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缪尔赛思
32-le · 6 months
Text
Tumblr media
253 notes · View notes
neori07 · 11 months
Photo
Tumblr media
50 notes · View notes
aillenml · 1 year
Text
My wife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18 notes · View notes
animepopheart · 10 months
Text
Tumblr media
★ 【咸鱼魉】 「 缪尔赛思 」 ☆ ⊳ muelsyse // arknights ✔ republished w/permission ⊳ ⊳ follow me on twitter
233 notes · View notes
ken-2016 · 2 years
Text
回复美国妈妈的来信 + 日记(5)
Tumblr media
(按:为了避免泄露个人信息和隐私,妈妈与美国妈妈的通信在发表前都经过编辑加工。妈妈是XXXX,美国妈妈是XXX。)
XXX好。
谢谢来信,感谢你的夸赞。同时,还要表示担忧。
先前多次请求你不要对我过赞,谬赞,没想到越是不要你猛夸,你越是变本加厉,赞到顶峰,夸到极限,现在又说我的文笔是当今中文世界第一了。如此赞美,赞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让我情何以堪。
不说别的,说我的文笔在中文世界是最好的肯定会引起很多争议。幸好你没能对众人说,没能站在屋顶上大声喊。否则,我真是要钻地洞了。太过分啦。
(悄悄跟你说:你赞得我感觉太受用,太舒服了。我不觉得我这就是堕落。谁都喜欢听赞美,无论是真心的,还是半心半意,还是虚情假意的;这就是人性,我不需要为我的人性感到羞耻。)
好吧,既然你对我夸起来没完没了而且步步升级,我们就来一个彼此赞美的和平竞赛吧。我相信,我的赞美是无懈可击的,都是可以跟事实一一对上号的。而且,对得没有人敢说、可以说我有丝毫的夸张。
比如说,我认为你最新的来信信息量超大,信息含金量超高;你提出了很好的文学问题,人生问题,描述了你跟你的小男人令人动心和垂涎三尺的互动,以照片和文字展示了你的所见所闻,而且文笔富有低调又惊人的诗意:
——在湖边一块平坦的大石头上坐下。静静地看,静静地听。天光逐渐暗下来,秋虫在背后土坡上的落叶下、草丛中唧唧叫,眼前的景色模糊起来。湖水映射着残存的天光,看上去依然明亮。
读到这些句子,我真被你惊呆了,被你所呈现的听觉和视觉的美惊呆了。这样的句子让我想起了以善于描写风景而著称的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我非常敬佩屠格涅夫。你现在也成了我的敬佩对象。
这些神采飞扬的句子展示出一种大家气象,宏伟气象,令读者读起来感觉心旷神怡。这些句子充满诗意,是真正的诗。这就是为什么我不断说,你反复展示了你有文字表达、文学表达的天分。
你的文字看似平实平易的写实,但作为一个写手,我当然知道这种平实平易其实是煞费苦心、匠心独运的产物。好写手就跟好工程师一样。赏心悦目的好楼房、好桥梁从来不是自然而然地出现的,必定是来自精心的设计和施工。
同理,赏心悦目的好句必定是来自精心的构思,反复的推敲,精细的打磨。我们读张爱玲、钱锺书、鲁迅的好文章、好小说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好作家对自己的文字都是字斟句酌,精雕细凿,让细心的读者感到无懈可击。你的好文字也是一样。
好高兴看到你跟你的小男人的性生活有这样的良性互动。我这里所谓的良性互动是指积极的、良好的性互动。想必小男人的强势一定让你感到欣喜,小男人压在你身上的体重,他的强势进入和强劲内射让你感到充实。
这些事情,这些感觉你没有直接说出��但你也不需要直接说出,因为你的文字已经在不动声色中清晰地透露出你的欣喜,你的快感,你的幸福,性福,而你的欣喜和快感又会传染给小男人,使他变得更为强势,坚挺,强硬,强劲。你的巧妙的文字所透露出来的这些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绝对是馋死人不偿命的节奏哪。祝贺你们!
我也好高兴看到你是一个超级精明的读者。你对 Why should he blame this woman because she kept him well? (为什么因为这女人照顾他照顾得好就要归咎于她?)这句话的解释太棒了,太专业了
——“这女人照顾他照顾得好”,濒临死亡的Harry说这话可能是好的意思,字面的意思,也可能是坏的意思,“她把持他把持得好”。很可能是这两个意思兼而有之。Harry对她确实是又爱又恨。
你这个一语双关的解释一举把词语/词句解释跟小说主题和整体联系起来,融合起来,使两者相互发明,相得益彰。你太厉害了。你这绝对是专业学习者和研究者做的事情。专业读者、专业文学解读者做的就是这种事情。精明和认真的文学读者做的就是这种事情。
文学的最重要的功用就是使读者变得敏感。所谓的变得敏感就是变得对文字敏感,也就对文字所表达和暗示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话中有话变得敏感。毫无疑问,你确实是个精明和认真的文学读者。
至于你提出的海明威在短短一段文字中他 / he和你 / you来回转换的问题,这真是个好问题,也是一个比较专业甚至是很专业的问题。
我不想用太专业的解释来让你感到困惑甚至感到乏味(那将是我的失败),所以,在这里我想提供一种尽量简化(而不是简单化、兑水)的解释,解说。假如你想就这个问题进一步深究,你可以追问,我再解释。
简单地说,在海明威写出并发表短篇小说 《乞力马扎罗的雪》 的年代(1936年),西方的作家,尤其是英语世界的作家正在寻求突破,努力超越以往那种只是通过呈现人物的外在言行刻画人物的手法,直接通过呈现人物的内心来塑造人物,打造故事。这方面有杰出表现的包括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有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作为乔伊斯和伍尔夫的同辈人,海明威也有同样的文学表现得追求。在这段文字中,他 / he和你 / you来回转换也是这种寻求突破的努力的表现:
现在他永远也不用写那些他早先准备要写的事情了。当初他没写是因为他觉得要好好了解那些事情。好吧,不去写也就不存在写不好的问题了。或许你永远也不会写那些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你迟迟不写,推迟开笔写。好吧,到底是为什么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Now he would never write the things that he had saved to write until he knew enough to write them well. Well, he would not have to fail at trying to write them either. Maybe you could never write them, and that was why you put them off and delayed the starting. Well he would never know, now.
在这里,读者看到海明威一开始是说Now he would never write the things that…(现在他永远也不用写那些...),作者用he / 他所展示的是局外人、旁观者的视角。接着,作者又写道:Maybe you could never write them…(或许你永远也不会写那些事情...),这样,视角又是小说人物的了,这些文字就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呈现了。
总而言之,这段话当中,他 / he和你 / you来回转换所显示的是作者海明威直接通过呈现人物的内心来塑造人物,打造故事的努力。
这种手法有很多模仿者。但就我个人而言,就我的个人偏好和趣味而言,我觉得这种表现手法有些生硬,我自己一般不会用。当然,这是我的个人偏好,个人感觉。别的读者也可能觉得这种表现手法很顺畅,流畅。但与此同时,我也要说,海明威的文体/文笔一度风靡全世界,大名鼎鼎的模仿者包括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但他这种文体现在已经有些过时(被一些或很多精明的读者认为有些单调、老套)。
现在我想再说说你是一个非常精明的读者的事情。
在上一封给i的信中,我只是大而化之、笼而统之、高度抽象地地解说了 《乞力马扎罗的雪》 的主题,即它实际上是向读者提出 / 呈现了一个问题:在我们面临死亡的时候,我们会如何回顾、反思、评价我们自己的一生?我们会不会为我们该做却迟迟没做的事情而后悔?
我当时期待并相信你一定会循着我指出的思路联系你自己,联系你自己的心态、生活状态。果然,你联系了(你跟小男人的关系问题),联系得很好。而且,你不但联系了,还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
——跟小男人的事算什么事?跟他进入现在的生活难道就是勇往直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忠于自己而不是背叛自己,不是为了获取一时的权宜,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吗?//  事情总是可以从另一面想,从反面想。另一面,反面也有道理。
你这些话又是信息量超大。要是一一细细回应,可以写出一本或好几本厚厚的哲学、社会学、文学专著。但我不想(至少现在是现在不能)写专著,我只想给你简单的、直言不讳的回答:
1.你在这里展示出明显的自我怀疑;健康的自我怀疑是好事,但也需要知道并记住,保持自我怀疑不过分、过度、过苛也非常重要,极端重要;
2.你似乎是有意无意地暗示你有欲望(性欲)并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是不好的,是有损于自己长期利益的权宜之计,不是长远之计;假如是这样,我就要认为你这种心态、思想是错误的;作为女性有性欲,有强烈的性欲,怎么啦?男性可以有,女性就不可以有?
3.就算是你的自我怀疑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也必须知道,所谓的终极真理,所谓的人生真理很多是我们终生都难以知晓、难以明白,甚至是难以看到的;我们不能因此而陷入瘫痪状态,生活要继续,应当继续,必须继续;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所以,要carpe diem,要抓住现在,抓住今天;当然,这一切都要以我们的基本安全和伦理道德底线为前提,以不损害他人为前提。
以上是我给你的回答,也是我在你的启发下进行的思考的结果。
再次感谢你的来信和日记,感谢你给我的灵感。
祝与小男人的良性互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XXXX
11 notes · View notes
asipiyayun · 3 years
Text
“二战”后美国发动的13场海外战争
美国自1776年7月4日宣布独立以来,在240年的历史中,没有战争的时间仅有21年,即在美国223年的历史中,美国一直在世界某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军队处于交战状态[1]。据不完全统计,从二战结束到2001年,全世界有153个地区发生了248次武装冲突。其中,美国以执行联合国决议、实施人道主义援助、维护世界和平、保护美国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为由,发起了其中的201场,占到81%,导致3亿人死亡[2]。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Jane's Defence Weekly)于2016年底发布的世界各大国军费统计显示:2016年,美国的国防支出排名世界第一,军费开支为6220亿美元,占GDP的3.59%[3],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并在100多个国家建有大约1000个军事基地。据2017年3月16日《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白宫公布了2018财年联邦政府预算纲要报告,该报告名为《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的预算蓝图》,提议增加军费开支540亿美元,以凸显“军事优先”,进一步增强美国国防安全和“硬实力”。
现以时间为序,历数二战后美国发动的13场海外战争,以此考察美国频繁发动战争背后的种种动因:
一、入侵朝鲜
(1950.6.25—1953.7.27)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二战后美国在亚洲用军事手段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具体尝试。其中,朝鲜战争起源于朝鲜半岛上朝韩之间的内战,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苏联、中国、美国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其中,致使内战迅速演变为国际战争,成为冷战时期的第一场大规模热战。
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日本投降时,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简称“三八线”),在朝鲜划界而治,留下内战隐患。1950年6月25日,朝鲜不宣而战,进攻韩国,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军为主,包括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的联合国军队在韩国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并肩作战,历经数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进行停战谈判,于1953年7月27日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战后,美国的年度军费由朝鲜战争前的150亿美元飙升至400亿美元以上,同苏联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导致冷战局面进一步加剧。[4]
二、武装干涉黎巴嫩
(1958.7.15—10.25)
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国家。中东地区因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在冷战中成为美苏争夺的重点区域之一。
1957年,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关于中东的特别咨文,中心思想是“中东出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进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5],要求国会授权他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他还提交了中东决议案,宣称保持中东地区国家的独立和完整关系到美国的重大利益,从而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这些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3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该决议,决议的基本原则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1958年7月,根据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出兵黎巴嫩,干预黎巴嫩内政。
黎巴嫩总统卡米勒·夏蒙宣布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引起人民的反对。1958年5月,黎巴嫩爆发了反对夏蒙政权的武装起义。7月1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以应黎巴嫩政府请求和“保护黎巴嫩主权”、“保护美国侨民”为由,批准了“蓝蝙蝠行动”(Operation Blue Bat),宣布出兵黎巴嫩,保护其“被国际共产主义威胁的政权”,以加强亲西方黎巴嫩政府,支持夏蒙总统反对来自叙利亚和埃及的威胁。7月16日下午3时,在美国海军第6舰队护送下,1400名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人员,在贝鲁特以南国际机场附近的哈尔迪湾实施登陆[6]。尔后,美国又通过西德“空中走廊”不断增兵。到8月上旬,美国侵黎兵力达到4.8万人。
美国的武装干预持续了大约三个月,直到要求援助的夏蒙总统完成其总统任期。美国和黎巴嫩政府部队成功占领了贝鲁特港口和国际机场。危机结束后,美军于10月撤出。
三、侵略越南
(1961—1975)
越南战争简称“越战”,其本质是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武装干涉越南,支持南越(越南共和国)与由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相对抗的一场战争。[7]
1965年,北越向南越发动攻击,美国出兵援助南越,代号为“滚雷行动”(Operation Rolling Thunder)。该行动由美国空军、海军和越南共和国空军于1965年3月2日至1968年11月1日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轰炸。由于北越获得盟国援助,拥有了精良的空对空和地对空武器系统,使得该行动成为冷战时期最激烈和艰难的空战[8]。一年未到,美国已损失170架飞机,南越空军损失8架飞机。空袭北越耗资约9亿美元,整个越南战争花费美国约7380亿美���,期间有超过5.8万美国士兵阵亡。1965-1975年间,美国空军在越南、老挝及柬埔寨投放了大约760万吨炸弹,几乎是二战的三倍。美国最终在1973年撤军,北越于1975年统一了越南[9]。美国最终战败。
关于美国在越战中为何失败,当时主导越战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低估了越南人的民族主义精神力量,高估了自身现代化武器对付第三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力量;约翰逊总统的国防部长克拉克·克利福德认为是美国所支持的南越政府贪污腐化,内斗不已、军心涣散、兵无斗志;尼克松总统和福特总统的国务卿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将此归咎于美国国内激烈的反战运动;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大师艾弗拉姆·诺姆·乔姆斯基则认为,越战是美国对第三世界进行的武装干涉,是一场不义的战争,必然遭到越南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反对,所以难逃失败命运[10]。
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战争,也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败得最惨的战争。越战极大改变了冷战态势,使美国由冷战中强势一方转为弱势。越战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和民权问题,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给美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
四、入侵格林纳达
(1983.10.25—11.2)
北美洲岛国格林纳达位于加勒比海东部向风群岛最南端,是加勒比海通向大西洋的门户,扼守着由南部非洲和南美通向巴拿马运河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79年3月,格林纳达国内发生政变,亲西方政权倒台,新政权亲苏联、古巴倾向日趋明显。为遏制苏、古在这一地区的影响,美国借格林纳达内部发生政变之机,联合中美洲七个加勒比国家,对格林纳达发动了代号为“暴怒行动”(Operation Urgent Fury)的武装入侵,这是自越南战争失败以来美国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
1983年10月25日拂晓,美国出动“快速部署部队”,采用突然袭击方式,对格林纳达实施伞降和机降着陆,陆海空联合作战,揭开战争帷幕。1983年10月26日,美军攻占格军司令部。28日,美军控制首都圣乔治,主要战斗基本结束。此后,美军派出小分队,对撤至格岛北部山区的对方残部进行搜剿,查缴了岛上所有武器弹药库。至11月2日,美军完全控制了格林纳达,战争遂告结束,整个过程历时仅8天。此次战争的结果是,美军仅19人阵亡,116人受伤,损失直升机9架。格林纳达军方亡40余人,被俘15人,其余逃散。
美军控制格林纳达后,由英国女王任命的格林纳达总督重新组织新政权,美军陆续撤出。总体而言,这场战争是美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遭到包括其西欧盟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美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大为受损。
五、空袭利比亚
(1986.4.15)
20世纪60年代,北非国家利比亚政局动荡。1969年9月1日,以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九月革命”,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后改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76年,美、利关系紧张,卡扎菲下令收回美国在利比亚德惠勒斯空军基地,使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受损。70年代,利比亚为抵制美国的影响和渗透,废除与美国签订的一系列军事、经济、技术协定。卡扎菲在推行反美政策的同时,积极向苏联靠拢,尤其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10.6—10.26)以后,苏利关系发展迅速。1980年,美国宣布利比亚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关闭了驻利比亚大使馆。
1986年4月5日,在西德柏林,美国驻军常去的一家迪斯科舞厅发生爆炸,两名美军士兵和一名土耳其裔德国妇女死亡,另有230人受伤,其中包括50多名美军人员[11]。美国声称从东德的利比亚特工处获得了有关袭击事件的电话记录。在与欧盟和阿拉伯合作伙伴进行数天外交谈判之后,罗纳德·里根总统于4月14日下令对利比亚进行打击。
1986年4月15日,美国以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为由,发动代号为“黄金峡谷”(Operation Eldorado Canyon)的行动,对利比亚实施海空联合打击行动。在此次行动中,美国使用当代最先进的电子战、精确制导、高速反辐射雷达和远程航空等高技术武器装备,对利比亚实施了一次“外科手术”式的空袭作战。美国海空军以电子战飞机为先导,首先压制干扰对方的防空系统,尔后再出动大批战机实施精确打击,仅用短短23分钟,就摧毁了重点预定目标。在此次袭击中,卡扎菲本人受伤,其一岁半的养女死亡,两个5岁左右的儿子炸成重伤,美国达成了所谓“降低了利比亚支持和训练恐怖分子的能力”的作战目的[12]。
其间,美国飞机从英国基地起飞,准备对利比亚城市的黎波里和班加西进行轰炸,但由于法国和西班牙拒绝为美军飞机开放领空,美军飞机通过空中加油才得以完成轰炸任务。
六、巴拿马战争
(1989年—1990年)
中美洲最南部国家巴拿马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巴拿马战争是指1989年底,美国为争夺巴拿马运河权益、悍然入侵巴拿马、推翻诺列加政府的军事行动。
1989年12月15日,巴拿马全国民众代表大会采取紧急措施,任命军事强人曼纽尔·诺列加为政府首脑,授予其绝对权力,并宣布巴、美处于战争状态。12月16日晚21时,4名美国军官乘车经过巴拿马国防军司令部所在大街时,与巴拿马国防军士兵发生冲突,美海军陆战队一名上尉死亡,另一名军官受伤,巴拿马3人受伤,其中一人是路边女童[13]。
1989年12月20日凌晨,美国政府以“保护美国侨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由,出动由陆海空三军组成的2.6万名精锐部队,趁着夜色对巴拿马实施“正义事业行动”(Operation Just Cause),首次动用了6架F-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向巴拿马军队的27个重要目标同时发动突然袭击。巴国防军司令、政府首脑诺列加指挥巴军及准军事部队“尊严营”奋起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仅8个小时就失去了有组织的抵抗能力。美国作战行动在48小时内完成,控制了巴军的大部分兵营,推翻了诺列加政府。1990年1月3日,诺列加被迫走出梵蒂冈驻巴使馆,向美军投降。1990年1月12日,巴拿马战争结束。
美国总统布什声称,美军入侵巴拿马的目的是“为美国人创造安全的环境;确保巴拿马运河的完整;为自由选举的安达拉政府提供稳定的环境;把诺列加捉拿归案”[14]。在此次冲突中,美军23人阵亡,325人受伤;巴方205人阵亡,1236人被俘,产生难民约2万人左右[15]。
七、利比里亚武装撤侨
(1990.6.3—1991.1.9)
利比里亚共和国位于非洲西部。1980年,原住民塞缪尔·卡尼翁·多伊军士长率领士兵发动政变,结束了美国黑人移民后裔的统治,建立军政府。1989年,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领导人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率部打回国内,内战爆发。
1990年6月3日,美国以利比里亚内战威胁到本国侨民的安全为由,宣布实施“利刃行动”(Operation Sharp Edge),派遣一支由4艘战舰、27架作战飞机和23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从地中海驶抵利比里亚附近的海域待命。8月5日,位于利比里亚海岸的美国特遣部队的海军陆战队攻入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控制了美驻利使馆及周围地区,开始了撤离行动,最终撤出2690人,其中包括330名美国公民,以及利比里亚、意大利、加拿大和法国等国的国民。美国海军支持了这次行动,成为美国海军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非战斗人员撤离行动[16]。
八、海湾战争
(1991.1.17—2.28)
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两德统一,美苏之间结束长期冷战状态,全球战略格局从两极向多极转换,国际政治力量失调,局部地区力量失衡,区域不稳定因素增加。
在中东,伊拉克为了解决与科威特的边界纠纷和石油争端,于1990年8月2日凌晨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占领了科威特全境,引发海湾危机,成为海湾战争的直接导火索。美国在海湾地区拥有巨大经济利益。8月7日凌晨2时,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沙漠盾牌”行动(Operation Desert Shield)计划,向海湾地区紧急增兵,以阻止伊拉克进一步入侵沙特,并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
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发动了局部战争。此次战争代号“沙漠风暴行动”(Operation Desert Storm),持续仅42天,是人类战争史上现代化程度最高、使用新式武器最多、投入军费最多的一场战争。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将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实战,取得了压倒性的制空、制电磁优势。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出动了各种用途的飞机,实施空中作战,对伊军进行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空袭。战争开始前,美军使用电子作战飞机对伊军电子设备实施强烈干扰,压制伊军的通信和预警雷达系统,保证空袭行动的突然性。在作战过程中,美军针对伊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实施强大的电子战,对伊军电子设备、防空雷达和通信网络等进行了压制,致使伊军指挥失灵,通信中断,空中搜索与反击能力丧失,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此外,美军飞机、坦克、步兵战斗车乃至单兵武器都装备有红外夜视装置、激光夜视仪和红外热成像设备等夜视夜瞄器材,能够昼夜不停地连续作战,有效打击了伊军。最终,多国部队以较小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使伊拉克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从科威特撤军。
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损失惨重,2—3万名士兵阵亡,超过7万名受伤。美国在这场战争中使用了贫化铀武器,造成伊拉克军方和平民的癌症发病率在4年内上升了大约20倍[17]。
关于海湾战争,美国当代著名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在其著作《��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如此阐释:“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场资源战争。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所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并扩大了和平时期在海湾的军事存在。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8]
九、武装干涉索马里
(1992.12.4—1994.3.21)
索马里位于非洲大陆最东部的索马里半岛上,因其突出的地形而被形象地称为“非洲之角”,是各国货轮出入苏伊士运河的必经海路。索马里局势长期动荡,内战连绵不断。
1992年12月4日,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美国以“人道主义援助”为由,组织名为“重建希望”(Operation Restore Hope)的维和行动,宣布派遣一支2.8万人的部队,参加在索马里的援助行动。索马里势力最大的军阀法拉赫·艾迪德认为维和部队阻碍其扩张势力,因此伏击了巴基斯坦部队,造成24名巴基斯坦士兵死亡。
1993年8月,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维和部队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抓捕艾迪德。10月2日,“线人”报告,艾迪德的两名高级助手出现在摩加迪沙奥林匹克饭店。10月3日,美军开始抓捕行动。该行动由美国陆军“游骑兵”部队和“三角洲”特种部队合作进行,但由于准备不充分及情报错误,导致该行动陷入混乱,两架美军160航空团的黑鹰直升机被先后击落,机上幸存人员陷入民兵的包围之中,原本计划1个小时完成的秘密抓捕行动衍生成战争事件。陷入索马里民兵甚至平民重重围攻下的美军在摩加迪沙激战15小时后,才在巴基斯坦维和部队掩护下撤回安全区。行动中,共有19名美军丧生,1人被俘,70余人受伤;除上述两架直升机被击落外,还有3架被击伤,数辆卡车和“悍马”车被击毁,索马里平民和民兵伤亡超过1000人[19]。此次行动成为美军自越战以来最为惨重的军事失败。10月4日下午,美国的电视屏幕上反复出现索马里人用绳子在地上拖着一具美国特种作战队员的尸体游街示众的画面,被俘美军也上了电视[20]。美国舆论一片哗然。1993年底,美国克林顿总统最终下令撤军。1994年3月21日,美军从索马里撤出[21]。2001年,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拍摄了反映这一事件的影片《黑鹰坠落》(Black Hawk Down),“黑鹰坠落”后也指代美军失败的索马里军事行动。
十、科索沃战争
(1999.3.24—6.10)
科索沃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东、北面为塞尔维亚其余部分,南临马其顿共和国,西南面为阿尔巴尼亚,西北为黑山,原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中塞尔维亚的一个自治区。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在铁托总统的管控下,民族矛盾暂时掩盖。铁托去世后,多种势力涌动。科索沃战争便是一场由南斯拉夫民族矛盾直接引发、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推动下爆发的局部战争。
科索沃阿族人希望成立“科索沃共和国”,但没有得到国际社会承认,致使局势动荡。1999年3月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授权,声称“防止科索沃人道主义危机”,于3月24日起对南联盟发动代号为“盟军行动”(Operation Allied Force)的大规模空袭[22]。在持续78天的轰炸中,联军投射的炸弹总数超过2.5万枚,其中精确制导攻击炸弹约8千枚,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绝对的空中优势,打击弱势的南联盟,通过武力,迫其就范。此次战争的作战样式为典型的非接触式交战,即双方始终都未在战场上近距离作战,这在世界战史上极为少见。在交战过程中,北约主要采用三种战法:一是在距战场上千公里处发射巡航导弹进行攻击;二是从美国本土或盟军基地出动隐形轰炸机,在电子干扰机的支援下,深入战区,投射精确制导炸弹;三是在掌握战区制空权的前提下,使用作战飞机从防区外发射精确制导武器,攻击预定目标[23]。
南联盟作为弱势一方,在战争初期利用山多洞多、地形复杂的地形优势,修建了许多洞库和地下设施,在北约空袭前将大部分飞机、坦克、导弹等重型装备藏于地下,躲过大规模空袭,保存主战装备和作战部队实力,但没有有效的反击手段。6月中旬,北约同南联盟签订停战协议,由3.7万人组成的国际维和部队打着联合国旗号开进科索沃[24]。
这场战争造成南联盟约296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超过1700名平民死亡,约1万名平民受伤。境内7个地区的20多个军事目标被击中,位于贝尔格莱德市中央的中国驻南大使馆也遭到轰炸,死伤超过20人。此外,北约盟军至少向科索沃和塞尔维亚境内投放了1.5吨的贫化铀弹,被认为是造成该国癌症病发率激增的主要原因[25]。
十一、阿富汗战争
(2001.10.7—2014.12.29)
“9·11”恐怖袭击之后,布什政府提出了一反国际法规则的所谓“先发制人”政策,被称为“布什主义”,即在国家安全政策和对外交往中遵循“美国利益至上”和“以实力求和平”两大原则,对恐怖主义和谋求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友好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上以更具进攻性的军事部署为基础,采用强硬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在“反恐”名义下,布什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两场战争,将“布什主义”推向了极致。
“9·11”事件后,美国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拒绝交出涉嫌策划“9·11”恐怖袭击的“基地”组织头号人物本·拉登为由,发动军事行动,打击塔利班政权[26]。塔利班是一个伊斯兰宗教激进主义组织,由毛拉·穆罕默德·奥马尔于1994年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成立。“塔利班”源于阿拉伯语,意为“学生”,如此命名源于成员多是当地不满军阀混战的学生。
2001年10月7日,美国发起了代号为“持久自由”(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的军事打击行动,对阿富汗盖达组织和塔利班发起战争,标志美国反恐战争的开始。美军动用15架轰炸机,25架战斗机,6小时内实施4轮轰炸,攻击30多个阿富汗境内目标[27]。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美军共出动作战飞机5000架次以上,投射炸弹导弹1.2万多枚,其中60%以上是精确制导弹药。通过军事打击行动,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基地”组织在阿富汗的网络基本被摧毁[28]。
阿富汗战争是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以空中精确打击为主要打击样式的战争。由于双方实力对比悬殊,属于非对称战争。2011年5月1日,奥巴马宣布美国特种部队在巴基斯坦境内击毙了本·拉登。2014年12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宣布阿富汗战争结束。
十二、“第二次海湾战争”
(2003.3.20—2011.12.15)
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由于伊拉克战争实际上是1991年海湾战争的继续,所以,也被称为“第二次海湾战争”。
美英联军从2003年3月20日起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Decapitation Strike)和“震慑行动”(Operation Shock and Awe)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战争打响后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开始,强调战争将“速战速决”。在这一阶段,美英联军先后向伊拉克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与此同时,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也向全国发表讲话,号召伊拉克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击败美英联军。2003年4月9日,美军进入巴格达。5月1日,乔治·布什宣布,伊战主要作战行动结束。2003年12月13日,美军在提克里特抓获萨达姆·侯赛因[29]。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此次战争历时7年多,美方最终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11年12月1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军事基地发表讲话,宣布伊拉克战争正式结束。2011年12月18日,美军全部撤出伊拉克。
美国撤军之后,伊拉克叛乱激增。恐怖主义活动转为伊拉克叛乱组织反对中央政府以及伊拉克各派之间的冲突。美国撤军后的头两个月,伊拉克有一千多人遇难。2003年至2014年期间,共有4491名美国军人在伊拉克丧生[30]。
然而,直至伊战结束,指控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两大罪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串通恐怖分子均查无实据,战前情报的错误及其出兵理由使美国在国际上面临广泛的批评。根据2007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全球服务节目调查报告显示,在25个国家超过2.6万人中,73%的人不赞成美国操纵的伊拉克战争[31]。2006年,英国和加拿大的多数人认为,伊拉克战争“无正当理由”,英国人批评其政府支持美国在伊拉克的政策[32]。英国广播公司(BBC)2007年9月调查发现,世界三分之二的人认为美国应从伊拉克撤军[33]。
十三、利比亚战争
(2011.3.19—10.31)
在政治上,卡扎菲支持巴勒斯坦事业。为此,1979年,美国将利比亚列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之一。2011年2月15日开始,利比亚和平反政府示威遭到政府军的武力镇压后引发起义,进而爆发了激烈的军事冲突。交战双方为卡扎菲领导的政府军和由赫夫特领导的反政府势力。据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资料显示,在中央情报局的大力支持下,赫夫特于1988年建立了利比亚国民军[34]。2011年3月14日,赫夫特返回利比亚,负责发起推翻卡扎菲的运动。并非巧合的是,奥巴马总统也在这一时间签署“总统调查令”,授权中央情报局采取秘密行动,推翻卡扎菲政权[35]。
2011年3月17日,美国及北约自称为落实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结成“广泛联盟”联合行动,执行武器禁运、设立禁飞区、保护平民等任务。3月19日起,美、法、英等国战机和舰艇打击利比亚当时卡扎菲政权的相关目标。3月31日,北约正式从美英法等国手中接管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权。8月22日凌晨,反政府武装控制首都的黎波里,并于10月20日完全占领卡扎菲武装最后一个据点苏尔特,卡扎菲被抓,因伤重不治而身亡。10月31日子夜,北约结束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36]。
在这次行动中,美国在开始阶段动用战机空袭利比亚,随后由北约接手指挥权。美国之外的国家执行75%的空中任务,美军主要负责情报收集和空中加油等辅助任务。整个行动中美国一直没有派遣地面部队进入利比亚,只向反政府武装提供非武器援助并支持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向利比亚派遣军事人员[37]。
结语
可以说,二战后,没有任何一位美国总统可以称其为“和平时期的总统”。譬如,第33任总统杜鲁门任期期间,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任期期间,美国武装入侵黎巴嫩、多米尼加共和国和刚果;第35任总统肯尼迪任期期间,美国武装入侵古巴猪湾、干涉越南;第36任总统约翰逊任期期间,美国武装介入越南战争、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任期期间,美国在进行越南战争的同时,武装入侵柬埔寨和也门共和国以及策动智利政变;第38任总统福特任期期间,美国继续越南战争;第39任总统卡特任期期间,美国介入尼加拉瓜内战;第40任总统里根任期期间,美国武装入侵黎巴嫩、格林纳达、玻利维亚、洪都拉斯,空袭利比亚,袭击伊朗;第41任总统老布什任期期间,美国武装入侵巴拿马,并发动海湾战争;第42任总统克林顿任期期间,美国突袭索马利亚、海地和南联盟;第43任总统小布什任期期间,美国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第44任总统奥巴马在刚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便下令空袭利比亚;第45任总统特朗普于2018年4月下令对叙利亚进行军事打击。
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3年4月21日发布的《2012年美国的人权纪录》统计,美国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对外发动战争最频繁的国家。2001-2011年间,每年约有1.4万至11万名平民死于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38]。2017年3月9日国新办发布的《2016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显示,2009年以来,美国无人机攻击仅在巴基斯坦、也门和索马里就造成超过800名平民伤亡[39]。2014年8月8日至2016年12月19日,美国空袭伊拉克7258次,空袭叙利亚5828次,造成733起平民死亡事件,共导致4568-6127名平民死亡[40]。人权纪录援引制止战争联盟网站2012年6月14日的文章说,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行动制造了生态灾难,致使伊拉克战后儿童出生缺陷率“惊人增加”[41]。
关于美国为何频繁发动战争,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总结出五个最主要原因:一、美国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特别是面对微弱的军事力量,很难抵制住诉诸武力的诱惑;二、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任何地方没有实力相当的竞争者;三、美国实行志愿兵制度,由自愿参与行动的人完成军事行动减少了公众反对战争的压力;四、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者多奉行行动主义,往往赞同美国使用武力;五、美国的军事力量控制在总统和少数野心勃勃的顾问手中,篡夺了美国国会宣布战争的权力,致使“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衡”系统在实际中无法操作[42]。
然而,美国不断发动海外战争还有其深层动因。正如美国国际关系专家罗伯特·基欧汉所说:“强国总是寻求建立一种有利于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具备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一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使其免遭敌对国家的破坏,是成功的霸主应有的前提条件。自二战以来,美国就保持足够的军事力量,对苏联推行‘遏制’战略,在其军事力量的后盾下,美国以多元化原则和制订体现美国利益的规则为基础,建立了自由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美国的军事力量是为保护其控制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发挥作用的。”[43]可见,在军事安全上把控局势是美国在国际社会掌握政治、经济主导权过程中可资利用的王牌。从上述战争可以看出,美国主宰亚洲和中东的计划在二战结束时便已显现。亚洲人口多,消费力强,资源丰富;中东位处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接合地带,地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此,波兰裔美国地缘政治专家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在其著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便曾指出:“今天美国全球力量的范围和无所不在的状况是独一无二的。美国不仅控制着世界上所有的洋和海,而且还发展了可以海陆空协同作战控制海岸的十分自信的军事能力。这种能力使美国能够以在政治上有意义的方式把它的力量投送到内陆。美国的军事部队牢固地驻扎在欧亚大陆,还控制着波斯湾。”[44]所以,亚洲和中东自然成为美国频繁发动战争的主要战场,美国在亚洲、中东以及欧洲发动的战争是其二战后为实现全球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实战演练。
可见,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绝对优势的美国以“保护美国利益”为由进行各种军事干预,其目标随着时间和背景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背后主要动机基本一致,即为了占据地缘优势、攫取资源、开拓市场,巩固和扩大美国在全球的霸权。
53 notes · View notes
wonsargio · 3 years
Text
【2021】▷完整電影版[黑寡妇]-[Black Widow]線上看完整版
"【黑寡妇】 ▷ 完整電影版[2021]-[Black Widow]線上看完整版 — 【黑寡妇】 ▷ 完整電影版[2021]-[Black Widow]線上看完整版 — (2021年電影)ZH||黑寡妇 完整版 ""&E3&"" 完整版『TW電影』 — 『TW電影』薩滿 Black Widow 完整版
Tumblr media
✔ 原始链接 ➡ ⇨ https://maxdreame.com/zh/movie/497698
导演: 凯特·绍特兰 编剧: 雅克·舍费尔 / 内德·本森 / 埃里克·皮尔森 / 斯坦·李 / 唐·赫克 / 唐·里科 主演: 斯嘉丽·约翰逊 / 弗洛伦丝·皮尤 / 蕾切尔·薇兹 / 大卫·哈伯 / 艾尔·安德森 / 维奥莱特·麦格劳 / 欧嘉·柯瑞兰寇 / O·T·法格本 / 威廉·赫特 / 雷·温斯顿 / 赖恩·基拉·阿姆斯特朗 / 米歇尔·李 / 拉娜·布隆代尔 / Claudia Heinz / 露西·詹·穆雷 / 乔治亚·柯蒂斯 / 约恩·巴特勒 / 库尔特·岳 / 奥利维尔·里希特斯 / 安得烈·拜伦 / 卡利·内勒 / 罗伯特·普拉尔戈 / 贾辛特·布兰肯希普 / 乔希·亨利 / 阿里娅·布鲁克斯 / 泰·赫尔利 / 马里安·洛伦西克 / 茱莉亚·路易斯-德瑞弗斯 / 亚当·普里克特 / 史蒂芬·萨姆森 / 乔基姆·斯卡利 / 利亚尼·塞缪尔 / 西蒙娜·齐夫科夫斯卡 / 刘易斯·扬 类型: 动作 / 科幻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俄语 / 挪威语 / 匈牙利语 / 马其顿语 / 芬兰语 上映日期: 2021(中国大陆) / 2021-07-07(中国香港) / 2021-07-09(美国/美国网络) 片长: 133分钟 又名: The Black Widow IMDb: tt3480822 ✔ 看电影 ▶▶ ⇨ https://maxdreame.com/zh/movie/497698
黑寡妇的剧情简介 · · · · · ·   一部充满动作戏的间谍惊悚片。娜塔莎·罗曼诺夫/黑寡妇遭遇与她的过去相关的一场危险阴谋,将直面自己那些更为黑暗的经历。一股不惜一切要击倒她的力量袭来,娜塔莎必须面对自己在成为复仇者的很久之前那作为间谍的过往,和曾远离的破碎关系。
黑寡妇 | Black Widow(2021)线上看-完成版免费播放 黑寡妇 - HD電影線上看- 免費電影 黑寡妇 線上看- 小鴨影音 黑寡妇 小鴨影音 黑寡妇 - 電影線上看- 小鴨影音線上看 黑寡妇 - 小鴨免費電影 黑寡妇 2021 上映電影線上看 黑寡妇 免费电影下载网站 黑寡妇 高清电影下载_720p高清_1080p高清 黑寡妇 免费电影下载HD 黑寡妇 迅雷下载 黑寡妇 - Black Widow -陌陌影视在线观看 黑寡妇 - Black Widow -大地影院网 黑寡妇 - Black Widow -2021 中文字幕高清在线 黑寡妇 - Black Widow -月光影院在线观看完整版电影 黑寡妇 - Black Widow -免费网站 2021 年能用的 黑寡妇 - Black Widow -忘忧草在线观看最新更新视频 黑寡妇 - Black Widow -青柠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黑寡妇 新加坡 singapore 黑寡妇 英文版 online 黑寡妇 配音电影 黑寡妇 下载 黑寡妇 百度云 黑寡妇 香港 黑寡妇 豆瓣 黑寡妇 结局 黑寡妇 1080p 黑寡妇 票房 黑寡妇 完整版本 黑寡妇 电影 黑寡妇 百度网盘 黑寡妇 电影下载 黑寡妇 gimy 黑寡妇 欧乐 黑寡妇 台湾 黑寡妇 完整版 黑寡妇 预告 黑寡妇 知乎 黑寡妇 (Black Widow 2021)高清全电影 黑寡妇 (Black Widow 2021)高清视频在线 黑寡妇 (Black Widow 2021)观看完整版本 黑寡妇 (Black Widow 2021)流媒体电影字幕 黑寡妇 (Black Widow 2021)在线观看和下载电影 黑寡妇 (Black Widow 2021)中国电影票房 黑寡妇 中国电影上映 黑寡妇 香港电影放映 2021 黑寡妇 台湾电影上映 黑寡妇 新加坡电影上映 黑寡妇 澳门电影上映 黑寡妇 中国内地电影上映 黑寡妇 澳門上映 黑寡妇 2021 上映 黑寡妇 HD線上看 黑寡妇 線上看小鴨 黑寡妇 电影完整版 黑寡妇 線上看下載 黑寡妇 2021 下載 黑寡妇 線上看完整版 黑寡妇 線上看完整版小鴨 黑寡妇(2021)完整版本 黑寡妇|1080P|完整版本 黑寡妇 线上看(2021)完整版 黑寡妇 線上看(2021)完整版 黑寡妇 線上看電影(2021) 黑寡妇 (電影)2021 年再次觀看電影 黑寡妇 線上看|2021 上映|完整版小鴨|線上看小鴨|
电影 电影,也称为电影,电影或运动图片,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用于模拟通过使用运动图像传达思想,故事,感知,感觉,美感或氛围的体验。这些图像通常伴随有声音,而很少有其他感觉刺激。[1] “电影”一词是电影摄影术的缩写,通常用来指电影制作和电影业,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形式。 影片的运动图像是通过以下方式创建的:使用电影摄影机拍摄实际场景,使用传统动画技术拍摄图画或微型模型,借助CGI和计算机动画,或者将其中一些或全部技术结合使用,和其他视觉效果。 传统上,胶片是通过光化学过程记录在赛璐cell胶片原料上,然后通过电影放映机显示在大屏幕上。当代电影通常在制作,发行和展览的整个过程中都是全数字的,而以光化学形式记录的电影传统上包括类似的光学配乐(口语,音乐和其他声音的图形记录,伴随着运行的图像)沿着电影的一部分专为它保留,并且不放映)。 电影是由特定文化创造的文化文物。它们反映了这些文化,进而影响了它们。电影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大众娱乐的来源,也是一种教育或灌输公民的有力媒介。电影的视觉基础赋予它一种普遍的交流能力。通过使用配音或字幕将对话框翻译成其他语言,一些电影已成为全球流行的景点。 组成电影的单个图像称为帧。在传统的赛璐oid胶片的投影中,旋转的快门会导致黑暗的间隔,因为每帧依次移动到要投影的位置,但是由于所谓的视觉持久性,观看者不会注意到中断。眼睛的来源消失后,它会保留一秒钟的视觉图像。对运动的感知部分是由于称为phi现象的心理效应所致。 “胶片”这个名称源于以下事实:照相胶片(也称为胶卷)历史上一直是记录和显示电影的媒介。单个电影还存在许多其他术语,包括图像,图片显示,运动图像,照片播放和轻弹。在美国,最常用的术语是电影,而在欧洲,首选电影。通常,该领域的常用术语包括大屏幕,银幕,电影和电影院。其中的最后一个通常用作学术文章和评论文章的总称。在早期,有时使用单词表代替屏幕。 历史
*前体 电影艺术借鉴了口述故事,文学,戏剧和视觉艺术等领域的一些较早传统。已经具有运动图像和/或投影图像的艺术和娱乐形式包括: (-)影子摄影术,可能自史前时代以来使用 (-)camera obscura,一种自然现象,自史前时代以来可能已被用作艺术援助 (-)影子木偶,可能起源于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或中国 (-)魔术灯笼,是1650年代开发的,也用于多媒体幻象表演,该展览从1790年开始在整个19世纪上半叶很受欢迎,并且可以使用机械幻灯片,背投,移动投影仪,叠加,解散视图,现场演员,烟雾(有时会投射图像),气味,声音甚至触电。 电影理论 “电影理论”寻求发展适用于电影艺术研究的简洁系统的概念。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概念始于1911年Ricciotto Canudo的《第六种艺术的诞生》。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贝拉·巴拉兹(BélaBalázs)和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领导的形式主义电影理论强调电影与现实的差异,因此可以被视为有效的美术。安德烈·巴赞(AndréBazin)对这一理论做出了回应,认为电影的艺术本质在于其机械再现现实的能力,而不是与现实的差异,这引发了现实主义理论。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精神分析学和费迪南德·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符号学等催生了更多近来的分析,从而产生了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结构主义电影理论,女权主义电影理论等。另一方面,在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下,来自分析哲学传统的评论家试图澄清理论研究中使用的误解,并对电影的词汇及其与生活形式的联系进行分析。 行业 电影的制作和展示几乎是在该过程发明后立即成为赢利来源。看到他们的新发明及其产品在法国本土取得的成功后,卢米埃人迅速着手前往欧洲大陆巡回展览,以私人方式向皇室和大众公开展示第一部电影。通常,在每个国家/地区,他们都会在目录中添加新的本地场景,并且很快地,他们在欧洲各个国家/地区找到了本地企业家来购买设备,并对商业上的其他产品进行照相,出口,进口和筛选。 1898年的上阿贝高(Oberammergau)激情戏[需要引用]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商业电影。随后很快出现了其他图片,而电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行业,给杂种杂耍的世界蒙上了阴影。专门成立了专门的剧院和公司来制作和发行电影,而电影演员则成为了主要的名人,并为其表演支付了巨额费用。到1917年,查理·卓别林的合同要求年薪为一百万美元。从1931年到1956年,在引入磁带录像机之前,电影还是唯一用于电视节目的图像存储和回放系统。"" "
0 notes
rsauke0509 · 4 years
Text
别称 3
沉迷新发售的游戏《Partisans 1941》,露家公司开发的二战游击队题材游戏,俄语配音好评,一刀一个纳粹超爽的www
顺便向大家推荐一篇设定惊为天人的露家太太写的加露同人《Близнецы》,靠机翻也能吃,是难得解释了北米双子的相貌为何与原住民印第安人不同的粮
------------------------------
‘好运’对伊万来说一直是种消耗极快的稀有资源,两年后阿列克谢耶芙娜就一病不起,而她为登上皇位发动的从莫斯科公国至现在的第一次宫廷政变也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陶罐,权臣缅什科夫为将对自己有利的继承人推上沙皇宝座,在阿列克谢耶芙娜逝世后再一次发动政变并逮捕、流放他的反对者。而伊万则对彼得二世失望至极,他不是第一次遇见昏庸无能且性喜游乐的统治者,只是无论遭遇多少次,他都无法适应自己——在国家和意识体人格双重意义上的自己——像一件老旧的、不再受主人喜爱的家具那样被粗鲁的使用和对待,他甚至认为彼得二世统治期间发生的唯一一件好事乃是由于彼得二世加冕前经过医生测试发现未来的沙皇尚未成长发育到能勃起的程度,故伊万得以逃过‘神圣婚姻’这一仪式。
彼得二世的继承者安娜·伊万诺夫娜同样经历了各种政治斗争才成为沙皇,伊万一面为王位更替时的动荡头疼——他总觉得这是个不好的兆头,预示着未来掌权者交换时都得出点儿问题——一面暗自庆幸在彼得之后他终于又迎来一位聪慧且有才能的、看上去至少不会短命到只有几年寿命的统治者,尽管���和安娜·伊万诺夫娜的关系并不亲近,也反对安娜·伊万诺夫娜成立隐秘调查、窃听和监视贵族与官员们的秘密总理府。
三年后,为了解决波兰-立陶宛联邦因王权不稳而导致的领土接壤处层出不穷的匪患与明克斯等地境内东正教教徒被波兰人迫害的问题,也为了保证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中立立场不受法兰西王国的干涉、防止法兰西王国的势力向东扩散,俄罗斯帝国半是被卷入半是主动参与进波兰的王位继承争端中。对于此次俄罗斯的主要敌人法兰西,过去伊万只从本国外交官和驻它国大使的信件里断断续续得到过不少消息,诸如新修建的凡尔赛宫与欧洲外的殖民地等——‘气候温暖的领土!’每当伊万想到那些属于法兰西的殖民地时总是会情不自禁涌起羡慕之情和对南下扩张的渴望——当年彼得出使欧洲各国时因出使目的而没将法兰西列入访问名单中,本世纪彼得访问法兰西时伊万又留在国内辅佐近臣们处理内政,以防如上次那般作乱者趁着沙皇出行而掀起叛乱,故虽然上个世纪两国曾短暂加入过同一个联盟,但伊万从未亲自见过法兰西的意识体,对方仅在他脑中留下个被各类流言传闻以及卢卡谢维奇等人随口一提所塑造的模糊身影,且因本世纪俄罗斯与法兰西的关系日益紧张,在维也纳条约[1]签订后,法兰西开始拉拢俄罗斯周边的国家以期制造一个敌视俄罗斯的东欧政治环境,伊万很难对那个意识体报以什么美好的想象。
‘你的敌人总能反衬出你是怎样的人。’伊万想,根据他随彼得游览英格兰时那个眉毛异常有存在感的意识体的糟糕表现,伊万猜测法兰西意识体极大可能也是个令人生厌的、傲慢又自命不凡的杂种。
 波兰-立陶宛联邦的衰弱使伊万意识到这是个可趁之机,他已经和自己的姐姐分离太久了,即使奥利加和他的关系依旧算不上不亲密——例如伊万至今仍未向奥利加透露娜塔莉亚的存在,当奥利加在信中写下试探之语时,伊万总是回复以天气、新的服装流行款式和第聂伯河右岸近况等话题,他无法判断奥利加的试探是因她感知到了什么,还是说卢卡谢维奇或罗利纳提斯命令她利用自己的身份撬开伊万像蚌壳一样紧闭的嘴,自娜塔莉亚诞生以来,宫廷内联邦的使者已有意无意打探过许多消息了,他们做得足够隐蔽,每一次都冠以政务之名,可惜只要涉及到娜塔莉亚,伊万总是如只带着熊崽的母熊一样敏锐且充满攻击性,他能轻而易举看透那些间谍以及间谍背后的意识体们的真正目的——伊万也认为家人最好生活在一起,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安娜·伊万诺夫娜提出借机迎回奥利加之事,出乎他意料的是,不需他将自己准备的说服方案一一讲出,诸如奥利加对第聂伯河右岸地区的稳定以及对小俄罗斯概念的稳固作用等,安娜·伊万诺夫娜就将他的提议纳入战争目标中。
经过战争中和法兰西的几次交锋以及法兰西推动奥斯曼帝国再次和俄罗斯帝国开战后,伊万对法兰西帝国及其意识体都报以更深的恶感,而当法兰西当局的努力反而使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上升后,伊万忍不住产生股混合了嘲讽的愉悦,这种愉悦在奥古斯特三世成为波兰国王并正式同意奥利加回归俄罗斯以感谢俄罗斯政府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后攀上顶峰,哪怕在伊万前去迎接奥利加时发现奥利加对和自己兄弟重逢以及生活在一起未显露多少兴奋喜悦也没降低,‘她毕竟在波兰待了好几个世纪,得花上一段时间才能习惯新生活。’伊万想。
接回奥利加时罗利纳提斯也在场,伊万一瞧见罗利纳提斯,那个穿着法国流行套装、带着顶扑了香粉的黑色假发的身影就戳动了伊万体内那根‘保护娜塔莉亚’神经。果不其然,罗利纳提斯找了个略远离侍从、周围的人听不清他和伊万交谈的机会以近乎笃定的语气询问伊万道:“明斯克那片土地上是不是诞生了新的意识体?”
闻言伊万脸上的微笑丝毫未变,他瞥了罗利纳提斯一眼,又移眼眺望远方似在欣赏由灌木和树林构成的、杂乱中含着丝秩序的自然风光,“您想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呢?”伊万的声调仿佛在歌唱,他的笑容扩大些,故意又轻又软地念出罗利纳提斯的名字补充说:“亲爱的托里斯·罗利纳提斯。”
罗利纳提斯的呼吸哽了一下,伊万猜对方应该完整的接收到了自己的挑衅和恶意,他永远不会忘记当年蒙古入侵时立陶宛大公国的趁乱劫掠以及其后包括伪德米特里一世事件在内的、一系列由立陶宛主导或参与的阴谋和入侵——尤其是导致奥利加的子民同他的子民敌对的那些——‘不过,现在我倒是能肯定当年签订德林斯基休战条约[2]时罗利纳提斯的确是在试探娜塔莉亚的出生。’他思索着,多年隐瞒娜塔莉亚的存在、成功保护了娜塔莉亚所带来的自矜像煮开的水一样沸腾着在心底翻出一波波浪潮,他有些想赏玩罗利纳提斯此刻的表情,又觉得摆出幅不理人的高傲姿态更能惹恼身边这名曾经强大的意识体,故他控制住自己侧头的欲望继续眺望远方。
“明斯克那块地区是否诞生了新的意识体?”罗利纳提斯再次问,“意识体作为使者出使它国的风潮已兴盛了近一个多世纪,而您几乎没离开过您的国家,也拒绝其它意识体作为使者拜访您的国家。是什么把您绑在了您的领土上,您又是为何拒绝您的同族来您家中作客呢?”罗利纳提斯的语气有些咄咄逼人,但伊万能听出罗利纳提斯声音里强压着的愤怒与几分因被轻视出现的耻辱感,这突然使伊万回想起他面对英格兰意识体时的心情,进而感到几分意兴阑珊,他终于转头看向罗利纳提斯,“我也问了,您到底想要得到什么样答案呢?”他顿了顿,又说:“无论答案是什么,现在的您都无法做任何事。”
“……所以答案是‘是’,对吗?”罗利纳提斯直视着伊万,眼里的固执一览无遗。
伊万叹息一声,将视线移至不远处正看着仆从检查行李的奥利加身上。
“您不应该这样做,伊万·布拉金斯基,”伊万余光中的罗利纳提斯轻微颤抖着,伊万肯定这不是由于罗利纳提斯觉得冷,而是他为了避免四周的人察觉到他的愤怒以及其它激烈的情绪而竭力压抑自我的结果,“您知道,按照德林斯基休战条约,既然那块土地被划分给我——我和卢卡谢维奇,”罗利纳提斯卡了一下才补充上他盟友的名字,“那么理应由我们来照看那名新生儿!”
伊万嗤笑着说:“请别说这种荒唐又可笑的话,那是我的亲人。”——自然该和我生活在一起,因伊万改变了原本羞辱罗利纳提斯的打算,他隐去后面的话没说出口。
“您怎么能确定他是您的亲人?”罗利纳提斯猛地抬手似想推搡伊万,所幸他理智尚存,半途中别扭的改为摩挲外套上的纽扣,他沉默片刻,再次开口道:“况且,您这么说,难道奥利加不是您的亲人吗?”
伊万转头速度快到他听见自己的颈椎发出声脆响,他死死盯着罗利纳提斯,深呼吸了数次才继续挂着面具般的微笑说:“是‘她’而不是‘他’。”他微前倾身子靠近罗利纳提斯,伸手握住罗利纳提斯的手肘,指甲隔着衣袖掐进罗利纳提斯的皮肉里,“请您记住,我亲爱的罗利纳提斯,她是我的妹妹——”他压低音量,因喉咙和声带受损而一直保持稚嫩的声音如极北蝰一般蜿蜒着钻入罗利纳提斯的耳道,“——也只会是我的妹妹。”他重重吐出‘我’字,甩开了罗利纳提斯的手肘,“感谢您前来送别奥利加,不过由于回程路远,我们最好别继续耽搁了,您认为呢?”
 回程途中伊万和奥利加共乘过几次马车,如他所料,罗斯公国时期两人的地位差距和漫长的分离致使重逢后的他们时常只能尴尬无言得共处一室,伊万有想过趁此介绍娜塔莉亚,这样他和奥利加间既有话题可聊,奥利加和娜塔莉亚见面后也不会因陌生而感到无所适从,可每当他脑中闪过这个念头,对奥利加的不信任就跳窜着敲响了他耳边的警钟,告诫他奥利加直到现在也未表现出逃出敌人奴役、即将和兄弟生活在一起的如释重负与喜悦,或许在奥利加看来波兰和立陶宛并不是分裂东斯拉夫整体的敌人,更甚者,没准儿奥利加认为俄罗斯帝国才是她被以第聂伯河为线分作两块的罪魁祸首。
在聊完了诸如圣彼得堡正流行的裙装和首饰款式,宴会的流程与没明说的、通常作为判断来客是否属于已圈的礼仪等无意义的话题后,伊万左思右想,于某日下午坐进奥利加所乘坐的那辆摇晃的马车内尝试着谈论更进一步的话题,他向奥利加提起“小俄罗斯”这一概念,并带着几分邀功的心态对奥利加介绍彼得还在世时下令印刷新版的各类东正教书籍以去除波兰对东斯拉夫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是说我认为彼得借此打压异神教徒的做法是正确的。”伊万补充道,“我有叮嘱当地的官员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那些拥有另一种信仰的人们别在城市里公开宣扬自己的神,他们的生活就不会受到干扰。”
奥利加面带微笑,她微颔首,视线落在伊万的领巾上道:“您心肠真好。”
伊万想长叹一声但控制住了自己,他能感到奥利加在面对他时不止表现得极为生疏,这份生疏中还混着几分蛰人的敌意。伊万无法判断奥利加的敌意是源自罗斯公国时期两人相处模式的惯性,还是奥利加真如他胡思乱想的那样认为俄罗斯帝国是分裂她子民的作恶者之一,或更糟糕点儿两者兼有。“您不用表现得如此的——”伊万抿唇望向奥利加,“您是我的姐姐,不必让礼节成为挡在我们之间的障碍物。”
闻言奥利加连嘴角上翘的角度都没变化一下,她仍像名再普通不过的、和不熟悉的异性共处一室的贵族妇女那样挂着温顺可人的面具。
“……我记得您很擅长刀术,也喜欢和人比试,”伊万注视着奥利加那身由层层衬裙堆垒出膨胀感的、不便于行动的裙装,浮现在脑中的却是罗斯公国时期他跟随年长的兄姐们前往基辅参加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仪式时——伊万记得那时人们是把冬去春来的四月当作新一年的起点——远远望见的站在罗斯大公身边腰间挎着匕首和弯刀的、瞧上去锋利又高高在上的奥利加,“也许您早已听说过这个消息,我们家族中新增了一位成员。”
伊万用余光观察奥利加的神情,可他什么都没能看出来,“她的名字娜塔莉亚,和您一样喜欢舞刀弄枪,虽然如今只长到我腰部那么高,但已经能成功举起比她身高还长半个头的铁剑作出些挥砍戳刺的动作了。我有时会和她聊起您,尤其是您精湛的刀术,她对此很是向往,”这是句不完全的谎言,无论伊万同娜塔莉亚谈论多少次奥利加,娜塔莉亚也从未主动询问过任何有关奥利加的消息,她摆出全神贯注聆听的模样的动机不是因她对素未蒙面的姐姐感兴趣,仅仅因说话者是伊万而已——就算伊万捧着词典从字母А读到字母Я,娜塔莉亚依旧会托着腮睁着闪闪发光的双眼专注的瞧着伊万,在给娜塔莉亚上语言课时伊万已验证过这点了——不过伊万认为撒点儿有助于姐妹间建立正面印象的谎话无伤大雅,“如果您愿意,她将非常乐于向您学习刀术。”
奥利加眼睑颤了颤,她的头垂得更低些,显现出脖颈至后肩那段圆润流畅的曲线,她微张口,似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抬手将落至脸侧的鬓发撩至耳后。伊万的目光莫名被奥利加撩发的动作吸引,过了数秒他才恍然意识到他之所以盯着奥利加的手指不放,乃由于那只手上本该有陈年刀茧的地方看上去光滑又柔嫩。“——或者,”伊万有些局促地说,他觉得自己似乎不小心说错了话,“您也可以讲述些罗斯公国时期的事,娜塔莉亚对我们的历史很感兴趣,她喜欢听斯拉夫神明的传说……”他的声音越来越小,因奥利加仍低着头,他放任沮丧获得五官调控权。
在度过一段尴尬又略沉重的寂静后,伊万再次尝试着开口道:“您多年以来一直在波兰王国的首都居住,也许想要回自己的领土看看,很遗憾因时间紧迫,归程途中我们无法绕路去基辅。”伊万望了望窗外,土路边栽着一排道旁树,树与树的间隙内断断续续透出遥远的天际线,虽是晴日,远处却漂浮着几抹乌灰的云,伊万将视线移回奥利加身上,“您——”他迟疑了一瞬,“如果您无法适应圣彼得堡的生活,在拜见过安娜·伊万诺夫娜后……”伊万的食指无意识挠着椅面上的刺绣纹路,他当然希望奥利加能和自己住在一起,收到奥古斯特三世同意把奥利加移交给俄罗斯帝国的消息后他就迫不及待在自己的别庄中划分出一片区域重新装潢,然而和奥利加重逢的这几日,奥利加冷淡的反应让他从一厢情愿的家人团聚的幻梦中清醒过来,“我会劝说陛下允许您回基辅,当然,您不能一直留在基辅内,可每年住上几个月也不会招致他人闲话。”
奥利加猛然抬头,又立即垂首用角度遮掩她失态的表情,她抬手抵住鼻端,胸膛快速起伏着,呼吸也变得颤抖不稳。伊万体贴得移开视线,等耳边的呼吸声平复下来他才继续道:“您是我的家人,如我所说,礼节乃至于地位尊卑都不必成为我们之间的障碍,我希望我们能像普通的人类姐弟那样拥有平等的、相互信赖的关系。”
奥利加抬起头,她眼眶有些泛红,在撤下防范性的温顺面具后她的神色终于生动起来,“我不曾听说过意识体之间还能以那种方式相处。”
“是啊,这是种新的——”伊万顿住,他思索片刻说:“——新的探索,我想我们都有很多得学习的地方。”
 娜塔莉亚和奥利加的会面比伊万预想的还要客套生疏,虽说考虑到年龄差距、过去奥利加对家族的看法以及娜塔莉亚对除他以外的人持有的漠不关心的态度,伊万并不指望姐妹俩能一见如故,但寒暄完后只能靠伊万绞尽脑汁找出些三人能共聊的话题,另两人还只选择伊万作为对话对象显然不是个好的开始。或许是看出了伊万藏在心底的消沉,之后奥利加和娜塔莉亚主动向对方搭过几次话,至于效果,伊万只能安慰自己道至少他的姐妹正尝试着互相磨合,令他不知该感到欣慰还是担心的是,娜塔莉亚趁着奥利加游览自己将要居住的区域离开之时告诉伊万他不用担心她们的事,同时直白的告诉伊万她因伊万对奥利加前来一事表现得如此激动而生出些小小——可能也没那么小——的妒忌,话音未落她就提着裙摆跑走了,留下懵且怔愣的伊万迟疑他是否该叫住娜塔莉亚好好谈谈幼儿对亲近之人的独占欲的问题。
大约一个多月后的某日晚上,伊万洗漱完后换上了睡袍——公平来说,这件长至他脚腕的略透明的袍子有些像女士的内裙——他打着呵欠走向床,掀开棉被后却措不及防被床上一团蜷缩的人影吓得倒退几步,差点儿被地毯绊倒往后摔一跤,他没有立刻转身朝茶桌扑去、举起茶椅砸向床并高呼卫兵的唯一原因是因为他在受到惊吓之余认出了躺在床上的是娜塔莉亚。已睡着的娜塔莉亚似乎被伊万的抽气声吵醒了,她揉着右眼坐起身,迷迷糊糊唤了声“哥哥”。
“为什么你会在这儿,娜塔申卡?”伊万停在原地问,他在问娜塔莉亚是如何在避开守在两人卧室前厅内的女仆和男仆、不被走廊上的侍卫和仆从发现的前提下溜进他卧室内,又是什么时候潜入他床上、用什么方式让方才的他忽视床铺异常的,然而娜塔莉亚却回答说:“因为我想和你说会儿话。”她放下手,看上去清醒了几分。
“我们可以明早再谈——”
娜塔莉亚嘟起嘴。
“——好吧,”伊万叹息着说,他走上前坐在床沿上,“但仅此一次,知道吗?你已经不是个小姑娘了,娜塔申卡,你应该更注意我们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在进入对方私人空间时。”以免撞上些尴尬事儿,伊万在心中补完自己的未尽之语。
“可我要垫脚才能碰到你的肩膀呐。”娜塔莉亚反驳说,她拍了拍身边,要求道:“坐过来些,哥哥。”待伊万坐到她身边后,她扭着身子朝床头坐去,双手环住膝盖突兀地问:“奥利加真的是我们的姐姐吗?”
伊万愣了一瞬,没等他问出娜塔莉亚为何会这样想,娜塔莉亚就自顾自继续说:“她很不一样。”她顿了顿,补充得更详细些,“和你相比很不一样。”
娜塔莉亚的疑问和感受并不出乎伊万意料,考虑到奥利加作为罗斯公国的象征诞生,在罗斯灭亡后经历近百年的地区内各小势力的混战后被立陶宛大公国入侵征服,又被当作利益交换条件由立陶宛大公国转移给波兰王国统治,至今奥利加的子民仍未形成股足够强大的、统一的、能使她摆脱战利品处境的力量,而曾经不被她放在眼里的、过去从属于她的伊万所象征的政权却逐渐强大不说,以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似乎永远不会再次落入被奴役或分裂成无数碎片化小地区的境地。这种身份地位的落差极可能导致她生出蚀骨的嫉妒和怨恨。尽管数个世纪没有自主权的、依附它国的生活磨尽了奥利加性格里的趾高气昂和强势,无论她内心中是否深藏着对他乃至娜塔莉亚的负面情感,至少表面上她维持着拘谨又温婉的模样,可没准儿奥利加在同娜塔莉亚相处时不自觉流露出了什么呢?
或这和情感无关,不提奥利加那些和他区别甚大的遭遇,单论娜塔莉亚对意识体的认知——尤其是意识体间那根本不存在的亲缘关系——就因他的私欲而不怎么符合主流,也许这才是娜塔莉亚口中的“不一样”,只是,真正让伊万苦恼的是他不知该怎样用简练的、概括性且同时易懂的方式将这一切解释给娜塔莉亚听。
“你觉得是哪里不一样呢?”伊万问,希望由娜塔莉亚选择他应从哪儿开始解答。
“……不知道,”娜塔莉亚颇苦恼的偏头,她埋在棉被下的脚趾动了动,一缕鬓发从肩后往前滑至她脸颊旁,“奥利加使用不同的语言,遵循不同的社交礼仪,子民们拥有不同的信仰,但我说的不是那些不同,而是——”娜塔莉亚皱起眉,“哥哥,你在离开前和我聊了不少奥利加的事,我也能感觉到她的确是在试图扮演一个姐姐……大概吧?”她的语气不怎么确定,显然直到现在也未完全理清自己的感受,“奥利加她——”娜塔莉亚泄气地垂手摩挲被面,“我真的不知道,哥哥。我不认为她在伪装什么,就是那种暗怀不好的心思与目的而故意接近我的那种,可和她在一起时,她的言辞和神态总使我觉得不对劲儿。”她忽然转头看向伊万,“虽然你从未详细解释过为什么你不仅向其它国家隐瞒我的存在,也隐瞒了沙皇,但我自己就能推测出你的动机,是为了避免在人类认为必要的时候把我像货物一样出售抵债,对吧?”
“……娜塔莉亚……”伊万讶然又欲言又止的唤道。
娜塔莉亚耸了下肩,“都不需我努力总结周边意识体的经历,奥利加的遭遇不就是最典型明显的例子吗?没有男性近臣会在我身上浪费时间,哥哥,只有安娜·伊万诺夫娜和她的荣誉女仆[3]、主要是荣誉女仆肯分注意力给我,我理解人类对我们的态度以及重视程度的区别是由于我们象征的政权的重要度不同,更遑论我的领土既不处于你的统治之下,也不存在单独的政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喜欢那些人类的态度。他们因你重视我而施舍般允许我在他们的视野中获得一席之地,又时刻估量我的可利用价值以斟酌调整他们对我的方式。”娜塔莉亚说着,左倾着靠向伊万,两人的体温透过丝制睡袍交融在一起,“别露出这样的表情,哥哥,那不是你的错,你也无力改变他们的想法和做法。”
‘是的,只是我仍感到内疚。’伊万想,他不欲同娜塔莉亚争论他的自责情绪是否应该存在,故他选择无言地揽住娜塔莉亚的肩,缓缓抚摸娜塔莉亚的臂膀。
“而奥利加总是会让我想起那些人,”娜塔莉亚头枕着伊万的右肩继续说,“她也在评估我,可她是我们的亲人,亲人不应该互相评估,不是吗?”
“……家人的确不应该相互衡量利用价值,不过这仅是我俩的想法,或准确来说,是我认同的观念,而我抱着私欲使你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长大。”伊万语气平缓地说,见娜塔莉亚满脸不认同欲反驳的神情,只好又说:“先听我说完,娜塔莉亚。由于寿命、地位、象征意义的缘故,从很早开始,至少是我出生之时意识体们之间就少有‘亲人’的概念,你还记得我提起过的罗斯公国时期我们那些已消失的兄姐吗?因那时,一个统一的政权中出现地区级别的意识体被视为公国分裂灭亡的征兆,故在统治者和奥利加的主导下,人们尝试通过各种手段——”伊万原本想用‘杀掉’这个词,但鉴于意识体在肉体层面被杀掉也能自行愈合复活,他换了个用词说:“——消除他们,焚烧、溺毙、斩首……我听说过我们的某个姐姐曾被埋在土里近三年,她死而复生,活过来一两分钟后又因窒息而死,还得竭力在活着时用手挖泥土指望某日能把自己挖出去,最后靠着一场地震及其后的大雨才使她重见天日。”
娜塔莉亚睁大眼望向伊万,以她活到今日的阅历,着实无法凭空想象被活埋的痛苦,也不了解反复生死轮回的绝望��可怕,她像是在听一个离奇简短的睡前故事,比起对故事主角的可怕遭遇感同身受,情绪中产生更多的是好奇。
“她是叫阿丽娜还是阿缪娜来着……”伊万努力回想,“我不怎么记得清了,她以及另几个有类似经历的兄姐都脾气乖戾,时不时便毫无预兆做出些奇怪的事,偶尔还会攻击附近的活物,要么就如哑巴般从不说话,也从不与人对视,不饮不食,游荡在山野之间。”伊万无声叹息,他有幸错过地区意识体们生存状况最糟糕的时段,故心中没有对奥利加的恐惧,只有些微“万一她旧习难改呢”的担忧,而这担忧又轻飘飘的,浇上蜂蜜的烤鹿腿、庆贺新年、甚至是附近树上飞来只羽毛颜色鲜丽的鸟都能让他转移注意力将担忧抛之脑后,至于现在,这些微担忧早已消失不见,只残留对人类的愚昧的感叹和几分怅然,“我不责怪她,你也别去责怪她,娜塔申卡,那时的人类统治者和政权意识体都这样做,她只是做了她以为自己有权去做的、以为是正确的事罢了。”
伊万心不在焉挪动下背后的枕头好让自己靠得更舒服些,“那之后,虽然针对地区意识体的虐杀行为停止了,但我们仍被视为政权意识体的附属品,事实上,人类现在仍遵循着这条规则,就如在波兰和我们都拥有奥利加所代表的一部分土地的前提下,为感谢我们的支持,奥古斯特三世同意将奥利加移交给罗曼诺夫家族一样,在作出这个决定前,他不需考虑奥利加的意见,因为奥利加——或者说我们在某些场合中只会被当作无自主意识的财物。”他顿了顿,轻声补充道:“……我也没征求过奥利加的意愿。”
“哥哥……”娜塔莉亚唤道,她抬手回握住伊万摩挲她臂膀的那只手,欲宽慰伊万却又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如这般才是意识体们通常的相处模式,娜塔申卡,”伊万说,他语气中听不出多少对奥利加的歉意,“强大的一方掌控并使用弱小的一方,决定弱者的命运,而弱者或是被掌控,或是积蓄力量推翻强者,逆转双方的地位与立场。意识体间容不下多少温情和宽容。唯独你我不同,我故意不按照传统的方式驯养你,因我渴求的并不是你的愚忠和畏惧。”
娜塔莉亚的眉心挤出几道褶皱,她不喜欢伊万用负面的词描述自己,像大部分孩子那样,她对自己的养育者存在着种正面的偏见,认为即使伊万不是自圣典内走进人世间的模范也大约相去不远,“这有什么不好?”她问,“难道你认为驯养我才是正确的教导方式吗?”
“当然不。只是偶尔……”伊万的视线落在被面的纹路上,“我害怕你会被夺走,娜塔申卡,”他收紧右手,感知掌中娜塔莉亚的手还带着幼儿独有的柔软细嫩,‘她还那么年幼。’他想, “我虽发誓会保护你,但世事无常,俄罗斯帝国不会永远强盛下去,也许未来某日我会被入侵,或因内乱分裂成无数小国,那时你必将自己去面对一切,而他们比山盗凶狠,比窃马贼狡诈,对待弱小的意识体的方式比贵族对待农奴更残酷,你该如何保护自己呢?又该如何忍受一个自由人被打碎自尊、被当作财物用以分配的痛苦呢?”伊万情不自禁倾吐自己的烦恼,他希望自己能给娜塔莉亚创造出安稳无忧、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又担心有朝一日俄罗斯帝国衰弱后娜塔莉亚会像只被抛弃在森林中的狗崽一样被猎食者绞杀得尸骨不存。
“真到那时,不就轮到我保护你了吗?”娜塔莉亚疑惑地问,她面带真诚,仿佛发自内心不明白伊万为何为未来苦恼。
伊万愣了愣,随即笑了起来,他既为娜塔莉亚孩子气的话感动,又为娜塔莉亚那股天真的自信而感到几分好笑,“唔,我们似乎偏离了原本的话题。”他避开正面回应娜塔莉亚,“总之,奥利加过去生活在一套与我们不同的规则中,短短一个月是无法去除旧规则带给她的遗留影响的,”——没准儿她永远挣脱不出强食弱的模式,伊万暗自思索这一可能性,“我们得耐心些,给她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我可不想像卢卡谢维奇或罗利纳提斯那样命令她变成我想让她变成的样子。至于娜塔申卡你,”他低头同自己的妹妹对视,“则尽可做你想做的,若你不喜欢被评估,在奥利加改变以前不理会她好了。”
娜塔莉亚盯着伊万看了几秒,她又嘟起嘴,一头撞进伊万怀里,“她和你描述的不一样,看起来一点儿都不擅长马术和刀术,反倒像女仆们那样喜欢拿着针线绣个不停。”
“……我也好几个世纪未和她相逢过,或许她的兴趣改变了吧。”伊万解释道,尽管他丝毫不相信自己给出的解释,毕竟回圣彼得堡途中他同奥利加提起相关话题时奥利加脸上露出的可不是自主自愿改变爱好的人会有的表情,不过鉴于娜塔莉亚在他背地里的周旋下受到的束缚比其余女性人类及意识体少,恐怕她难以对仅仅因为股间没长出某个器官就得被迫放弃穿某类服装或发展某个爱好这种因果不相连的事感同身受,故伊万不打算说得更详细。
“我觉得奥利加很多余,”娜塔莉亚声音闷闷的,“我只需要哥哥你一个亲人就够了。”
这又是句孩子气的话,伊万听说过、也偶尔见到过小孩子对自己的亲长拥有强烈的独占欲,若亲长同别的孩子表现亲密便会哭闹不休,‘该怎么办呢?’伊万犹豫是否该干涉娜塔莉亚对自己的独占欲,理智告诉他若放任娜塔莉亚,说不定未来会有糟糕的发展,可抛开理智,他只想紧紧抱住娜塔莉亚、将头埋进娜塔莉亚发间再尖叫着重复“可爱”二字,“这样想可不行,”他漫不经心地说,语气完全不能冠以‘责备’一词,“严格来说,卢卡谢维奇也是我们的亲人,”娜塔莉亚闻言垮下脸,伊万却故意视而不见,自顾自继续说:“还有曾经的塞尔维亚王国、尼特拉公国等现在分别处于奥斯曼、匈牙利诸国统治下的意识体们,以及罗斯公国的某位公主曾和法兰西王国的国王联姻,所以法兰西的意识体也能算我们的远亲,”娜塔莉亚的脸皱成一团,“不,应该说,按照斯拉夫人的联姻历史,所有欧洲意识体都和我们有或近或远的亲戚关系。”
娜塔莉亚撇着嘴沉思半晌,以讨价还价的语气说:“那就奥利加吧,我的亲人名单上再添个奥利加就够了。”
“随你喜欢。”伊万忍笑道,“不过说到欧洲意识体们……过去因你不需与同族和各国皇室接触,我一直没要求你学习纹章学和贵族姓氏史,既然现在得让你逐渐融入国际社交圈——”伊万还没说完,娜塔莉亚就像只梭子般滑进被褥中并翻过身背对伊万。
“——好吧,功课的事明日再谈。”
娜塔莉亚猛地扯过棉被遮住了自己的耳朵。
 [1]1726年,神圣罗马和俄罗斯签订了维也纳条约
[2]德林斯基休战
[3] обер-гофмейстрины 机翻咋翻我咋写,大概是俄剧《叶卡捷琳娜二世》第二季中被叶二派去检查长子是��有生育能力的那名女配那样,通常由出生高贵的贵族妇女担任,虽有‘女仆’之名但不会做太多服侍人的杂事,更类似于宫廷内臣
白俄对露不是性缘脑,而是类似于“妈妈你把注意力放我身上就够了,别给我找爹也别生二胎”的那种独占欲超强的小孩
以及露总觉得自己在用私欲干涉白俄的教育导致白俄没有成长成那时最被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人,而白俄则苦恼于露总是自责自贬23333333
0 notes
mellguard-gate · 4 years
Text
【クロリン】告白[R-18]
搬家备注:于2017年11月首次发表于lofter。首发账号Bellguard,后由轨迹主账号Mellguard转载。
注:闪3ED后
【【【十八岁以下阅览注意】】 】
——————————
「别担心,我就在这儿」 「我会一直在你身边的」 「我喜欢你」 「里恩」
“喂~里恩——” 和记忆力一样的嗓音拖着古怪的长音,在桌对面喊着自己的名字。
里恩回过神来,才发现一桌人都以担忧的眼神看着自己。
“里恩君,没事吧?刚才开始就心不在焉的,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坐在右手边的托娃学姐担心地看着自己。 “对不起,我没事,只是走神了而已。”里恩感到有些抱歉,一时疏忽让他人产生了无谓的担心。
表面世界里,帝国向共和国发起了战争;而里侧世界里,从帝国展开的诅咒蔓延了整个大陆。 为了阻止这一切继续发生,里恩回到了同伴们身边。他们归属于反抗政府军的贵族势力,在奥蕾莉亚分校长的旗下,配合贵族军的作战进行游击活动。
现在里恩与新七组的学生们重逢,跟第二分校里的两位教官,还有“他”一同行动。
“是不是太累了?毕竟你们骑神一直冲在最前头。”坐在托娃另一侧的兰迪也露出了同样的表情。帝国政府将重心放在了共和国身上,无暇顾及克洛斯贝尔的小动作,既然过去的同伴获得了自由,他自然也毫无顾虑地站在了反抗势力的那一头。 “怎么?你擅长的灵异现象又发作了?”亚修说起话来还是没好气,但想起和他重逢时的模样就知道那不是真意。和他相处久了就知道,这是明明将对方的一言一行记在心里却故意挑些气人的话说的那种笨拙的学生关心人的方式。 “教官,难道那个力量又……”回想起数次近距离目睹里恩因为鬼之力痛苦的模样,阿尔缇娜欲言又止。从北方战役起到现在,她就一直记挂着这件事。
“不是,真的不是,你们想太多了!”里恩急忙否认,生怕再说下去恐怕又要绕回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将他排除出前线的老话题,“我只是走了一下神,可能稍微有点累了……让大家担心了,对不起。” “啊,一直谈论这种阴郁的话题是会累呢。”库洛坐在对面,轻飘飘地感叹了一声。
里恩盯着让自己走神的罪魁祸首。像是接收到眼神中的含义一样,库洛笑着移开视线,掏出一叠Blade,开始问众人要不要打牌,带钱的那种。
库洛和里恩曾有一段短暂的“热恋”时期。 至于为什么加引号,因为那并不是正常的恋爱。
只有短短七天。
被从黑星杯底部带出来,失魂落魄地被丢进一间房间,快被自责悲伤后悔的痛苦吞没之际,库洛出现在他的面前。 就像溺水之日抓到一块浮木一样……不,对里恩来说,库洛远不止是浮木。 那是他一直追寻着,思念着,向女神祈祷,希望能再让他回到自己身边的人。
所以里恩近乎疯狂地向对方索求。 索求爱意,索求温暖。 索取对方的所有,也希望对方夺走自己的所有。
库洛回应了他的渴求。 两人发生了肉体关系。 就像为了在短短七天内弥补失去对方的那段时间的空白一样,沉溺于肉欲,高密度地交合在一起,度过和梦境一般的幸福又短暂的时光。
然而梦终究是会醒的。
里恩鼓起勇气,面对对他过于残忍的世界。 他回到了本该属于的地方——和库洛一起。
库洛并没有反对他的决定,反倒在背后推了他一把,并和他一起斩荆披棘,闯到了今天。 但是同时,库洛却从未再提过那七天内的事。
在同伴们面前,他们是好友,反抗军的主力,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的搭档;而在私底下,里恩却明显感觉到库洛有意地拉开两人间的距离。
里恩不知道库洛是怎么想的,因为那之后,库洛甚至连独处的机会都没有留给他。 偶尔撞见他时想开口,却总是在说话前就被库洛抢了先机,岔开了话题。
里恩想,库洛是不是后悔了。 正因为后悔,才想当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对他而言,当时说不定只是为了拯救濒临崩溃的自己才迫不得已做出那种事。 库洛说不定想忘记这一切,所以才用这种态度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错误,你也应该忘记。
每当想到他因为这种原因躲着自己,里恩心里一阵难过,但同时也庆幸,不用直接从他口中听到直白的残忍话语。 里恩想找库洛问个明白,又害怕知道答案。 如果只是为了给对方勇气与信心,里恩会直率又坦诚地面对对方到最后,不会顾虑对方是否会讨厌自己,自己又是否会因此受到伤害;但每当是为自己寻找答案时,他会变得战战兢兢起来。
既想勇敢面对真相,又害怕受到伤害。 既渴望获得爱,又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所以两个月来,里恩借口等待合适的机会,一直放任库洛躲着自己。
越是明白自己的想法就越是从心底感到自我厌恶,里恩默默叹了口气,看了眼眼前相声般的闹剧。
托娃正在努力阻止这位不正经的学长和自己的学生赌博的行径。而其他人里头,缪洁在一旁煽风点火,欢乐城出生的亚修挑衅要他提高筹码,兰迪跃跃欲试地想来一局,却被对过要挟要向支援科告发他的尤娜噎了回去。 看着库洛最终不情不愿地将卡牌装回了兜里,里恩也不打算再多言——不如说,要是真的和自己的学生玩牌,库洛说不定会把全套装备都输进去。
“禁止赌博!但是确实该放松一下。反正明天的计划也决定好了,来说一些其他的开心的事吧!”尤娜充满活力的声音点亮了整个空间。 “比如说?”缪结眨着眼睛。 “等把什么结社地精的坏蛋通通打跑之后!我要吃龙老饭店的炒饭!东街小摊的激辣拉面!奥斯卡先生的面包!阿卡摩利亚村的蛋包饭!米修拉姆的棉花糖!”
“尤娜桑……吃的也太多了……”阿尔缇娜用无起伏的声线指出了在场所有人都想说的那一点。 “我、我没说是一顿里吃完啊!”注重身材的粉发女生急忙解释,“那阿尔你怎么样?” “是呢,我的话,”黑兔沉吟了一会儿,“我会比较好奇棉花糖的味道……真的和棉花一样吗?” “那只是形状像……还有我是问你想做什么,不是让你选啊?!”熟练地吐槽后,尤娜笑着隔着帽子摸了摸人偶般的女孩的脑袋,“干脆,赶跑那些坏家伙以后,阿尔和我一起去米修拉姆吧,我请你吃那家店的棉花糖。” “库尔特君想做什么呢?”她将话题抛向了坐在身边的少年。 “我首先,想和许久未见的兄长切磋一下,看看我的范达尔之剑和他的有多少差距,然后再根据情况调整训练的内容……”稳重的少年认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却受到了少女微妙的目光。 “虽然不是说这些不好,但你也太死板了吧……这种时候怎么也该说点轻松的休闲项目……” “那就,下棋吧。明年帝都的棋赛……” “啊啊!够了!死脑筋!”少年的新回答又被少女否决了,尤娜猛得站起来,“你也给我一起来米修拉姆,好好体会一下什么是全大陆最棒的梦幻主题乐园!” “尤娜同学,真的很喜欢克洛斯贝尔呢。”身边的托娃被少女逗笑了,“不过米修拉姆啊,我只在书里看过,确实是全大陆规模最大的主题乐园,也是克洛斯贝尔作为观光地的重点项目之一。有机会的话也很想去学习一下呢。” “那托娃教官也一起来吧!游乐园就是人越多越好玩。对了,干脆到时候大家一起去米修拉姆吧!” “哈,那种骗小孩的地方,谁要去啊。”亚修用鼻子哼了一声。 “啰嗦,玩过你就知道好玩了。” “非得出钱去那种地方,有什么好处?” “当然有!” “比如?有人肯给我报门票钱请我玩?” “当然有人请客了!对吧,里恩教官?”
尤娜用期待的眼神转过头来。 “等一下,为什么会这样?”话题突然落到了自己身上,里恩哭笑不得。 “因为你是我们的教官啊。”尤娜好像说着世界上的真理一样不假思索。 “没错没错。”起哄的几人随身附和。
“多谢了,舒华兹教官!阔气阔气!”一个惯例地以坑到自己为乐。 “说起来,教官实习的时候也请我们吃了冰激凌。”一个习惯性地提旧事落井下石。 “教官请客的话,就是说教官也会一起去吧?夜晚的游乐园,和教官独处……好机会!前辈又要嫉妒了~~”一个笑得一脸陶醉,不知是真情还是假意。 “按往常的流程来看……你还是认了吧,教官。”一个预想到了结局却没打算伸出援手。
各怀心思的学生们统一了阵线,里恩回头看向在场的其他成年人求助。 “哎呀哎呀,你的学生很信赖你嘛。里恩。”兰迪一幅置身事外的模样。 至于库洛,刚才开始就夸张地弓着身子捂着嘴忍笑。 “真是的,大家别欺负里恩君了,这样也太可怜了。”托娃苦笑着打圆场,她恐怕是在场唯一为他维权的人。
“托娃教官说的没错。”刚刚还在起哄的缪洁突然一改立场。 看到她扬起嘴角,头顶上仿佛出现了小恶魔的角,里恩直觉不妙。
“游乐场这种地方,比起我们,教官应该更想和恋人去才对呀。”
此言一出,第二分校的几个人立刻知道了接下来话题的走向。 与其说是和她相处时间久了,知道她带话题的手法,不如说这个话题已经出现过太多次了。 “……你不会又想”尤娜给了她一个白眼,刚吐槽了半句,却被缪洁抢先说了下去。 “所以教官是想和谁一起去?米修拉姆可有不少适合恋人的浪漫景点,可以让当地人的尤娜桑推荐一下。”薄荷色头发的少女装出一副苦恼的神色,“但是亲近教官的女性有那么多,不知道是谁的话,我们也没法给出最适合那位的建议。对吧?”
“缪洁……别戏弄大人”直觉上感觉她重提这个老掉牙的话题并不只是为了让自己难堪,里恩试图阻止她,却被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打断。 “诶,比方说有谁?” 里恩猛得转过头,坐在缪洁斜对角的银发青年漫饶有兴趣地撑着下巴。
“最有力的人选就是旧七组几位前辈了吧。听说有好几位一见面就和教官旁若无人地抱在一起……当然了,我没直接看到过,都是听尤娜桑她们转述的。”她边说边偷偷瞥了新七组最早的三位成员一眼,看几人似乎都不如预想中那么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又加了一句,“听说不止是女性,男性间也有热烈的拥抱……” “你别按你的兴趣添油加醋!”一根筋的粉发少女立刻咬钩,纠正了她话中明显的错误,“我们看到的只有劳拉桑和亚丽莎桑……嘛,虽然后者那个气氛确实……”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少女脸上泛红。
“喔,劳拉和亚丽莎啊。不意外嘛,他们学生时代关系就很好了。”克洛嘴上重复着少女的情报,视线缓缓在里恩身上扫过。 从视线中感受到了热度,里恩浑身一颤。
“这种抱法已经超过关系好的同学了吧?!还是说帝国人之间的好同学一见面都用拥抱问候,一抱还都抱那么紧的?”尤娜嫌弃的眼神表达了她对这个新听说的异文化的排斥。 “不,帝国并没有这种问候方式。”为了维护帝国人在她心目中的形象,库尔特加入了讨论,“虽然热恋中的情侣可能会比较冲动,但一般的绅士和淑女在外会很有节制地遵守礼节。”
“呼……热恋中的情侣啊?”库洛扬起嘴角,视线在里恩脸上打转。 “我猜那是对里恩限定的问候方式,听说内战时他们重逢也抱了好次。哎,全怪你们教官魅力太大,”库洛用调侃的语气声情并茂地说着,眼神却像暗示什么似的,直直地盯着里恩的眼睛,“让人情不自禁想紧紧抱着他,不想放手。”
「好想一直这样紧紧抱着你,永远都不想放手」 这是一次亲昵之后,库洛抱着自己,在耳畔诉说的情话。 当时的话语和最后一句话重叠在一起。
紧贴自己的胸膛的温度,抱着自己的手臂的力度,在耳边呵出的湿热气息,让心神融化的甜言蜜语。 里恩觉得身体开始发热。
“库……” 里恩下意识喊他的名字,却没想好是阻止他继续打听,还是想问清楚他这态度究竟是什么意思。
“那和那几个姐姐的甜蜜夜晚也是因为这种超能力了?”黄发的学生用嘲讽的语气提供了新情报。 “姐姐?我本来以为该是菲和委员长出场了,竟然半路杀出了黑马……等等,不会是莎拉吧?”银发的青年不知是真的出乎意料还是只是演技,提高声音表示震惊。 “紫电的游击士和铁道宪兵队的冰之少女。一个晚上,两个女人。佩服。”亚修看着里恩,一脸使坏成功的表情。 “准确来说旧七组的另外两位也和教官非常亲密,但是目前还没有被我们目击到相关的言行。”一边,阿尔缇娜精准又严密的概括,反而让人更下不来台。 “恐怕那天晚上是太专心了吧。第二天教官脖子上有红痕。一定是晚上在户外太专注,才会没发现被虫咬到。”另一边,缪洁却用会引人误解的描述方式将两件本不相关的事连在一起。
“哟,听着很激烈嘛?”库洛眯着眼,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脸。 那天晚上发觉自己外出的兰迪自然不用说,一直维护自己的托娃的神色都显得有些尴尬,想必是都对那番话信以为真。
“不是,那都是误会……”身体的燥热还没有冷却,那天晚上真实发生的事让他本就没有自证清白的底气,此时缺乏力度的话语更是没有说服力。
“哎呀,一年不见,真对你刮目相看啊。一个晚上有两个姐姐那么热。情。地。陪。你。”库洛在最后几个字加了重音,强调其潜台词。 “真的是误会!我那天晚上只是和她们聊了聊,也只有亲到脸颊而已!”大脑还沉浸在旧时的记忆之中,加之尤其不想被对方误会,里恩脱口而出。 可话一出口,四周的视线又冰冷了一层。
“只是聊了聊?” “只有亲到脸颊?” 刚刚自证的台词被复述,沐浴了学生冷漠的视线——简直是自掘坟墓。
“原来如此,亲脸颊太小儿科了。只有真正的大人的亲吻才能满足你,对吧?”库洛直直盯着里恩,一字一句地说着,舔了一下嘴唇。 大人的亲吻时的低沉嗓音,那双仿佛在暗示什么的眼睛,无一不在继续侵蚀里恩的思考能力。
在学生们附和着“太差劲了”的时候,里恩无法让自己的视线从库洛的嘴唇上移开。
或温柔或激烈地落在他身体上的亲吻,执拗地勾勒他身体的形状的嘴唇,眼前这个人抱着他,一遍遍用实际行动教会他什么是大人的亲吻。
心跳变快起来,吵得里恩听不见四周在说些什么。
“……公主抱着阿尔芬殿下逃离战舰……” “……和艾利榭前辈共浴……” “摸女孩子的头简直是犯规!”
恍惚间听到学生们又把这些事都翻出来数落了一遍,但这些关键词现在只能刺激起他和库洛间行为的联想。
库洛像想将自己的身心都熔化一般温柔地抱着自己,用灼热的吻蒸发因痛苦和悲伤流下的眼泪。他不断用语言和身体告诉自己,他就在自己身边,哪儿都不会去。
在最疯狂的那段时候,思考被麻痹,大脑变得一片空白,身体只会本能得向库洛索求,或是回应他的索求。
只想被他给予的幸福填满,只想被他施予的快感掌控。 其他的什么都无所谓。
里恩觉得自己的理智似乎又要被那份疯狂带走。
“不过要说里恩的本命的话,我知道是谁哦。”
银发青年的一句话钻进耳中,整个空间一下子安静下来。
““是谁?!”” 在场听众们的好奇心一下子攀到了顶点,异口同声。 对他们来说相当于一个长年未解之谜的答案被放到了眼前,无论是出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还是出于想近一步了解朝夕相处的同伴,在场的人都希望他立刻说出答案——当然,除了里恩本人以外。
“库、库洛,别乱说!”里恩的脸蹭得一下变得通红,要不是碍着隔着一张桌子,立刻就要冲过去堵住库洛的嘴。 那是当然的,本以为库洛想和自己恢复普通友人的关系,结果他突然开始暗示自己,还要当着那么多人公开两人的关系,论谁都会一下慌了手脚。 里恩并不排斥公开两人的关系,不如说如果能获得库洛的认可,那之前让他心神不宁的担忧一下都能烟消云散。 但这不管怎么说都太突然了,他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看这反应……一定是真料!” 第一次看到里恩就这个话题谎成这样,四周的人更是确信库洛掌握的是准确的情报。 “这可是不容错过的新情报。” “不愧是教官的恶友,是教官不小心说漏嘴才知道的么?”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围着库洛,库洛摆了一副安静安静听我说的手势。
“其实很简单嘛。你们想,浪漫的故事一定要有一个戏剧性的开头。” “在莱诺花开的季节发生的那一场命运的邂逅。” “没错,一切在开始之前就已经决定了。”
“够了!别卖关子了,到底是谁!?”受不了漫长的开头的人拍案而起。 “库洛!!”还处于混乱状态的人尝试做阻止他的最后努力。
“不要急不要急,听我从那件意外开始慢慢说起。” “旧七组第一次见面就被莎拉丢进了旧校舍的陷阱里……”
…… 旧校舍……? 陷阱…………? 意外………………? 难道说……………………
从关键词联想到了他想说的是什么,就像当头被浇了一盆冰水,里恩整个人都冷了下来。
没错,库洛从开始就并没有说过要说的那个人是他自己。 事实上,他也并未口头承认过和里恩的关系,现在的回答反而和他两个月来疏远里恩的态度相一致。
是自己会错了意。 只是自作多情。
心被搅成了一团。
“在落入陷阱时,那起事故发生了,里恩他和” “停下吧。再继续说下去会很困扰的。”
里恩打断了眼前打算畅谈的人,冰冷的语气像刀锋似的切开了热烈氛围。
“怎么了啊,教官?就那么不想让我们知道吗?”很少听到教官的这种口气,尤娜的气势一下弱了,但还是嘴硬着不想在离目标咫尺之处退步。 “我说的会困扰的不是我,而是你们——尤娜,库尔特。”换上一副公事的口吻,里恩扫了两个学生一眼。 “毕竟,开学第一天以羞耻的姿势摔成一团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里恩这句话刚出口,少年和少女的脸立刻变得和煮熟的虾一样红。 “为什么要突然提那件事啊!”回想起第一天的意外,虽然早已和对方和解,脸皮薄的少女还是羞于被当众提及往事。 “啊呀,第一天发生了什么吗?”当时还未被分到七组的缪洁立刻接过了话头。 “没什么,就是舒米特博士开启了地板上的陷阱,然后尤娜桑和库尔特桑……” “啊啊啊阿尔,STOP!!!”尤娜慌张抱住了银发的少女。
里恩叹了口气,他的本意并不是揭学生的短,但为了中断刚刚的场面他不得不那么做,更何况他目前的心情让他无暇顾及这些。 “被人当众拿糗事出来说就是这种感觉,希望你们引以为戒。”里恩说完,站起身来,“今天不早了,明天有明天的计划,大家都早点休息吧。” 靴子踩着地板发出响声,一步步绕过会议桌,里恩在某个人物身后停下。 “库洛,出来一下,我有话和你说。”
库洛有些无奈地笑了一下,朝其他人摊手,依言站了起来,跟着里恩走向门口。
“诸位,晚安。” 里恩打开门,示意库洛先走出去,却在准备关门时停了下了来。 “还有,”他冷冷地环视在场的几人。
“不许跟过来。”
说完,门安静地合上了。
房间里一时之间鸦雀无声。 “他说的没错,是很晚了,准备睡吧。”兰迪首先打破沉默,朝还未回复过来的几名学生说。 “确实我们也有不好的地方,但是之前说的时候他也没生那么大的气啊……”刚才最来劲的尤娜受得打击也相应地大。 “是的,教官在女性话题上和我们发火还是第一次,之前都是他觉得自己理亏多一点所以被数落也没办法的态度……”阿尔缇娜与其说是失落,不如说更多地担心里恩异常反应的原因。 “在这个话题上把教官逼过头了吧。我们确实需要反省。”库尔特已经开始了反省。 “或许是因为这次的参与人不同也说不定呢。”缪洁意味深长地笑了一下。 “兰迪前辈,怎么办……我是不是现在就该去和教官道歉?”行动派的尤娜因负罪感坐立不安。 “不,今晚就按里恩说的,回屋睡吧。”兰迪安慰他们似的笑着,摇了摇头,“脾气越好的人生起气来越可怕。他也需要点时间整理一下心情。” “嗯,说的没错。”托娃苦笑着安抚,“而且,我想里恩君也不是在生大家的气。”
将信将疑的人,察觉到什么的人,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打着哈欠的人,回到各自的房间,准备为一天划上句号。
而为了为自己的心意划上句号,剩下的两人还打算将今天持续下去。
今夜漫长。
——————————————————
靠缪洁的安排,几人在海都附近森林里的一个偏远旅馆内落脚。 那里人迹罕至,既能收纳骑神,又能躲过政府军的眼线,是个作为中转用的好据点。
里恩走出旅馆,往森林里去,库洛也不问他打算去哪儿,只是老实得跟在后头。
走了大约离旅馆百米,里恩在水潭边停下脚步。平时为了转换心情,里恩会来这边钓鱼,所以非常熟悉这儿的好处——离旅馆不远,但声音传不到旅馆,如果有人跟来也能立刻发觉,并且从这里能看见旅馆的屋顶,真的有什么紧急情况也能有个照应。
“怎么,你是打算找块空地和我决斗吗?”站在他身后两米开外,库洛调笑。 “为什么要说那种话?”里恩没有看他,冷冷地抛出一句话。 “抱歉抱歉,玩笑开过头了。不过你的反应也大过头了吧?你那些学生们可都吓到了。”库洛抓乱后脑勺的头发,轻描淡写地给他道歉。
“你明明知道,我和旧七组的大家只是同伴。为什么刚刚要说那种话误导大家?还和他们一唱一和地打听我那些事。”里恩背对着库洛。 “……这么想的只有你吧?”可能是错觉,库洛的这句话听上去有些冷淡,“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人家喜欢你,帮迟钝的后辈一把促成美事,有什么不好吗?”
“那刚才为什么用那种暧昧的说法暗示我?明明之前一直躲着我,明明没有打算接受我……”夜风中的背影显得有些单薄。 “喂喂,你想多了吧?我没暗示你什么,没想躲过你,也没有排斥过你。我们是……”库洛顿了顿,声音一沉。 “是恶友。” “过去。将来。”他补充了一句,“一直都是。”
“那你……为什么……”修长的白色身影颤抖着。 “……为什么要说喜欢我?”
库洛没有回答。
“如果只想和我继续做朋友,为什么要说喜欢我?为什么要吻我?为什么要抱我?为什么要骗我?”他努力压抑着快要爆发的感情,声音越来越轻,像是怕对方听出自己嗓音中的哭腔。 “让我死在那里就好了,为什么要给我希望?”他呼吸急促,肩膀明显得起伏。 “做出了那种无可挽回的事,我本来……本来就该死在那里的……”
“里恩,你冷静一点,别钻牛角尖。”看着对方情绪失控,生怕他轻生,或是一脚踩空跌入潭中,库洛不由往前跨了一步,“先到我这边来,我们慢慢说,好吗?”
里恩不答话,剧烈地摇头,痛苦地抱住脑袋弯下腰。 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库洛一个箭步冲上去,抓着他的肩膀,一把把他拉到怀里,带着他往后退开了好几米才停下脚步。
“呼……你是要吓死我吗?”将人带到安全地带,库洛长吁一口气,松开了手。 “不会的……库洛不会死的……我不会让库洛死的……”情绪不稳定的里恩只从库洛的话语中捕捉到了一个单字,变得更不安起来。 自知失言,库洛条件反射般的伸出手臂圈住他,却在接触到他的背脊之前硬是停了下来。
里恩低着头,有些神经质地抓着他自己的手臂,用力到衣服都被揪成了一团。他的身体摇摇晃晃地,似是想往库洛身边靠,却像在害怕什么一样,不敢碰到库洛的身体。整个人蜷缩着发抖,好像下一刻就要垮掉,却强撑着一口气,硬是不让自己倒下。
库洛叹了一口气,投降了一样,把里恩揽到怀里。
“嗯,你说的对,我不会死的。”抱紧里恩,轻轻抚摸他的黑发。 “你放心,我就在这里。没事的,里恩。”库洛用温柔的声音安抚他,感觉怀中的人渐渐停止了颤抖。 “我就在你身边,哪里都不去。好了,我不再跟你使坏了。对不起。”库洛看到里恩抬起软软垂下的手臂,感觉到他抓住自己的背脊。 库洛重复着温柔的话语,不断轻抚着他的头发和后背,直到里恩平静下来。
“库洛……?”怀里传来一个小心翼翼的声音。 “噢,欢迎回来?”听到他的语气回复了往常的音调,库洛松了口气,但怕他多心还是不敢松手。 “……对不起。”抓紧库洛背部的衣服,里恩将头埋得更深了。 “真是的,有个爱撒娇的后辈真辛苦啊���有没有人给我颁个最佳前辈奖?”库洛笑着回答他。
“对不起,我也知道库洛是在勉强……”里恩的声音隔着布料传出来,听上去更是消沉。 “明明不想和我做这种事,但为了救我每次不得不这样勉强自己。因为……只是恶友的话,做这种事……很奇怪的吧?”嘴上表达着歉意,理智上觉得自己不该再继续利用前辈的温柔,但是里恩没法离开这个温暖的怀抱。
“那,你又觉得这样很好吗?”没去正面回答他,库洛叹了口气。 “前途一片光明,从名门后裔到王公贵族,那么多出身高贵貌美如花个性温柔的女孩随便你选,全大陆的男人都羡慕嫉妒恨得想找你决斗。结果你却和我这种……”他停顿了一下选择措辞,“减分项比加分项多得多的男人抱在一起,真的好吗?”
帝国解放战线这种恐怖组织的领袖。 扣下内战扳机之人。 死去过一次,又靠诡异的力量活过来的人。
怕触及对方的心结,库洛没有将这些列举出来,选了暧昧不清的说法,但他的态度却十分明确——里恩身边有太多比自己好得多的人。 论谁来看,都是选择她们……甚至选择他们更为正确。
“库洛是最好的。” 里恩手臂用力,回抱眼前的人。 “不管别人说什么,不管库洛自己怎么觉得……对我来说,库洛就是最好的。” 没去思考什么说话的技巧,里恩用最朴实的话语描述出他的心情。
“你还真是……会说这种让人羞耻的话。”虽然事到如今也没指望里恩突然理智起来拒绝自己,但收到的回答竟比想象中的还要直白几倍,库洛也不由不好意思起来。 “所以……”里恩突然将头从库洛怀中抬起。
“库洛能不能也……把我当成最好的那一个?” 他露出了被雨淋湿的弃犬一般可怜巴巴的眼神,直勾勾地看着库洛的眼睛。
“停。打住。等一下。”库洛捂着脸别开头,“等等等等,哥哥心脏不大好,让我缓一缓,一下就好。” “不行吗?”里恩又是灰心,又是着急。 “啊啊——才不是呢,笨蛋。都说了等一等啊。”
库洛一把捂住里恩的眼睛,另一只手搂住他的腰,制住不安分地想夺回视野的人。 “你……”库洛刚开口又止住,酝酿了一下,才像豁出去了似的深吸了一口气。
“你一直都是最好的那一个………………这回放心了吧?!” 透过指缝,里恩隐约看到学长满脸通红。
“真是的,竟然直接说出那种台词,还逼我说出这种话来。你做好觉悟吧。” 里恩感觉搂着自己的手臂一紧,灼热的呼吸凑到了耳边。
“今晚不会让你睡的。”
————————————————————-
回到旅馆,反手锁了门,两个人就迫不及待地拥吻在一起。 明明刚刚在森林里还紧紧相拥,明明一路回来也牵着手,但两人总觉得好久没有感受过对方的体温,一分一秒都不想浪费。
坐落在偏僻森林里的旅馆不大,虽然不是年久失修,但设施也谈不上新,每人的房间里只有最基础的设施。 外套和长裤一眨眼就被丢到了木质地板上,里恩被按在单人床上。承受了两个人的体重,床铺发出了嘎吱的悲鸣。
“开始之前先提醒你两件事。” 覆在里恩身上,库洛摆出一副严肃的脸孔。
“第一,这房子隔音很差,考虑到还有小孩在,你得控制一下音量。” “第二,我今天没把握能控制自己,你要更注意一下第一点。”
里恩还没问出为什么,嘴唇就被死死地堵上,口中一下充满了对方的味道。 一只手顺着肩膀往下抚摸,胸肌,肋骨,小腹,然后托起了里恩的腰,往他自己相同的部位靠。 感受到被灼热的硬物抵住,里恩的胸膛被被库洛索求的满足感填满,伸手揽住对方的脖子,用腿缠住对方的腰。 感受到里恩的回应,库洛亲吻起他的脖子。开始只是亲吻,慢慢的变成了执拗的啃咬,好像想把这个部位拆入腹中。 人体最薄弱的部位受到对方的攻击,里恩喉咙里发出细碎的呻吟,想起对方开始前的话,努力克制着自己,不在逐渐升级的攻势中叫出声来。
托着腰部的力量突然消失,里恩又重新跌回床上,并且遮着下身的最后一块布也被扯掉。还没熟悉微冷空气的触感,下身被异物入侵的感触就让他不由小声叫了出来。
“抱歉,我忍不住了。”将中指和食指插入后穴翻弄,库洛有些抱歉地说。 入侵的手指就往常更粗暴,里恩身体一软,搂着库洛脖子的双手滑落,随即又想起来什么一样,用手捂住嘴,害怕情不自禁喊出声。 “你前头问我,为什么明明和你拉开距离,又和你的学生八卦你的绯闻,还对你做些只有我们俩懂的暗示对吧?”库洛追加了一根手指。
“很简单,因为我很嫉妒。” 听到金属扣摩擦的声音,里恩勉强看见对方心急地用单手解开皮带。 “尽管想好了和你恢复以前的关系,让你和心怡的女孩在一起。但听到你和其他人亲热,就嫉妒得把那些打算都丢光了,只想把你抢回来按在床上,调教成只对我有反应的身体。” 对方的真心话过于露骨,里恩不由涨红了脸。 “好不容易强迫自己把你推给其他人,结果你还跟我翻脸了。结果闹出现在的局面。” 感觉到库洛调整了自己身体的位置,知道将要发生什么,里恩死死捂住嘴。 “所以,变成这样都是你自己找的。” “你就负起责任把我的嫉妒全接下来吧。”
身心同时被过于热烈的物体贯穿,里恩努力控制自己,不让自己被幸福感和情欲吞没到忘情得纵声叫喊。 “哈啊……好奇怪?明明没怎么做扩张,很容易就进去了……”将楔子打入对方的身体,库洛察觉到了异样,“难道……”
“这两个月来你一直……想象着和我做的样子自慰吗?”
“不、不是的,我……”里恩矢口否认,但他一脸被揭穿了的表情出卖了他。
“糟糕……高兴过头了……”库洛的声音低下来,喃喃自语,借着锻炼出来的夜视能力,里恩能看到对方的脸上也出现了红晕。
“库啊啊……唔——!”里恩想喊他的名字,松开了按住嘴的手,却一下被激烈的动作攻了个措手不及。 “我不管了。嗯,不管了。”库洛将里恩的腰抬得更高,加上自己的体重,将身体的一部分更深地印入对方体内。 “什么你跟我以外的人在一起肯定会更幸福……这种混账道理我再也不管了。”加剧下身的动作,同时对里恩硬起的器官施加爱抚,“事到如今,不管用���么手段我都要把你栓在我身边。想跑我都不会让你跑了。” “库洛!嗯啊,库洛……!”被喜悦和快感溢满,里恩想表示赞成,又想在猛烈的攻势下控制住音量,断断续续地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但是却无论如何都想把自己的心情传递过去。 他一把搂住库洛的脖子,将嘴唇贴了上去。
里恩的身体酸软,使不上力,真的只是用自己的嘴唇轻触到了对方的嘴唇——但这份爱意与欣喜,却确实传达给了对方。 库洛吻住他,在他身体里达到高潮。
同时达到顶端,里恩看着小腹上沾上了他自己喷溅出的白浊,一阵恍惚。
终于确定了对方的心意,一直悬着的心安定了下来,一股倦意袭来,里恩迷迷糊糊地就想合眼,却被对方摇醒。
“我不是说了吗?今晚不会让你睡的。”库洛笑着亲吻他的脸颊。
“再陪我一会儿吧,后辈君。”
————————————
体感差不多快到了约好集合的时间,里恩不得不睁开困倦的双眼。 昨晚陪着库洛折腾到了凌晨三点,实在受不住了,向他讨饶才获得了几小时的睡眠时间。醒来之后浑身上下还都疼个不停。
“早安,里恩。”里恩回过头,看到库洛笑盈盈地朝自己打招呼,小号的单人床得很勉强才能睡下两个大男人,昨晚里恩不得不枕着他的手臂入睡。 “早,库洛。”喉咙有些沙哑,担心那声早安没传入对方耳中,里恩拿头发蹭了蹭他的下巴。 库洛搂住他,在额头亲了一下,又恋恋不舍地放开。
“既然你也醒了,那么枕头君就得回房了。总不好让人撞见我从你房里出来吧。”库洛准备抽出手臂起身,却被里恩拉住了。 “再待一小会儿。”里恩说着,抱住了对方的胸膛,听着平稳的心跳声又闭上了眼睛。 “别撒娇了,会穿帮的。”尽管这么说着,库洛还是没推开他,任由他抱着。
“算了,反正估计也有人猜到了……”看里恩没有撒手的意思,库洛自暴自弃地说。 “嗯?” “之前你的学生里就有人问我和你是不是还有什么关系,托娃也问我是不是和你吵架了……真是,怎么一个比一个敏锐……昨天也是那帮人算计好的吧。” “哈哈,让大家担心了呢……”同伴的关心让里恩心里暖暖的。
昨天还朝他们发了火,今天得向大家道歉才行。 然后道歉之后,想要正式和大家宣布自己和库洛的关系。
大家一定会很吃惊的吧。 托娃学姐恐怕会立刻祝福自己和库洛,并打从心底里为两位旧友感到高兴。兰迪桑会拿自己打趣,但也会坦率地祝福我们吧。 尤娜、库尔特、阿尔缇娜,已经能想象三个人瞠目结舌的模样了。 亚修估计不会说出什么好听的话,缪洁则是会一边传播淑女的爱好一边嚷着好可惜——但实际上,这个结果也在她的计算之内也说不定。
在脑海中模拟众人的反应,里恩轻笑出声。 “怎么了?突然笑出声。”库洛问他,里恩只是摇摇头。
“保密,一会儿再告诉你。”他故作神秘,想给库洛一个惊喜。 看着恋人朝自己露出幸福的笑脸,库洛揉了揉他的脑袋,也不再追问什么。
对了,还有爱丽榭,爸爸妈妈,旧七组的大家,知道这个消息会露出怎样的表情呢? 脑海里想起所有他深爱着的人们的脸孔,他想把自己这份幸福向所有爱着的人分享,告诉他们——谢谢他们爱着这么不成器的自己。自己现在真的很幸福。所以,不用再为自己担心了。
不过,还是先从眼下开始吧。
起床更衣,来到对自己的另一半做出稀奇古怪的猜测的伙伴们面前,然后大声向他们告白。
库洛才是自己独一无二的恋人。
Fin
0 notes
wenwuzhang · 7 years
Text
哲学早餐俱乐部与第三种文化
1817 年,作为诗人的柯勒律治还会写书讨论科学方法,这在当时都不算奇怪。到了 1833 年「科学家」一词出现之后,诗人谈论科学就已经很少见了。1833 年之后,这种「跨界」几乎就是难以想象的了。再到后来,艺术和科学之间慢慢建起了一道围墙,迄今为止,这道围墙依然矗立。
作者:张文武 2017年10月24日
人文与科学的对立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中国大陆学校开始实行文理分科制,于是就有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越往高处走,课程的范围越窄。高中分科前,文理都要学,所有学生都一样;分科后,文理科学生的课程开始不一样了;进入大学,有了「专业」,范围进一步收缩,不同专业间的差异更大了;到了研究生阶段,「专业」进一步细化,变成了「研究方向」。我们通常所说的「博士」,或许可以改名叫「渊士」,因为其学习研究注���的是「渊」,而不是「博」。
从低到高不断收缩课程范围的做法,说到底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专业化的人才。在一个凡事讲求「效率」的世界,对专业化的重视是一件好事。但世界未必只为「效率」而存在,况且,短期而言「高效」的事情,长期来看未必「高效」。
一百年来,到底是打造专才,还是打造通才,已经成了东西方共同的世纪命题、「百年战争」。五四时期,德先生(属于人文阵营)与赛先生这两面旗帜还同等重要;但没过几年,一场「科玄论战」,在人文和社科之间撕开了裂缝。这场论战根源于张君劢1923年2月14日在清华的演讲《人生观》,指出科学与人生观的区别,并对「科学万能」的论调进行了批评。演讲发表后,地质学家丁文江发长文反驳张君劢,斥其为「玄学鬼」。随后,胡适和梁启超也分别加入了科学与玄学的阵营。胡适讽张君劢为孙悟空,逃不出科学和逻辑这个如来佛的掌心。梁启超虽然支持玄学派,但对科玄两派都给予了一定的批评,他认为有些问题可以用科学来解决,有些问题是超科学的,只能从心灵层面去解决。
两种文化
几十年后,英国人C.P.斯诺开启了西方的「科玄论战」。斯诺既是物理学家,也是小说家,称得上是文理兼修的通才。他常参加一些所谓高知分子的聚会,发现这些人很喜欢嘲笑科学家「文盲」。他实在气不过,就质问对方:「你们当中有几个人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讲啥的?」斯诺认为,向这些人提这个问题,就相当于问科学家:「你读过莎士比亚吗?」
斯诺说,西方世界最聪明的那群人对现代物理学的了解,跟新石器人类没什么差别。即便是向人文学科里的这些高知分子提一个更简单的问题,比如什么是「质量」,或者什么是「加速度」,恐怕也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答出来。不过,如果向科学家问:「你读书吗?」估计也是一样的结果。
针对这种现象,1956年,斯诺在《新政治家》杂志(New Statesman)上发表了文章《两种文化》(The Two Cultures)。1959年,斯诺进一步扩充自己的思想,在剑桥大学做了著名的演讲《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随后依次为题出版了一本书。除了指出问题所在,他还提出了解决之道:用第三种文化调和「水火不容」的两种文化。2008年,《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把这本书列入二战后西方公共话题领域最具影响力的100本书。
Tumblr media
C.P.斯诺
斯诺的思想在大西洋两岸引起了广泛讨论,两种文化命题也因此成了「斯诺命题」。为了响应相关的讨论,斯诺在1963年出版了《再谈两种文化》(《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扩充版,The Two Cultures: And a Second Look: An Expanded Version of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1]
这本书里,斯诺修正了原来的一些观点,对于调和两种文化的「第三种文化」是否会实现,他的态度也变得更为乐观。然而,几十年过去了,直到斯诺去世,人们似乎也没能看到第三种文化的曙光。
第三种文化
几十年后,在1995年《第三种文化》一书中,美国的约翰·布洛克曼(John Brockman)提出了新的理解:科学界人士要主动承担起科普的重任,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鸿沟。布洛克曼所代理的众多作家作品,似乎都可以看做是在践行这种理念。
有人觉得布洛克曼提出的「第三种文化」无非就是高级科普,这种看法倒也不无道理。而《失控》《必然》等畅销书的作者KK凯文·凯利,对第三种文化的理解似乎更有新意。
1998年,KK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第三种文化》。文章称,第三种文化是一种「从技术中来,到技术中去」的流行文化,可以叫它「讷客文化」(nerd culture)或者「书呆子文化」、「技术宅文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20世纪最后20年里,技术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人文环境里,你无法忽略它的存在。对于玩着任天堂长大的孩子来说,技术就是他们的文化。
KK认为,科学产生了真,艺术产生了美,而技术则产生了机遇:新的未知事物;新的表达方式;新的通讯工具,以及新的破坏手段。这些新奇的东西,构建不一样的了第三种文化。这种文化崇尚科学的严谨,但其目的又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是为了追求新奇。和人文艺术一样,这种文化「以人为本」。在这样的第三种文化理念下,纯粹的真理没有意义,纯粹的表述也没有意义,只有真切的体验才是重要的。
Tumblr media
KK凯文·凯利(Kevin Kelly)
与纯粹的科学和人文这两种文化不同,技术这种文化确实更为有机,它似乎天生就是为了弥合两种文化的鸿沟而存在。[2]
反观当下,KK口中的这种第三种文化似乎已经开始流行。以中国为例,总会有一些技术相关的图书会成为超级畅销书。线上线下的读书会,也常常会以技术趋势为话题展开深入讨论,而参加讨论的有很多都是文科生。这很像一百多年前两种文化还没分家时的情景。或者可以说:我们正在向着两种文化分家之前的世界回归。
讷客与自然哲学家
KK所描述的「讷客文化」,似乎在两百年就流行了。那时候有一群类似于「讷客」的人,不过他们爱好的不是技术,是科学。那时候,做科学研究的人被称为「科学人士」(man of science,因为当时很少有女性干这个),「学者」(savant,最初是法国人称呼博学之人的词),或者「自然哲学家」(natural philosopher,因为自古以来科学和哲学之间关系密切)。
在 19 世纪初,搞科学的人大都是乡村牧师这样的神职人员,他们有大把的闲暇时间用来收集甲虫和化石。一些富有的绅士喜欢搞科学,他们可以在自己花钱建的实验室里做实验。这些富人的杂务总管,也常常跟着搞科学,给老板打下手。那个时代,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之间还没有鸿沟,两种文化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识。
那时候「文艺复兴人」一样的通才并不少见。1817 年,著名诗人柯勒律治就写过一本有关科学方法的小册子,这在当时并不奇怪。不过,和柯勒律治一样,很多人认为「自然哲学家」仍然属于「形而上学」范畴。在科学方法上,人们注重的是理论以及理论的「演绎推理」,而不是事实和事实的归纳分析。
Tumblr media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与KK口中的「讷客」不同的是,那时候虽然有很多人热衷于探索未知,但这种探索仍然只是有钱人的个人爱好。社会从上到下,也鲜有对这种探索的支持和认可。科学界内部的交流,也存在很大的障碍。虽然那时候没有高墙横亘在人文与科学之间,但知识的传播却被别的高墙挡住了。
在《哲学早餐俱乐部》(The Philosophical Breakfast)一书中,美国科学史作家劳拉·J.斯奈德(Laura J. Snyder)有这样一段描述:
没有人会因为科学研究得到报酬;大学也极少支持化学教授的实验;在剑桥和牛津,学生甚至拿不到自然科学学位;科学创新得不到任何荣誉,也得不到贵族头衔,连金钱的奖励也没有。科学界,做研究的人很少聚在一起,他们从来不公开讨论自己的工作;就连伦敦皇家学会——从艾萨克·牛顿时代以来就是自然哲学的 堡垒,虽然也宣读科学论文,但从来不会对论文进行讨论或是反驳。事实 上,该学会的很多成员根本就不是科学人士,而是古文物研究者、文学人 士,或是想要同哲学家交往的贵族。 [3]
此外,科学一直是为国家服务的,为国王和政府服务的,很少有人认为科学应该用来提高普通人的生活。就这一点而言,也与「讷客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
科学就仿佛还是中世纪的炼金术,秘而不宣的方法,遮遮掩掩的发现,只有进行研究的人才能获得其中的好处,禁锢了知识。毫无疑问,这四人觉得科学是停滞不前的。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科学虽然流行,但显然已经遭遇瓶颈,传统的「自然哲学」已经无法推动它进一步发展,科学从中脱胎而出另辟蹊径独立发展,是势在必行了。
「科学家」的诞生
1833年6月24日,「科学家」(scientist)这个词诞生了。
当天,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在剑桥大学召开了第三次大会。很多人从英国各地乃至欧洲大陆和美国,前来参加会议。三十多岁的剑桥大学明星学霸威廉·休厄尔(William Whewell)上来致开幕辞,讨论了科学的现状,对科学的本质做了总结,指出「事实和理论」构成了科学,两者都很重要:要成功地进行科学研究,既要有明锐的观察力,又要有理性的推理能力。为此,他还特意提到了三一学院以前的一位成员——弗朗西斯·培根,17世纪的科学改革家,倡导科学人士用培根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开幕辞获得了如雷般的掌声。掌声沉寂之后,一位男子很狂妄地站了起来。他就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曾在数十年前写书谈论科学方法的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此前的三十年,他几乎足不出户,但这一次,他觉得有必要不辞辛劳赶往母校参加大会。这样的行程对他来说是最后一次,因为第二年他就去世 了。对于科学史而言,柯勒律治这次的介入影响深远,至今都不容忽视。
柯勒律治尖酸地说道,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成员不应该再自诩为「自然哲学家」。
他说,在化石坑里挖土,或是用电气设备做实验的人就配不上自然哲学家这一称谓;换言之,这些人不是「坐在扶手椅里」思考宇宙奥秘的「哲学家」,他们做的是实际工作,他们做研究的手也是脏兮兮的。作为一个「地道的形而上学者」,柯勒律治坚持自己的看法,他禁止这些人使用这个尊称。他的一番话尖刻无礼,惹恼了与会者,会场一片哗然。这时,休厄尔再次起身,让大家安静了下来。对那位「著名的绅士」,他礼节周到地表示了同意——认为是应该有一个恰当的词来形容本协会的成员了。如果说「哲学家」这 个词给人的感觉「过于宽泛而且高高在上」,那他的建议是,「从艺术家(artist)这个词类推而来,我们可以用科学家(scientist)。」
就这样,「科学家」这个词诞生了。自此,科学也从知识中独立出来,与人文艺术有了区分。科学开始职业化,科学人士的形象也逐渐有所改变,他们在大学里接受的训练,毕业时拿到的是科学学位,他们属于科学团体,阅读科学期刊,申请研究资金。
但这种形象彻底改变了,变成了科学家的形象: 他们是专业人士,在大学里接受的训练,毕业时拿到的是科学学位,他们 属于科学团体,他们阅读科学期刊,他们申请研究资金……
不过,科学研究的职业化并没有立刻受到人们的拥护,许多自然哲学家拒绝接受「科学家」这个头衔。有一段时期,很多科学人士同柯勒律治一样,依然喜欢自称「自然哲学家」,因为这种爱好者的身份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更崇高,更自由。
1869 年,《自然》(Nature)杂志创刊, 一开始就使用了科学家这一称呼,希望这个称呼能深入人心。最初几期里,曾有作者赞扬了「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过,一直到了20 世纪,科学家这个称呼才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美国人对新事物更开放,所以这个词在美国普及得要快一些。这个词与美国科学家们联系非常紧密,以至于到了 1874 年,人们已经忘了这个词源自英国。英格兰哲学协会的会长说「科学家」这个词是「美国式野蛮三音节词」。 虽然有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想科学家职业化,但科学家还是职业化了。 1887 年,《自然》庄严地宣布,科学家们终于认识到了「他们也是一个伟大职业的成员」。
哲学早餐俱乐部
「科学家」这个词之所以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由休厄尔提出来,并非偶然。它代表着休厄尔和他三个朋友二十年来工作成就的顶点。
休厄尔的三个朋友,就是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约翰·赫歇尔(John Herschel)和理查德·琼斯(Richard Jones)。这四个人相识于剑桥。二十年前,他们还在剑桥读书时,就深入讨论过休厄尔1833年演讲时涉及的话题。这四个人把他们的这种谈话称为「哲学早餐」。 这四位科学家年轻时候很有批判性。每个星期日上午,他们都会聚在一起,审视当时的科学研究。
劳拉·J.斯奈德《哲学早餐俱乐部》
他们谈到了弗朗西斯·培根的重要性,认为有必要执行培根在两个世纪之前就预见到的改革:把脱离实际和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和培根一样,他们认为科学既离不开推理,也离不开观察。在他们之前,人们偶尔也会提到培根的「归纳法」,但没有弄明白那是怎么一回事。在休厄尔等人的推动下,培根的归纳法后来才得以发扬光大、 普及推广。至今为止,归纳法还在指引科学家的工作。
巴贝奇、赫歇尔和休厄尔都坚信,科学需要绝对正确的计算,这种绝对的正确只能通过造价高昂的新型机器来实现。今天的科学之所以追求测量、计算和精确,便来源于此。为了实现这种精确,他们或是亲自参与,或是鼓舞到其他人发明了众多工具和技术,比如光度计、风速仪、潮汐预测机、太阳照相仪、摄影术、微积分、分析数学和统计学,等等。
除了科学方法、科学行为,哲学早餐俱乐部的四个成员还促进了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对科学家使命的认知。
如上文所说,科学界早期的研究大多是出于个人爱好,很多人是为了得到国王和帝国的荣耀,另有些人(比如柯勒律治)则是为了推动「纯粹的知识」。一直到了19世纪末,科学家才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是对公众负责的。
哲学早餐俱乐部四位成员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能够(而且应该)用来理解、并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后来,这一理念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共识。虽然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将这一理念当成前进的动力,但它却始终是众多现代科学研究的核心动力,而在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中,这一理念也是理所当然的一部分。
能够在科学史上共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四位科学人士(因为其中有人并不喜欢用「科学家」这个词来称呼自己)自然不是凡人。
「科学家」一词的发明者威廉·休厄尔出身寒门,是木匠的儿子,但最终成了维多利亚时代科学界最权威的人之一。
查尔斯·巴贝奇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者,他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设计制造计算机,英国政府曾给他提供了相当于两艘战舰的拨款,可惜最终他还是抱憾而终。
约翰·赫歇尔是德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的儿子,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名声超过乃父,成了那个时代最 有声望的天文学家;同时,他还是摄影技术的发明者之一,是杰出的数学家、化学家和植物学家。
爱好美食、体形肥胖的理查德·琼斯是这个小群体各种科学讨论的关键人物,在他的帮助下,新兴学科「政治经济 学」(当时被称为「经济学」)才有了体面的地位。
虽然哲学早餐俱乐部后来出现了不和,但彼此的密切交流和互助,对四人在科学界的成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科学的发展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四人的历史,就是现代世界诞生的历史。
现代世界的发端,以及两个分野
正如劳拉·J.斯奈德所说,《哲学早餐俱乐部》讲述的既是四位科学家的故事,也是他们所处时代的故事。
这是多么辉煌的时代呀!正如迪斯雷利在那个时代行将结束时所认同的那样,五十年的时间里有那么多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也许能与之媲美的就是刚过去的五十年:常态的太空探索、数字化计算机时代、因特网、破解人类基因组,以及很多其他的进步。从 19 世纪 20 年代到 19 世纪 70 年代——从他们热忱地开始改变科学到他们离开人世之际,爆发了一系列耀眼的科学成就。这一时代见证了摄影、计算机、各种现代电气设备的诞生,见证了蒸汽机的问世,见证了铁路系统的开创。在这一时代,兴 起了统计科学、各种社会科学、潮汐学、数理经济学,还有物理学的现代 「万用理论」。 这一时期,福利体系、邮政体系、货币体系、税收体系和工厂制造业 都得到了改革。各个国家——从欧洲的战场上走了出来,开始在科学项目 中展开合作。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颗行星; 这是自远古之后,人们发现的第二颗新行星。
而这个时代的辉煌,与哲学早餐俱乐部成员密不可分,因为:
他们重新设置了科学的轨道,他们参与塑造了现代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科学是主演。
现代世界的发端,源自科学职业化。而随之而来的,有两个重要分野。
一个是宗教与科学的分野。那个时代的英国,科学人士仍然是信仰上帝的,科学要遵从宗教的指引和约束。但哲学早餐俱乐部的成员都认为「真理之间不可能产生冲突」,有了这 一信念,才有了「科学真理不必受制于宗教」的现代观点。1874 年,约翰·廷德尔直接在两个领域之间划了一条清晰的界限。他曾发表演讲说,不该允许宗教情绪侵扰知识的领地,这片领地不属于宗教。
另一个分野,就是上文提到的两种文化之间的分野。1817 年,作为诗人的柯勒律治还会写书讨论科学方法;而哲学早餐俱乐部成员赫歇尔生前还曾翻译过诗歌。这在当时都不算奇怪。只是,到了 1833 年「科学家」这个词出现之后,诗人谈论科学就已经很少见了。1833 年之后,这种「跨界」几乎就是难以想象的了。
再到后来,尤其是四位俱乐部成员去世之后:
艺术和科学之间慢慢建起了一道围墙,迄今为止,这道围墙依然矗立。 
如果哲学早餐俱乐部成员在天有灵看到这个结局,一定会感到非常遗憾吧。幸运的是,百年来,不少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推倒这道围墙,尤其是KK所描述的「第三种文化」,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丝曙光。
参考文献:
[1] Wikipedia, The Two Cultur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Two_Cultures [2] Kevin Kelly, The Third Culture, Science,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279/5353/992.full [3] 劳拉·J.斯奈德,《哲学早餐俱乐部》,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8740/ (引文部分皆来自于本书)
5 notes · View notes
cnbnews · 5 years
Link
作者:北游
Tumblr media
1
新西兰枪击案其实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这预示着塞缪尔·亨廷顿在世纪之交所预言的文明断层线冲突已经陡然升级。
如果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已经让亨廷顿的预言不幸言中,那么从那时候开启的断层线冲突很可能已经重新开启了热战状态。
从上个世纪下半叶开启的西方盛世,让很多过惯了安稳生活的欧美人,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明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包容和接纳,这其中就包括伊斯兰文明。
然而,在影响日益深远的多元文化浸润中,亨廷顿极为敏锐的洞察到:
"一些西方人,包括比尔·克林顿总统在内,认为西方只是与伊斯兰极端主义暴力分子之间存在问题。但是,1400年的历史却提出了相反的证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关系经常充满风暴,彼此将对方视为外人……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和平共处只是短暂和表面的历史现象,在更多情况下,它们的关系是一种激烈竞争的、发生不同程度热战的关系。"
在经受了伊斯兰极端势力的长期的恐怖袭击和折磨后,新西兰枪击事件正式宣告:焦虑的西方极端分子开始反击了!
这意味着,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多元文化庇护下的短暂蜜月期已经结束。
2
亨廷顿在1996年的预言并非危言耸听,几年后的911事件不但让美国人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也印证了他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充分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伯纳德·刘易斯曾经总结到,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从摩尔人首次在西班牙登录到土耳其人第二次围攻维也纳,欧洲不断处于伊斯兰威胁之中,伊斯兰是唯一让西方的存在受到过威胁的文明,而且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至少发生过两次。
究其原因,亨廷顿认为这种冲突之所以无法避免就在于宗教特性和建立于其上的文明。
他认为,一方面,冲突来自于他们的相似性,如这两种宗教都是一神教,具备相当程度的排他性,一旦正面交锋就是电光火石、水火不容;另一方面,冲突也源自他们的差异,基督教持有政教分离的观念,而穆斯林的伊斯兰教观念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超越并融合了宗教和政治。
也就是说,穆斯林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接受现代文明政教分离的基本原则,在我看来,这种文明异质就是伊斯兰世界屡屡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冲突策源地的根本原因。
与其他大多数冲突类型不同的是,发生在伊斯兰世界边缘的暴力冲突,并非源自意识形态,而是源自文明类型的差异。
对日益世俗化的西方社会和其他本身没有太深刻宗教影响的国家来说,民族国家是政治忠诚的顶点,而伊斯兰世界则恰恰相反。
艾拉·拉皮德斯说伊斯兰世界有两种基本的、原始的、持久的忠诚结构,一方面是对家庭、部族和部落的忠诚,另一方面是对在更大规模上的文化、宗教和帝国的统一体的忠诚。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学者坦诚,部落主义和宗教(在伊斯兰世界)曾起过并仍然在今天起着重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最近数十年来,随着全球化席卷整个伊斯兰世界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和世界其他地方在世俗化的突飞猛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已经过世的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生前对这种复兴运动有着置身其中的细致观察,他说:
"过去30年,东南亚地区的伊斯兰的性质一直都在变化。首要原因就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石油价格连续翻两番,自此,沙特阿拉伯一直乐于慷慨解囊,资助全球的伊斯兰传教活动,大肆修建清真寺、宗教学校,为世界各地的传教士提供资助,积极传播伊斯兰教瓦哈比教派的教义和行为方式。其次,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国内推行全盘伊斯兰化,这极大地强化了穆斯林对伊斯兰力量的信念。最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南亚大批穆斯林参与了阿富汗的圣战运动,导致东南亚大量穆斯林走上了极端化的道路。"
这种超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宗教影响力,从逻辑上来说,一定会凌驾于任何一个国家的世俗法律之上,而这显然突破了现代社会赖以维系的基本原则。
试想,当一个人要同时面对两套截然不同的法律体系,会不会因无所适从而神经错乱呢?
3
伊斯兰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失败毋庸置疑,而伊斯兰社会的封闭性让他们更容易把这种失败归结于西方的欺压。所以,西方社会的高福利和无偿接纳,在某种角度上来说,并没有起到伊斯兰文化融合进多元文化熔炉的目的,反而成为了伊斯兰主义迅速成长的契机。
随着中东难民大量涌入西方社会,不但带去了高犯罪率,也带去了更多同时更加难以防范的恐怖袭击。
在多元文化占绝对主流的欧美社会,大多数人会认为,穆斯林融入现代社会仅仅是个时间问题,需要社会更多的宽容和耐心。
让那些温和谦虚的穆斯林给那些恐怖分子背锅,把矛头简单的指向他们,那样会丧失掉我们同为人类的同理之心和自由平等的原则,有失公允。
然而,伊斯兰世界的极端化不断蔓延和不可遏制的趋势,让我知道,如果完全忽略现实带给整个世界的"伊斯兰焦虑",也并不可取。
欧美主流媒体秉持"政治正确"的一贯作派,把新西兰枪击案简单归结于当事人的所谓"白人至上"观念,实在犯了思维懒惰病。其实,从事情的起因和过程来看,我们都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个悲剧跟白人种族主义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而是弥漫于西方社会的"伊斯兰焦虑"的总爆发。
这种焦虑不是今天才有的,恰恰是在当今西方社会因为政治正确,一而再、再而三忽视并刻意回避文明冲突所带来的危害,所孕育出来的。
新西兰枪击案所暴露出的,不是欧美白人的强大,而恰恰透着这些西方人对自身文明走向衰落,而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改变的悲观与绝望。
据美国国情调查局估计,到了2050年美国种族人口将发生根本性的逆转,拉美裔会占到23%,黑人占到16%,亚裔占10%,而欧裔美国人将从此变成少数族裔。
在美国的许多地方,西班牙语已经取得和英语一样的合法地位,不但店招已经双语并用,而且在有些社区说英语会没人理你。
但不管是拉美裔和黑人群体,仅仅以世俗层面而言,都会和主流社会保持相当程度的交流沟通,在价值体系上保持基本的一致,承认法治和自由的原则和多元文化的准则,这也是西方社会保持活力的主要推动力,虽然在某些局部时刻会造成一定的混乱,但这都在可控的状态。
然而,穆斯林社区因着自身的封闭性,似乎成了一个例外。
4
亨廷顿说,穆斯林社群,无论是德国的土耳其人还是法国的阿尔及利亚人,都没有融入所在国的文化,而且几乎没有迹象表明将来会如此。
对此,身为穆斯林恐怕都心知肚明。
2018年9月,在法国马赛郊区的一家麦当劳餐厅发生了一起让人啼笑皆非的抗议。在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绝对多数的圣巴托洛缪区,餐厅员工和周围居民纷纷起来抗议麦当劳被清真快餐并购的计划,而当地居民代表表示,原因是这家有25年历史的麦当劳已经是当地社区文化的一部分,将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社区与法国社会、与世界联系起来的唯一地方。关闭麦当劳会让这个穆斯林社区更加封闭。
居民代表无意中说出了实话,伊斯兰社群自身的封闭性导致了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拒绝被融合,而这种封闭性恰恰是导致极端化的沃土。
随着中东战事不断,穆斯林群体不断以各种方式进入欧美国家,凭借着比本土白人高的多的生育率,迅速提升在这些民主国家中的人口比例,在穆斯林人口占据这些国家的多数人口之后,会发生些什么呢?
而欧美社会的政治正确和无限包容的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事态往极端化发展的趋势。
5
西方社会对于穆斯林包容到那种程度了呢?轰动全英国的罗瑟勒姆案件就可以一斑窥豹。
从1997年到2013年期间,至少有1400名未成年少女在英国小城罗瑟勒姆遭受严重的性虐待,最小的受害者仅11岁。而施以暴行的多数都是当地的巴基斯坦裔居民。然而,让人瞠目结舌的是,面对如此令人发指的罪行,当地警方和议员都因为害怕粘上"种族歧视"的标签而坐视不管,甚至连声援的记者也被驱逐出境。
这种啧啧怪事,可能让远在万里之外的我们都感觉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了吧。
在提供高福利和无条件包容接纳之后,却换回看不到尽头的恐怖袭击和治安问题,这也许就是"伊斯兰焦虑"在西方社会悄悄蔓延的主要原因,而新西兰枪击案就是这种焦虑累积出的悲剧。
从量变到质变,从默默无声到一鸣惊人,正如鲁迅所说,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被政治正确压制的不满情绪,一旦喷薄而出,其破坏力和极端倾向将处于失控状态。
美国前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他的《大失控》中就一再强调,美国人口的根本逆转将会导致美国社会有解体的危险。
而在亨廷顿看来,替代意识形态冲突的七大文明冲突,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无法消解并愈演愈烈。
当年李光耀在看到亨廷顿的文章后,意味深长的说:
"只有涉及穆斯林时,我才能同意你的观点。温和的穆斯林不会给社会制造麻烦,但世界上的穆斯林太分散,差别太大了。"
作者:北游。自2004年起坚持互联网写作至今,笔耕不辍,长期专注哲学和政治哲学领域,对社会热点和公共事务见解独到。用哲学解剖生活,给您不一样的解读。
来源:北游说事儿
王晓阳:地主倒是被全消灭了,但中国几千年的乡绅文化也随之崩溃了(附刘毓庆:乡绅消失后的乡村命运)
前政治犯顿珠旺青:保存西藏的语言文化是所有藏人的责任
57岁“台湾女孩”:中国文化的年龄政治
七旬翁耗8年手抄四大名著冀年轻人承传笔墨文化
立场新闻 | 从 57 岁的「台湾女孩」说起 — 中国文化的年龄政治
又回到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代
张耀杰:与王奇生先生商榷“新文化”
王维洛:又回到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代
《文化复兴与制度重建:五四运动100周年文集》征文
原文链接:新西兰枪击案的危险信号:文明冲突论的升级版 - 新闻评论
本文标签:伊斯兰, 文化, 文明, 新西兰, 新西兰枪击, 新西兰枪击案, 枪击, 枪击案, 穆斯林
0 notes
slyshoughnqop · 5 years
Text
赌徒心理全解析
@Schuster写道:
不要再赌博,因为这世上唯一能够确定的事只有死亡。
为什么人们明明知道十赌九输,还要如飞蛾去扑火?
为什么这样愚蠢了几百年、上千年从来未曾改变?
为什么即使科学家发现了赌场永远赢的秘诀,人们还是无法摆脱赌博的诱惑?
这些疑问已经无法用理性的数学解释,似乎只能从人性和赌徒心理的角度探个究竟。
一、人之天性就是喜欢冒险和赌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赌徒,因为,赌是人类的天性。人的天性之一就是喜欢冒险,也正是这样的天性,让人类从洞穴中走出来,最终主宰了地球。而赌博就是一种形式化的冒险。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的赌博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埃及人就用蹠骨画成了四面的骰子,而五百年后中国人就有了类似的轮盘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论受到鼓励还是压制,人类对赌博的旺盛需求从来不曾改变。
冒险是人之天性,也是���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仔细想想,我们每天从睁开眼睛后,就开始冒险,就在赌,比如,吃什么,穿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去哪里,建立、维持或者切断关系……对于人类来说,冒险是一种想法、感觉和情绪,让人们借此拥有机会、希望和一种活着的感觉。
而赌博是一种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形式,它可以让人们有归属感、地位感和成就感。想想看,光是赌博这个行为就让人感觉很好,站在危险边缘,做一件大胆冒险的事,把自己交给命运,向机会挑战。当恐惧退去,赌赢时,这种美好的感觉就会被放大,让人觉得自己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赌博还是一种文化。我们在日常对话中常常会用到“赌”,比如:我赌你肯定能过;我赌明天下雨;我敢打赌……“赌”字已经成为一个常用的加强语气的词汇,也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赌博能上瘾,上瘾就是病
都说中国人好赌,一个数据算是个佐证,2013年,中国人在赌博中输掉760亿美元,由2012年世界第9升至第2,仅次于美国。
而第一名美国的成年人有3%患有严重赌瘾,中国很难找到这样的数据,看到有人说是1.5%,但没有出处,也不能100%相信。不过,以中国的人口基数算一算,绝对人数上应该大概率地排名世界第一。
美国的罗伯特•卡斯特博士创立了冲动性赌博治疗计划,据他统计,他的病人有20%是因为踏入金融市场后才患上了赌瘾。所以,金融投资是不是赌瘾的主要成因,这个貌似还没有人研究过,但不得不承认,许多人在金融市场中的投机方式,本质上和赌博无异。
心理学家说,赌瘾是一种心理疾病,严重的还会出现“病理性赌博症”。赌瘾也叫做“赌博上瘾综合症”,简单说来就是一种无法停止赌博的病态表现。多数患有赌瘾的病人每次输钱之后,心情都会变得很差,但只要一开始赌博,马上就会显得情绪高涨,兴奋不已。如果一段时间停止赌博,则会出现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困倦乏力、失眠、食欲不振等。
赌瘾属于冲动控制障碍之一,它和偷窃癖、纵火癖等同在一个精神疾病的诊断群中。据研究,赌徒开始企图翻本时,最严重的心理堕落就开始养成了,这种情况下,赌徒所下赌注越来越大,不顾一切想捞回老本。有的赌瘾赌徒为了找赌资,还有可能行窃。
赌瘾的病程发展上共有三个发展期:
第一,追高赢钱期 中国人说的“输钱皆因赢钱起”,就反映了这个阶段的重要。在赌博中有几次不预期的大赢,可能一次赢的钱就是一年的收入,从此赌徒心中便时时期待,并相信有大赢,甚至幻想中赢更多的大赢也是可期待的。这通常发生在赌徒第一次认真赌的时候,早期赢钱经验会提高其自我意识,相信自己天生运气比较好、技巧好、很特别、是个成功者。这个阶段非常短暂,有的时候可能会连续性的出现,或者只是吊吊胃口而已。
第二,杀低输钱期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放不下”。刚开始只是慢慢地进入这个阶段,让赌徒误以为有一种安全感,但这个阶段会慢慢延长,吃掉赌徒的资源。在此阶段,赌徒会以过去赢钱的记忆支持自己,以为只要再来一把就可以翻本。 赌徒不可理解的乐观支撑着他相信自己会赢,但实际上一连串的输钱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他必须把钱拿回来,赌得更大,更频繁,同时带着急促的感觉,这些使得他的技巧变差,导致更多的损失。这时赌徒满脑子都是赌博,已经无心其他,借钱更多,信用动摇,他只能越来越多的谎言和欺瞒;每当债务告急,求助亲人时,谎言便破灭,更破坏人际间的信任。
第三,铤而走险拼命期 通常在几次财务告急后开始,特别是支付不出第一笔债务时,也许是跟亲朋好友借的钱,也许是高利贷到期,或者有可能被发现有不正当的钱。但赌徒仍然孤注一掷,相信自己能一举赢回所有损失。
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赌徒身心俱疲,时有绝望感,感到与旁人的疏离,又多处于关系破裂边缘,这个阶段,赌徒更常见忧郁,自杀念头,甚至自杀行为。这个危机的再下一步,就是犯法或者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后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学副教授Dr. Timothy Fong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指出,研究显示,赌瘾有基因,病态赌博会在家族中“传开”,如果家中有赌徒,其他家庭成员染上赌瘾的机率更高。不过,据目前的研究,还无法确切地证实存在“赌瘾基因”这回事。
那么哪些人容易患上赌瘾呢?
临床上他们通常友善,好社交,多与自利者为伍,显得聪明、成功及勤奋。个性上比较喜欢竞争,容易感到无聊,且经常在寻找刺激,显得过度自信,当立即满足的欲望受阻时,变得要求多,焦躁,易怒。他们这种高能量状态,低挫折忍受度,追求心里上的放纵等,使他们倾向于追求赌博的行动、挑战及竞争。
这几年不少创业者中招以上特质,甚至90%以上契合,所以说创业就是一场赌博,还是非常形象、且有道理的。而他们也逃不出十赌九输的命运,更难以真正踏实地做事情,干事业,那样对他们来说,太过无聊,不刺激,不性感,不故事。一些研究也已证实,赌博上瘾较一般人具有较高的精神病质及神经质性格。
三、赌博激发多巴胺分泌,让人快乐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人在赌博时,大脑内会产生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该物质会让人产生一种愉悦感。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嗜赌成性的程度越重,多巴胺的分泌就会处在越高的水平,如同吸毒一样 。多巴胺是大脑分泌的一种化合物,负责激发愉悦之感,是人的快乐之源。
人类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虽然本质上的利是食物与繁殖机会,但主观上的“利”全都是愉悦感。当人吃美食、进行性行为、使用精神药物(毒品等)、运动、学习、捐钱时,都会激发大脑中负责奖赏的那部分组织,多巴胺开始分泌,你主观上就觉得很开心。于是眼前的行为与主观上的开心联系到了一起,人便会实行更多这样的行为,从而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使自己变得更加开心。
为什么美食、性行为会激发多巴胺的分泌,其实很简单。因为人类都是要觅食和繁衍后代的,演化出来的神经机制需要将觅食和性行为与开心联系在一起,促使人类实施更多这样的行为。
那么,具体到赌博,大脑什么时候会分泌多巴胺呢?研究发现:
一是,大脑偏爱希望小而风险大的赌注,所选赌博游戏的赔率越高,中的机会越小,多巴胺神经细胞就越活跃,分泌越持久。科学家说,如果没有这一机制,我们的祖先大概还龟缩在山洞里,又或者我们会把钱藏在床垫下,不敢拿来投资。其负面结果则会导致人们一些不合理性的做法,比如:买彩票、赌博等。
二是,多巴胺分泌类似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著名实验证明,只要喂狗的时候响铃,时间长了狗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听到铃声就分泌口水。而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多巴胺分泌也有类似情况,只要收益和某种暗示挂上钩,只要出现这种暗示(不用等到收益真正实现),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也就是,当人们预期有好事情将要发生时,大脑就已经开始分泌多巴胺了,并不是真的要等好事情发生才开始。 所以,只要上一次赌博赢了钱,赌徒就能得到一种快感,很可能使其下一次赌博在时间上来得更快、下注变得更加大胆。
三是,所有赌徒都认为自己能赢钱,所以,在进赌场或是赢钱时,其神经系统就会分泌多巴胺。对于人类而言,不确定的奖励之所以格外诱人,是因为它能在关键时刻帮助动物们做出决定,人们要敢于冒险,才能获得更大收益,而冒险就意味着不确定。然而,一旦冒险未能如愿,多巴胺就会迅速枯竭,这种急转直下不用两秒就能使人从欣喜跌入郁闷、焦虑和愤怒,这时霉运就降临了。
四、大脑中的扁桃体区也在发挥作用
人作为一个物种,几乎整个进化过程都以打猎和采集为生,小群聚居,寻找配偶,种植作物,追逐野兽,躲避猛兽,未雨绸缪,寻找庇护之所。相应的,人脑的进化也围绕这些任务展开,最终它变成了一台超级机器,能以闪电般的速度应付诸如辨识短期趋势或激发感情反应这样的事情。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人类对辨识长期趋势或同时关注多个方面的问题则往往力不从心。所以才有了人类是短视生物的说法。
那么谁来具体负责快速反应呢?
人的大脑下半部左右各有一个扁桃体区,这个扁桃形状的结构负责激发肾上腺素的释放,传送恐惧和愤怒等快速而激烈的感觉,相当于一个早期预警系统。比如:有人突然朝你扔过来一只老鼠,你的第一反应一定不是琢磨它是真的还是玩具,而是立刻跳开,甚至赶紧跑远。这就是扁桃体区受到刺激而发挥作用的结果,和老鼠的真假毫无关系。
科学家发现,不仅有形危险可以刺激扁桃体区,赌博结果等无形刺激对其也有很强影响,赢钱的时候更甚,越是赢钱,人的扁桃体区就越活跃。作为早期预警系统,扁桃体区的反应够快,但问题是它不能分辨危险的真假。科学家认为,这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因为我们的祖先首要需求是快速反应,然后才是分辨危险的真假。
比如:扁桃体区只要能足够快地使人们爬上大树躲避一头狮子就好了,至于上树后他们发现所谓的狮子不过是一团杂草滚过,扁桃体区并不Care。
然而,对于赌徒来说,这个不辨真假的机制,却会造成在赌场短暂赢钱的假象而激发其错误的行为,为陷入赌场埋下伏笔。结果就和忽视危机一样糟糕……更何况辨别在赌场短暂赢钱是��相还是假象,可比分辨老鼠真伪不知要难多少倍。
五、“差一点就赢”
在学习和训练一种技能时,“差点就成功”是一种很有用的反馈,让你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已经十分接近目标了,鼓励你继续努力。但是,到了赌博中,这种反馈就不那么美妙了。
前面提到了多巴胺分泌的问题,在赌博中,“差一点就赢”也会引起多巴胺的分泌,程度只比“真的赢”稍差那么一点点儿。所以,赌得凶的人会因此继续玩,希望可以回本,实际他们却会继续输下去。
人类冒险的天性使得他们对于确定性的收益兴致寥寥,偏偏对于不确定的收益充满欢喜,甚至上瘾。如果赌博中每一轮都有固定收益,比如:抛硬币,不管正面还是反面,都给你钱,你虽然也开心,但会觉得这是一个无聊有收益的游戏,并且不会刻意地预期自己有没有收益,更不能让你为之兴奋。但是,只要让收益变得不确定,例如,只有抛到正面才会给你钱,就是这么简单的不确定,你立刻会变得乐此不疲。
正面赢,结果是正面,你会开心,结果是反面,你会觉得“差一点就是正面了”,还是开心。如果再让你直接触摸到赌具,让你亲自来抛硬币,你会更进一步地产生一种自己能掌握游戏的错觉。只要赌徒继续赌,这种感觉就会持续。
于是,每次当你操纵赌具时,你会觉得很开心。所以,不管是开始抛,还是结果被确定为正面,甚至结果被确定为反面,你的大脑都在分泌多巴胺。
你看,其实一切都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可以显示出英明和正确。
你看,你看,我多么智慧,技术多高超,英明的我不是靠运气,而是真牛逼!
这就是赌徒的典型心理,促使他可以用自己所有金钱、财产,甚至生命来下注,以期获得某种无形的、抽象的自尊。不管是赌场里的赌客,还是生活中的赌徒,他们所有观点和行动,其实都在捍卫自己,试图快速地增加自己的财产,以此换来自尊。
六、赌博让人有平等感
人类不患寡而患不均,去年为什么阶层的话题会那么热,其实就是人们对平等所表达的强烈意愿。越是贫富差距大,人们就越容易焦虑。
而赌博会让人全神贯注,赌博会让人感到操纵的力量,所以,生活中压力越大越焦虑的人,越能在赌博时获得释放。甚至赌博还能给人一种天人合一,远离尘嚣俗世的美妙感受。
在赌博中,人们与外在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觉会消失,因为在这里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同样的不确定性。公平的感觉可以给人带来安慰,感觉跟外面那不公平的世界不同,这种情况在赌场更为明显,在这里你可以和那些不同族群的人平起平坐,拥有充满力量的感觉,自我价值得到肯定。
七、有种正在解决问题的假象
人类需要有成就感,这种精神力量有时候比物质财富更让人振奋,而成就感往往来自于解决问题。一些赌徒特别容易被赌博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赢过赌博系统的感觉所吸引。
比如:赌马已经成为披上科学外衣的赌博,市面上有马经、提供资讯的俱乐部,还有许多马迷会花大量时间进行切磋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讲,赛马的确有些技巧,花费心思是有可能增加收益的。但是,对于赌大小或轮盘这种纯靠机率的游戏,这些心思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可是,依然有不少赌徒试图发现其中奥秘,其中可能的原因就在于,这样的努力会提供了一种假象让他们得以慰藉。
所以,研究和仪式的确可以满足赌徒的某种心理需求。赢的时候,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满足感,觉得自己赢过这个游戏。这对于在生活中无能为力的人特别重要。 而赌博提供了这样一个轻松可以触摸的机会,让赌徒感觉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做出决定,解决问题,拥有成就感。
八、赌徒的自卑心理
根据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少赌徒存在源于小时候的自卑,这致使他们缺乏自信,自尊低落。而赌博不论输赢,都会让人看起来比较优越。
当他们赢的时候,会看起来比输的人和没胆赌的人厉害。当他们输的时候,还是可以保持冷静,以很酷的姿态赢得大气、临危不乱等口碑。所以他们会越来越神祕,隐藏输的情形,只希望每个人看到他们赢的样子。
赌瘾很大的赌徒看起来都有些过度自信,这种外在的信心,当然是为了圆谎和欺骗,好得到更多的钱,同时隐藏真实用途。其实,与外表正相反的是他们几乎没有自信,而赌博可以让他们不用面对这个部分,当然大输的时候除外。
问题赌徒通常不喜欢自己,而且感到自我毫无价值,赌博可以帮他们隐藏这种想法,因为他们可以幻想自己会有钱,而且会成功。而这样的负面情绪容易形成忧郁症,而这在问题赌徒身上很普遍。
所以,为了克服,赌徒会试着创造出一个成功和特别的形象。这通常会体现为,吹嘘自己的自信,并且要确定别人也这么认为。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赌徒在赢钱的时候,会大发小费,并且买东西给朋友。
那些无法从赢钱中走出来的人,会希望赌场的其他客人知道自己能赢钱。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特别”,他们会在下一把的时候下大注。可以说,赌博对于赌瘾大且自卑的赌徒很重要。因为赌博能满足自己、逃离压力、感觉有控制权和力量、因为赢钱而增加成就感。
而赌搏也代表着可能赢钱,虽然赌徒都知道自己一直在输钱,但他们相信自己的特殊能力终会有一天赚到钱,这对于那时早期尝过甜头的人特别准。就是这样确信自己会再赢一次的梦,让赌徒们奋勇向前越过无数的失败。
九、赌徒效应
心理学在赌场做过一个实验,并大量反复实验,最后得出了赌徒效应,或者叫赌场效应,再或者叫蒙地卡罗谬论。
赌场中往往有两类赌客,以玩老虎机为例。一类是看到别人从老虎机赚钱了,等人家一走,他马上坐下来,因为他心里相信,有些老虎机比其他更容易掉钱,这台就是。另一类则是发现在过去1个小时里,没人从某台老虎机上赚到过钱,于是他会选择坐下来,他的预期是,掉钱的概率是固定的,在别人身上没发生,那么接下来概率就要发大招了。
但是,真相却是,这两类预期全无道理,因为每次赌博,对于老虎机的设定来说,都是独立的随机分布或随机活动。
再比如:面对抛硬币这种最简单的赌博,假设之前投10次,5正5反,如果让人们预测第11次的结果,大部分人会认为一半对一半。再假设之前投10次,10次都是正面,再预测第11次,很多人会认为正面的概率更大。
而从数学的角度看,不管之前扔10次正面,还是扔5正5反,第11次的概率是一样的,从理论上讲,硬币也好,骰子也好,既没有记忆,也没有良心,概率法则支配一切。
可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和心理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们总是喜欢简单的线性推演,倾向于认为最近的趋势在将来有可能延续下去。即一个人看见昨天发生的事情,就认为第二天也会发生这件事,看见去年发生的事情,认为第二年还会发生这件事,以此类推。
赌徒效应在赌场中无处不在,比如:赌大小,赌单双等。当然,赌徒效应也是很多赌客信心大增的原因。另外,一些对概率论有些了解的赌客,也会犯赌徒效应的错,他们错误地诠释了“大数法则”的平均律,认为大数定律适用于大样本的同时,也适用于小样本。甚至,还有人把它当成了战胜庄家的理论依据,并写进“赌经”。 这就是特沃斯基提出的“小数定律”概念,它并不是什么定律或法则,而是一种人们常见的心理误区。
也就是将小样本中的某事件的概率分布看成是总体分布,用错误的心理学“小数定律”代替了正确的概率论大数定律。
十、损失的痛苦比得到的幸福更强烈
在赌博中赢钱走比较容易,输钱要走却比较困难,这是多数赌徒的弱点。
美国行为金融专家丹尼尔•卡尼曼认为,人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存在厌恶损失的倾向,而且用实验证明了失去一定财富给个人带来的痛苦是得到同等财富带来快乐的2~2.5倍。这就是行为金融学中著名的“损失厌恶”陷阱。
卡尼曼和特沃尔斯基通过实验发现,人们的视角不同,其决策与判断存在“偏差”。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好像不是取决于结果本身而是结果与设想的差距。也就是说,人们在决策时,总是会以自己的视角或参考标准来衡量,以此来决定决策的取舍。
比如:赌客去赌场赌博,随身带了3000元,赢了100元,这时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没什么;但如果是输了100元,让他离场则很困难。赢100元,身上的现金是3100,输100元,身上的现金为2900。
3100和2900相差只有6.9%,但这两种情况下给赌客的感觉和3100、2900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和它们与本金3000之差100、-100,也即赢100还是输100有关,即人们对财富的变化十分敏感。而且一旦超过某个“参照点”,对同样数量的损失和盈利,人们的感受是相当不同的。
在这个“参照点”附近,一定数量的损失所引起的价值损害(负效用)要远远大于同样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价值满足。简单说,输100元所带来的不愉快要比赢100元所带来的愉悦强烈得多。
十一、面对损失,倾向于追求风险
行为金融学曾统计过赌马中的赌徒行为,在一天的最后一场赛马中,获胜概率极小的马的赔率会变低,这也就是说,有更多的人把赌注押在了最不可能获胜的马身上。
而这一现象的解释为,人们面对损失时,倾向于追求风险,赌徒往往会愿意玩概率很低的小赌注赢大钱的赌博,但不喜欢可能造成更大损失的大赌注,即使后者翻本的概率更大。
十二、侥幸求运心理
既然明知十赌九输,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去“搏一搏”手气呢?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艾伦•兰格针对这种“侥幸求运”心理,做了相当全面的观察研究。
我们经常在电影中会看到,主角在赌场抛出决定命运的骰子前,会向手心里的骰子吹一两口气才抛出去,似乎吹的仙气,可以让骰子心想事成。其实这样的小动作对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只是人们潜意识认为自己这样做更容易控制骰子,这样做能够让骰子遵从自己的意愿,得出自己想要的点数。
又或者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做个重要决定或动作前,经常会双手合十,默念菩萨保佑之类的词,或者重复以前成功时的某个动作。这类求运的动作和信念行动比比皆是,大部分人都存在希望这样会增加运气的侥幸心理。
兰格将这种心理为“控制幻觉”,也就是“大众由于不明白实际情况,因而高估了自己对环境或事件结果的控制力,所产生的一种判断偏差。”当人们在日常生活里遇到随机而不可预知结果的事件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与结果之间根本没有直接关系,结果就产生了“幻觉”,以为通过这些行动会影响事件的结果,所以不知觉地做出了这类反应。
这类行为在赌博投注的过程中特别明显,比如:专挑自己的幸运数字,或昨晚梦到的数字,想要一个大数字时会尽可能用力掷骰子,希望得到一个小数字时则掷得相对温柔一些等。这里面的心理就是认为自己可以控制结果,感觉这结果是自己“精心设计和计算出来的”,而不是随机出现的。
而赌场则专门利用赌徒的这种心理,在赌具、赌博方式或规则的设计上,加入了一些让赌徒以为真的能够用“技巧”增加控制度的元素,让赌徒更加沉迷。最典型的就是老虎机,它会让人觉得拉杆的力度、快慢等会影响结果,又或者在赌大小的位置,展示各种结果的统计数字,让自以为明白游戏原则和数学原理的赌徒“控制”结果,增加“赢率”。
孰知这些其实不过是把赌徒“粘”在赌桌的小伎俩。
十三、自负心理和攀比心理
人生来脾气秉性各不相同,即使是前后脚出来的双胞胎也不可能一模一样。
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自负心理每个人都有,上至皇帝宰相,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所以,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要比平均水平优秀,别人可以做得到,自己一样能,在赌场中,自负心理会让人们更相信自己的技术,甚至��运气。
这个世界上,最怕的是自负心理与攀比心理对对碰,特别是在赌场,这种情况屡屡发生,你次次输,可是旁边的人却把把赢,当他喜不自禁,围观者羡慕惊呼时,你的心里肯定充满了嫉妒恨。这样的情绪,绝对不会让你甩手就走,而是必须继续赌下去,必须要赢个大的,让他、让他们瞧瞧。
客观讲,贪婪的负面力量很大,但它还有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一面,但和别人攀比的负面影响更胜一筹,这是人类天生中危害最大的一个。
英国有调查发现,赌客容易对“战绩”盲目乐观,觉得自己赢的钱多过输的钱。但这是不符合现实,因为赌场总赢。专家指出,这是因为赌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总想着自己赢钱的次数,忽视了自己输钱次数更多的现实,频繁赌博的人更容易犯这种错误。
十四、玩庄家的钱
行为金融学两大基石理论之一就是心理账户,它的提出是行为金融学专家理查德•塞勒通过实证观察发现的。人们往往将其支出划归不同类别(住房、食品、服装等),每一类别分别对应一个心理账户。
塞勒指出,心理账户更常被有限理性个体用于简化金融决策制定。每个账户都有独立的预算和参照点,这使账户间的替代性十分有限。一个重要含义是,人们对一笔特定数额金钱的价值评价取决于这笔钱款的所属账户,而这又取决于具体内容、框架和情境。
在赌场,心理账户的最突出体现就是玩“庄家的钱”效应,或叫”赌场赢利效应“,亦或者叫“双兜”心理。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在赢钱后,人们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赌的钱是自己的钱,那是庄家的钱。他们将自己最近的收获与财富分开,只在头脑中承认这笔钱,把它专门用于赌博。
也就是,人们拿着易来之财或意外之财时更愿意采取一些冒险的投资方式,对工作赚来的钱往往患得患失,不舍得花。正应了那句俗话,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珍惜。
下面 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一对新婚夫妻到赌城拉斯维加斯度蜜月。到了第三天,他们1000美元的赌本输光了。晚上,新郎躺在床上,突然发现梳妆台上有一枚他们准备留下来当纪念品的5美元筹码,而且它上面不断闪烁着“17”这个数字。
他觉得这是个好兆头,于是披上浴袍就到楼下去找轮盘赌台。他把5美元筹码押在“17”这个数字上,结果小球果然落在”17“的位置,他赢了175美元。于是,他再接再厉,继续押”17“,邪门的手气让他赢了750万美元。
赌场经理表示,您还是换场子吧,再这样下去,我们实在赔不起了。新郎又换到另一家财力雄厚的赌场,在这里他赢了2.62亿美元。相信不少老铁已经在高喊,见好就收吧!但如果换做你,可能还会想着再来一把就收,新郎把所有赢来的钱押到了”17“。
结果小球停住时偏了一下,开出了“18”。一辈子都梦想不到的天大财富,转瞬间输得精光。
他已经没有赌资了,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几英里路,回到了旅馆。
他一进房间,新娘就问:“你到哪儿去了?”“去赌轮盘了。”
“手气怎么样?”
“还好,只输了5美元。“
再比如:某个非职业赌徒带了300元去赌场,结果赢了200元,他会将300元放在一个兜里,认为这些钱是自己的,然后把赢得的200元筹码放在另一个兜里,更可能的情况是,这200元也放到赌桌上准备继续下注,但是,两个兜里的钱花起来应该是一样的。
吉姆•罗杰斯说过,在股市中很多人会犯类似的错误:“买了某只股票,涨了,就以为自己聪明能干,他们觉得买卖股票容易得很,他们赚进了很多钱,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其他投资。”这也就是越是牛市,人们越愿意把所有的钱,包括赚到的钱再投回牛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十五、沉没成本效应
在人生中,难以割舍已经失去的,只会失去更多,这里“已经失去的”就是著名的沉没成本效应。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将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计算到当下的决策中,从而影响了决策。在赌博中的体现就是,已经输了很多,还想再赢回来,不然太亏了。沉没成本这个现象最早是哈尔•阿克斯和凯瑟琳•布鲁莫发现的,他们还专门写了一篇名为《沉没成本的心理学》的论文。
人在赌场一旦深陷沉没成本之中,一般很难自拔,最后就是赌赌赌一直赌下去。
十六、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是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装置,它是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1938年在桑代克迷笼的基础之上改造发明的,主要用于动物操作条件作用实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而他就是把小动物(比如:小白鼠或是鸽子)放这个箱子来进行多项实验反复验证,结论都相当棒。
其中与赌博相关的实验是:
把一只饥饿的小白鼠放进箱子,只要它多次按下按钮,概率掉落食物,也就是按多少下掉,不固定。结果,小白鼠学会了不停按按钮。而且这种概率性地掉食物,小白鼠学习行为消失的速度非常慢。
随着概率越来越低,小白鼠按按钮的学习行为没有变化,即使是到了40~60次按按钮才掉落一个食物,小白鼠仍然会不停按,持续很久一段时间。这个实验模拟了为什么赌博会给人以依赖感,或者是成瘾。
如果你赌博一直输一直输,那你怕了,你就不会想去赌。但如果是输输赢赢,即便输大于赢?
你会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这个试验,斯金纳还证明了小白鼠会产生迷信。也就是这些小白鼠有很多培养出了奇特的行为习惯,比如:装箱子、作揖、转圈跳舞等。这是因为在掉落食物前,它们正好在进行这些行为,于是产生了迷信。
所以,不少赌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迷信行为,比如:穿哪套衣服、戴什么首饰、坐哪个位置等,基本都是因为他上次赢钱所造成的迷信。
十七、代币的魔力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拿着辛苦赚来的现金去商场买东西,总会犹豫不决,但在网上购物时,却常常变成了不理性的剁手党。同理,还有刷卡行为,不管是信用卡,还是借记卡,只要不付现金,往往就会变得更冲动些。
而这其中的奥妙也被赌场所掌握。
所以,赌场基本都会用代币(筹码)来掩饰真金白银的价值感,当赌客把钞票换成筹码时,则不用想太多就敢往桌上押。如今,越来越多赌场开始使用智能卡,对外宣传是方便客户,但这一招其实源于商场。
研究发现,消费者用信用卡、借记卡的时候会花更多的钱。专家指出,持卡消费不但操作简便,而且在心理上的内疚感较低,当货币数字化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另外,智能卡不仅有以上妙用,它还可以提高赌博效率,而其更牛的功能就是收集赌客行为的大数据,然后就能看人下菜碟,借此推出相应的各种玩法和“优惠”来吸引毒瘾严重的人参赌。
近年来就连网上赌博都不直接赌钱,而改成点数了。另外,赌博网站常常提供试玩功能,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赌博网站的试玩让人赢的机会显著高于真正玩的时候,经常让你连赢好几把,可是到了你真玩的时候才发现运气其实没有那么好,但往往已经不能自拔。
英国的研究证实,在网上用“不玩真钱”模式赌博的青少年以后更容易沉迷于赌博。
十八、如何在赌场赢
许多赌场高手同样也是心理学的高手,在与人赌博时,常常在观察许久后才上桌,他们观察每个赌徒的性格,看一下哪些赌徒越输越压的大,也看哪些赌徒越赢越少压。
他们认为,只有懂的控制赌徒心理才能赢大钱。
曾有人问何鸿燊,如何在赌场赢,赌王说:“不赌即是赢。”
但是,人性无法改变,赌博生生不息。
帖子: 1
参与者: 1
阅读整个主题
from 桃花论坛 - 最新主题 http://bit.ly/2Pive4E via IFTTT
0 notes
seyrotesmmntek · 5 years
Text
赌徒心理全解析
@Schuster写道:
不要再赌博,因为这世上唯一能够确定的事只有死亡。
为什么人们明明知道十赌九输,还要如飞蛾去扑火?
为什么这样愚蠢了几百年、上千年从来未曾改变?
为什么即使科学家发现了赌场永远赢的秘诀,人们还是无法摆脱赌博的诱惑?
这些疑问已经无法用理性的数学解释,似乎只能从人性和赌徒心理的角度探个究竟。
一、人之天性就是喜欢冒险和赌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赌徒,因为,赌是人类的天性。人的天性之一就是喜欢冒险,也正是这样的天性,让人类从洞穴中走出来,最终主宰了地球。而赌博就是一种形式化的冒险。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的赌博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埃及人就用蹠骨画成了四面的骰子,而五百年后中国人就有了类似的轮盘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论受到鼓励还是压制,人类对赌博的旺盛需求从来不曾改变。
冒险是人之天性,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仔细想想,我们每天从睁开眼睛后,就开始冒险,就在赌,比如,吃什么,穿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去哪里,建立、维持或者切断关系……对于人类来说,冒险是一种想法、感觉和情绪,让人们借此拥有机会、希望和一种活着的感觉。
而赌博是一种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形式,它可以让人们有归属感、地位感和成就感。想想看,光是赌博这个行为就让人感觉很好,站在危险边缘,做一件大胆冒险的事,把自己交给命运,向机会挑战。当恐惧退去,赌赢时,这种美好的感觉就会被放大,让人觉得自己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博还是一种文化。我们在日常对话中常常会用到“赌”,比如:我赌你肯定能过;我赌明天下雨;我敢打赌……“赌”字已经成为一个常用的加强语气的词汇,也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赌博能上瘾,上瘾就是病
都说中国人好赌,一个数据算是个佐证,2013年,中国人在赌博中输掉760亿美元,由2012年世界第9升至第2,仅次于美国。
而第一名美国的成年人有3%患有严重赌瘾,中国很难找到这样的数据,看到有人说是1.5%,但没有出处,也不能100%相信。不过,以中国的人口基数算一算,绝对人数上应该大概率地排名世界第一。
美国的罗伯特•卡斯特博士创立了冲动性赌博治疗计划,据他统计,他的病人有20%是因为踏入金融市场后才患上了赌瘾。所以,金融投资是不是赌瘾的主要成因,这个貌似还没有人研究过,但不得不承认,许多人在金融市场中的投机方式,本质上和赌博无异。
心理学家说,赌瘾是一种心理疾病,严重的还会出现“病理性赌博症”。赌瘾也叫做“赌博上瘾综合症”,简单说来就是一种无法停止赌博的病态表现。多数患有赌瘾的病人每次输钱之后,心情都会变得很差,但只要一开始赌博,马上就会显得情绪高涨,兴奋不已。如果一段时间停止赌博,则会出现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困倦乏力、失眠、食欲不振等。
赌瘾属于冲动控制障碍之一,它和偷窃癖、纵火癖等同在一个精神疾病的诊断群中。据研究,赌徒开始企图翻本时,最严重的心理堕落就开始养成了,这种情况下,赌徒所下赌注越来越大,不顾一切想捞回老本。有的赌瘾赌徒为了找赌资,还有可能行窃。
赌瘾的病程发展上共有三个发展期:
第一,追高赢钱期 中国人说的“输钱皆因赢钱起”,就反映了这个阶段的重要。在赌博中有几次不预期的大赢,可能一次赢的钱就是一年的收入,从此赌徒心中便时时期待,并相信有大赢,甚至幻想中赢更多的大赢也是可期待的。这通常发生在赌徒第一次认真赌的时候,早期赢钱经验会提高其自我意识,相信自己天生运气比较好、技巧好、很特别、是个成功者。这个阶段非常短暂,有的时候可能会连续性的出现,或者只是吊吊胃口而已。
第二,杀低输钱期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放不下”。刚开始只是慢慢地进入这个阶段,让赌徒误以为有一种安全感,但这个阶段会慢慢延长,吃掉赌徒的资源。在此阶段,赌徒会以过去赢钱的记忆支持自己,以为只要再来一把就可以翻本。 赌徒不可理解的乐观支撑着他相信自己会赢,但实际上一连串的输钱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他必须把钱拿回来,赌得更大,更频繁,同时带着急促的感觉,这些使得他的技巧变差,导致更多的损失。这时赌徒满脑子都是赌博,已经无心其他,借钱更多,信用动摇,他只能越来越多的谎言和欺瞒;每当债务告急,求助亲人时,谎言便破灭,更破���人际间的信任。
第三,铤而走险拼命期 通常在几次财务告急后开始,特别是支付不出第一笔债务时,也许是跟亲朋好友借的钱,也许是高利贷到期,或者有可能被发现有不正当的钱。但赌徒仍然孤注一掷,相信自己能一举赢回所有损失。
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赌徒身心俱疲,时有绝望感,感到与旁人的疏离,又多处于关系破裂边缘,这个阶段,赌徒更常见忧郁,自杀念头,甚至自杀行为。这个危机的再下一步,就是犯法或者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后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学副教授Dr. Timothy Fong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指出,研究显示,赌瘾有基因,病态赌博会在家族中“传开”,如果家中有赌徒,其他家庭成员染上赌瘾的机率更高。不过,据目前的研究,还无法确切地证实存在“赌瘾基因”这回事。
那么哪些人容易患上赌瘾呢?
临床上他们通常友善,好社交,多与自利者为伍,显得聪明、成功及勤奋。个性上比较喜欢竞争,容易感到无聊,且经常在寻找刺激,显得过度自信,当立即满足的欲望受阻时,变得要求多,焦躁,易怒。他们这种高能量状态,低挫折忍受度,追求心里上的放纵等,使他们倾向于追求赌博的行动、挑战及竞争。
这几年不少创业者中招以上特质,甚至90%以上契合,所以说创业就是一场赌博,还是非常形象、且有道理的。而他们也逃不出十赌九输的命运,更难以真正踏实地做事情,干事业,那样对他们来说,太过无聊,不刺激,不性感,不故事。一些研究也已证实,赌博上瘾较一般人具有较高的精神病质及神经质性格。
三、赌博激发多巴胺分泌,让人快乐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人在赌博时,大脑内会产生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该物质会让人产生一种愉悦感。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嗜赌成性的程度越重,多巴胺的分泌就会处在越高的水平,如同吸毒一样 。多巴胺是大脑分泌的一种化合物,负责激发愉悦之感,是人的快乐之源。
人类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虽然本质上的利是食物与繁殖机会,但主观上的“利”全都是愉悦感。当人吃美食、进行性行为、使用精神药物(毒品等)、运动、学习、捐钱时,都会激发大脑中负责奖赏的那部分组织,多巴胺开始分泌,你主观上就觉得很开心。于是眼前的行为与主观上的开心联系到了一起,人便会实行更多这样的行为,从而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使自己变得更加开心。
为什么美食、性行为会激发多巴胺的分泌,其实很简单。因为人类都是要觅食和繁衍后代的,演化出来的神经机制需要将觅食和性行为与开心联系在一起,促使人类实施更多这样的行为。
那么,具体到赌博,大脑什么时候会分泌多巴胺呢?研究发现:
一是,大脑偏爱希望小而风险大的赌注,所选赌博游戏的赔率越高,中的机会越小,多巴胺神经细胞就越活跃,分泌越持久。科学家说,如果没有这一机制,我们的祖先大概还龟缩在山洞里,又或者我们会把钱藏在床垫下,不敢拿来投资。其负面结果则会导致人们一些不合理性的做法,比如:买彩票、赌博等。
二是,多巴胺分泌类似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著名实验证明,只要喂狗的时候响铃,时间长了狗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听到铃声就分泌口水。而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多巴胺分泌也有类似情况,只要收益和某种暗示挂上钩,只要出现这种暗示(不用等到收益真正实现),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也就是,当人们预期有好事情将要发生时,大脑就已经开始分泌多巴胺了,并不是真的要等好事情发生才开始。 所以,只要上一次赌博赢了钱,赌徒就能得到一种快感,很可能使其下一次赌博在时间上来得更快、下注变得更加大胆。
三是,所有赌徒都认为自己能赢钱,所以,在进赌场或是赢钱时,其神经系统就会分泌多巴胺。对于人类而言,不确定的奖励之所以格外诱人,是因为它能在关键时刻帮助动物们做出决定,人们要敢于冒险,才能获得更大收益,而冒险就意味着不确定。然而,一旦冒险未能如愿,多巴胺就会迅速枯竭,这种急转直下不用两秒就能使人从欣喜跌入郁闷、焦虑和愤怒,这时霉运就降临了。
四、大脑中的扁桃体区也在发挥作用
人作为一个物种,几乎整个进化过程都以打猎和采集为生,小群聚居,寻找配偶,种植作物,追逐野兽,躲避猛兽,未雨绸缪,寻找庇护之所。相应的,人脑的进化也围绕这些任务展开,最终它变成了一台超级机器,能以闪电般的速度应付诸如辨识短期趋势或激发感情反应这样的事情。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人类对辨识长期趋势或同时关注多个方面的问题则往往力不从心。所以才有了人类是短视生物的说法。
那么谁来具体负责快速反应呢?
人的大脑下半部左右各有一个扁桃体区,这个扁桃形状的结构负责激发肾上腺素的释放,传送恐惧和愤怒等快速而激烈的感觉,相当于一个早期预警系统。比如:有人突然朝你扔过来一只老鼠,你的第一反应一定不是琢磨它是真的还是玩具,而是立刻跳开,甚至赶紧跑远。这就是扁桃体区受到刺激而发挥作用的结果,和老鼠的真假毫无关系。
科学家发现,不仅有形危险可以刺激扁桃体区,赌博结果等无形刺激对其也有很强影响,赢钱的时候更甚,越是赢钱,人的扁桃体区就越活跃。作为早期预警系统,扁桃体区的反应够快,但问题是它不能分辨危险的真假。科学家认为,这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因为我们的祖先首要需求是快速反应,然后才是分辨危险的真假。
比如:扁桃体区只要能足够快地使人们爬上大树躲避一头狮子就好了,至于上树后他们发现所谓的狮子不过是一团杂草滚过,扁桃体区并不Care。
然而,对于赌徒来说,这个不辨真假的机制,却会造成在赌场短暂赢钱的假象而激发其错误的行为,为陷入赌场埋下伏笔。结果就和忽视危机一样糟糕……更何况辨别在赌场短暂赢钱是真相还是假象,可比分辨老鼠真伪不知要难多少倍。
五、“差一点就赢”
在学习和训练一种技能时,“差点就成功”是一种很有用的反馈,让你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已经十分接近目标了,鼓励你继续努力。但是,到了赌博中,这种反馈就不那么美妙了。
前面提到了多巴胺分泌的问题,在赌博中,“差一点就赢”也会引起多巴胺的分泌,程度只比“真的赢”稍差那么一点点儿。所以,赌得凶的人会因此继续玩,希望可以回本,实际他们却会继续输下去。
人类冒险的天性使得他们对于确定性的收益兴致寥寥,偏偏对于不确定的收益充满欢喜,甚至上瘾。如果赌博中每一轮都有固定收益,比如:抛硬币,不管正面还是反面,都给你钱,你虽然也开心,但会觉得这是一个无聊有收益的游戏,并且不会刻意地预期自己有没有收益,更不能让你为之兴奋。但是,只要让收益变得不确定,例如,只有抛到正面才会给你钱,就是这么简单的不确定,你立刻会变得乐此不疲。
正面赢,结果是正面,你会开心,结果是反面,你会觉得“差一点就是正面了”,还是开心。如果再让你直接触摸到赌具,让你亲自来抛硬币,你会更进一步地产生一种自己能掌握游戏的错觉。只要赌徒继续赌,这种感觉就会持续。
于是,每次当你操纵赌具时,你会觉得很开心。所以,不管是开始抛,还是结果被确定为正面,甚至结果被确定为反面,你的大脑都在分泌多巴胺。
你看,其实一切都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可以显示出英明和正确。
你看,你看,我多么智慧,技术多高超,英明的我不是靠运气,而是真牛逼!
这就是赌徒的典型心理,促使他可以用自己所有金钱、财产,甚至生命来下注,以期获得某种无形的、抽象的自尊。不管是赌场里的赌客,还是生活中的赌徒,他们所有观点和行动,其实都在捍卫自己,试图快速地增加自己的财产,以此换来自尊。
六、赌博让人有平等感
人类不患寡而患不均,去年为什么阶层的话题会那么热,其实就是人们对平等所表达的强烈意愿。越是贫富差距大,人们就越容易焦虑。
而赌博会让人全神贯注,赌博会让人感到操纵的力量,所以,生活中压力越大越焦虑的人,越能在赌博时获得释放。甚至赌博还能给人一种天人合一,远离尘嚣俗世的美妙感受。
在赌博中,人们与外在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觉会消失,因为在这里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同样的不确定性。公平的感觉可以给人带来安慰,感觉跟外面那不公平的世界不同,这种情况在赌场更为明显,在这里你可以和那些不同族群的人平起平坐,拥有充满力量的感觉,自我价值得到肯定。
七、有种正在解决问题的假象
人类需要有成就感,这种精神力量有时候比物质财富更让人振奋,而成就感往往来自于解决问题。一些赌徒特别容易被赌博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赢过赌博系统的感觉所吸引。
比如:赌马已经成为披上科学外衣的赌博,市面上有马经、提供资讯的俱乐部,还有许多马迷会花大量时间进行切磋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讲,赛马的确有些技巧,花费心思是有可能增加收益的。但是,对于赌大小或轮盘这种纯靠机率的游戏,这些心思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可是,依然有不少赌徒试图发现其中奥秘,其中可能的原因就在���,这样的努力会提供了一种假象让他们得以慰藉。
所以,研究和仪式的确可以满足赌徒的某种心理需求。赢的时候,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满足感,觉得自己赢过这个游戏。这对于在生活中无能为力的人特别重要。 而赌博提供了这样一个轻松可以触摸的机会,让赌徒感觉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做出决定,解决问题,拥有成就感。
八、赌徒的自卑心理
根据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少赌徒存在源于小时候的自卑,这致使他们缺乏自信,自尊低落。而赌博不论输赢,都会让人看起来比较优越。
当他们赢的时候,会看起来比输的人和没胆赌的人厉害。当他们输的时候,还是可以保持冷静,以很酷的姿态赢得大气、临危不乱等口碑。所以他们会越来越神祕,隐藏输的情形,只希望每个人看到他们赢的样子。
赌瘾很大的赌徒看起来都有些过度自信,这种外在的信心,当然是为了圆谎和欺骗,好得到更多的钱,同时隐藏真实用途。其实,与外表正相反的是他们几乎没有自信,而赌博可以让他们不用面对这个部分,当然大输的时候除外。
问题赌徒通常不喜欢自己,而且感到自我毫无价值,赌博可以帮他们隐藏这种想法,因为他们可以幻想自己会有钱,而且会成功。而这样的负面情绪容易形成忧郁症,而这在问题赌徒身上很普遍。
所以,为了克服,赌徒会试着创造出一个成功和特别的形象。这通常会体现为,吹嘘自己的自信,并且要确定别人也这么认为。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赌徒在赢钱的时候,会大发小费,并且买东西给朋友。
那些无法从赢钱中走出来的人,会希望赌场的其他客人知道自己能赢钱。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特别”,他们会在下一把的时候下大注。可以说,赌博对于赌瘾大且自卑的赌徒很重要。因为赌博能满足自己、逃离压力、感觉有控制权和力量、因为赢钱而增加成就感。
而赌搏也代表着可能赢钱,虽然赌徒都知道自己一直在输钱,但他们相信自己的特殊能力终会有一天赚到钱,这对于那时早期尝过甜头的人特别准。就是这样确信自己会再赢一次的梦,让赌徒们奋勇向前越过无数的失败。
九、赌徒效应
心理学在赌场做过一个实验,并大量反复实验,最后得出了赌徒效应,或者叫赌场效应,再或者叫蒙地卡罗谬论。
赌场中往往有两类赌客,以玩老虎机为例。一类是看到别人从老虎机赚钱了,等人家一走,他马上坐下来,因为他心里相信,有些老虎机比其他更容易掉钱,这台就是。另一类则是发现在过去1个小时里,没人从某台老虎机上赚到过钱,于是他会选择坐下来,他的预期是,掉钱的概率是固定的,在别人身上没发生,那么接下来概率就要发大招了。
但是,真相却是,这两类预期全无道理,因为每次赌博,对于老虎机的设定来说,都是独立的随机分布或随机活动。
再比如:面对抛硬币这种最简单的赌博,假设之前投10次,5正5反,如果让人们预测第11次的结果,大部分人会认为一半对一半。再假设之前投10次,10次都是正面,再预测第11次,很多人会认为正面的概率更大。
而从数学的角度看,不管之前扔10次正面,还是扔5正5反,第11次的概率是一样的,从理论上讲,硬币也好,骰子也好,既没有记忆,也没有良心,概率法则支配一切。
可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和心理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们总是喜欢简单的线性推演,倾向于认为最近的趋势在将来有可能延续下去。即一个人看见昨天发生的事情,就认为第二天也会发生这件事,看见去年发生的事情,认为第二年还会发生这件事,以此类推。
赌徒效应在赌场中无处不在,比如:赌大小,赌单双等。当然,赌徒效应也是很多赌客信心大增的原因。另外,一些对概率论有些了解的赌客,也会犯赌徒效应的错,他们错误地诠释了“大数法则”的平均律,认为大数定律适用于大样本的同时,也适用于小样本。甚至,还有人把它当成了战胜庄家的理论依据,并写进“赌经”。 这就是特沃斯基提出的“小数定律”概念,它并不是什么定律或法则,而是一种人们常见的心理误区。
也就是将小样本中的某事件的概率分布看成是总体分布,用错误的心理学“小数定律”代替了正确的概率论大数定律。
十、损失的痛苦比得到的幸福更强烈
在赌博中赢钱走比较容易,输钱要走却比较困难,这是多数赌徒的弱点。
美国行为金融专家丹尼尔•卡尼曼认为,人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存在厌恶损失的倾向,而且用实验证明了失去一定财富给个人带来的痛苦是得到同等财富带来快乐的2~2.5倍。这就是行为金融学中著名的“损失厌恶”陷阱。
卡尼曼和特沃尔斯基通过实验发现,人们的视角不同,其决策与判断存在“偏差”。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好像不是取决于结果本身而是结果与设想的差距。也就是说,人们在决策时,总是会以自己的视角或参考标准来衡量,以此来决定决策的取舍。
比如:赌客去赌场赌博,随身带了3000元,赢了100元,这时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没什么;但如果是输了100元,让他离场则很困难。赢100元,身上的现金是3100,输100元,身上的现金为2900。
3100和2900相差只有6.9%,但这两种情况下给赌客的感觉和3100、2900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和它们与本金3000之差100、-100,也即赢100还是输100有关,即人们对财富的变化十分敏感。而且一旦超过某个“参照点”,对同样数量的损失和盈利,人们的感受是相当不同的。
在这个“参照点”附近,一定数量的损失所引起的价值损害(负效用)要远远大于同样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价值满足。简单说,输100元所带来的不愉快要比赢100元所带来的愉悦强烈得多。
十一、面对损失,倾向于追求风险
行为金融学曾统计过赌马中的赌徒行为,在一天的最后一场赛马中,获胜概率极小的马的赔率会变低,这也就是说,有更多的人把赌注押在了最不可能获胜的马身上。
而这一现象的解释为,人们面对损失时,倾向于追求风险,赌徒往往会愿意玩概率很低的小赌注赢大钱的赌博,但不喜欢可能造成更大损失的大赌注,即使后者翻本的概率更大。
十二、侥幸求运心理
既然明知十赌九输,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去“搏一搏”手气呢?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艾伦•兰格针对这种“侥幸求运”心理,做了相当全面的观察研究。
我们经常在电影中会看到,主角在赌场抛出决定命运的骰子前,会向手心里的骰子吹一两口气才抛出去,似乎吹的仙气,可以让骰子心想事成。其实这样的小动作对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只是人们潜意识认为自己这样做更容易控制骰子,这样做能够让骰子遵从自己的意愿,得出自己想要的点数。
又或者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做个重要决定或动作前,经常会双手合十,默念菩萨保佑之类的词,或者重复以前成功时的某个动作。这类求运的动作和信念行动比比皆是,大部分人都存在希望这样会增加运气的侥幸心理。
兰格将这种心理为“控制幻觉”,也就是“大众由于不明白实际情况,因而高估了自己对环��或事件结果的控制力,所产生的一种判断偏差。”当人们在日常生活里遇到随机而不可预知结果的事件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与结果之间根本没有直接关系,结果就产生了“幻觉”,以为通过这些行动会影响事件的结果,所以不知觉地做出了这类反应。
这类行为在赌博投注的过程中特别明显,比如:专挑自己的幸运数字,或昨晚梦到的数字,想要一个大数字时会尽可能用力掷骰子,希望得到一个小数字时则掷得相对温柔一些等。这里面的心理就是认为自己可以控制结果,感觉这结果是自己“精心设计和计算出来的”,而不是随机出现的。
而赌场则专门利用赌徒的这种心理,在赌具、赌博方式或规则的设计上,加入了一些让赌徒以为真的能够用“技巧”增加控制度的元素,让赌徒更加沉迷。最典型的就是老虎机,它会让人觉得拉杆的力度、快慢等会影响结果,又或者在赌大小的位置,展示各种结果的统计数字,让自以为明白游戏原则和数学原理的赌徒“控制”结果,增加“赢率”。
孰知这些其实不过是把赌徒“粘”在赌桌的小伎俩。
十三、自负心理和攀比心理
人生来脾气秉性各不相同,即使是前后脚出来的双胞胎也不可能一模一样。
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自负心理每个人都有,上至皇帝宰相,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所以,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要比平均水平优秀,别人可以做得到,自己一样能,在赌场中,自负心理会让人们更相信自己的技术,甚至是运气。
这个世界上,最怕的是自负心理与攀比心理对对碰,特别是在赌场,这种情况屡屡发生,你次次输,可是旁边的人却把把赢,当他喜不自禁,围观者羡慕惊呼时,你的心里肯定充满了嫉妒恨。这样的情绪,绝对不会让你甩手就走,而是必须继续赌下去,必须要赢个大的,让他、让他们瞧瞧。
客观讲,贪婪的负面力量很大,但它还有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一面,但和别人攀比的负面影响更胜一筹,这是人类天生中危害最大的一个。
英国有调查发现,赌客容易对“战绩”盲目乐观,觉得自己赢的钱多过输的钱。但这是不符合现实,因为赌场总赢。专家指出,这是因为赌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总想着自己赢钱的次数,忽视了自己输钱次数更多的现实,频繁赌博的人更容易犯这种错误。
十四、玩庄家的钱
行为金融学两大基石理论之一就是心理账户,它的提出是行为金融学专家理查德•塞勒通过实证观察发现的。人们往往将其支出划归不同类别(住房、食品、服装等),每一类别分别对应一个心理账户。
塞勒指出,心理账户更常被有限理性个体用于简化金融决策制定。每个账户都有独立的预算和参照点,这使账户间的替代性十分有限。一个重要含义是,人们对一笔特定数额金钱的价值评价取决于这笔钱款的所属账户,而这又取决于具体内容、框架和情境。
在赌场,心理账户的最突出体现就是玩“庄家的钱”效应,或叫”赌场赢利效应“,亦或者叫“双兜”心理。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在赢钱后,人们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赌的钱是自己的钱,那是庄家的钱。他们将自己最近的收获与财富分开,只在头脑中承认这笔钱,把它专门用于赌博。
也就是,人们拿着易来之财或意外之财时更愿意采取一些冒险的投资方式,对工作赚来的钱往往患得患失,不舍得花。正应了那句俗话,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珍惜。
下面 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一对新婚夫妻到赌城拉斯维加斯度蜜月。到了第三天,他们1000美元的赌本输光了。晚上,新郎躺在床上,突然发现梳妆台上有一枚他们准备留下来当纪念品的5美元筹码,而且它上面不断闪烁着“17”这个数字。
他觉得这是个好兆头,于是披上浴袍就到楼下去找轮盘赌台。他把5美元筹码押在“17”这个数字上,结果小球果然落在”17“的位置,他赢了175美元。于是,他再接再厉,继续押”17“,邪门的手气让他赢了750万美元。
赌场经理表示,您还是换场子吧,再这样下去,我们实在赔不起了。新郎又换到另一家财力雄厚的赌场,在这里他赢了2.62亿美元。相信不少老铁已经在高喊,见好就收吧!但如果换做你,可能还会想着再来一把就收,新郎把所有赢来的钱押到了”17“。
结果小球停住时偏了一下,开出了“18”。一辈子都梦想不到的天大财富,转瞬间输得精光。
他已经没有赌资了,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几英里路,回到了旅馆。
他一进房间,新娘就问:“你到哪儿去了?”“去赌轮盘了。”
“手气怎么样?”
“还好,只输了5美元。“
再比如:某个非职业赌徒带了300元去赌场,结果赢了200元,他会将300元放在一个兜里,认为这些钱是自己的,然后把赢��的200元筹码放在另一个兜里,更可能的情况是,这200元也放到赌桌上准备继续下注,但是,两个兜里的钱花起来应该是一样的。
吉姆•罗杰斯说过,在股市中很多人会犯类似的错误:“买了某只股票,涨了,就以为自己聪明能干,他们觉得买卖股票容易得很,他们赚进了很多钱,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其他投资。”这也就是越是牛市,人们越愿意把所有的钱,包括赚到的钱再投回牛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十五、沉没成本效应
在人生中,难以割舍已经失去的,只会失去更多,这里“已经失去的”就是著名的沉没成本效应。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将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计算到当下的决策中,从而影响了决策。在赌博中的体现就是,已经输了很多,还想再赢回来,不然太亏了。沉没成本这个现象最早是哈尔•阿克斯和凯瑟琳•布鲁莫发现的,他们还专门写了一篇名为《沉没成本的心理学》的论文。
人在赌场一旦深陷沉没成本之中,一般很难自拔,最后就是赌赌赌一直赌下去。
十六、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是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装置,它是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1938年在桑代克迷笼的基础之上改造发明的,主要用于动物操作条件作用实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而他就是把小动物(比如:小白鼠或是鸽子)放这个箱子来进行多项实验反复验证,结论都相当棒。
其中与赌博相关的实验是:
把一只饥饿的小白鼠放进箱子,只要它多次按下按钮,概率掉落食物,也就是按多少下掉,不固定。结果,小白鼠学会了不停按按钮。而且这种概率性地掉食物,小白鼠学习行为消失的速度非常慢。
随着概率越来越低,小白鼠按按钮的学习行为没有变化,即使是到了40~60次按按钮才掉落一个食物,小白鼠仍然会不停按,持续很久一段时间。这个实验模拟了为什么赌博会给人以依赖感,或者是成瘾。
如果你赌博一直输一直输,那你怕了,你就不会想去赌。但如果是输输赢赢,即便输大于赢?
你会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这个试验,斯金纳还证明了小白鼠会产生迷信。也就是这些小白鼠有很多培养出了奇特的行为习惯,比如:装箱子、作揖、转圈跳舞等。这是因为在掉落食物前,它们正好在进行这些行为,于是产生了迷信。
所以,不少赌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迷信行为,比如:穿哪套衣服、戴什么首饰、坐哪个位置等,基本都是因为他上次赢钱所造成的迷信。
十七、代币的魔力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拿着辛苦赚来的现金去商场买东西,总会犹豫不决,但在网上购物时,却常常变成了不理性的剁手党。同理,还有刷卡行为,不管是信用卡,还是借记卡,只要不付现金,往往就会变得更冲动些。
而这其中的奥妙也被赌场所掌握。
所以,赌场基本都会用代币(筹码)来掩饰真金白银的价值感,当赌客把钞票换成筹码时,则不用想太多就敢往桌上押。如今,越来越多赌场开始使用智能卡,对外宣传是方便客户,但这一招其实源于商场。
研究发现,消费者用信用卡、借记卡的时候会花更多的钱。专家指出,持卡消费不但操作简便,而且在心理上的内疚感较低,当货币数字化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另外,智能卡不仅有以上妙用,它还可以提高赌博效率,而其更牛的功能就是收集赌客行为的大数据,然后就能看人下菜碟,借此推出相应的各种玩法和“优惠”来吸引毒瘾严重的人参赌。
近年来就连网上赌博都不直接赌钱,而改成点数了。另外,赌博网站常常提供试玩功能,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赌博网站的试玩让人赢的机会显著高于真正玩的时候,经常让你连赢好几把,可是到了你真玩的时候才发现运气其实没有那么好,但往往已经不能自拔。
英国的研究证实,在网上用“不玩真钱”模式赌博的青少年以后更容易沉迷于赌博。
十八、如何在赌场赢
许多赌场高手同样也是心理学的高手,在与人赌博时,常常在观察许久后才上桌,他们观察每个赌徒的性格,看一下哪些赌徒越输越压的大,也看哪些赌徒越赢越少压。
他们认为,只有懂的控制赌徒心理才能赢大钱。
曾有人问何鸿燊,如何在赌场赢,赌王说:“不赌即是赢。”
但是,人性无法改变,赌博生生不息。
帖子: 1
参与者: 1
阅读整个主题
from 桃花论坛 - 最新主题 http://bit.ly/2Pive4E via http://bit.ly/2Sbj6SI
0 notes
teseanobcvbh · 5 years
Text
赌徒心理全解析
@Schuster写道:
不要再赌博,因为这世上唯一能够确定的事只有死亡。
为什么人们明明知道十赌九输,还要如飞蛾去扑火?
为什么这样愚蠢了几百年、上千年从来未曾改变?
为什么即使科学家发现了赌场永远赢的秘诀,人们还是无法摆脱赌博的诱惑?
这些疑问已经无法用理性的数学解释,似乎只能从人性和赌徒心理的角度探个究竟。
一、人之天性就是喜欢冒险和赌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赌徒,因为,赌是人类的天性。人的天性之一就是喜欢冒险,也正是这样的天性,让人类从洞穴中走出来,最终主宰了地球。而赌博就是一种形式化的冒险。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的赌博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埃及人就用蹠骨画成了四面的骰子,而五百年后中国人就有了类似的轮盘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论受到鼓励还是压制,人类对赌博的旺盛需求从来不曾改变。
冒险是人之天性,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仔细想想,我们每天从睁开眼睛后,就开始冒险,就在赌,比如,吃什么,穿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去哪里,建立、维持或者切断关系……对于人类来说,冒险是一种想法、感觉和情绪,让人们借此拥有机会、希望和一种活着的感觉。
而赌博是一种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形式,它可以让人们有归属感、地位感和成就感。想想看,光是赌博这个行为就让人感觉很好,站在危险边缘,做一件大胆冒险的事,把自己交给命运,向机会挑战。当恐惧退去,赌赢时,这种美好的感觉就会被放大,让人觉得自己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赌博还是一种文化。我们在日常对话中常常会用到“赌”,比如:我赌你肯定能过;我赌明天下雨;我敢打赌……“赌”字已经成为一个常用的加强语气的词汇,也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赌博能上瘾,上瘾就是病
都说中国人好赌,一个数据算是个佐证,2013年,中国人在赌博中输掉760亿美元,由2012年世界第9升至第2,仅次于美国。
而第一名美国的成年人有3%患有严重赌瘾,中国很难找到这样的数据,看到有人说是1.5%,但没有出处,也不能100%相信。不过,以中国的人口基数算一算,绝对人数上应该大概率地排名世界第一。
美国的罗伯特•卡斯特博士创立了冲动性赌博治疗计划,据他统计,他的病人有20%是因为踏入金融市场后才患上了赌瘾。所以,金融投资是不是赌瘾的主要成因,这个貌似还没有人研究过,但不得不承认,许多人在金融市场中的投机方式,本质上和赌博���异。
心理学家说,赌瘾是一种���理疾病,严重的还会出现“病理性赌博症”。赌瘾也叫做“赌博上瘾综合症”,简单说来就是一种无法停止赌博的病态表现。多数患有赌瘾的病人每次输钱之后,心情都会变得很差,但只要一开始赌博,马上就会显得情绪高涨,兴奋不已。如果一段时间停止赌博,则会出现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困倦乏力、失眠、食欲不振等。
赌瘾属于冲动控制障碍之一,它和偷窃癖、纵火癖等同在一个精神疾病的诊断群中。据研究,赌徒开始企图翻本时,最严重的心理堕落就开始养成了,这种情况下,赌徒所下赌注越来越大,不顾一切想捞回老本。有的赌瘾赌徒为了找赌资,还有可能行窃。
赌瘾的病程发展上共有三个发展期:
第一,追高赢钱期 中国人说的“输钱皆因赢钱起”,就反映了这个阶段的重要。在赌博中有几次不预期的大赢,可能一次赢的钱就是一年的收入,从此赌徒心中便时时期待,并相信有大赢,甚至幻想中赢更多的大赢也是可期待的。这通常发生在赌徒第一次认真赌的时候,早期赢钱经验会提高其自我意识,相信自己天生运气比较好、技巧好、很特别、是个成功者。这个阶段非常短暂,有的时候可能会连续性的出现,或者只是吊吊胃口而已。
第二,杀低输钱期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放不下”。刚开始只是慢慢地进入这个阶段,让赌徒误以为有一种安全感,但这个阶段会慢慢延长,吃掉赌徒的资源。在此阶段,赌徒会以过去赢钱的记忆支持自己,以为只要再来一把就可以翻本。 赌徒不可理解的乐观支撑着他相信自己会赢,但实际上一连串的输钱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他必须把钱拿回来,赌得更大,更频繁,同时带着急促的感觉,这些使得他的技巧变差,导致更多的损失。这时赌徒满脑子都是赌博,已经无心其他,借钱更多,信用动摇,他只能越来越多的谎言和欺瞒;每当债务告急,求助亲人时,谎言便破灭,更破坏人际间的信任。
第三,铤而走险拼命期 通常在几次财务告急后开始,特别是支付不出第一笔债务时,也许是跟亲朋好友借的钱,也许是高利贷到期,或者有可能被发现有不正当的钱。但赌徒仍然孤注一掷,相信自己能一举赢回所有损失。
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赌徒身心俱疲,时有绝望感,感到与旁人的疏离,又多处于关系破裂边缘,这个阶段,赌徒更常见忧郁,自杀念头,甚至自杀行为。这个危机的再下一步,就是犯法或者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后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学副教授Dr. Timothy Fong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指出,研究显示,赌瘾有基因,病态赌博会在家族中“传开”,如果家中有赌徒,其他家庭成员染上赌瘾的机率更高。不过,据目前的研究,还无法确切地证实存在“赌瘾基因”这回事。
那么哪些人容易患上赌瘾呢?
临床上他们通常友善,好社交,多与自利者为伍,显得聪明、成功及勤奋。个性上比较喜欢竞争,容易感到无聊,且经常在寻找刺激,显得过度自信,当立即满足的欲望受阻时,变得要求多,焦躁,易怒。他们这种高能量状态,低挫折忍受度,追求心里上的放纵等,使他们倾向于追求赌博的行动、挑战及竞争。
这几年不少创业者中招以上特质,甚至90%以上契合,所以说创业就是一场赌博,还是非常形象、且有道理的。而他们也逃不出十赌九输的命运,更难以真正踏实地做事情,干事业,那样对他们来说,太过无聊,不刺激,不性感,不故事。一些研究也已证实,赌博上瘾较一般人具有较高的精神病质及神经质性格。
三、赌博激发多巴胺分泌,让人快乐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人在赌博时,大脑内会产生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该物质会让人产生一种愉悦感。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嗜赌成性的程度越重,多巴胺的分泌就会处在越高的水平,如同吸毒一样 。多巴胺是大脑分泌的一种化合物,负责激发愉悦之感,是人的快乐之源。
人类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虽然本质上的利是食物与繁殖机会,但主观上的“利”全都是愉悦感。当人吃美食、进行性行为、使用精神药物(毒品等)、运动、学习、捐钱时,都会激发大脑中负责奖赏的那部分组织,多巴胺开始分泌,你主观上就觉得很开心。于是眼前的行为与主观上的开心联系到了一起,人便会实行更多这样的行为,从而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使自己变得更加开心。
为什么美食、性行为会激发多巴胺的分泌,其实很简单。因为人类都是要觅食和繁衍后代的,演化出来的神经机制需要将觅食和性行为与开心联系在一起,促使人类实施更多这样的行为。
那么,具体到赌博,大脑什么时候会分泌多巴胺呢?研究发现:
一是,大脑偏爱希望小而风险大的赌注,所选赌博游戏的赔率越高,中的机会越小,多巴胺神经细胞就越活跃,分泌越持久。科学家说,如果没有这一机制,我们的祖先大概还龟缩在山洞里,又或者我们会把钱藏在床垫下,不敢拿来投资。其负面结果则会导致人们一些不合理性的做法,比如:买彩票、赌博等。
二是,多巴胺分泌类似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著名实验证明,只要喂狗的时候响铃,时间长了狗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听到铃声就分泌口水。而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多巴胺分泌也有类似情况,只要收益和某种暗示挂上钩,只要出现这种暗示(不用等到收益真正实现),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也就是,当人们预期有好事情将要发生时,大脑就已经开始分泌多巴胺了,并不是真的要等好事情发生才开始。 所以,只要上一次赌博赢了钱,赌徒就能得到一种快感,很可能使其下一次赌博在时间上来得更快、下注变得更加大胆。
三是,所有赌徒都认为自己能赢钱,所以,在进赌场或是赢钱时,其神经系统就会分泌多巴胺。对于人类而言,不确定的奖励之所以格外诱人,是因为它能在关键时刻帮助动物们做出决定,人们要敢于冒险,才能获得更大收益,而冒险就意味着不确定。然而,一旦冒险未能如愿,多巴胺就会迅速枯竭,这种急转直下不用两秒就能使人从欣喜跌入郁闷、焦虑和愤怒,这时霉运就降临了。
四、大脑中的扁桃体区也在发挥作用
人作为一个物种,几乎整个进化过程都以打猎和采集为生,小群聚居,寻找配偶,种植作物,追逐野兽,躲避猛兽,未雨绸缪,寻找庇护之所。相应的,人脑的进化也围绕这些任务展开,最终它变成了一台超级机器,能以闪电般的速度应付诸如辨识短期趋势或激发感情反应这样的事情。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人类对辨识长期趋势或同时关注多个方面的问题则往往力不从心。所以才有了人类是短视生物的说法。
那么谁来具体负责快速反应呢?
人的大脑下半部左右各有一个扁桃体区,这个扁桃形状的结构负责激发肾上腺素的释放,传送恐惧和愤怒等快速而激烈的感觉,相当于一个早期预警系统。比如:有人突然朝你扔过来一只老鼠,你的第一反应一定不是琢磨它是真的还是玩具,而是立刻跳开,甚至赶紧跑远。这就是扁桃体区受到刺激而发挥作用的结果,和老鼠的真假毫无关系。
科学家发现,不仅有形危险可以刺激扁桃体区,赌博结果等无形刺激对其也有很强影响,赢钱的时候更甚,越是赢钱,人的扁桃体区就越活跃。作为早期预警系统,扁桃体区的反应够快,但问题是它不能分辨危险的真假。科学家认为,这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因为我们的祖先首要需求是快速反应,然后才是分辨危险的真假。
比如:扁桃体区只要能足够快地使人们爬上大树躲避一头狮子就好了,至于上树后他们发现所谓的狮子不过是一团杂草滚过,扁桃体区并不Care。
然而,对于赌徒来说,这个不辨真假的机制,却会造成在赌场短暂赢钱的假象而激发其错误的行为,为陷入赌场埋下伏笔。结果就和忽视危机一样糟糕……更何况辨别在赌场短暂赢钱是真相还是假象,可比分辨老鼠真伪不知要难多少倍。
五、“差一点就赢”
在学习和训练一种技能时,“差点就成功”是一种很有用的反馈,让你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已经十分接近目标了,鼓励你继续努力。但是,到了赌博中,这种反馈就不那么美妙了。
前面提到了多巴胺分泌的问题,在赌博中,“差一点就赢”也会引起多巴胺的分泌,程度只比“真的赢”稍差那么一点点儿。所以,赌得凶的人会因此继续玩,希望可以回本,实际他们却会继续输下去。
人类冒险的天性使得他们对于确定性的收益兴致寥寥,偏偏对于不确定的收益充满欢喜,甚至上瘾。如果赌博中每一轮都有固定收益,比如:抛硬币,不管正面还是反面,都给你钱,你虽然也开心,但会觉得这是一个无聊有收益的游戏,并且不会刻意地预期自己有没有收益,更不能让你为之兴奋。但是,只要让收益变得不确定,例如,只有抛到正面才会给你钱,就是这么简单的不确定,你立刻会变得乐此不疲。
正面赢,结果是正面,你会开心,结果是反面,你会觉得“差一点就是正面了”,还是开心。如果再让你直接触摸到赌具,让你亲自来抛硬币,你会更进一步地产生一种自己能掌握游戏的错觉。只要赌徒继续赌,这种感觉就会持续。
于是,每次当你操纵赌具时,你会觉得很开心。所以,不管是开始抛,还是结果被确定为正面,甚至结果被确定为反面,你的大脑都在分泌多巴胺。
你看,其实一切都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可以显示出英明和正确。
你看,你看,我多么智慧,技术多高超,英明的我不是靠运气,而是真牛逼!
这就是赌徒的典型心理,促使他可以用自己所有金钱、财产,甚至生命来下注,以期获得某种无形的、抽象的自尊。不管是赌场里的赌客,还是生活中的赌徒,他们所有观点和行动,其实都在捍卫自己,试图快速地增加自己的财产,以此换来自尊。
六、赌博让人有平等感
人类不患寡而患不均,去年为什么阶层的话题会那么热,其实就是人们对平等所表达的强烈意愿。越是贫富差距大,人们就越容易焦虑。
而赌博会让人全神贯注,赌博会让人感到操纵的力量,所以,生活中压力越大越焦虑的人,越能在赌博时获得释放。甚至赌博还能给人一种天人合一,远离尘嚣俗世的美妙感受。
在赌博中,人们与外在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觉会消失,因为在这里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同样的不确定性。公平的感觉可以给人带来安慰,感觉跟外面那不公平的世界不同,这种情况在赌场更为明显,在这里你可以和那些不同族群的人平起平坐,拥有充满力量的感觉,自我价值得到肯定。
七、有种正在解决问题的假象
人类需要有成就感,这种精神力量有时候比物质财富更让人振奋,而成就感往往来自于解决问题。一些赌徒特别容易被赌博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赢过赌博系统的感觉所吸引。
比如:赌马已经成为披上科学外衣的赌博,市面上有马经、提供资讯的俱乐部,还有许多马迷会花大量时间进行切磋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讲,赛马的确有些技巧,花费心思是有可能增加收益的。但是,对于赌大小或轮盘这种纯靠机率的游戏,这些心思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可是,依然有不少赌徒试图发现其中奥秘,其中可能的原因就在于,这样的努力会提供了一种假象让他们得以慰藉。
所以,研究和仪式的确可以满足赌徒的某种心理需求。赢的时候,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满足感,觉得自己赢过这个游戏。这对于在生活中无能为力的人特别重要。 而赌博提供了这样一个轻松可以触摸的机会,让赌徒感觉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做出决定,解决问题,拥有成就感。
八、赌徒的自卑心理
根据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少赌徒存在源于小时候的自卑,这致使他们缺乏自信,自尊低落。而赌博不论输赢,都会让人看起来比较优越。
当他们赢的时候,会看起来比输的人和没胆赌的人厉害。当他们输的时候,还是可以保持冷静,以很酷的姿态赢得大气、临危不乱等口碑。所以他们会越来越神祕,隐藏输的情形,只希望每个人看到他们赢的样子。
赌瘾很大的赌徒看起来都有些过度自信,这种外在的信心,当然是为了圆谎和欺骗,好得到更多的钱,同时隐藏真实用途。其实,与外表正相反的是他们几乎没有自信,而赌博可以让他们不用面对这个部分,当然大输的时候除外。
问题赌徒通常不喜欢自己,而且感到自我毫无价值,赌博可以帮他们隐藏这种想法,因为他们可以幻想自己会有钱,而且会成功。而这样的负面情绪容易形成忧郁症,而这在问题赌徒身上很普遍。
所以,为了克服,赌徒会试着创造出一个成功和特别的形象。这通常会体现为,吹嘘自己的自信,并且要确定别人也这么认为。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赌徒在赢钱的时候,会大发小费,并且买东西给朋友。
那些无法从赢钱中走出来的人,会希望赌场的其他客人知道自己能赢钱。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特别”,他们会在下一把的时候下大注。可以说,赌博对于赌瘾大且自卑的赌徒很重要。因为赌博能满足自己、逃离压力、感觉有控制权和力量、因为赢钱而增加成就感。
而赌搏也代表着可能赢钱,虽然赌徒都知道自己一直在输钱,但他们相信自己的特殊能力终会有一天赚到钱,这对于那时早期尝过甜头的人特别准。就是这样确信自己会再赢一次的梦,让赌徒们奋勇向前越过无数的失败。
九、赌徒效应
心理学在赌场做过一个实验,并大量反复实验,最后得出了赌徒效应,或者叫赌场效应,再或者叫蒙地卡罗谬论。
赌场中往往有两类赌客,以玩老虎机为例。一类是看到别人从老虎机赚钱了,等人家一走,他马上坐下来,因为他心里相信,有些老虎机比其他更容易掉钱,这台就是。另一类则是发现在过去1个小时里,没人从某台老虎机上赚到过钱,于是他会选择坐下来,他的预期是,掉钱的概率是固定的,在别人身上没发生,那么接下来概率就要发大招了。
但是,真相却是,这两类预期全无道理,因为每次赌博,对于老虎机的设定来说,都是独立的随机分布或随机活动。
再比如:面对抛硬币这种最简单的赌博,假设之前投10次,5正5反,如果让人们预测第11次的结果,大部分人会认为一半对一半。再假设之前投10次,10次都是正面,再预测第11次,很多人会认为正面的概率更大。
而从数学的角度看,不管之前扔10次正面,还是扔5正5反,第11次的概率是一样的,从理论上讲,硬币也好,骰子也好,既没有记忆,也没有良心,概率法则支配一切。
可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和心理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们总是喜欢简单的线性推演,倾向于认为最近的趋势在将来有可能延续下去。即一个人看见昨天发生的事情,���认为第二天也会发生这件事,看见去年发生的事情,认为第二年还会发生这件事,以此类推。
赌徒效应在赌场中无处不在,比如:赌大小,赌单双等。当然,赌徒效应也是很多赌客信心大增的原因。另外,一些对概率论有些了解的赌客,也会犯赌徒效应的错,他们错误地诠释了“大数法则”的平均律,认为大数定律适用于大样本的同时,也适用于小样本。甚至,还有人把它当成了战胜庄家的理论依据,并写进“赌经”。 这就是特沃斯基提出的“小数定律”概念,它并不是什么定律或法则,而是一种人们常见的心理误区。
也就是将小样本中的某事件的概率分布看成是总体分布,用错误的心理学“小数定律”代替了正确的概率论大数定律。
十、损失的痛苦比得到的幸福更强烈
在赌博中赢钱走比较容易,输钱要走却比较困难,这是多数赌徒的弱点。
美国行为金融专家丹尼尔•卡尼曼认为,人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存在厌恶损失的倾向,而且用实验证明了失去一定财富给个人带来的痛苦是得到同等财富带来快乐的2~2.5倍。这就是行为金融学中著名的“损失厌恶”陷阱。
卡尼曼和特沃尔斯基通过实验发现,人们的视角不同,其决策与判断存在“偏差”。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好像不是取决于结果本身而是结果与设想的差距。也就是说,人们在决策时,总是会以自己的视角或参考标准来衡量,以此来决定决策的取舍。
比如:赌客去赌场赌博,随身带了3000元,赢了100元,这时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没什么;但如果是输了100元,让他离场则很困难。赢100元,身上的现金是3100,输100元,身上的现金为2900。
3100和2900相差只有6.9%,但这两种情况下给赌客的感觉和3100、2900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和它们与本金3000之差100、-100,也即赢100还是输100有关,即人们对财富的变化十分敏感。而且一旦超过某个“参照点”,对同样数量的损失和盈利,人们的感受是相当不同的。
在这个“参照点”附近,一定数量的损失所引起的价值损害(负效用)要远远大于同样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价值满足。简单说,输100元所带来的不愉快要比赢100元所带来的愉悦强烈得多。
十一、面对损失,倾向于追求风险
行为金融学曾统计过赌马中的赌徒行为,在一天的最后一场赛马中,获胜概率极小的马的赔率会变低,这也就是说,有更多的人把赌注押在了最不可能获胜的马身上。
而这一现象的解释为,人们面对损失时,倾向于追求风险,赌徒往往会愿意玩概率很低的小赌注赢大钱的赌博,但不喜欢可能造成更大损失的大赌注,即使后者翻本的概率更大。
十二、侥幸求运心理
既然明知十赌九输,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去“搏一搏”手气呢?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艾伦•兰格针对这种“侥幸求运”心理,做了相当全面的观察研究。
我们经常在电影中会看到,主角在赌场抛出决定命运的骰子前,会向手心里的骰子吹一两口气才抛出去,似乎吹的仙气,可以让骰子心想事成。其实这样的小动作对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只是人们潜意识认为自己这样做更容易控制骰子,这样做能够让骰子遵从自己的意愿,得出自己想要的点数。
又或者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做个重要决定或动作前,经常会双手合十,默念菩萨保佑之类的词,或者重复以前成功时的某个动作。这类求运的动作和信念行动比比皆是,大部分人都存在希望这样会增加运气的侥幸心理。
兰格将这种心理为“控制幻觉”,也就是“大众由于不明白实际情况,因而高估了自己对环境或事件结果的控制力,所产生的一种判断偏差。”当人们在日常生活里遇到随机而不可预知结果的事件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与结果之间根本没有直接关系,结果就产生了“幻觉”,以为通过这些行动会影响事件的结果,所以不知觉地做出了这类反应。
这类行为在赌博投注的过程中特别明显,比如:专挑自己的幸运数字,或昨晚梦到的数字,想要一个大数字时会尽可能用力掷骰子,希望得到一个小数字时则掷得相对温柔一些等。这里面的心理就是认为自己可以控制结果,感觉这结果是自己“精心设计和计算出来的”,而不是随机出现的。
而赌场则专门利用赌徒的这种心理,在赌具、赌博方式或规则的设计上,加入了一些让赌徒以为真的能够用“技巧”增加控制度的元素,让赌徒更加沉迷。最典型的就是老虎机,它会让人觉得拉杆的力度、快慢等会影响结果,又或者在赌大小的位置,展示各种结果的统计数字,让自以为明白游戏原则和数学原理的赌徒“控制”结果,增加“赢率”。
孰知这些其实不过是把赌徒“粘”在赌桌的小伎俩。
十三、自负心理和攀比心理
人生来脾气秉性各不相同,即使是前后脚出来的双胞胎也不可能一模一样。
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自负心理每个人都有,上至皇帝宰相,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所以,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要比平均水平优秀,别人可以做得到,自己一样能,在赌场中,自负心理会让人们更相信自己的技术,甚至是运气。
这个世界上,最怕的是自负心理与攀比心理对对碰,特别是在赌场,这种情况屡屡发生,你次次输,可是旁边的人却把把赢,当他喜不自禁,围观者羡慕惊呼时,你的心里肯定充满了嫉妒恨。这样的情绪,绝对不会让你甩手就走,而是必须继续赌下去,必须要赢个大的,让他、让他们瞧瞧。
客观讲,贪婪的负面力量很大,但它还有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一面,但和别人攀比的负面影响更胜一筹,这是人类天生中危害最大的一个。
英国有调查发现,赌客容易对“战绩”盲目乐观,觉得自己赢的钱多过输的钱。但这是不符合现实,因为赌场总赢。专家指出,这是因为赌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总想着自己赢钱的次数,忽视了自己输钱次数更多的现实,频繁赌博的人更容易犯这种错误。
十四、玩庄家的钱
行为金融学两大基石理论之一就是心理账户,它的提出是行为金融学专家理查德•塞勒通过实证观察发现的。人们往往将其支出划归不同类别(住房、食品、服装等),每一类别分别对应一个心理账户。
塞勒指出,心理账户更常被有限理性个体用于简化金融决策制定。每个账户都有独立的预算和参照点,这使账户间的替代性十分有限。一个重要含义是,人们对一笔特定数额金钱的价值评价取决于这笔钱款的所属账户,而这又取决于具体内容、框架和情境。
在赌场,心理账户的最突出体现就是玩“庄家的钱”效应,或叫”赌场赢利效应“,亦或者叫“双兜”心理。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在赢钱后,人们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赌的钱是自己的钱,那是庄家的钱。他们将自己最近的收获与财富分开,只在头脑中承认这笔钱,把它专门用于赌博。
也就是,人们拿着易来之财或意外之财时更愿意采取一些冒险的投资方式,对工作赚来的钱往往患得患失,不舍得花。正应了那句俗话,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珍惜。
下面 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一对新婚夫妻到赌城拉斯维加斯度蜜月。到了第三天,他们1000美元的赌本输光了。晚上,新郎躺在床上,突然发现梳妆台上有一枚他们准备留下来当纪念品的5美元筹码,而且它上面不断闪烁着“17”这个数字。
他觉得这是个好兆头,于是披上浴袍就到楼下去找轮盘赌台。他把5美元筹码押在“17”这个数字上,结果小球果然落在”17“的位置,他赢了175美元。于是,他再接再厉,继续押”17“,邪门的手气让他赢了750万美元。
赌场经理表示,您还是换场子吧,再这样下去,我们实在赔不起了。新郎又换到另一家财力雄厚的赌场,在这里他赢了2.62亿美元。相信不少老铁已经在高喊,见好就收吧!但如果换做你,可能还会想着再来一把就收,新郎把所有赢来的钱押到了”17“。
结果小球停住时偏了一下,开出了“18”。一辈子都梦想不到的天大财富,转瞬间输得精光。
他已经没有赌资了,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几英里路,回到了旅馆。
他一进房间,新娘就问:“你到哪儿去了?”“去赌轮盘了。”
“手气怎么样?”
“还好,只输了5美元。“
再比如:某个非职业赌徒带了300元去赌场,结果赢了200元,他会将300元放在一个兜里,认为这些钱是自己的,然后把赢得的200元筹码放在另一个兜里,更可能的情况是,这200元也放到赌桌上准备继续下注,但是,两个兜里的钱花起来应该是一样的。
吉姆•罗杰斯说过,在股市中很多人会犯类似的错误:“买了某只股票,涨了,就以为自己聪明能干,他们觉得买卖股票容易得很,他们赚进了很多钱,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其他投资。”这也就是越是牛市,人们越愿意把所有的钱,包括赚到的钱再投回牛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十五、沉没成本效应
在人生中,难以割舍已经失去的,只会失去更多,这里“已经失去的”就是著名的沉没成本效应。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将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计算到当下的决策中,从而影响了决策。在赌博中的体现就是,已经输了很多,还想再赢回来,不然太亏了。沉没成本这个现象最早是哈尔•阿克斯和凯瑟琳•布鲁莫发现的,他们还专门写了一篇名为《沉没成本的心理学》的论文。
人在赌场一旦深陷沉没成本之中,一般很难自拔,最后就是赌赌赌一直赌下去。
十六、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是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装置,它是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1938年在桑代克迷笼的基础之上改造发明的,主要用于动物操作条件作用实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而他就是把小动物(比如:小白鼠或是鸽子)放这个箱子来进行多项实验反复验证,结论都相当棒。
其中与赌博相关的实验是:
把一只饥饿的小白鼠放进箱子,只要它多次按下按钮,概率掉落食物,也就是按多少下掉,不固定。结果,小白鼠学会了不停按按钮。而且这种概率性地掉食物,小白鼠学习行为消失的速度非常慢。
随着概率越来越低,小白鼠按按钮的学习行为没有变化,即使是到了40~60次按按钮才掉落一个食物,小白鼠仍然会不停按,持续很久一段时间。这个实验模拟了为什么赌博会给人以依赖感,或者是成瘾。
如果你赌博一直输一直输,那你怕了,你就不会想去赌。但如果是输输赢赢,即便输大于赢?
你会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这个试验,斯金纳还证明了小白鼠会产生迷信。也就是这些小白鼠有很多培养出了奇特的行为习惯,比如:装箱子、作揖、转圈跳舞等。这是因为在掉落食物前,它们正好在进行这些行为,于是产生了迷信。
所以,不少赌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迷信行为,比如:穿哪套衣服、戴什么首饰、坐哪个位置等,基本都是因为他上次赢钱所造成的迷信。
十七、代币的魔力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拿着辛苦赚来的现金去商场买东西,总会犹豫不决,但在网上购物时,却常常变成了不理性的剁手党。同理,还有刷卡行为,不管是信用卡,还是借记卡,只要不付现金,往往就会变得更冲动些。
而这其中的奥妙也被赌场所掌握。
所以,赌场基本都会用代币(筹码)来掩饰真金白银的价值感,当赌客把钞票换成筹码时,则不用想太多就敢往桌上押。如今,越来越多赌场开始使用智能卡,对外宣传是方便客户,但这一招其实源于商场。
研究发现,消费者用信用卡、借记卡的时候会花更多的钱。专家指出,持卡消费不但操作简便,而且在心理上的内疚感较低,当货币数字化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另外,智能卡不仅有以上妙用,它��可以提高赌博效率,而其更牛的功能就是收集赌客行为的大数据,然后就能看人下菜碟,借此推出相应的各种玩法和“优惠”来吸引毒瘾严重的人参赌。
近年来就连网上赌博都不直接赌钱,而改成点数了。另外,赌博网站常常提供试玩功能,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赌博网站的试玩让人赢的机会显著高于真正玩的时候,经常让你连赢好几把,可是到了你真玩的时候才发现运气其实没有那么好,但往往已经不能自拔。
英国的研究证实,在网上用“不玩真钱”模式赌博的青少年以后更容易沉迷于赌博。
十八、如何在赌场赢
许多赌场高手同样也是心理学的高手,在与人赌博时,常常在观察许久后才上桌,他们观察每个赌徒的性格,看一下哪些赌徒越输越压的大,也看哪些赌徒越赢越少压。
他们认为,只有懂的控制赌徒心理才能赢大钱。
曾有人问何鸿燊,如何在赌场赢,赌王说:“不赌即是赢。”
但是,人性无法改变,赌博生生不息。
帖子: 1
参与者: 1
阅读整个主题
from 桃花论坛 - 最新主题 http://bit.ly/2Pive4E via http://bit.ly/2Sbj6SI
0 notes
shenujtnrw · 5 years
Text
赌徒心理全解析
@Schuster写道:
不要再赌博,因为这世上唯一能够确定的事只有死亡。
为什么人们明明知道十赌九输,还要如飞蛾去扑火?
为什么这样愚蠢了几百年、上千年从来未曾改变?
为什么即使科学家发现了赌场永远赢的秘诀,人们还是无法摆脱赌博的诱惑?
这些疑问已经无法用理性的数学解释,似乎只能从人性和赌徒心理的角度探个究竟。
一、人之天性就是喜欢冒险和赌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赌徒,因为,赌是人类的天性。人的天性之一就是喜欢冒险,也正是这样的天性,让人类从洞穴中走出来,最终主宰了地球。而赌博就是一种形式化的冒险。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的赌博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埃及人就用蹠骨画成了四面的骰子,而五百年后中国人就有了类似的轮盘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论受到鼓励还是压制,人类对赌博的旺盛需求从来不曾改变。
冒险是人之天性,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仔细想想,我们每天从睁开眼睛后,就开始冒险,就在赌,比如,吃什么,穿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去哪里,建立、维持或者切断关系……对于人类来说,冒险是一种想法、感觉和情绪,让人们借此拥有机会、希望和一种活着的感觉。
而赌博是一种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形式,它可以让人们有归属感、地位感和成就感。想想看,光是赌博这个行为就让人感觉很好,站在危险边缘,做一件大胆冒险的事,把自己交给命运,向机会挑战。当恐惧退去,赌赢时,这种美好的感觉就会被放大,让人觉得自己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赌博还是一种文化。我们在日常对话中常常会用到“赌”,比如:我赌你肯定能过;我赌明天下雨;我敢打赌……“赌”字已经成为一个常用的加强语气的词汇,也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赌博能上瘾,上瘾就是病
都说中国人好赌,一个数据算是个佐证,2013年,中国人在赌博中输掉760亿美元,由2012年世界第9升至第2,仅次于美国。
而第一名美国的成年人有3%患有严重赌瘾,中国很难找到这样的数据,看到有人说是1.5%,但没有出处,也不能100%相信。不过,以中国的人口基数算一算,绝对人数上应该大概率地排名世界第一。
美国的罗伯特•卡斯特博士创立了冲动性赌博治疗计划,据他统计,他的病人有20%是因为踏入金融市场后才患上了赌瘾。所以,金融投资是不是赌瘾的主要成因,这个貌似还没有人研究过,但不得不承认,许多人在金融市场中的投机方式,本质上和赌博无异。
心理学家说,赌瘾是一种心理疾病,严重的还会出现“病理性赌博症”。赌瘾也叫做“赌博上瘾综合症”,简单说来就是一种无法停止赌博的病态表现。多数患有赌瘾的病人每次输钱之后,心情都会变得很差,但只要一开始赌博,马上就会显得情绪高涨,兴奋不已。如果一段时间停止赌博,则会出现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困倦乏力、失眠、食欲不振等。
赌瘾属于冲动控制障碍之一,它和偷窃癖、纵火癖等同在一个精神疾病的诊断群中。据研究,赌徒开始企图翻本时,最严重的心理堕落就开始养成了,这种情况下,赌徒所下赌注越来越大,不顾一切想捞回老本。有的赌瘾赌徒为了找赌资,还有可能行窃。
赌瘾的病程发展上共有三个发展期:
第一,追高赢钱期 中国人说的“输钱皆因赢钱起”,就反映了这个阶段的重要。在赌博中有几次不预期的大赢,可能一次赢的钱就是一年的收入,从此赌徒心中便时时期待,并相信有大赢,甚至幻想中赢更多的大赢也是可期待的。这通常发生在赌徒第一次认真赌的时候,早期赢钱经验会提高其自我意识,相信自己天生运气比较好、技巧好、很特别、是个成功者。这个阶段非常短暂,有的时候可能会连续性的出现,或者只是吊吊胃口而已。
第二,杀低输钱期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放不下”。刚开始只是慢慢地进入这个阶段,让赌徒误以为有一种安全感,但这个阶段会慢慢延长,吃掉赌徒的资源。在此阶段,赌徒会以过去赢钱的记忆支持自己,以为只要再来一把就可以翻本。 赌徒不可理解的乐观支撑着他相信自己会赢,但实际上一连串的输钱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他必须把钱拿回来,赌得更大,更频繁,同时带着急促的感觉,这些使得他的技巧变差,导致更多的损失。这时赌徒满脑子都是赌博,已经无心其他,借钱更多,信用动摇,他只能越来越多的谎言和欺瞒;每当债务告急,求助亲人时,谎言便破灭,更破坏人际间的信任。
第三,铤而走险拼命期 通常在几次财务告急后开始,特别是支付不出第一笔债务时,也许是跟亲朋好友借的钱,也许是高利贷到期,或者有可能被发现有不正当的钱。但赌徒仍然孤注一掷,相信自己能一举赢回所有损失。
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赌徒身心俱疲,时有绝望感,感到与旁人的疏离,又多处于关系破裂边缘,这个阶段,赌徒更常见忧郁,自杀念头,甚至自杀行为。这个危机的再下一步,就是犯法或者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后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学副教授Dr. Timothy Fong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指出,研究显示,赌瘾有基因,病态赌博会在家族中“传开”,如果家中有赌徒,其他家庭成员染上赌瘾的机率更高。不过,据目前的研究,还无法确切地证实存在“赌瘾基因”这回事。
那么哪些人容易患上赌瘾呢?
临床上他们通常友善,好社交,多与自利者为伍,显得聪明、成功及勤奋。个性上比较喜欢竞争,容易感到无聊,且经常在寻找刺激,显得过度自信,当立即满足的欲望受阻时,变得要求多,焦躁,易怒。他们这种高能量状态,低挫折忍受度,追求心里上的放纵等,使他们倾向于追求赌博的行动、挑战及竞争。
这几年不少创业者中招以上特质,甚至90%以上契合,所以说创业就是一场赌博,还是非常形象、且有道理的。而他们也逃不出十赌九输的命运,更难以真正踏实地做事情,干事业,那样对他们来说,太过无聊,不刺激,不性感,不故事。一些研究也已证实,赌博上瘾较一般人具有较高的精神病质及神经质性格。
三、赌博激发多巴胺分泌,让人快乐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人在赌博时,大脑内会产生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该物质会让人产生一种愉悦感。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嗜赌成性的程度越重,多巴胺的分泌就会处在越高的水平,如同吸毒一样 。多巴胺是大脑分泌的一种化合物,负责激发愉悦之感,是人的快乐之源。
人类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虽然本质上的利是食物与繁殖机会,但主观上的“利”全都是愉悦感。当人吃美食、进行性行为、使用精神药物(毒品等)、运动、学习、捐钱时,都会激发大脑中负责奖赏的那部分组织,多巴胺开始分泌,你主观上就觉得很开心。于是眼前的行为与主观上的开心联系到了一起,人便会实行更多这样的行为,从而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使自己变得更加开心。
为什么美食、性行为会激发多巴胺的分泌,其实很简单。因为人类都是要觅食和繁衍后代的,演化出来的神经机制需要将觅食和性行为与开心联系在一起,促使人类实施更多这样的行为。
那么,具体到赌博,大脑什么时候会分泌多巴胺呢?研究发现:
一是,大脑偏爱希望小而风险大的赌注,所选赌博游戏的赔率越高,中的机会越小,多巴胺神经细胞就越活跃,分泌越持久。科学家说,如果没有这一机制,我们的祖先大概还龟缩在山洞里,又或者我们会把钱藏在床垫下,不敢拿来投资。其负面结果则会导致人们一些不合理性的做法,比如:买彩票、赌博等。
二是,多巴胺分泌类似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著名实验证明,只要喂狗的时候响铃,时间长了狗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听到铃声就分泌口水。而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多巴胺分泌也有类似情况,只要收益和某种暗示挂上钩,只要出现这种暗示(不用等到收益真正实现),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也就是,当人们预期有好事情将要发生时,大脑就已经开始分泌多巴胺了,并不是真的要等好事情发生才开始。 所以,只要上一次赌博赢了钱,赌徒就能得到一种快感,很可能使其下一次赌博在时间上来得更快、下注变得更加大胆。
三是,所有赌徒都认为自己能赢钱,所以,在进赌场或是赢钱时,其神经系统就会分泌多巴胺。对于人类而言,不确定的奖励之所以格外诱人,是因为它能在关键时刻帮助动物们做出决定,人们要敢于冒险,才能获得更大收益,而冒险就意味着不确定。然而,一旦冒险未能如愿,多巴胺就会迅速枯竭,这种急转直下不用两秒就能使人从欣喜跌入郁闷、焦虑和愤怒,这时霉运就降临了。
四、大脑中的扁桃体区也在发挥作用
人作为一个物种,几乎整个进化过程都以打猎和采集为生,小群聚居,寻找配偶,种植作物,追逐野兽,躲避猛兽,未雨绸缪,寻找庇护之所。相应的,人脑的进化也围绕这些任务展开,最终它变成了一台超级机器,能以闪电般的速度应付诸如辨识短期趋势或激发感情反应这样的事情。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人类对辨识长期趋势或同时关注多个方面的问题则往往力不从心。所以才有了人类是短视生物的说法。
那么谁来具体负责快速反应呢?
人的大脑下半部左右各有一个扁桃体区,这个扁桃形状的结构负责激发肾上腺素的释放,传送恐惧和愤怒等���速而激烈的感觉,相当于一个早期预警系统。比如:有人突然朝你扔过来一只老鼠,你的第一反应一定不是琢磨它是真的还是玩具,而是立刻跳开,甚至赶紧跑远。这就是扁桃体区受到刺激而发挥作用的结果,和老鼠的真假毫无关系。
科学家发现,不仅有形危险可以刺激扁桃体区,赌博结果等无形刺激对其也有很强影响,赢钱的时候更甚,越是赢钱,人的扁桃体区就越活跃。作为早期预警系统,扁桃体区的反应够快,但问题是它不能分辨危险的真假。科学家认为,这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因为我们的祖先首要需求是快速反应,然后才是分辨危险的真假。
比如:扁桃体区只要能足够快地使人们爬上大树躲避一头狮子就好了,至于上树后他们发现所谓的狮子不过是一团杂草滚过,扁桃体区并不Care。
然而,对于赌徒来说,这个不辨真假的机制,却会造成在赌场短暂赢钱的假象而激发其错误的行为,为陷入赌场埋下伏笔。结果就和忽视危机一样糟糕……更何况辨别在赌场短暂赢钱是真相还是假象,可比分辨老鼠真伪不知要难多少倍。
五、“差一点就赢”
在学习和训练一种技能时,“差点就成功”是一种很有用的反馈,让你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已经十分接近目标了,鼓励你继续努力。但是,到了赌博中,这种反馈就不那么美妙了。
前面提到了多巴胺分泌的问题,在赌博中,“差一点就赢”也会引起多巴胺的分泌,程度只比“真的赢”稍差那么一点点儿。所以,赌得凶的人会因此继续玩,希望可以回本,实际他们却会继续输下去。
人类冒险的天性使得他们对于确定性的收益兴致寥寥,偏偏对于不确定的收益充满欢喜,甚至上瘾。如果赌博中每一轮都有固定收益,比如:抛硬币,不管正面还是反面,都给你钱,你虽然也开心,但会觉得这是一个无聊有收益的游戏,并且不会刻意地预期自己有没有收益,更不能让你为之兴奋。但是,只要让收益变得不确定,例如,只有抛到正面才会给你钱,就是这么简单的不确定,你立刻会变得乐此不疲。
正面赢,结果是正面,你会开心,结果是反面,你会觉得“差一点就是正面了”,还是开心。如果再让你直接触摸到赌具,让你亲自来抛硬币,你会更进一步地产生一种自己能掌握游戏的错觉。只要赌徒继续赌,这种感觉就会持续。
于是,每次当你操纵赌具时,你会觉得很开心。所以,不管是开始抛,还是结果被确定为正面,甚至结果被确定为反面,你的大脑都在分泌多巴胺。
你看,其实一切都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可以显示出英明和正确。
你看,你看,我多么智慧,技术多高超,英明的我不是靠运气,而是真牛逼!
这就是赌徒的典型心理,促使他可以用自己所有金钱、财产,甚至生命来下注,以期获得某种无形的、抽象的自尊。不管是赌场里的赌客,还是生活中的赌徒,他们所有观点和行动,其实都在捍卫自己,试图快速地增加自己的财产,以此换来自尊。
六、赌博让人有平等感
人类不患寡而患不均,去年为什么阶层的话题会那么热,其实就是人们对平等所表达的强烈意愿。越是贫富差距大,人们就越容易焦虑。
而赌博会让人全神贯注,赌博会让人感到操纵的力量,所以,生活中压力越大越焦虑的人,越能在赌博时获得释放。甚至赌博还能给人一种天人合一,远离尘嚣俗世的美妙感受。
在赌博中,人们与外在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觉会消失,因为在这里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同样的不确定性。公平的感觉可以给人带来安慰,感觉跟外面那不公平的世界不同,这种情况在赌场更为明显,在这里你可以和那些不同族群的人平起平坐,拥有充满力量的感觉,自我价值得到肯定。
七、有种正在解决问题的假象
人类需要有成就感,这种精神力量有时候比物质财富更让人振奋,而成就感往往来自于解决问题。一些赌徒特别容易被赌博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赢过赌博系统的感觉所吸引。
比如:赌马已经成为披上科学外衣的赌博,市面上有马经、提供资讯的俱乐部,还有许多马迷会花大量时间进行切磋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讲,赛马的确有些技巧,花费心思是有可能增加收益的。但是,对于赌大小或轮盘这种纯靠机率的游戏,这些心思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可是,依然有不少赌徒试图发现其中奥秘,其中可能的原因就在于,这样的努力会提供了一种假象让他们得以慰藉。
所以,研究和仪式的确可以满足赌徒的某种心理需求。赢的时候,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满足感,觉得自己赢过这个游戏。这对于在生活中无能为力的人特别重要。 而赌博提供了这样一个轻松可以触摸的机会,让赌徒感觉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做出决定,解决问题,拥有成就感。
八、赌徒的自卑心理
根据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少赌徒存在源于小时候的自卑,这致使他们缺乏自信,自尊低落。而赌博不论输赢,都会让人看起来比较优越。
当他们赢的时候,会看起来比输的人和没胆赌的人厉害。当他们输的时候,还是可以保持冷静,以很酷的姿态赢得大气、临危不乱等口碑。所以他们会越来越神祕,隐藏输的情形,只希望每个人看到他们赢的样子。
赌瘾很大的赌徒看起来都有些过度自信,这种外在的信心,当然是为了圆谎和欺骗,好得到更多的钱,同时隐藏真实用途。其实,与外表正相反的是他们几乎没有自信,而赌博可以让他们不用面对这个部分,当然大输的时候除外。
问题赌徒通常不喜欢自己,而且感到自我毫无价值,赌博可以帮他们隐藏这种想法,因为他们可以幻想自己会有钱,而且会成功。而这样的负面情绪容易形成忧郁症,而这在问题赌徒身上很普遍。
所以,为了克服,赌徒会试着创造出一个成功和特别的形象。这通常会体现为,吹嘘自己的自信,并且要确定别人也这么认为。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赌徒在赢钱的时候,会大发小费,并且买东西给朋友。
那些无法从赢钱中走出来的人,会希望赌场的其他客人知道自己能赢钱。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特别”,他们会在下一把的时候下大注。可以说,赌博对于赌瘾大且自卑的赌徒很重要。因为赌博能满足自己、逃离压力、感觉有控制权和力量、因为赢钱而增加成就感。
而赌搏也代表着可能赢钱,虽然赌徒都知道自己一直在输钱,但他们相信自己的特殊能力终会有一天赚到钱,这对于那时早期尝过甜头的人特别准。就是这样确信自己会再赢一次的梦,让赌徒们奋勇向前越过无数的失败。
九、赌徒效应
心理学在赌场做过一个实验,并大量反复实验,最后得出了赌徒效应,或者叫赌场效应,再或者叫蒙地卡罗谬论。
赌场中往往有两类赌客,以玩老虎机为例。一类是看到别人从老虎机赚钱了,等人家一走,他马上坐下来,因为他心里相信,有些老虎机比其他更容易掉钱,这台就是。另一类则是发现在过去1个小时里,没人从某台老虎机上赚到过钱,于是他会选择坐下来,他的预期是,掉钱的概率是固定的,在别人身上没发生,那么接下来概率就要发大招了。
但是,真相却是,这两类预期全无道理,因为每次赌博,对于老虎机的设定来说,都是独立的随机分布或随机活动。
再比如:面对抛硬币这种最简单的赌博,假设之前投10次,5正5反,如果让人们预测第11次的结果,大部分人会认为一半对一半。再假设之前投10次,10次都是正面,再预测第11次,很多人会认为正面的概率更大。
而从数学的角度看,不管之前扔10次正面,还是扔5正5反,第11次的概率是一样的,从理论上讲,硬币也好,骰子也好,既没有记忆,也没有良心,概率法则支配一切。
可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和心理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们总是喜欢简单的线性推演,倾向于认为最近的趋势在将来有可能延续下去。即一个人看见昨天发生的事情,就认为第二天也会发生这件事,看见去年发生的事情,认为第二年还会发生这件事,以此类推。
赌徒效应在赌场中无处不在,比如:赌大小,赌单双等。当然,赌徒效应也是很多赌客信心大增的原因。另外,一些对概率论有些了解的赌客,也会犯赌徒效应的错,他们错误地诠释了“大数法则”的平均律,认为大数定律适用于大样本的同时,也适用于小样本。甚至,还有人把它当成了战胜庄家的理论依据,并写进“赌经”。 这就是特沃斯基提出的“小数定律”概念,它并不是什么定律或法则,而是一种人们常见的心理误区。
也就是将小样本中的某事件的概率分布看成是总体分布,用错误的心理学“小数定律”代替了正确的概率论大数定律。
十、损失的痛苦比得到的幸福更强烈
在赌博中赢钱走比较容易,输钱要走却比较困难,这是多数赌徒的弱点。
美国行为金融专家丹尼尔•卡尼曼认为,人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存在厌恶损失的倾向,而且用实验证明了失去一定财富给个人带来的痛苦是得到同等财富带来快乐的2~2.5倍。这就是行为金融学中著名的“损失厌恶”陷阱。
卡尼曼和特沃尔斯基通过实验发现,人们的视角不同,其决策与判断存在“偏差”。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好像不是取决于结果本身而是结果与设想的差距。也就是说,人们在决策时,总是会以自己的视角或参考标准来衡量,以此来决定决策的取舍。
比如:赌客去赌场赌博,随身带了3000元,赢了100元,这时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没什么;但如果是输了100元,让他离场则很困难。赢100元,身上的现金是3100,输100元,身上的现金为2900。
3100和2900相差只有6.9%,但这两种情况下给赌客的感觉和3100、2900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和它们与本金3000之差100、-100,也即赢100还是输100有关,即人们对财富的变化十分敏感。而且一旦超过某个“参照点”,对同样数量的损失和盈利,人们的感受是相当不同的。
在这个“参照点”附近,一定数量的损失所引起的价值损害(负效用)要远远大于同样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价值满足。简单说,输100元所带来的不愉快要比赢100元所带来的愉悦强烈得多。
十一、面对损失,倾向于追求风险
行为金融学曾统计过赌马中的赌徒行为,在一天的最后一场赛马中,获胜概率极小的马的赔率会变低,这也就是说,有更多的人把赌注押在了最不可能获胜的马身上。
而这一现象的解释为,人们面对损失时,倾向于追求风险,赌徒往往会愿意玩概率很低的小赌注赢大钱的赌博,但不喜欢可能造成更大损失的大赌注,即使后者翻本的概率更大。
十二、侥幸求运心理
既然明知十赌九输,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去“搏一搏”手气呢?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艾伦•兰格针对这种“侥幸求运”心理,做了相当全面的观察研究。
我们经常在电影中会看到,主角在赌场抛出决定命运的骰子前,会向手心里的骰子吹一两口气才抛出去,似乎吹的仙气,可以让骰子心想事成。其实这样的小动作对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只是人们潜意识认为自己这样做更容易控制骰子,这样做能够让骰子遵从自己的意愿,得出自己想要的点数。
又或者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做个重要决定或动作前,经常会双手合十,默念菩萨保佑之类的词,或者重复以前成功时的某个动作。这类求运的动作和信念行动比比皆是,大部分人都存在希望这样会增加运气的侥幸心理。
兰格将这种心理为“控制幻觉”,也就是“大众由于不明白实际情况,因而高估了自己对环境或事件结果的控制力,所产生的一种判断偏差。”当人们在日常生活里遇到随机而不可预知结果的事件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与结果之间根本没有直接关系,结果就产生了“幻觉”,以为通过这些行动会影响事件的结果,所以不知觉地做出了这类反应。
这类行为在赌博投注的过程中特别明显,比如:专挑自己的幸运数字,或昨晚梦到的数字,想要一个大数字时会尽可能用力掷骰子,希望得到一个小数字时则掷得相对温柔一些等。这里面的心理就是认为自己可以控制结果,感觉这结果是自己“精心设计和计算出来的”,而不是随机出现的。
而赌场则专门利用赌徒的这种心理,在赌具、赌博方式或规则的设计上,加入了一些让赌徒以为真的能够用“技巧”增加控制度的元素,让赌徒更加沉迷。最典型的就是老虎机,它会让人觉得拉杆的力度、快慢等会影响结果,又或者在赌大小的位置,展示各种结果的统计数字,让自以为明白游戏原则和数学原理的赌徒“控制”结果,增加“赢率”。
孰知这些其实不过是把赌徒“粘”在赌桌的小伎俩。
十三、自负心理和攀比心理
人生来脾气秉性各不相同,即使是前后脚出来的双胞胎也不可能一模一样。
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自负心理每个人都有,上至皇帝宰相,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所以,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要比平均水平优秀,别人可以做得到,自己一样能,在赌场中,自负心理会让人们更相信自己的技术,甚至是运气。
这个世界上,最怕的是自负心理与攀比心理对对碰,特别是在赌场,这种情况屡屡发生,你次次输,可是旁边的人却把把赢,当他喜不自禁,围观者羡慕惊呼时,你的心里肯定充满了嫉妒恨。这样的情绪,绝对不会让你甩手就走,而是必须继续赌下去,必须要赢个大的,让他、让他们瞧瞧。
客观讲,贪婪的负面力量很大,但它还有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一面,但和别人攀比的负面影响更胜一筹,这是人类天生中危害最大的一个。
英国有调查发现,赌客容易对“战绩”盲目乐观,觉得自己赢的钱多过输的钱。但这是不符合现实,因为赌场总赢。专家指出,这是因为赌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总想着自己赢钱的次数,忽视了自己输钱次数更多的现实,频繁赌博的人更容易犯这种错误。
十四、玩庄家的钱
行为金融学两大基石理论之一就是心理账户,它的提出是行为金融学专家理查德•塞勒通过实证观察发现的。人们往往将其支出划归不同类别(住房、食品、服装等),每一类别分别对应一个心理账户。
塞勒指出,心理账户更常被有限理性个体用于简化金融决策制定。每个账户都有独立的预算和参照点,这使账户间的替代性十分有限。一个重要含义是,人们对一笔特定数额金钱的价值评价取决于这笔钱款的所属账户,而这又取决于具体内容、框架和情境。
在赌场,心理账户的最突出体现就是玩“庄家的钱”效应,或叫”赌场赢利效应“,亦或者叫“双兜”心理。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在赢钱后,人们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赌的钱是自己的钱,那是庄家的钱。他们将自己最近的收获与财富分开,只在头脑中承认这笔钱,把它专门用于赌博。
也就是,人们拿着易来之财或意外之财时更愿意采取一些冒险的投资方式,对工作赚来的钱往往患得患失,不舍得花。正应了那句俗话,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珍惜。
下面 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一对新婚夫妻到赌城拉斯维加斯度蜜月。到了第三天,他们1000美元的赌本输光了。晚上,新郎躺在床上,突然发现梳妆台上有一枚他们准备留下来当纪念品的5美元筹码,而且它上面不断闪烁着“17”这个数字。
他觉得这是个好兆头,于是披上浴袍就到楼下去找轮盘赌台。他把5美元筹码押在“17”这个数字上,结果小球果然落在”17“的位置,他赢了175美元。于是,他再接再厉,继续押”17“,邪门的手气让他赢了750万美元。
赌场经理表示,您还是换场子吧,再这样下去,我们实在赔不起了。新郎又换到另一家财力雄厚的赌场,在这里他赢了2.62亿美元。相信不少老铁已经在高喊,见好就收吧!但如果换做你,可能还会想着再来一把就收,新郎把所有赢来的钱押到了”17“。
结果小球停住时偏了一下,开出了“18”。一辈子都梦想不到的天大财富,转瞬间输得精光。
他已经没有赌资了,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几英里路,回到了旅馆。
他一进房间,新娘就问:“你到哪儿去了?”“去赌轮盘了。”
“手气怎么样?”
“还好,只输了5美元。“
再比如:某个非职业赌徒带了300元去赌场,结果赢了200元,他会将300元放在一个兜里,认为这些钱是自己的,然后把赢得的200元筹码放在另一个兜里,更可能的情况是,这200元也放到赌桌上准备继续下注,但是,两个兜里的钱花起来应该是一样的。
吉姆•罗杰斯说过,在股市中很多人会犯类似的错误:“买了某只股票,涨了,就以为自己聪明能干,他们觉得买卖股票容易得很,他们赚进了很多钱,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其他投资。”这也就是越是牛市,人们越愿意把所有的钱,包括赚到的钱再投回牛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十五、沉没成本效应
在人生中,难以割舍已经失去的,只会失去更多,这里“已经失去的”就是著名的沉没成本效应。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将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计算到当下的决策中,从而影响了决策。在赌博中的体现就是,已经输了很多,还想再赢回来,不然太亏了。沉没成本这个现象最早是哈尔•阿克斯和凯瑟琳•布鲁莫发现的,他们还专门写了一篇名为《沉没成本的心理学》的论文。
人在赌场一旦深陷沉没成本之中,一般很难自拔,最后就是赌赌赌一直赌下去。
十六、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是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装置,它是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1938年在桑代克迷笼的基础之上改造发明的,主要用于动物操作条件作用实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而他就是把小动物(比如:小白鼠或是鸽子)放这个箱子来进行多项实验反复验证,结论都相当棒。
其中与赌博相关的实验是:
把一只饥饿的小白鼠放进箱子,只要它多次按下按钮,概率掉落食物,也就是按多少下掉,不固定。结果,小白鼠学会了不停按按钮。而且这种概率性地掉食物,小白鼠学习行为消失的速度非常慢。
随着概率越来越低,小白鼠按按钮的学习行为没有变化,即使是到了40~60次按按钮才掉落一个食物,小白鼠仍然会不停按,持续很久一段时间。这个实验模拟了为什么赌博会给人以依赖感,或者是成瘾。
如果你赌博一直输一直输,那你怕了,你就不会想去赌。但如果是输输赢赢,即便输大于赢?
你会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这个试验,斯金纳还证明了小白鼠会产生迷信。也就是这些小白鼠有很多培养出了奇特的行为习惯,比如:装箱子、作揖、转圈跳舞等。这是因为在掉落食物前,它们正好在进行这些行为,于是产生了迷信。
所以,不少赌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迷信行为,比如:穿哪套衣服、戴什么首饰、坐哪个位置等,基本都是因为他上次赢钱所造成的迷信。
十七、代币的魔力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拿着辛苦赚来的现金去商场买东西,总会犹豫不决,但在网上购物时,却常常变成了不理性的剁手党。同理,还有刷卡行为,不管是信用卡,还是借记卡,只要不付现金,往往就会变得更冲动些。
而这其中的奥妙也被赌场所掌握。
所以,赌场基本都会用代币(筹码)来掩饰真金白银的价值感,当赌客把钞票换成筹码时,则不用想太多就敢往桌上押。如今,越来越多赌场开始使用智能卡,对外宣传是方便客户,但这一招其实源于商场。
研究发现,消费者用信用卡、借记卡的时候会花更多的钱。专家指出,持卡消费不但操作简便,而且在心理上的内疚感较低,当货币数字化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另外,智能卡不仅有以上妙用,它还可以提高赌博效率,而其更牛的功能就是收集赌客行为的大数据,然后就能看人下菜碟,借此推出相应的各种玩法和“优惠”来吸引毒瘾严重的人参赌。
近年来就连网上赌博都不直接赌钱,而改成点数了。另外,赌博网站常常提供试玩功能,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赌博网站的试玩让人赢的机会显著高于真正玩的时候,经常让你连赢好几把,可是到了你真玩的时候才发现运气其实没有那么好,但往往已经不能自拔。
英国的研究证实,在网上用“不玩真钱”模式赌博的青少年以后更容易沉迷于赌博。
十八、如何在赌场赢
许多赌场高手同样也是心理学的高手,在与人赌博时,常常在观察许久后才上桌,他们观察每个赌徒的性格,看一下哪些赌徒越输越压的大,也看哪些赌徒越赢越少压。
他们认为,只有懂的控制赌徒心理才能赢大钱。
曾有人问何鸿燊,如何在赌场赢,赌王说:“不赌即是赢。”
但是,人性无法改变,赌博生生不息。
帖子: 1
参与者: 1
阅读整个主题
from 桃花论坛 - 最新主题 http://bit.ly/2Pive4E via IFTTT
0 notes
shestetheeshnhmxy · 5 years
Text
赌徒心理全解析
@Schuster写道:
不要再赌博,因为这世上唯一能够确定的事只有死亡。
为什么人们明明知道十赌九输,还要如飞蛾去扑火?
为什么这样愚蠢了几百年、上千年从来未曾改变?
为什么即使科学家发现了赌场永远赢的秘诀,人们还是无法摆脱赌博的诱惑?
这些疑问已经无法用理性的数学解释,似乎只能从人性和赌徒心理的角度探个究竟。
一、人之天性就是喜欢冒险和赌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赌徒,因为,赌是人类的天性。人的天性之一就是喜欢冒险,也正是这样的天性,让人类从洞穴中走出来,最终主宰了地球。而赌博就是一种形式化的冒险。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的赌博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埃及人就用蹠骨画成了四面的骰子,而五百年后中国人就有了类似的轮盘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论受到鼓励还是压制,人类对赌博的旺盛需求从来不曾改变。
冒险是人之天性,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仔细想想,我们每天从睁开眼睛后,就开始冒险,就在赌,比如,吃什么,穿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去哪里,建立、维持或者切断关系……对于人类来说,冒险是一种想法、感觉和情绪,让人们借此拥有机会、希望和一种活着的感觉。
而赌博是一种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形式,它可以让人们有归属感、地位感和成就感。想想看,光是赌博这个行为就让人感觉很好,站在危险边缘,做一件大胆冒险的事,把自己交给命运,向机会挑战。当恐惧退去,赌赢时,这种美好的感觉就会被放大,让人觉得自己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赌博还是一种文化。我们在日常对话中常常会用到“赌”,比如:我赌你肯定能过;我赌明天下雨;我敢打赌……“赌”字已经成为一个常用的加强语气的词汇,也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赌博能上瘾,上瘾就是病
都说中国人好赌,一个数据算是个佐证,2013年,中国人在赌博中输掉760亿美元,由2012年世界第9升至第2,仅次于美国。
而第一名美国的成年人有3%患有严重赌瘾,中国很难找到这样的数据,看到有人说是1.5%,但没有出处,也不能100%相信。不过,以中国的人口基数算一算,绝对人数上应该大概率地排名世界第一。
美国的罗伯特•卡斯特博士创立了冲动性赌博治疗计划,据他统计,他的病人有20%是因为踏入金融市场后才患上了赌瘾。所以,金融投资是不是赌瘾的主要成因,这个貌似还没有人研究过,但不得不承认,许多人在金融市场中的投机方式,本质上和赌博无异。
心理学家说,赌瘾是一种心理疾病,严重的还会出现“病理性赌博症”。赌瘾也叫做“赌博上瘾综合症”,简单说来就是一种无法停止赌博的病态表现。多数患有赌瘾的病人每次输钱之后,心情都会变得很差,但只要一开始赌博,马上就会显得情绪高涨,兴奋不已。如果一段时间停止赌博,则会出现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困倦乏力、失眠、食欲不振等。
赌瘾属于冲动控制障碍之一,它和偷窃癖、纵火癖等同在一个精神疾病的诊断群中。据研究,赌徒开始企图翻本时,最严重的心理堕落就开始养成了,这种情况下,赌徒所下赌注越来越大,不顾一切想捞回老本。有的赌瘾赌徒为了找赌资,还有可能行窃。
赌瘾的病程发展上共有三个发展期:
第一,追高赢钱期 中国人说的“输钱皆因赢钱起”,就反映了这个阶段的重要。在赌博中有几次不预期的大赢,可能一次赢的钱就是一年的收入,从此赌徒心中便时时期待,并相信有大赢,甚至幻想中赢更多的大赢也是可期待的。这通常发生在赌徒第一次认真赌的时候,早期赢钱经验会提高其自我意识,相信自己天生运气比较好、技巧好、很特别、是个成功者。这个阶段非常短暂,有的时候可能会连续性的出现,或者只是吊吊胃口而已。
第二,杀低输钱期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放不下”。刚开始只是慢慢地进入这个阶段,让赌徒误以为有一种安全感,但这个阶段会慢慢延长,吃掉赌徒的资源。在此阶段,赌徒会以过去赢钱的记忆支持自己,以为只要再来一把就可以翻本。 赌徒不可理解的乐观支撑着他相信自己会赢,但实际上一连串的输钱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他必须把钱拿回来,赌得更大,更频繁,同时带着急促的感觉,这些使得他的技巧变差,导致更多的损失。这时赌徒满脑子都是赌博,已经无心其他,借钱更多,信用动摇,他只能越来越多的谎言和欺瞒;每当债务告急,求助亲人时,谎言便破灭,更破坏人际间的信任。
第三,铤而走险拼命期 通常在几次财务告急后开始,特别是支付不出第一笔债务时,也许是跟亲朋好友借的钱,也许是高利贷到期,或者有可能被发现有不正当的钱。但赌徒仍然孤注一掷,相信自己能一举赢回所有损失。
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赌徒身心俱疲,时有绝望感,感到与旁人的疏离,又多处于关系破裂边缘,这个阶段,赌徒更常见忧郁,自杀念头,甚至自杀行为。这个危机的再下一步,就是犯法或者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后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学副教授Dr. Timothy Fong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指出,研究显示,赌瘾有基因,病态赌博会在家族中“传开”,如果家中有赌徒,其他家庭成员染上赌瘾的机率更高。不过,据目前的研究,还无法确切地证实存在“赌瘾基因”这回事。
那么哪些人容易患上赌瘾呢?
临床上他们通常友善,好社交,多与自利者为伍,显得聪明、成功及勤奋。个性上比较喜欢竞争,容易感到无聊,且经常在寻找刺激,显得过度自信,当立即满足的欲望受阻时,变得要求多,焦躁,易怒。他们这种高能量状态,低挫折忍受度,追求心里上的放纵等,使他们倾向于追求赌博的行动、挑战及竞争。
这几年不少创业者中招以上特质,甚至90%以上契合,所以说创业就是一场赌博,还是非常形象、且有道理的。而他们也逃不出十赌九输的命运,更难以真正踏实地做事情,干事业,那样对他们来说,太过无聊,不刺激,不性感,不故事。一些研究也已证实,赌博上瘾较一般人具有较高的精神病质及神经质性格。
三、赌博激发多巴胺分泌,让人快乐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人在赌博时,大脑内会产生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该物质会让人产生一种愉悦感。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嗜赌成性的程度越重,多巴胺的分泌就会处在越高的水平,如同吸毒一样 。多巴胺是大脑分泌的一种化合物,负责激发愉悦之感,是人的快乐之源。
人类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虽然本质上的利是食物与繁殖机会,但主观上的“利”全都是愉悦感。当人吃美食、进行性行为、使用精神药物(毒品等)、运动、学习、捐钱时,都会激发大脑中负责奖赏的那部分组织,多巴胺开始分泌,你主观上就觉得很开心。于是眼前的行为与主观上的开心联系到了一起,人便会实行更多这样的行为,从而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使自己变得更加开心。
为什么美食、性行为会激发多巴胺的分泌,其实很简单。因为人类都是要觅食和繁衍后代的,演化出来的神经机制需要将觅食和性行为与开心联系在一起,促使人类实施更多这样的行为。
那么,具体到赌博,大脑什么时候会分泌多巴胺呢?研究发现:
一是,大脑偏爱希望小而风险大的赌注,所选赌博游戏的赔率越高,中的机会越小,多巴胺���经细胞就越活跃,分泌越持久。科学家说,如果没有这一机制,我们的祖先大概还龟缩在山洞里,又或者我们会把钱藏在床垫下,不敢拿来投资。其负面结果则会导致人们一些不合理性的做法,比如:买彩票、赌博等。
二是,多巴胺分泌类似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著名实验证明,只要喂狗的时候响铃,时间长了狗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听到铃声就分泌口水。而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多巴胺分泌也有类似情况,只要收益和某种暗示挂上钩,只要出现这种暗示(不用等到收益真正实现),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也就是,当人们预期有好事情将要发生时,大脑就已经开始分泌多巴胺了,并不是真的要等好事情发生才开始。 所以,只要上一次赌博赢了钱,赌徒就能得到一种快感,很可能使其下一次赌博在时间上来得更快、下注变得更加大胆。
三是,所有赌徒都认为自己能赢钱,所以,在进赌场或是赢钱时,其神经系统就会分泌多巴胺。对于人类而言,不确定的奖励之所以格外诱人,是因为它能在关键时刻帮助动物们做出决定,人们要敢于冒险,才能获得更大收益,而冒险就意味着不确定。然而,一旦冒险未能如愿,多巴胺就会迅速枯竭,这种急转直下不用两秒就能使人从欣喜跌入郁闷、焦虑和愤怒,这时霉运就降临了。
四、大脑中的扁桃体区也在发挥作用
人作为一个物种,几乎整个进化过程都以打猎和采集为生,小群聚居,寻找配偶,种植作物,追逐野兽,躲避猛兽,未雨绸缪,寻找庇护之所。相应的,人脑的进化也围绕这些任务展开,最终它变成了一台超级机器,能以闪电般的速度应付诸如辨识短期趋势或激发感情反应这样的事情。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人类对辨识长期趋势或同时关注多个方面的问题则往往力不从心。所以才有了人类是短视生物的说法。
那么谁来具体负责快速反应呢?
人的大脑下半部左右各有一个扁桃体区,这个扁桃形状的结构负责激发肾上腺素的释放,传送恐惧和愤怒等快速而激烈的感觉,相当于一个早期预警系统。比如:有人突然朝你扔过来一只老鼠,你的第一反应一定不是琢磨它是真的还是玩具,而是立刻跳开,甚至赶紧跑远。这就是扁桃体区受到刺激而发挥作用的结果,和老鼠的真假毫无关系。
科学家发现,不仅有形危险可以刺激扁桃体区,赌博结果等无形刺激对其也有很强影响,赢钱的时候更甚,越是赢钱,人的扁桃体区就越活跃。作为早期预警系统,扁桃体区的反应够快,但问题是它不能分辨危险的真假。科学家认为,这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因为我们的祖先首要需求是快速反应,然后才是分辨危险的真假。
比如:扁桃体区只要能足够快地使人们爬上大树躲避一头狮子就好了,至于上树后他们发现所谓的狮子不过是一团杂草滚过,扁桃体区并不Care。
然而,对于赌徒来说,这个不辨真假的机制,却会造成在赌场短暂赢钱的假象而激发其错误的行为,为陷入赌场埋下伏笔。结果就和忽视危机一样糟糕……更何况辨别在赌场短暂赢钱是真相还是假象,可比分辨老鼠真伪不知要难多少倍。
五、“差一点就赢”
在学习和训练一种技能时,“差点就成功”是一种很有用的反馈,让你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已经十分接近目标了,鼓励你继续努力。但是,到了赌博中,这种反馈就不那么美妙了。
前面提到了多巴胺分泌的问题,在赌博中,“差一点就赢”也会引起多巴胺的分泌,程度只比“真的赢”稍差那么一点点儿。所以,赌得凶的人会因此继续玩,希望可以回本,实际他们却会继续输下去。
人类冒险的天性使得他们对于确定性的收益兴致寥寥,偏偏对于不确定的收益充满欢喜,甚至上瘾。如果赌博中每一轮都有固定收益,比如:抛硬币,不管正面还是反面,都给你钱,你虽然也开心,但会觉得这是一个无聊有收益的游戏,并且不会刻意地预期自己有没有收益,更不能让你为之兴奋。但是,只要让收益变得不确定,例如,只有抛到正面才会给你钱,就是这么简单的不确定,你立刻会变得乐此不疲。
正面赢,结果是正面,你会开心,结果是反面,你会觉得“差一点就是正面了”,还是开心。如果再让你直接触摸到赌具,让你亲自来抛硬币,你会更进一步地产生一种自己能掌握游戏的错觉。只要赌徒继续赌,这种感觉就会持续。
于是,每次当你操纵赌具时,你会觉得很开心。所以,不管是开始抛,还是结果被确定为正面,甚至结果被确定为反面,你的大脑都在分泌多巴胺。
你看,其实一切都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可以显示出英明和正确。
你看,你看,我多么智慧,技术多高超,英明的我不是靠运气,而是真牛逼!
这就是赌徒的典型心理,促使他可以用自己所有金钱、财产,甚至生命来下注,以期获得某种无形的、抽象的自尊。不管是赌场里的赌客,还是生活中的赌徒,他们所有观点和行动,其实都在捍卫自己,试图快速地增加自己的财产,以此换来自尊。
六、赌博让人有平等感
人类不患寡而患不均,去年为什么阶层的话题会那么热,其实就是人们对平等所表达的强烈意愿。越是贫富差距大,人们就越容易焦虑。
而赌博会让人全神贯注,赌博会让人感到操纵的力量,所以,生活中压力越大越焦虑的人,越能在赌博时获得释放。甚至赌博还能给人一种天人合一,远离尘嚣俗世的美妙感受。
在赌博中,人们与外在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觉会消失,因为在这里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同样的不确定性。公平的感觉可以给人带来安慰,感觉跟外面那不公平的世界不同,这种情况在赌场更为明显,在这里你可以和那些不同族群的人平起平坐,拥有充满力量的感觉,自我价值得到肯定。
七、有种正在解决问题的假象
人类需要有成就感,这种精神力量有时候比物质财富更让人振奋,而成就感往往来自于解决问题。一些赌徒特别容易被赌博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赢过赌博系统的感觉所吸引。
比如:赌马已经成为披上科学外衣的赌博,市面上有马经、提供资讯的俱乐部,还有许多马迷会花大量时间进行切磋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讲,赛马的确有些技巧,花费心思是有可能增加收益的。但是,对于赌大小或轮盘这种纯靠机率的游戏,这些心思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可是,依然有不少赌徒试图发现其中奥秘,其中可能的原因就在于,这样的努力会提供了一种假象让他们得以慰藉。
所以,研究和仪式的确可以满足赌徒的某种心理需求。赢的时候,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满足感,觉得自己赢过这个游戏。这对于在生活中无能为力的人特别重要。 而赌博提供了这样一个轻松可以触摸的机会,让赌徒感觉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做出决定,解决问题,拥有成就感。
八、赌徒的自卑心理
根据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少赌徒存在源于小时候的自卑,这致使他们缺乏自信,自尊低落。而赌博不论输赢,都会让人看起来比较优越。
当他们赢的时候,会看起来比输的人和没胆赌的人厉害。当他们输的时候,还是可以保持冷静,以很酷的姿态赢得大气、临危不乱等口碑。所以他们会越来越神祕,隐藏输的情形,只希望每个人看到他们赢的样子。
赌瘾很大的赌徒看起来都有些过度自信,这种外在的信心,当然是为了圆谎和欺骗,好得到更多的钱,同时隐藏真实用途。其实,与外表正相反的是他们几乎没有自信,而赌博可以让他们不用面对这个部分,当然大输的时候除外。
问题赌徒通常不喜欢自己,而且感到自我毫无价值,赌博可以帮他们隐藏这种想法,因为他们可以幻想自己会有钱,而且会成功。而这样的负面情绪容易形成忧郁症,而这在问题赌徒身上很普遍。
所以,为了克服,赌徒会试着创造出一个成功和特别的形象。这通常会体现为,吹嘘自己的自信,并且要确定别人也这么认为。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赌徒在赢钱的时候,会大发小费,并且买东西给朋友。
那些无法从赢钱中走出来的人,会希望赌场的其他客人知道自己能赢钱。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特别”,他们会在下一把的时候下大注。可以说,赌博对于赌瘾大且自卑的赌徒很重要。因为赌博能满足自己、逃离压力、感觉有控制权和力量、因为赢钱而增加成就感。
而赌搏也代表着可能赢钱,虽然赌徒都知道自己一直在输钱,但他们相信自己的特殊能力终会有一天赚到钱,这对于那时早期尝过甜头的人特别准。就是这样确信自己会再赢一次的梦,让赌徒们奋勇向前越过无数的失败。
九、赌徒效应
心理学在赌场做过一个实验,并大量反复实验,最后得出了赌徒效应,或者叫赌场效应,再或者叫蒙地卡罗谬论。
赌场中往往有两类赌客,以玩老虎机为例。一类是看到别人从老虎机赚钱了,等人家一走,他马上坐下来,因为他心里相信,有些老虎机比其他更容易掉钱,这台就是。另一类则是发现在过去1个小时里,没人从某台老虎机上赚到过钱,于是他会选择坐下来,他的预期是,掉钱的概率是固定的,在别人身上没发生,那么接下来概率就要发大招了。
但是,真相却是,这两类预期全无道理,因为每次赌博,对于老虎机的设定来说,都是独立的随机分布或随机活动。
再比如:面对抛硬币这种最简单的赌博,假设之前投10次,5正5反,如果让人们预测第11次的结果,大部分人会认为一半对一半。再假设之前投10次,10次都是正面,再预测第11次,很多人会认为正面的概率更大。
而从数学的角度看,不管之前扔10次正面,还是扔5正5反,第11次的概率是一样的,从理论上讲,硬币也好,骰子也好,既没有记忆,也没有良心,概率法则支配一切。
可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和心理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们总是喜欢简单的线性推演,倾向于认为最近的趋势在将来有可能延续下去。即一个人看见昨天发生的事情,就认为第二天也会发生这件事,看见去年发生的事情,认为第二年还会发生这件事,以此类推。
赌徒效应在赌场中无处不在,比如:赌大小,赌单双等。当然,赌徒效应也是很多赌客信心大增的原因。另外,一些对概率论有些了解的赌客,也会犯赌徒效应的错,他们错误地诠释了“大数法则”的平均律,认为大数定律适用于大样本的同时,也适用于小样本。甚至,还有人把它当成了战胜庄家的理论依据,并写进“赌经”。 这就是特沃斯基提出的“小数定律”概念,它并不是什么定律或法则,而是一种人们常见的心理误区。
也就是将小样本中的某事件的概率分布看成是总体分布,用错误的心理学“小数定律”代替了正确的概率论大数定律。
十、损失的痛苦比得到的幸福更强烈
在赌博中赢钱走比较容易,输钱要走却比较困难,这是多数赌徒的弱点。
美国行为金融专家丹尼尔•卡尼曼认为,人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存在厌恶损失的倾向,而且用实验证明了失去一定财富给个人带来的痛苦是得到同等财富带来快乐的2~2.5倍。这就是行为金融学中著名的“损失厌恶”陷阱。
卡尼曼和特沃尔斯基通过实验发现,人们的视角不同,其决策与判断存在“偏差”。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好像不是取决于结果本身而是结果与设想的差距。也就是说,人们在决策时,总是会以自己的视角或参考标准来衡量,以此来决定决策的取舍。
比如:赌客去赌场赌博,随身带了3000元,赢了100元,这时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没什么;但如果是输了100元,让他离场则很困难。赢100元,身上的现金是3100,输100元,身上的现金为2900。
3100和2900相差只有6.9%,但这两种情况下给赌客的感觉和3100、2900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和它们与本金3000之差100、-100,也即赢100还是输100有关,即人们对财富的变化十分敏感。而且一旦超过某个“参照点”,对同样数量的损失和盈利,人们的感受是相当不同的。
在这个“参照点”附近,一定数量的损失所引起的价值损害(负效用)要远远大于同样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价值满足。简单说,输100元所带来的不愉快要比赢100元所带来的愉悦强烈得多。
十一、面对损失,倾向于追求风险
行为金融学曾统计过赌马中的赌徒行为,在一天的最后一场赛马中,获胜概率极小的马的赔率会变低,这也就是说,有更多的人把赌注押在了最不可能获胜的马身上。
而这一现象的解释为,人们面对损失时,倾向于追求风险,赌徒往往会愿意玩概率很低的小赌注赢大钱的赌博,但不喜欢可能造成更大损失的大赌注,即使后者翻本的概率更大。
十二、侥幸求运心理
既然明知十赌九输,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去“搏一搏”手气呢?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艾伦•兰格针对这种“侥幸求运”心理,做了相当全面的观察研究。
我们经常在电影中会看到,主角在赌场抛出决定命运的骰子前,会向手心里的骰子吹一两口气才抛出去,似乎吹的仙气,可以让骰子心想事成。其实这样的小动作对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只是人们潜意识认为自己这样做更容易控制骰子,这样做能够让骰子遵从自己的意愿,得出自己想要的点数。
又或者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做个重要决定或动作前,经常会双手合十,默念菩萨保佑之类的词,或者重复以前成功时的某个动作。这类求运的动作和信念行动比比皆是,大部分人都存在希望这样会增加运气的侥幸心理。
兰格将这种心理为“控制幻觉”,也就是“大众由于不明白实际情况,因而高估了自己对环境或事件结果的控制力,所产生的一种判断偏差。”当人们在日常生活里遇到随机而不可预知结果的事件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与结果之间根本没有直接关系,结果就产生了“幻觉”,以为通过这些行动会影响事件的结果,所以不知觉地做出了这类反应。
这类行为在赌博投注的过程中特别明显,比如:专挑自己的幸运数字,或昨晚梦到的数字,想要一个大数字时会尽可能用力掷骰子,希望得到一个小数字时则掷得相对温柔一些等。这里面的心理就是认为自己可以控制结果,感觉这结果是自己“精心设计和计算出来的”,而不是随机出现的。
而赌场则专门利用赌徒的这种心理,在赌具、赌博方式或规则的设计上,加入了一些让赌徒以为真的能够用“技巧”增加控制度的元素,让赌徒更加沉迷。最典型的就是老虎机,它会让人觉得拉杆的力度、快慢等会影响结果,又或者在赌大小的位置,展示各种结果的统计数字,让自以为明白游戏原则和数学原理的赌徒“控制”结果,增加“赢率”。
孰知这些其实不过是把赌徒“粘”在赌桌的小伎俩。
十三、自负心理和攀比心理
人生来脾气秉性各不相同,即使是前后脚出来的双胞胎也不可能一模一样。
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自负心理每个人都有,上至皇帝宰相,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所以,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要比平均水平优秀,别人可以做得到,自己一样能,在赌场中,自负心理会让人们更相信自己的技术,甚至是运气。
这个世界上,最怕的是自负心理与攀比心理对对碰,特别是在赌场,这种情况屡屡发生,你次次输,可是旁边的人却把把赢,当他喜不自禁,围观者羡慕惊呼时,你的心里肯定充满了嫉妒恨。这样的情绪,绝对不会让你甩手就走,而是必须继续赌下去,必须要赢个大的,让他、让他们瞧瞧。
客观讲,贪婪的负面力量很大,但它还有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一面,但和别人攀比的负面影响更胜一筹,这是人类天生中危害最大的一个。
英国有调查发现,赌客容易对“战绩”盲目乐观,觉得自己赢的钱多过输的钱。但这是不符合现实,因为赌场总赢。专家指出,这是因为赌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总想着自己赢钱的次数,忽视了自己输钱次数更多的现实,频繁赌博的人更容易犯这种错误。
十四、玩庄家的钱
行为金融学两大基石理论之一就是心理账户,它的提出是行为金融学专家理查德•塞勒通过实证观察发现的。人们往往将其支出划归不同类别(住房、食品、服装等),每一类别分别对应一个心理账户。
塞勒指出,心理账户更常被有限理性个体用于简化金融决策制定。每个账户都有独立的预算和参照点,这使账户间的替代性十分有限。一个重要含义是,人们对一笔特定数额金钱的价值评价取决于这笔钱款的所属账户,而这又取决于具体内容、框架和情境。
在赌场,心理账户的最突出体现就是玩“庄家的钱”效应,或叫”赌场赢利效应“,亦或者叫“双兜”心理。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在赢钱后,人们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赌的钱是自己的钱,那是��家的钱。他们将自己最近的收获与财富分开,只在头脑中承认这笔钱,把它专门用于赌博。
也就是,人们拿着易来之财或意外之财时更愿意采取一些冒险的投资方式,对工作赚来的钱往往患得患失,不舍得花。正应了那句俗话,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珍惜。
下面 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一对新婚夫妻到赌城拉斯维加斯度蜜月。到了第三天,他们1000美元的赌本输光了。晚上,新郎躺在床上,突然发现梳妆台上有一枚他们准备留下来当纪念品的5美元筹码,而且它上面不断闪烁着“17”这个数字。
他觉得这是个好兆头,于是披上浴袍就到楼下去找轮盘赌台。他把5美元筹码押在“17”这个数字上,结果小球果然落在”17“的位置,他赢了175美元。于是,他再接再厉,继续押”17“,邪门的手气让他赢了750万美元。
赌场经理表示,您还是换场子吧,再这样下去,我们实在赔不起了。新郎又换到另一家财力雄厚的赌场,在这里他赢了2.62亿美元。相信不少老铁已经在高喊,见好就收吧!但如果换做你,可能还会想着再来一把就收,新郎把所有赢来的钱押到了”17“。
结果小球停住时偏了一下,开出了“18”。一辈子都梦想不到的天大财富,转瞬间输得精光。
他已经没有赌资了,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几英里路,回到了旅馆。
他一进房间,新娘就问:“你到哪儿去了?”“去赌轮盘了。”
“手气怎么样?”
“还好,只输了5美元。“
再比如:某个非职业赌徒带了300元去赌场,结果赢了200元,他会将300元放在一个兜里,认为这些钱是自己的,然后把赢得的200元筹码放在另一个兜里,更可能的情况是,这200元也放到赌桌上准备继续下注,但是,两个兜里的钱花起来应该是一样的。
吉姆•罗杰斯说过,在股市中很多人会犯类似的错误:“买了某只股票,涨了,就以为自己聪明能干,他们觉得买卖股票容易得很,他们赚进了很多钱,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其他投资。”这也就是越是牛市,人们越愿意把所有的钱,包括赚到的钱再投回牛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十五、沉没成本效应
在人生中,难以割舍已经失去的,只会失去更多,这里“已经失去的”就是著名的沉没成本效应。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将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计算到当下的决策中,从而影响了决策。在赌博中的体现就是,已经输了很多,还想再赢回来,不然太亏了。沉没成本这个现象最早是哈尔•阿克斯和凯瑟琳•布鲁莫发现的,他们还专门写了一篇名为《沉没成本的心理学》的论文。
人在赌场一旦深陷沉没成本之中,一般很难自拔,最后就是赌赌赌一直赌下去。
十六、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是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装置,它是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1938年在桑代克迷笼的基础之上改造发明的,主要用于动物操作条件作用实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而他就是把小动物(比如:小白鼠或是鸽子)放这个箱子来进行多项实验反复验证,结论都相当棒。
其中与赌博相关的实验是:
把一只饥饿的小白鼠放进箱子,只要它多次按下按钮,概率掉落食物,也就是按多少下掉,不固定。结果,小白鼠学会了不停按按钮。而且这种概率性地掉食物,小白鼠学习行为消失的速度非常慢。
随着概率越来越低,小白鼠按按钮的学习行为没有变化,即使是到了40~60次按按钮才掉落一个食物,小白鼠仍然会不停按,持续很久一段时间。这个实验模拟了为什么赌博会给人以依赖感,或者是成瘾。
如果你赌博一直输一直输,那你怕了,你就不会想去赌。但如果是输输赢赢,即便输大于赢?
你会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这个试验,斯金纳还证明了小白鼠会产生迷信。也就是这些小白鼠有很多培养出了奇特的行为习惯,比如:装箱子、作揖、转圈跳舞等。这是因为在掉落食物前,它们正好在进行这些行为,于是产生了迷信。
所以,不少赌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迷信行为,比如:穿哪套衣服、戴什么首饰、坐哪个位置等,基本都是因为他上次赢钱所造成的迷信。
十七、代币的魔力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拿着辛苦赚来的现金去商场买东西,总会犹豫不决,但在网上购物时,却常常变成了不理性的剁手党。同理,还有刷卡行为,不管是信用卡,还是借记卡,只要不付现金,往往就会变得更冲动些。
而这其中的奥妙也被赌场所掌握。
所以,赌场基本都会用代币(筹码)来掩饰真金白银的价值感,当赌客把钞票换成筹码时,则不用想太多就敢往桌上押。如今,越来越多赌场开始使用智能卡,对外宣传是方便客户,但这一招其实源于商场。
研究发现,消费者用信用卡、借记卡的时候会花更多的钱。专家指出,持卡消费不但操作简便,而且在心理上的内疚感较低,当货币数字化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另外,智能卡不仅有以上妙用,它还可以提高赌博效率,而其更牛的功能就是收集赌客行为的大数据,然后就能看人下菜碟,借此推出相应的各种玩法和“优惠”来吸引毒瘾严重的人参赌。
近年来就连网上赌博都不直接赌钱,而改成点数了。另外,赌博网站常常提供试玩功能,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赌博网站的试玩让人赢的机会显著高于真正玩的时候,经常让你连赢好几把,可是到了你真玩的时候才发现运气其实没有那么好,但往往已经不能自拔。
英国的研究证实,在网上用“不玩真钱”模式赌博的青少年以后更容易沉迷于赌博。
十八、如何在赌场赢
许多赌场高手同样也是心理学的高手,在与人赌博时,常常在观察许久后才上桌,他们观察每个赌徒的性格,看一下哪些赌徒越输越压的大,也看哪些赌徒越赢越少压。
他们认为,只有懂的控制赌徒心理才能赢大钱。
曾有人问何鸿燊,如何在赌场赢,赌王说:“不赌即是赢。”
但是,人性无法改变,赌博生生不息。
帖子: 1
参与者: 1
阅读整个主题
from 桃花论坛 - 最新主题 http://bit.ly/2Pive4E via IFTTT
0 notes