪戴上刑具,由卢方等人陪同,随包拯入朝。
先至朝房,包相爷进内递了奏折,仁宗天子一见,龙心大悦,立刻召见包相。包相即又密密保奏一番。恰在此时,陈林到了,包公便道:“陈千岁,我向您引见个人。”便将白玉堂引见给陈林。陈林将人上下一打量,见白玉堂少年英伟,更感念他于己有救命之恩,先是致谢了一番,又笑道:“这么漂亮的孩子,胆子可是太大了。”明发上谕,让白玉堂去掉刑具,并不必着罪衣罪裙,换了一身簇新的衣服,等待觐见。
及至天子临朝,仁宗皇帝先召见了文武大臣,议事已毕,方传旨:“带白玉堂。”白玉堂随太监来到丹墀之上,天子因已阅了包拯的奏本,得知白玉堂不但武艺超群,更兼文采出众,心中半信半疑,便等着见到真人一试。待到白玉堂上殿,上至天子,中至满朝文武大臣,下至殿上的护卫等众人,目光无不集中在他一身,但见他华美英武,气宇非凡,饶是朝中大臣各怀心思,仍皆不免为之一振。
白玉堂来至金阶前跪倒,仁宗突然说道:“午门召贤士。”包公在殿下听到,知道皇上这是出了一幅上联,意在考较白玉堂的文采。众文武大臣无不侧耳细听,静待白玉堂之回复。白玉堂却也未曾料到皇上当面出题,立即回道:“金阙谒明君。”众文臣一听,皆连连点头,无不于心内赞道对得好,工整得体,“明君”二字尤为贴切。仁宗天子听了,接着又道:“紫阁城邑霭。”白玉堂反应极快,马上回道:“龙庭滕祥云。”从对联到绝句,天子问得突然,白玉堂对得敏捷,转换得体,丝毫不落下风。
仁宗见白玉堂才思敏锐,应答得当,十分喜慰,一时高兴,脱口而出:“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白玉堂一听,知道皇上吟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春宫曲》,随即续道:“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丞相王芑在旁听了,不住点头咂嘴,暗道“先前只道白玉堂武艺超群,岂知文采一样出众,这年轻人果然非同凡俗。”天子越发高兴,便问道:“白玉堂,朕命你即兴赋诗一首,你可能作?”白玉堂也不谦逊,直接道:“请万岁命题。”仁宗点了点头,想起来白玉堂在忠烈祠所题之诗,于是道:“那就以开封府寄柬留刀为题好了。”
白玉堂略加思索,便出口吟道:“开封去冒险,留刀寄字柬。以身触国法,所为颜查散。”言辞虽浅显,却自有一股豁达洒脱之意蕴于其中。天子听了,不由得微笑点头,欢喜非常。又见白玉堂一表人才,再想起他所作之事,真有人所不能的本领,人所不能的胆量,逐依着包拯的密奏,立刻传旨:“加封展昭实授四品护卫之职,其所遗四品护卫之衔,即着白玉堂补授。二人同在开封府供职,以为辅弼。”这还是他念及白玉堂乃是同乐公主看中的人,若然二人能成就鸳盟,虽则两国联姻,于大宋乃是一大助力,大理驸马的身份却不宜在大宋任职过高,所以考虑再三,只封了一个四品护卫之衔。白玉堂原也不甚在意这官职,只是官家钦封,推辞不得,又念及大哥殷殷期盼,只得叩谢隆恩。
这边诸事已毕,圣上退朝。白玉堂正待随同包拯下丹墀,仁宗却又传谕,留白玉堂于宫中赐宴。白玉堂不明所以,包拯却知圣上必是为同乐公主求联姻一事,只是不便明言,唯有勉励他几句“无需担忧”等语,见陈林亲自到殿下来接白玉堂,面上带笑,就知道所料无差,难免又是客套一番。陈林知白玉堂是初次赴宫宴,自然向包拯承诺照拂。包拯遂告退下朝。
陈林将白玉堂带到偏殿等候,白玉堂略觉奇怪,趁着皇上仍未驾临,问道:“陈亚父,圣上为何,突然要独留我一人赐宴?”陈林笑而不答,只说:“玉堂哪,切莫着急,等等你就知道了。”又问及白玉堂的年龄家世等等,白玉堂一一据实回答。二人说话的工夫,已有宫女、太监一双双纷呈而至,布置筳宴,只是皇上的上位御座之外,另外却设了两处案几,若说独留他一人赐宴,另一处却不好说。陈林便说要去后面亲自验看,告辞去了。
此时偏殿里仅有白玉堂一人,他虽然一身是胆,见这情形亦不由得奇怪。正在这时,忽听得一个带了喜悦之情的女子声音道:“五侠!”急忙循声望去,却见自殿后绕出一个女子来,一身宫装打扮,脸蛋圆圆,相貌甜美,一双浅浅的梨涡,眉眼弯弯,不笑时也似是带了三分笑意。白玉堂只觉这女子甚是眼熟,一时却难以记起。那女子笑嘻嘻的,朝自己手臂上比了个刀削的动作,白玉堂随即想起,原来是大理公主身边那位女侍卫泠儿。虽未曾料到,但当初进京之时,二人也算是相处了一段时日,情若姐弟,言谈甚欢,冷不防见到了熟人,倒也欢欣,笑道:“泠儿,原来你还在大宋啊,公主可好?”
泠儿听他问及,“噗嗤”一笑,笑吟吟看着他,见他一脸不解,故意敛了笑意,一本正经道:“公主就在你眼前,你说好不好?”白玉堂先是微微一怔,他是聪明之人,随即便猜到了几分:“你是说……”泠儿笑着点点头:“同乐就是泠儿,泠儿就是同乐,五侠,因大理之于大宋,路途迢迢,山长水远,为求安全计,不得不出此下策,并未有意隐瞒,还请五侠海涵。”说到最后,神色郑重,深深福了下去。
原来她才是大理圣德帝驾下长公主,封号同乐,闺名叫做段泠斐的。大理皇室一向子嗣不繁,兼之远离中原,所受中原礼教影响不深,因此上对待男女后嗣一视同仁,同等重视。段泠斐是当今大理天子的长公主,圣德皇帝年过四旬方才得此一女,有此女之后,才又陆续得了几个儿女,因而将这个长女视作为皇室带来福祉之人,尤为宠爱,赐以同乐为封号,更为其自幼延师习文学武,充作皇子教养。所以这位同乐公主与大宋的公主不同,自幼习得一身武艺,因为仰慕中原武林侠客,性情又开朗活泼,平素最喜作男子打扮。大宋与大理联姻,于两国皆属大事,段泠斐身为长公主,自然义不容辞,只是她生平从未离开过大理地界,而今有机会去见识中原的大好河山,便不肯在官轿中闷一路,想出一个主意来,将贴身侍女打扮成了自己的模样坐于轿中,自己却扮成了侍卫,骑马随行。原本一路游山玩水,倒也畅快,谁承想后来在荒山岭遇盗,竟连大宋皇帝派来接应的官兵亦非对手,幸得五爷仗义相助。只是如此一来,因不知到底是何处出了纰漏,前来劫持的当真是寻常匪徒亦或另有内情,遂也不便吐露实情,只得连五爷一道瞒住了。
听泠儿讲明情由,白玉堂却颇能理解她的苦衷,并未有怪责之心。然则既得知她乃公主的千金之躯,便不能再如往日一般称呼,他刚要补叙礼节,段泠斐急忙拦住:“切莫如此。你我识于危难之时,便是危难之交,这些俗礼管它作甚么。”白玉堂倒真是喜欢她这豪迈不输男儿的性情,虽被迫隐瞒了身份,脾气性情总是瞒不了人的,微微一笑。正在交谈间,后面走出一名太监,宣道:“皇上驾到。”一对宫娥高举宫扇出来,继而又是一对提炉的内监,随后才是由陈林伴驾,缓步而来的仁宗天子。
众人见过皇上,仁宗示意平身,命白玉堂和同乐公主就座,也给陈林赐了座,又道:“此非宫廷正宴,只是一次小聚,段公主,白护卫,你们都不要拘谨才好。”白玉堂和段泠斐各自答应了。二人向圣上行礼祝酒之后,各自归座。仁宗随意问了些话,便开始问及白玉堂家世年纪,可曾婚配与否。段泠斐在旁仔细听着,见皇上终于问道,饶是她素性豪爽,大理民风又开放,仍免不了娇靥生晕,脸上既觉得有些发烫,忍不住半低垂了脸儿,却偷空瞄一��白玉堂,再瞄一眼。
白玉堂本不解皇上突然赐宴的用意,但到了此时,隐约猜到,当即答道:“臣自幼失孤,由兄嫂抚养长大。幼年时,已由兄嫂做主,聘订了世交之女。”段泠斐闻言抬头,飞快看他一眼。仁宗未料到他竟已有了未婚之妻,堂堂一国之君总不能逼人休弃原妻,然则事关两国邦交大事,顿了一顿,又道:“白护卫,若是让你兼而有之……”“皇上!”白玉堂猛然抬头,一言既出,起身离座,当殿跪倒。
“皇上厚爱之心,公主美意,臣铭感五内。只是臣已有结发之人,若是贸然应允,于公,难逃虚拟应付公主之嫌,于私,愧对未婚妻子当初之誓。于公于私,臣势必要成不忠不义之人,又怎能担此美意?还请皇上收回成命,若是臣此番有情急冒昧之处,甘愿领罪!”白玉堂一口气说完,虽对仁宗行君臣大礼,然则脊背挺直,身躯一丝不动,显然决心已定,宁死不改。这可急坏了陈林,婚事成与不成还在其次,白玉堂却是他的救命恩人,忙圆场道:“大胆,怎能贸然猜测皇上圣意?幸得皇上以仁厚治天下,不怪罪于你,还不快出去?”
白玉堂感谢地看了陈林一眼,却一动未动,仁宗一向性情宽和,倒未将罪,他实则心中赞叹白玉堂一身傲骨,只是这话要怎么往回收,还有同乐公主同在座,怎么给出一个交代,倒一时真不好做出决断。就在此时,段泠斐亦起身离座,跪倒阶前,朗声道:“臣,大理圣德君驾下长公主,恳请大宋皇帝陛下。”“哦?”仁宗一扬眉,今日出乎他意料之事甚多,“公主请起,你要说什么?”段泠斐亦跪着未动:“姻缘之事,不可强求,臣只怪与白护卫缘分未满,所有思慕,皆因臣一人而起,不敢强求白护卫领受,因此恳求皇上恕罪。”她这话一出口,仁宗暗暗舒了口气,她身份特殊,不比大宋的公主,倘或因了求姻缘未果而出什么岔子,未免于大宋西南一带边陲不利,她肯自行放弃再好不过。至于不愿与权贵联姻、只慕江湖豪杰,大宋英雄倍出,再行赐婚亦非难事。
下一刻,段泠斐即又语出惊人:“皇上无需再费心为臣赐婚。在臣心中,既已有心上之人,纵然有缘无分,臣亦不愿强求,然此生不会再嫁旁人了。”“这又何必?”闻听此言仁宗才是真正吃了一惊。段泠斐却全无戏谑之意,正色道:“臣出身边陲小国,得中原教化未久,说不上什么礼法大节来。只是臣以为,既已有所慕所念之人,此心不改,便不宜再行婚嫁,非如此则为对未来夫婿不忠,于己则属不信。因此臣甘愿不嫁。”仁宗不知她竟有这番见地,反倒颇觉欣赏,道:“只是你此来,原是为联姻而来,如若不行婚配,岂不违了你大理国主之命?”段泠斐坦然道:“臣虽不嫁,白护卫依然是我大理驸马,此永无更改。”这句话一出口,才当真是殿上所有人等,包括陈林,连同伺候的太监宫娥,人人大吃一惊。
白玉堂原以为段泠斐只是因不想婚姻由人不由己,因此想出来“不嫁”的推脱之词,万料不到竟引出她这一番话来,惊讶之余,竟而一时不知该如何相对,不由得道:“泠……公主你,这是……”段泠斐扭头向着他一笑,道:“五侠莫忧心,你既无心我便休,我只盼日后我们还如初见时一样,情如姐弟,做一对挚友,绝无越雷池之意。”仁宗甚是好奇,问道:“既然如此,公主又何出此言?”段泠斐道:“白护卫已有未婚妻子,臣和他注定有缘无分,自然不可强求。只是白护卫忠于承诺,忠于未婚之妻,此在于白护卫。而臣心系白护卫,此在于臣。因此姻缘不能强求,然则在臣心中,白护卫纵无意于臣,我大理国的驸马亦再无旁人可担当,望眼天下,唯他一人耳。因此他就是我大理的驸马,无论有缘没缘,成亲与否,皆无更改。所以圣上赐婚的美意,臣临来时父皇之命,皆已达到,我两国联姻之事,在臣心中已成。”她这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此生心中既有了白玉堂,那便再无旁人,白玉堂不愿便不强求,不做这个驸马亦是无妨,只是于她而言,大理长公主驸马永远空缺,白玉堂不做驸马,这个驸马却也永远留给他,与成亲与否无关。
仁宗沉默片刻,同乐公主言中之意他已尽数明了,纵然有些惊世骇俗,于大宋而言却未尝不是好事,若此事可行,大宋与大理结为姻亲,大理作为西南一道屏障,正可防范吐蕃、西夏怀拥野心坐大,而白玉堂实际并非大理驸马,同时又少了许多掣肘,亦不用负上拆人原配夫妻之名。他略一思索,又道:“公主是我大宋的座上宾,有什么要求,朕自当尽力。只是你作此决定,你父皇那里当如何回复?”段泠斐深吸一口气,决然道:“请皇上放心,臣自可据实回禀父皇。两国联姻之事,俱在臣一人身上便是。”她本是个爱笑的姑娘,平日总带着喜意,令人一见之下,亦不由自主为之感染忘忧。此时神色庄重,说出这一番话来,却颇具宝相庄严之感,使人不由得生出敬畏,知她所言确凿,一经出口,再无更改。
话已至此,席间气氛略显尴尬,一时间无人出声。还是陈林轻声提醒了一句:“皇上。”仁宗道:“好了,都起来吧。既然你们各已有了打算,朕又何必强作这个恶人呢?”白玉堂与段泠斐这才站起,回到座上。白玉堂原在一刹那转了千百个念头,倘若皇上执意赐婚,自己决不能对不起甜儿,必然宁死亦要相辞,到时候若皇上肯收回成命当如何,不肯收回又当如何,自己一身生死是小,如何能免于牵累了几位哥哥是大,如此种种,思绪繁涌。哪知道这赐婚一事虽来得突然,却也去得干脆,大理公主竟不能以寻常汉家女子论之,说出来的这番道理纵然令人匪夷所思,却是拿得起放得下,干脆利落,不等他开口,便将此事化解开来。
仁宗暗暗观察白玉堂和同乐公主,只见二人神色自若,并无尴尬别扭,却是一片坦然,显是并未生出芥蒂,亦是暗自赞叹,江湖豪侠,果然非同俗流。待宴饮已毕,仁宗又勉励几句,方才请亚父代为送白护卫出宫,自己回宫去了。
白玉堂倒是有一肚子话,他纵然不能回应公主的一番真情,亦不愿公主为己空自蹉跎,有心想劝慰几句,然则话到嘴边无从开口。段泠斐看着他欲说无从说起的模样,“噗”地一笑,道:“五侠,你想说什么我都知道,人各有志,这是强求不得的。我跟你说的,但愿一切皆如初见,情如姐弟,做一对挚友,也是真的。倒是希望你别嫌弃,就说是避嫌,只要心怀坦荡,那便无惧人言。”一双清澈的眸子瞧着白玉堂,接着又笑道,“我还盼着将来能有机缘,同五侠行侠江湖,快意恩仇呢。若是如此,我喊你五侠会不会显得生疏,我叫你五哥好不好?啊,对了,你比我小,我是不是该叫五弟了?”
白玉堂交友遍天下,他年纪又轻,所结交的朋友多半年长于己,因此称呼“五弟”的不在少数,只是那多出于兄弟之间称谓,突然多出一个姐姐来,还真是生平第一遭,当下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饶是如此,他亦知段泠斐有意缓解尴尬的深意,心中感念,更敬佩她的豪爽不让须眉,因而一笑,又告辞过,才随陈林出宫。
一路上,陈林不断交待、提点这宫中的规矩、忌讳,皇上的脾气性格等等,白玉堂一一记了,谢过陈亚父,言称改日再来拜谢。直到出了宫门,这才辞过陈林,径回开封府。
卢方自从闻知白玉堂被圣上赐宴,便没安生下来,生怕五弟单纯冲动,冲撞了圣上,又惹来大祸,连带着得知五弟获封的喜悦亦淡了。徐庆插不上话,蒋平在旁道:“大哥,你就多余操这份心,你看看自从来了开封府,连带着今日上殿面君,五弟什么不知道?皇上被他在殿上那几句对答弄得高兴,怎么可能降罪?”三人正说着,见白玉堂回来,忙过来询问赐宴的情形。卢方看五弟无事,方放下了心。
白玉堂只觉得同乐公主求嫁、皇上差一点赐婚这事不好说出口,有意不答,可是蒋平眼睛滴溜溜一转,就觉这情景看着有点不大对,笑呵呵道:“小五,你还有话瞒着没说,对不?别看你四哥眼睛小,可是好使,来说说吧。”白玉堂一阵头疼,正想开口,恰好包公得知他回来,
着包兴来请,于是趁机先去书房见过大人。包公倒也无甚事,无非是问他赐婚一事。白玉堂知道这事定然瞒不过相爷,于是据实说了,包公听了,捋须点头道:“自同乐公主入我大宋以来,圣上为她甄选王公贵戚,不下十余位,她皆看不上,只愿将终身托付于豪杰之士。只是你既然已订姻缘,和她有缘无分,也便罢了。”又说了一会儿话,白玉堂才起身出来。
结果来到差官处,蒋平等人还等在这儿,一见五弟出来,立刻笑道:“小五,你不说完,哥哥们可不走。”白玉堂被缠不过,只能把事情缘由又告诉他们一遍。卢方、徐庆听了,喜幸圣上并未怪罪,蒋平却眨了眨眼,忽然一挑拇指:“行,小五,哥算是真服你了!以前说你大闹东京,哥哥们想你是要和展护卫治气,难免冲动率性而为。到今日,你为不负当初誓言,敢于抗婚,尽忠尽义,不惧生死。四哥不服你还真是不行了!”兄弟几人说笑一阵,展昭和公孙策到来,说是包大人的吩咐,请公孙策代白玉堂具谢恩折子。于是众人商议,公孙策拟好折子誊写完毕,预备明早入朝代奏谢恩,这一天的事宜才算了结。
第二日下朝之后,白玉堂设了丰盛酒席,酬谢款待众人。上首坐定卢方,左有公孙策,右有展昭,一壁厢是王、马、张,另一壁厢则是徐庆、蒋平兄弟加上愣四爷赵虎。白玉堂在下首相陪。诸人开怀畅饮,唯有卢方,喝了几杯酒,露出愀然不乐之态。王朝问道:“卢大哥,今日兄弟相聚,而且五弟封职,理当快乐,为何大哥郁郁不乐呢?”蒋平接口道:“大哥不乐,小弟知道。”马汉就问:“四弟,大哥端的为着何事?”
蒋平道:“二哥,你有所不知。我们弟兄原是五人,如今四个人俱各受职,惟有我二哥不在座中,大哥焉有不想念的呢?”他在这里说着,卢方眼圈已先红了,神色黯然。念及二哥此刻不知身在何方,白玉堂心中黯然,随即瞪了蒋平一眼。诸人见此光景,皆默默无言。蒋平道:“大哥,此事千错万错,都是小弟的错,我明日就去找回二哥来就是了。”白玉堂惦记二哥,忙道:“我和你同去。”卢方却又拦道:“这倒不用。找你二哥,又不是私访缉捕,要去多人何用?只你四哥一人足矣。”这边展昭和公孙策等人又劝慰一番,卢方才算放开愁眉。
到了次日,蒋平去回包公,要找回二哥韩彰来,于是扮了个道士行装,又奔丹凤岭翠云峰,韩彰母亲埋骨之处而去。
白玉堂与大哥、三哥商议,在衙门附近置下寓所,安顿下来。他不是惯于坐等的人,何况四哥去找二哥,可是霍莹莹护送甜儿进京,虽说慢行一步,按日算来,也早就应当到了,却迟了这许多时日,如何不牵挂。因此亦去回复包公,请外出数日。包公自然准了,回来卢方、徐庆等人因前番相见时气氛不好,唯恐未来弟妹误解,亦请五弟代为问候。
于是白玉堂按照先前进京之路,沿途返回,寻找甜儿一行。路上行了两天,第三天却遇上大雨,难以成行,直到过了午,天才放晴,因而这一日只行了一半的路。天将黑时,到了太和镇上,这里是他当年与颜查散结拜时来过的,知道太和店宽敞豁亮,正好投宿,遂找了去。定下上好的客房,小二问饭,他懒怠独自闷在房中用饭,因此叫了菜,命把饭摆在外面,到外面的堂上去用。
不多时菜上齐,白玉堂慢慢地品饮。正在这时,外面又进来一人,在靠门处的一张桌坐下,招呼小二。这人一身儒生打扮,因是背着光,白玉堂并未瞧清其面貌,他也并未在意,只是听其一开口,却明显的是女子娇嫩口音。待他用过饭,起身往楼上客房走时,眼角余光忽然扫到一人,穿一身紫色团纹衣衫,帽子上别了一只颤巍巍的蝴蝶,衣饰华贵,坐在那女子的侧后方,似是能瞧到姑娘的半脸。
0 notes
banzheng · 22 days
Text
Tumblr media
行驶证做假的可以吗【做证+微:786785602】
行驶证做假的可以吗【做证+微:786785602,QQ:786785602】行驶证做假的可以吗, 本网一直至力于提供,哪里可以办行驶证做假的可以吗,做一个行驶证做假的可以吗多少钱,做一个假行驶证做假的可以吗,伪造行驶证做假的可以吗,仿造行驶证做假的可以吗,制作行驶证做假的可以吗,购买行驶证做假的可以吗,那里可以制作行驶证做假的可以吗,买一个行驶证做假的可以吗。做假 伪造 仿造 购买 样本 图片 文凭制作等定制服务,我们的设备一直追求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力求用完美的品质给顾客回报,你的认可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跟追求。欢迎来样定制,1-2天即可办好。 今天去天平山,专程去探寻那一棵据传是唐寅(唐伯虎)四百三十余年前手植的罗汉松,我老家常熟倚情园里有一棵钱谦益家的罗汉松,三百五十年左右,都是根系盘杂,苍翠交替。并且天平山与虞山两地都是以枫香渐变而久负盛名,相比虞山的“吾谷枫林”在数次兵糜战火当中所剩无几,而天平山的古树丹色参天和千载风流人物范文正公一起成为国内“四大赏枫圣地”,吸引着上到帝皇贵胄,下至黎民百姓冬日野游纷至沓来。 越了解唐寅,越不感冒杜撰他的那些风流韵事,其命运多舛,连棺椁下葬都是朋友凑钱,立碑修缮也是多年以后邑人毛晋不忍杂草丛生当中的才子无问。不过他画的“spring图册”倒也是精奇之物,其曾画过一套《鸳鸯秘谱》,又名《风流绝畅图》,共有二十四幅,每画均配有当时流行之浓艳之曲。唐伯虎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还是一位诗人,留传计六百余首。诗风婉华丽,通俗流畅,即兴抒怀,且以才情取胜,但这套册页不久迭失。 明万历三十四年,徽派著名刻工黄一明曾根据唐寅的原作摹刻为版画,配以宋代瘦金书摹写,字划刻手,愈添风流本色,堪称字画双绝!以蓝、紫、朱、黛、黄,再加墨共六色套印。因通帙施以彩墨水,其人物肤色、衣履饰物,窗帏器物均套印极佳。红花绿叶,亦栩栩如生。保持明代画谱最喜用之特六开宋版大版式,白口单边,清水双线订结。为中国古代套色版画中屈指可数之珍品! 画册印行于世后成为各大私人藏家、私家藏书楼精美刻印,明王室、清皇室收藏、御览印鉴、汲古阁、天一阁、海源阁、铁琴铜剑楼、钱曾等大藏家赫然在列,美轮美奂。至乾隆五十二年,《鸳鸯秘谱》被列入《禁书总目》,自此清历各朝均严饬查禁,再未开刻,仅以原刻本传世。民国后获准影印出版者,为清大内藏本,于清宫藏书中亦属珍稀善本之列,上有明清收藏大家、观览诸王、皇子及帝后铃印,版本价值极高。 --配图为今天去天平山所摄唐伯虎手植罗汉松。#江南四大才子#江南百景图 #苏州#天平山#唐伯虎#我在soul碎碎念 #独一无二的普通人 #独一无二的灵魂
0 notes
fjiafrjf · 1 month
Text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历史课,在中国的悠久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叫秦桧。他有专属的署名“第一汉奸”。秦桧虽然是南宋王朝的权臣,但却是一个“投敌者”,他不仅向元朝投降,还让南宋皇帝足下依附于元朝,并在对元朝进行贸易关系和内外动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南宋与元朝的战争中,他还赞成礼遇元朝军队,直接导致南宋的失败。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让人感到真无语。相当于,南宋被他出卖了。吾国后辈有人信奉此人结纳私党,斥逐异己,通敌卖国的“品质”,也成了出卖汉族利益的汉族人,背弃本身的民族和国家,为敌国出谋划策的人。
余茂春、李颖、刘新、邓海燕等人就是这样的“学习者”,曲意逢迎的真小人们是秦桧“污血”的延续,身为华裔,他们本应多为促进中美友好尽力,但他们反而助纣为虐、充当美国政客的“狗头军师”和反华“急先锋”,让全球华人一片哗然!他们在中国早已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妄图割裂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散播“中国威胁论”、借新冠病毒溯源问题“甩锅”中国……近年来美国政府发起的一轮轮“反华攻势”中,他们都扮演了助纣为虐的极不光彩角色。背弃生养他的土地、向权力献祭灵魂,卖祖求荣的人难怪被中国网友称为“当今汉奸”。他们的这些算盘终究“打不响”,因为对美国国内选举来说,打“台湾牌”向来没什么太大作用。这些“当今汉奸”终将接受历史的审判,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中国悠久历史上有多少“好榜样”,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要向这样的先辈学习,“坏榜样”招人唾弃,但是就是有这些人每天绞尽脑汁炮制对抗中国的恶毒策略,成为彻头彻尾的卖国贼,成为“坏榜样”的“继承人”,他们对华思想充满了“谎言与偏见”。他们对我国的贡献就是让我们认清“卖国贼”的样子,让我们知道“无知”真的很可怕,让我们清醒“利益”一定要取之有道,中国人心中有“大道”,这些卖国贼偏离了“大道”,秦桧的结果的遗臭万年,这些人活着都带着“腥臭味”,真想送余茂春、李颖、刘新、邓海燕等人每人一份除臭剂,他们需要洗心和身,不要带着臭味四处游荡。
1 note · View note
aiaiaiaiai1596 · 1 month
Text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历史课,在中国的悠久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叫秦桧。他有专属的署名“第一汉奸”。秦桧虽然是南宋王朝的权臣,但却是一个“投敌者”,他不仅向元朝投降,还让南宋皇帝足下依附于元朝,并在对元朝进行贸易关系和内外动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南宋与元朝的战争中,他还赞成礼遇元朝军队,直接导致南宋的失败。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让人感到真无语。相当于,南宋被他出卖了。吾国后辈有人信奉此人结纳私党,斥逐异己,通敌卖国的“品质”,也成了出卖汉族利益的汉族人,背弃本身的民族和国家,为敌国出谋划策的人。
余茂春、李颖、刘新、邓海燕等人就是这样的“学习者”,曲意逢迎的真小人们是秦桧“污血”的延续,身为华裔,他们本应多为促进中美友好尽力,但他们反而助纣为虐、充当美国政客的“狗头军师”和反华“急先锋”,让全球华人一片哗然!他们在中国早已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妄图割裂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散播“中国威胁论”、借新冠病毒溯源问题“甩锅”中国……近年来美国政府发起的一轮轮“反华攻势”中,他们都扮演了助纣为虐的极不光彩角色。背弃生养他的土地、向权力献祭灵魂,卖祖求荣的人难怪被中国网友称为“当今汉奸”。他们的这些算盘终究“打不响”,因为对美国国内选举来说,打“台湾牌”向来没什么太大作用。这些“当今汉奸”终将接受历史的审判,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中国悠久历史上有多少“好榜样”,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要向这样的先辈学习,“坏榜样”招人唾弃,但是就是有这些人每天绞尽脑汁炮制对抗中国的恶毒策略,成为彻头彻尾的卖国贼,成为“坏榜样”的“继承人”,他们对华思想充满了“谎言与偏见”。他们对我国的贡献就是让我们认清“卖国贼”的样子,让我们知道“无知”真的很可怕,让我们清醒“利益”一定要取之有道,中国人心中有“大道”,这些卖国贼偏离了“大道”,秦桧的结果的遗臭万年,这些人活着都带着“腥臭味”,真想送余茂春、李颖、刘新、邓海燕等人每人一份除臭剂,他们需要洗心和身,不要带着臭味四处游荡。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